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要注意实践的诗句(文案精选132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20 10:59:31 浏览59

实践的诗句

1、形容实践的诗句

(1)、也许山谷并不曾昭示什么,是我们的希望产生了痛苦。

(2)、读完这本《打铁》,我们不仅欣赏了12位诗人的100多首风格鲜明的优秀诗歌作品,更通过不同参与者各不相同的现场解读,看到了一首诗内部的秘密和纹理,以及诗歌表达的丰富性多重可能性,甚至一定程度上更新了自己的诗歌观念。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即便这种“打铁”式的交流,也仅是磨砺诗艺的手段之要打出真正的诗歌的好刀,更需要的是对经典的沉潜阅读,以及对人生、自然和自我内心的深度思考,所有的喧嚣和热闹,最终仍必归于安静和孤独。打铁,不仅仅因为现场,更多需要沉静的内心!

(3)、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4)、译文: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5)、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很难在理性的心智状态中恢复事物曾经的象征性关联,或感知世界的整体性。诗人知道,“山谷”之外早已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他在《裂纹考》一诗写道:“从我们的完整开始,/不断深入,分裂。不懂得停止”,无论主体还是事物,都滑入一种没有止境的分裂与分化过程;碎片化是一种主体属性也是物质世界的属性,分裂与解构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普遍的体验,“——所有悲剧都不需要理论。所以/凡是疼痛开始的地方,/颤栗一定先于语言……”诗人没有具体说这道“裂纹”发生在哪里,“但它像一个陷入反思的器官,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6)、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7)、如同海棠树,在短暂的花期里,用叙述修改成的一声叹息;

(8)、《南方的夜》是现代诗人冯至于192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诗人在北大任助教时写的一首抒情诗,由诗人和其友人在北方的湖滨谈心这一情节起笔,以此凝聚情绪,串联意象,借景借物含蓄地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情思。全诗多处用了间接表现手法,含义较隐,但其情调明朗,感情真挚,表达细腻。

(9)、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10)、连枯叶也饱含着水,仿佛内心的道路得到了疏通。

(11)、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

(12)、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

(13)、那年,苦李子花开成了雪,祖父喘得厉害,西墙下

(14)、“日边来”是日出还是日落?一艘孤独的小船从日边飘来。日边可以是旭日初升,也可以是落日西斜。因为我也茫然。当我打算把这个问题留到课下的时候,俊哲突然眼睛亮亮地说:“我觉得是日落,因为水是向东流的,小船应该是从西边来。那日边就应该是西边的太阳。”我只能暗叹“弟子不必不如师。”

(15)、一个琐事的生活世界,似乎琐碎小事物的添加、交织与并置使之发生了转义,传记式的叙述仅仅是转义的基础。一个陈旧和因袭的习俗世界,也是一个迷茫和陌异的世界,到处是缝隙或“新的裂纹”,一个缝缝补补的旧世界,以至诗中的母亲、木匠,都与缝补意象有关。似乎诗中任何一件事的单独叙述都难以构成意义,诗人亦并非企图说出生活的全部,转义发生的基础是生活与物性的交织、意义感与无意义之物的并置。由此可见,对生活世界的肯定超出了被肯定之物,意义感超出了琐事自身的价值。在再现原则和象征主义淡化之后,诗歌拥有了一种普遍的转义方式,即事物或现象的并置,诗歌重新拥有了一种让话语轻盈的力量。

(16)、实践中的失败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培根

(17)、对心智生活而言,对现象的描述与阐释,是一种逐渐展露其“观-念”的过程,但诗的话语不会将现象世界的意义彻底概念化,它浮动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游移在概念与感觉的相互转化的临界状态。

(18)、“观察-描述-反思-实践”的教研范式,指向每位教师的自身成长。我们观察和描述别人的课堂,目的是反观自身,反思自我,去改进,去实践。实践,是参与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王宗华老师在年会后,深度反思,立即实践,对诗歌教学展开积极探索。

(19)、——米丘林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

(20)、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瞿秋白(中)

2、生活中要注意实践的诗句

(1)、问题抛出后,我准备做一个倾听者。在素读的过程中,我也是问题多多,没有解决。如果说这是一池春水的话,我手里握着一支桨,随时准备激起浪花。

(2)、孤立的物没有意义,主体的感受使物性产生了转义。在胡弦的许多诗篇里,“风”都是一种特殊的意义符号,风充当了万物之间的媒介,也充当了感受性主体与物性相交通的媒介。每一阵风吹,都给事物带来微妙的变化,或“穿过我们刚刚结束的谈话”,在这样的瞬间,站在“事件之外”的物发生了位移,“边界”在融化,物性与心性的关联隐隐浮现。物-世界的封闭性或密封性被开启了。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密封性世界的重启样式。组诗《山谷》就是这样一种感知辩证法的表现。

(3)、一本书通读到老——食古不化。额头上挂钥匙——开开眼界。

(4)、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5)、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先秦荀子《劝学》

(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8)、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9)、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③少壮:青少年时代。

(10)、孩子们对“逾”字的理解让我感动。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更加”的解释上,一个小组汇报到两首诗都写了喜欢春天,从“丽”就是美丽的意思可以看出喜爱,还有“逾”表示经常观察,也一定是因为喜爱。当张老师问作者有近处观察吗?一个孩子说:“‘逾’字表示在近处观察,因为作者发现鸟以前没有那么白,现在看更白了。说明作者是在近处仔细观察。”孩子们对观察的体会让我惊讶,认真阅读四年级语文教师用书后发现,“体会作者连续仔细地观察”是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看来孩子们的对这一要素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如果张老师再次追问:“作者数次观察,为什么今天觉得鸟更白了呢?”那么漫江碧波荡漾,白色水鸟展翅掠过江面的画面感就呼之欲出了。江、山、花、鸟四景,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色,色彩鲜明,赏心悦目。杜甫先生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的功力也可窥见。

(11)、译文: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

(12)、课后,傅文锐同志对本次国学堂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提出建议,他倡导学生要多读多看诗词,多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本期国学堂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还让他们深深体会了中国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我市未成年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3)、年关将至。过罢年,小妹将出嫁,而在重庆打工的弟弟

(14)、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巴尔扎克

(15)、压力巨大、神志迷乱的人所说的话往往荒诞而放肆,这是没有经过思考斟酌的缘故;慵懒怠惰、无所事事的人所说的话往往浅陋而离谱,这是没有经过实践总结的缘故。

(16)、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17)、当杨菲在对孩子的诗词启蒙教育陷入迷茫的时候,女儿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诗词却给了她极大的惊喜。

(18)、孔夫子的背包——书呆(袋)子。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19)、所以,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收获,还是这种虚拟研讨对专家、学者垄断诗歌讨论权的打破,当我们设法把诗歌讨论与特定的学术机构、酒店、会场以及名目繁多的头衔加以区隔,就有能力把诗歌讨论还原为艺术关注本身。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资格表述自己的意见,与“大众点评”时代顾客对某道菜发表评价的意味颇多相似,不论品评人还是评论对象,必须在众声喧哗的碰撞中感受到交流的阻隔与愉悦,诗歌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20)、躬行:亲身实践。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3、重视实践的诗句

(1)、田园需要辛勤地耕耘,知识需要不懈地探索。多读胸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

(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已春深一作:春已深)

(3)、传来不同的声音,仿佛落下的不是同一场雨,仿佛我不在

(4)、译文:在驿站与之对望,不一会就想出办法了。诚实受到了疑虑,实践才能激发众人的快乐。

(5)、——赫尔岑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6)、一面是生命与死亡,一面是艺术、诗和美学现象,“是我们熟知的疼痛”孕育了智者-诗人。他们通过艺术创造将“神秘、不羁的远方,纳入了我们的心智范畴”,它是虚构也是对“永恒惊异”的表达。在我们对事物-现象感到惊异的时刻,所发生的正是对意义的体验,是事物的背景或“因果”变得瞬间清晰起来的时刻,是内在秩序或意义脉络的呈现。在这样的时刻,人恍然瞥见在那一事物-现象中运行着更深邃的宇宙力量。

(7)、——小塞涅卡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再没有什么比下面这一点更为一般人视为当然的了,这就是:有某些思辩的和实践的原则。

(8)、赏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9)、“工作即教育,教育亦生活,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应该把经典嵌入孩子脑海,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以,我响应时代号召,和女儿一起,创新诗词启蒙,助力经典传承。

(10)、陆游描写亲身实践的诗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列别捷夫才智是实验的女儿。——达·芬奇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12)、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

(13)、通常而言,日常情景模式中的那些毫无交换价值的物早已从人类的情感经验领域退出,变成漠然的存在。而在胡弦这些“纪录式”的再现中,正是物性与现象世界构成了生活语境,蕴藏着人类生活无从言说的底蕴。诗人希冀从生活世界本身发现它的意义,他记述家庭情境和乡村习俗的作品尤其如此。组诗《杜楼村》在纪录式的话语方式中悄然转向作为语境的物性论。

(1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

(15)、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宋)只有实践能克服经验的错误.——巴人(中)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瞿秋白(中)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英.托·富勒。

(16)、盗贼所言是正确的,君子就应加以采纳,尽管他身为盗贼,但他所说的并不是错误的。为人处世,正确的态度是不以人废言,甚至那些犯有严重错误的人,也能说出与事实相符的道理。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与事实相符,就是正确的。

(17)、此诗写于1929年,当时冯至在北京大学任助教,心中蕴积着些许“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冯至诗选·序》),而作此诗。

(18)、诗不是一种集体认知图示或恒定的思想,而是诗人与事物相遇时在自身发现的非规范性认知,非确然性的和生成中的意义。当下现在,物的位移,瞬间的内心感知,它们的偶然聚合,产生了诗歌的凝视和修辞学的意义。

(19)、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20)、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

4、陆游注重实践的诗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2)、……从前,整个山谷都曾有所回应,橡木,槭,栗树……

(3)、著名诗人周瑟瑟说,“打铁,是新汉诗的形象,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姿态。我们每一榔头砸下去,要准要狠,要让诗歌之铁发出一声叫喊,我们每一次把烧红之诗伸入水中,要冒出哧哧的水火交融的审美。”

(4)、“来到荷塘边,手捧莲蓬,我们一起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看着黑猫警长,我告诉她英雄的诗歌里也有这样一首“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要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推脱外在,而要练就“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生活也不是时时都在过独木桥,非得要“狭路相逢勇者胜”,偶尔也可慢下来体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坦然。

(5)、尽管胡弦一再地书写到乡村和物性的世界,但其修辞方式不仅与古典诗歌不同,也与八十年代之前的乡村和物质世界不同,唯有在一个遽变的时代,我们才能体味到物序的断裂与时序的错置,才能体味到物性的改变如何投射到人的心性之内。仅在此时、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一切都迅速消失的时刻,诗人才敏锐地意识到“岁月的真实/来自个体对庞大事物的/微小认识”,而这种微末的认知能力有着“道德的珍贵”,短暂的生命在消失之际“是发光的”,即诗人在书写中“燃烧掉的绝大部分记忆”。

(6)、对墨的研究也是对诗艺自身的一种表达,“也许真的存在另一个世界”,因为“他把自己添加进/画中时,突然发现:他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书写是一种自我的分化与分解,由于艺术的自成一体,诗艺也是一种自我隔离和世界的陌异化,其中隐含着难以为外人所知的辛酸与幸福,“他沉溺的描绘使他/几乎无法在这世上生存”。胡弦将这种艺术直觉发展到具有志异意味的叙述——

(7)、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

(8)、其实在亲子教育这个领域,我是一个门外汉,初为人母,并没有想过这也是一门教育,和女儿一路放飞,毫无梦想而言。因为职业原因,我不自觉地带着孩子读背了一些诗词,可是当一朋友听闻果果会背诗,一脸着急,语重心长地给我举了好一堆例子,谁谁谁的女儿从小读、背、算、写,本想一飞冲天,谁知半路折翅——孩子厌学了;谁谁谁的儿子每天顶着父母厚重的期待,原想着鱼跃龙门,光宗耀祖,谁知孩子逆反了。

(9)、一直有人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把一堆木头做成迎亲的花轿,还是打造一具棺木?

(10)、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11)、哦岁月,它抛下一座山谷独自而去,又让它从过去

(12)、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13)、回头来看,新汉诗开展的这场为期一年的诗歌交流活动,其实呈现了当下诗歌生态一种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讨论的对象既有李少君这样的著名诗人,也有初试诗歌写作的新手,还有很多在诗艺研习中寻求自我突破的青年作者,当他们被并置于这样一个被审视的公共平台,确乎具有万众瞩目的效果。而且,相关对话完全不限于对诗人及其文本品头论足,诗歌群里的实践关系是真正开放的,比如设置在讨论程序中的“诗人阐释”,对于读者了解文本意图起着不可忽视的揭示作用,读者可以依此对照并反馈自己的阅读经验,而读者与读者之间的阅读经验纳入互动,也打开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单向交流。当然,最后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14)、有关践行实践的10句经典名言!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15)、与各种“终结论”相反,在诗人看来,一切都尚未完成,万物之间的联系在某些瞬间还会建立起来,“发出不一样的光”,甚至仿佛连物性的进化都未完成。这是否意味着事物仍然会向我们透露更深的存在之谜,或者我们将继续从现象世界获得非凡的启迪。

(16)、只有希望而没有实践,只能在梦里收获——菲律宾

(17)、“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18)、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19)、心与物的感应有着久远的诗学传统,随着物序与物性的改变,感受力也发生着隐秘的变化。在此意义上,个人化的感知是一种朝向内在性的无限启蒙过程,诗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内部的私密领域的意义实践,一个以“个人的深度”为价值取向的自由的生成。而自我、主体及其内心感知,并非一个封闭的空间,它没有自足性,也没有与外部世界分离,它被同化于作为生成过程的时间性之中。自我的不完整性或未完成性,表现在它需要外在于它的其他多重需求。

(20)、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5、实践的诗句

(1)、宋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

(3)、有如一片枯叶,现代社会的思想方式意味着事物的“去情境化”,隐去其整体背景,聚焦于事物的偶然、孤立、无价值,在对象的绝对单一性上,勾画出片段化的事物-生活。而在胡弦的诗中,这个背景作为一种难以再现的疑惑又闪现在每一存在物之中,带来意识的惊异感、喜悦感或相反,带来某种不安。“惊异”可以同美妙、好奇、神秘、陌生感一同出现,它并不一定象征着异己或优越的力量。现代体验中的惊异也不一定会揭示超验性的存在,但却会暗示它的缺失。

(4)、在“有用”或可用的交换价值之外,诗是一个剩余的经验范畴。一种无言的或不可思议的经验。不可言说,本身就包含着“惊异”之感,或内在性的惊异之体验。这是一种关于诗是无言、诗是音乐的隐喻式表达。它是剩余的,却又是在先的:“言说者,追随提前出现的话语。”(《林中》)诗的意义实践源于对生活世界的描述并使之发生转义,它是对已经消逝或即将消失世界的一种挽歌,又似乎是对即将到来的思考的一种启迪,但却往往停顿在欲辨已忘言的时刻。在对生活世界的探究中,“它的某些情节总试图卡住我”,胡弦在《阅读》一诗中说:

(5)、子不夜行,安知道上有夜行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当撑船手,不会摸篙竿。

(6)、物:非思想的客观物,它一直存在于那里,“像在一种沉默的语言深处,一个/从不曾遭到破坏的故乡”,因而沉迷于物性就无需“再接受任何救赎”。在胡弦这里,对物性的沉迷是游于艺的救赎性体验,是在感性之物中体验一种精神的自由。

(7)、译文: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8)、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9)、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歌德

(10)、在直观感受中,蝴蝶及其翅膀“繁密的花纹”透露出的是一种神智活动,感性直观地暗示一种创造者,然而人的心智又在对抗一个创造者的概念,那是理性不能接受的观念。是蝴蝶这不可思议之物从幽暗浮上“明亮的表面”,也是人的心智范畴在令人惊异的非理性和思考能力之间转换;“古老受罪的遗物”是蝴蝶,也是理性主义语境中人内在的灵性感受。“当它重新打开,里面是空的,/没有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诗歌是怀疑论的,又是信念论的:“———那是一次次重新/飞临的蝴蝶,仿佛/于回声外的虚无中获得过另外的一生”。惊异感是对某种“总体背景”瞬间显现的体验,事物令人费解的“统一性”总是出现在惊异的时刻。

(11)、事实比虚构更离奇。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的路。

(13)、我闭上眼,我知道我什么也不会看见,晶莹之物,湿漉漉的事物,

(14)、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摩路瓦

(15)、译文:不知道如果不是听到的,听到不如见到他,见他不你知道的,知道的不比行的。学习到行动了。

(16)、宋释晋济《五灯会元·鸟窠道林禅师答白居易》:三岁之童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清刘岩《杂诗》: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7)、长诗《沉香》的题记是对一种人们所着魔的物性的描述:“一缕香息,解开过你五脏内最细小的死结。”而这种在“一粒微火”散发的物性隐含着一种普遍的价值:“据说安息香能摄取万物的灵魂,据说/宗教、爱情,人伦,是另一种香气。”诗人描述着一种虚幻与实体、意识与物性的相互转化:“当火在它体内追逐,是时间在逃亡。/……又在微风/突然变动的念头中散开,隐于无形,让香气/进入更加隐秘的范畴。”感知并不仅指向事物,感知亦指向意念自身及其物质不可理解的在场。意念总是随物性的感应而起,从相反的方向观察,意识也是经验难以言明的基础。

(18)、译文: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19)、译文: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

(20)、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

(1)、科学的大胆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应该有止境。——高尔基

(2)、院墙上的枯藤长长的,仿佛可以长过人的一生。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4)、对事物与物性的感知,意味着一种即刻的自我意识。在《山谷》这首组诗里,不断重现着主体溶解和感官边界消失的主题,感性的觉醒溶解了感官边界与身体的有限性,主体在与物性的认同中展露了内在的灵性。诗人追踪着当下体验中的意识建构与变化过程,描述着主体性被物性所给定的在场特征。在心与物的交互感应中,人的主体性,此刻等同于真正的主体间性。这种远离社会世界的“自然”体验,为自我的社会化属性提供了某种本质洞见,这种洞见首先是内部的和个体的,同时也是可分享的和属于他者的。在《山谷》中,感官-物性-主体,成为一种关系性的概念,彼此的分野消失了,并相互赠予自身的属性。

(5)、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元·苏天爵《元文集》

(6)、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7)、智慧因为用得过度而毁坏的不多,大多都是因为不用才生锈。——鲍乌维

(8)、鼓励亲身实践的诗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字典之类的工具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理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释,更看不明白。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明天醒来,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董桥《人与书》

(10)、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终究是十分浅显的。要想能够深刻的了解,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

(11)、正因如此,冷阳作为有心人的意义得以体现,他用心收集所有诗歌讨论参与者的话语踪迹,努力再现现场对话情景,于记忆便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每一位发言者看似随意,却也因为其日常性而尤其显得真实和真诚,有些观点甚至还是惯常思维中无法激活的卓见。这就是对话本身产生的文化意义。

(12)、——富兰克林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哈兹里特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13)、对于“穹庐”的理解,知道不是“炉子”不是“天空”,但不知道是什么。

(14)、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15)、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bó)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16)、古文:《尚书·太甲下》:弗虑胡获,弗为胡成。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17)、如果真理是名贵的珍珠,那么实践就是产生珍珠的大海。——谚语

(18)、西汉刘向《说苑》: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战国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9)、胡弦的诗将一种特别现代的智识、惊异与怀疑,展现在一个更微妙的层面。怀疑论已成为理性的标志,而诗则一再地重启某些富有意义的瞬间。诗是惊异感的世俗形式,或属于宗教体验的美学方式。在日常与奇迹之间,存在着不可言说的、不可思议的论域。在意义的瞬间闪烁里,胡弦保持着对怀疑论思想的认可,却仍然愿意首肯世界。在一切现象的并置或交织的意义上,胡弦的诗仍然乐于使用某些象征符号或圣言,似乎诗歌与前现代的宗教语言有着某种亲和性。胡弦的诗,作为一种进行中的总体建构而言,存在着对人类经验的连续性理解,先民创造的神秘符号依然处在未完成的精神进程中——

(20)、在胡弦较早的诗作中,他经常以个人传记式的叙事进入思与非思的论域,以经验的呈现进入思想与感觉之间尚未命名的生活领域,在感觉与可感物之间,将习焉不察的事物转向意义的一次显现。

(1)、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2)、“一如万物的位移,来自我们内心偶尔的呢喃。”

(3)、——车尔尼雪夫斯基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假如一个人尽想着“我办不到”,那他果然就会办不到。

(4)、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5)、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6)、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以知为首,尊知而贱能,则能废。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7)、你刚看过巴菲特传记,转眼就有人告诉你中国的股市与美国不同;你刚学完基本的金融知识,回头就听说艺术品市场短期内稳赚不赔……你总是觉得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总是难以进行下一个判断。——佚名

(8)、果果听到一阵鸟鸣声,自语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我带她登山菩提山,从高处往下看,她有模有样地说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剩着饭耍赖不吃时,女儿生气地嘟着嘴,一脸严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她说出这些诗句的时候是那么自然!

(9)、挑战性的问题是:我想你们中的很多孩子都去过草原,能把这首诗进行一下改编吗?

(10)、时代不断前进,我们用梦想丈量着未来。因为有梦想,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1)、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12)、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