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近的谚语
1、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近的谚语有哪些
(1)、“陕北民谚”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建领为此项目传承人。王建领是米脂城的土著居民,祖上曾在米脂城开办过客货旅店——集义店,几代人风雨无阻,看多了南来北往的人生百态,见证了农耕文化、信息社会在陕北的兴衰和变迁。百年客栈集义店,本身就是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民谚的原始作坊和扩散地,从小接受老一辈的耳濡目染,让王建领对陕北民谚有着深刻的领悟,坎坷特殊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陕北民谚研究、挖掘的后发优势。陕北情结促使他在百忙之余,集几十年辛劳,编撰第一部陕北方言民谚集大成之著《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后又再版《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主编出版了《陕西方言集成》专著。并以总撰稿组织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方言纪录片《陕北话》(六集),组织拍摄了陕西第一部非遗纪录片《边走边唱》、陕西第一部名人档案纪录片《李鼎铭》(五集)。
(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战国)
(3)、路不走不到,事不为不成,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4)、 10“Thecontentsofproverbsspeakvolumestoourmodernageastheyhavetoeverygeneration.Modulatingpowerwithwisdomandcompassionisthebasicmessageofproverbs.”DavidA.Hubbard,TheCommunicator’sCommentaryProverbs:Author’sPreface,(Dallas,Texas:WordBook,1986).
(5)、如:老李的家属经常唠叨,一天到晚没得个闲时,买菜、择菜、洗衣、做饭、拖地等,“七锅八杂”的家务活没完没了,别人还以为你在家享清福哩!
(6)、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7)、马不打绊子不记地方,人不跌跟斗不知错误。(哈萨克族)
(8)、《箴言》二十二17至二十四34是智慧人的言语,其中也许有来自希伯来文化以外的人类普世性的人生经验和观察。例如有与埃及文献《阿曼尼摩比训示》相近的内容等。22 如何看待这部分内容呢?
(9)、四年级下册在第六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比如《小英雄雨来》: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如《冰项链》: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栏目,就怎么读长文章、如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学生反馈如下:
(10)、注:谦虚的说法,意思是跟着别人享受了好的待遇。
(11)、只有光,没有热的火花,切不能当作真火。--莎士比亚
(12)、三是要“积累”。语言离不开积累。一个人从幼儿、童年、少年逐步成长为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一个全方位的积累过程,语言是积累的重要方面。幼儿牙牙学语时,起初只会叫“爸爸”“妈妈”,后来逐渐会嘟囔更多词汇,再后来可以完整地说一句话,最后能流畅地与人交流。这个积累的过程经常给人惊喜,有家长有时甚至好奇,“不知道孩子是从哪里学的话”。成人其实也一样,可以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只是其效果不像幼儿那样明显。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向群众学语言。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的语汇是很丰富的,作家深入基层的目的之一是学群众的语言。“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打铁还须自身硬”等这样的民间谚语、俗语,简单明了但是寓意深刻。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再高深的道理都可以表达得很朴实。其次是向作家学语言。作家的语言往往精炼而带有艺术性。“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部文学作品、一首诗词歌赋、一种思想观点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其思想性只是一个方面,语言的精炼和艺术性是个重要因素。比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略上要蔑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等著名论断,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比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仅用十个字就高度凝炼了文章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比如鲁迅在《祝福》一文中所写的,“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展现了对语言的强大驾驭能力,非常耐人回味。再次是积累富有时代特色的语言。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通过富有时代特色的语言来记录、展现和传递的。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网络语言虽然面临时代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问题,但只要用得巧妙,哪怕“萌萌哒”,也会非常“给力”,进而获得众人“点赞”。
(13)、虽然都是浅显易懂的文章,但其中不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真知灼见,足以涵养学生的人性。
(14)、“胡”通“糊”;“秃”即不圆满、不周全;“尼”没有实在意义。“胡尼不秃”意为不明事理,稀里糊涂、
(15)、实践出真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shí jiàn chū zhēn zhī。
(16)、“有千年的邻家,没有百年的父子。”这句名谚至今广为流传,在相邻住户因为鸡毛蒜皮或窑洞地基等大小利益产生矛盾纠纷时,钢性法律制裁都不如这一句柔性的民间谚语管用。民间还有类似的一句“远亲不如近邻”,也是相同的意思。这见证了从古到今的陕北人向往和谐生存,认可同舟共济的处世之道。
(17)、统编语文教材的面世,并非是对既有教材的颠覆,各个版本的优点和经验也都尽量吸收进来。新教材的编写特别注意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克服随意性;注意编得好用、接地气,能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甚至还能对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病起纠偏作用。这套教材不仅是选文上,在结构体例上也有革新和改进,至少有四点改进很明显:
(18)、如:考试结束了,我问小周,考得怎么样?他说,还行,只有最后一道案例分析题,没准儿,自我感觉答得“帮七帮八”。
(19)、关于“技”的层面,也即文字本身的层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高。
(20)、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波斯)
2、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近的谚语
(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毛泽东(中)
(2)、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3)、新教材从《三字经》中直接节选了两段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字作为课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从《弟子规》中节选了部分内容,编排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里: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中)
(5)、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达·芬奇(意)
(6)、一自一次卒话,不如一次实干;一百次向往,如一次攀登。
(7)、 箴言作为圣经教导中常用的文体,它简约而有张力地传递着实践体验与观察思想两者的结晶;它的警示有力又娓娓动人;它多以对句、韵语、比喻和诗体的形式,6 生动易懂地表述深沉的哲思;它蕴含古老的、经验积累性的智慧,又赋有当下性应用的活力;它的内容既具体又概括,使人容易记忆、便于应用。7
(8)、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提出:“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加强方法的迁移与运用,不断提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力。
(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10)、Actionspeakslouderthanwords.行动胜于语言。
(11)、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狄德罗
(12)、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费希特
(13)、《箴言》中所教导的知识(智慧)基本上是指属于关系方面的,而不仅是命题,而我们现代人一般讲的知识是命题类的。认识真理比知道它的命题更为重要,因此,认识神,幷将自己的生命委身于这认识(与神合宜的关系)中,这种认识就是智慧,这种认识就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处世之道,就是生活的智慧。
(14)、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15)、17参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6)、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费尔巴哈
(17)、既然文字能力如此重要,为何又难以提高呢?这同样是由文字的性质决定的。文字表达有一定规律可循,但也有千变万化;文字看起来很平凡,但实际上每一个字都简约而不简单;语言表达并不难,但做到信、达、雅和准确、鲜明、生动不容易;单个文字不起眼,但用语法、逻辑、修辞把文字整合起来,使文字变得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有灵性不容易。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语言要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古人“两句三年的,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感喟,同样说明用好文字不容易。如何下苦功?我们经常会听说“多看、多写、多练就是了。”但这样的说法过于笼统,如果一个人对写作毫无兴趣,硬着头皮去写,受尽煎熬也可能无济于事。提高文字能力,需要从技和道两个层面分别去努力。
(18)、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19)、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波斯)
(20)、每天做两段。并阅读相应量的翻译材料,要偏向中国文化。
3、实践出真知的同义词
(1)、不声不响肚里有甲luo钉,冒声冒气肚里摆计。
(2)、到了六年级,重在总结运用小学阶段的知识、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交流平台”,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作了归纳总结。
(3)、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苏)
(4)、既然文字能力如此重要,为何又难以提高呢?这同样是由文字的性质决定的。文字表达有一定规律可循,但也有千变万化;文字看起来很平凡,但实际上每一个字都简约而不简单;语言表达并不难,但做到信、达、雅和准确、鲜明、生动不容易;单个文字不起眼,但用语法、逻辑、修辞把文字整合起来,使文字变得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有灵性不容易。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语言要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古人“两句三年的,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感喟,同样说明用好文字不容易。如何下苦功?我们经常会听说“多看、多写、多练就是了。”但这样的说法过于笼统,如果一个人对写作毫无兴趣,硬着头皮去写,受尽煎熬也可能无济于事。提高文字能力,需要从技和道两个层面分别去努力。
(5)、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自然索取。——米丘林
(6)、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提出: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景阳冈》提出: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简要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喝酒 —— ( ) —— ( ) —— ( )
(7)、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费希特
(8)、“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同做很多工作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贵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有章可循但又没有捷径,没有捷径但又有规可守。对于作者来说,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读者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文章不仅是文字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体现。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中说,他撰述太史公书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理顺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成就自己独立完善的理论著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目标难以企及。但有一个目标是可以达到而且应该努力达到的,那就是:做人要做实在人,作文要作实在文。
(9)、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0)、16钱逊,《孔子的活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7),
(11)、Healthisbetterthanwealth,healthishappiness.健康胜过财富,健康就是幸福。
(12)、《增广贤文》是明代时期道家编写的儿童启蒙书,通过故事、谚语、文献佳句,告之人生哲理,处世之道。
(13)、Onehourtodayisworthtwotomorrow.争分夺秒效率高。
(14)、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波斯)
(15)、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法。沃韦纳戈
(16)、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中)
(17)、圣经是上帝向人启示真理的书,也是一本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旧约圣经中有许多篇章属于古代希伯来文学的诗体,这类诗体文字具有古代诗体中常有的箴言、格言特征。幷且这类且有格言诗特征的文句,在圣经其他文体中也多有出现。因此,我认为对箴言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整本圣经文学语言的研究。5
(18)、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
(19)、培育正确的思想。文章是思想的反映,好文章是正确思想的反映。文字是表现形式,思想是内在本质。写文章不应该只是自娱自乐,而应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就有赖于思想性。文章好不好,一要看表达是否准确,二要看思想是否正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难想象一个毫无正确思想的人去写文章,会是什么样子?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是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式不断深入下去的。如此无限循环,认识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并不是完全统一的,需要人们开动脑筋、深入进去,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二为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思考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使人的主观认识尽可能与客观实际相吻合的过程。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主要的途径有三种,首先是要热爱学习,博采众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广泛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此所谓间接经验;其次要有问题意识,善于立足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善于总结概括,此所谓直接经验;第三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此所谓思想方法。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基本原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温故而知新”,提高思想水平是一个不断领悟、长期积累的过程。
(20)、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英)
4、实践出真知类似的成语
(1)、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毛泽东
(2)、穷人的时间花在吃喝上,富人的时间花在积财上。
(3)、有反映我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赵州桥》《圆明园的毁灭》;反映古代音乐、戏剧、美术等成就的《伯牙绝弦》《京剧趣谈》《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箴言》中所罗门的箴言(十1-二十二16),以及希西家的人编辑的所罗门箴言集锦(二十五1-二十七27),这两部分的箴言,其中较多采用两行幷排的诗句形式(自成一段的两行诗,也称对句)。就如中国文学中对仗句的特征,两句之意常常相反角度,例:「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十1) 在一到九篇综述智慧与愚昧之后,这一大段从人生各个方面来谈智慧人与愚昧人不同的处事方式,和不同的结果。这部分的课题极广,就如人生一样丰富,例如:贫富、诽谤、自律、工作、承诺、说话、疾病、悲喜、生死等。表面上看起来有点无序,但若从《箴言》的整体结构来看,这段相当于上一段「智慧」理论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而希西家的人编辑的箴言集锦是按主题的,「他们想从许多不同的箴言文句中,摘出愚昧人与智慧人,或是恶人与义人的差异。智慧文学的核心,就是向青年提出这两种生活模式的比较……」 21
(5)、2参见:陈耀南着,《陈耀南读孔子》(香港:天地,2009);张国堂编辑写作的《基督徒读〈论语〉》中,对论语的的每一条提供了朱熹等注释,以及圣经中相关经文和他自己的观点。(http://zyzg.us/viewthread.php?tid=189739)
(6)、24比尔· 阿诺德、布赖恩·拜尔着《旧约透析》,3
(7)、“帮七帮八”应是“傍七傍八”的讹音,与“七八不离”“七不离八”“八九不离十”意思相近,比喻与实际相差无几、很接近。
(8)、从三年级开始编入简易短小的文言文,比如,三年级上册选编的《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三年级下册选编的《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dù)》),全套教科书编入文言短文15篇左右。选入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狐假虎威》《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牛郎织女》《枣核》《猎人海布》等。
(9)、“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这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10)、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狄德罗
(1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但是对于在d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甚至规模较大的企业工作的人来说,文字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其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浙江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帅燮琅的观点。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地方政协秘书长工作会议上,帅燮琅说:“说得再好,谋得再多,最终要落实到‘白纸黑字’上。”当然,这是从研究室的角度来说的,是不是其它岗位可以不对文字能力作要求呢?实事求是地说,要求可以相对低一些,但不能没有。如果把写作比作打仗,研究室要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运动战”,其他部门总要打一打“遭遇战”“游击战”。即便是在后勤保障部门工作,请示、报告、工作总结等一般公文总是免不了的。因此,在评价能力时,有领导说,“这能力,那能力,文字能力是机关工作第一位的能力”;在招录人员时,有领导说,“一定多招几个文字能力强的”;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公文写作”几乎从来都是必修课。
(12)、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
(13)、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14)、不当木匠,不知木头好坏,没进天山,不知山路弯弯。
(15)、参RolandE.Murphy,WordBiblicalCommentary:Proverbs,(USA:ThomasNelsonPublishers,1998),
(16)、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克罗齐(意)
(17)、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纵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材的可操作性也非常强。
(18)、对古代以色列人来说,「世界的经验只有一种,理性的认识与宗教是不能区分的。经历耶和华就是经历世界。以色列人从没试图把知识和信仰分割。故此,‘敬畏耶和华是知识/智慧的开端’。」24
(19)、统编教材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有系统、有梯度地实现的?
(20)、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5、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近的俗语
(1)、 日常生活中,“七锅八杂”的物品让人看不顺眼,得学会取舍;“七锅八杂”的事情让人看不上眼,得学会体谅。
(2)、1在《箴言》一书的开卷1:2-6就显明了箴言写作的目的。
(3)、文字能力何以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文字的性质决定的。古人说:“口说无凭,立字为据”。文字可以是工作过程的记录(比如工作汇报等),工作结果的呈现(比如工作总结等),但更是开展工作的依据(比如工作计划,领导讲话,制度文件等)。即便工作汇报或工作总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今后开展这项工作的依据。工作中,不管是何等的奇思妙想,何等的战略构想,何等的显著成效,如果不能或者不能准确地落实到文字上,其效果都将大受局限、大打折扣。近代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早年第一个发现了电磁感应规律,但是由于他不能用最科学最严密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后来迈克斯维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述了出来,才得到人们的正式承认,这项成果也被命名为“迈克斯维方程图”。某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参加投标,连甲方都承认其设计方案是最好的,但由于讲标人不善语言表达,没有讲出方案的精妙所在,差一点使多位设计师几个月的辛劳打了水漂。文字能力的重要性直接体现在语文上,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认为:“人一生的基础,取决于语文”。云南曲靖今日学堂的创办人张健柏提出:“语文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
(4)、“众人是圣人”所彰显的“大众认知才是真理的浅显道理”,也充分说明了“谚语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来自生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其大众性、人文性、知识性、地域性不但无形中发挥出处世治家、尚德励志、生产生活中的规范作用,更春风化雨地滋润着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质及族群性格”等。由此引发的大众流传谚语还有“众人口里有毒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都印证了“众人是圣人”这句陕北民谚意义的强大与普及度。
(5)、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6)、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7)、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中)
(8)、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布拉德利
(9)、AllworkandnoplaymakeJackadullboy.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10)、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瞿秋白(中)
(11)、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李光地(清)
(12)、屋里的说客压不住辩场,家中的英雄胜不了敌,人。(哈萨克族)
(13)、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宋)
(14)、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中)
(15)、绥德韩世忠庙宇的雄浑威严,米脂貂蝉洞的空灵神秘,清涧石刻场及那一盆燃烧的炭火,映衬出那句流传了多少年的民间谚语——“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的炭”,让我们每一位陕北人对陕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无不产生出荡气回肠的崇尚追溯,我们理应要把陕北的大美大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每一个陕北人的责任与担当。
(16)、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莎士比亚
(17)、本论文是比较《箴言》与《论语》中处世之道的异同,处世之道的「道」就是「方法」。《箴言》中的智慧人,就是正确地、有智慧地生活在世上的人;而《论语》中的君子,就是正确地、合宜地生活在世上的人。处世之「道」强调的是正确的关系。比较智慧人与君子在生活中对待各种关系的异同,也就是比较了《箴言》与《论语》在处世之道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