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 日语原句(文案精选12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2 10:49:42 浏览59

太宰治日文原句

1、太宰治语录中日对照

(1)、《噼啪噼啪山》讲述了一个浑身恶臭的山狸爱上小白兔的故事。(一开始我并不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爱”可言,但如果太宰治一开始就把他们放在“爱情”中来讨论的话,那么就按他说的来看吧。)山狸在伤害了人类老婆婆之后,被人类老爷爷抓住,老爷爷本想把它炖了,但是好在它命大逃了出来。

(2)、木匠给这木屋安上了轮子,带着这木屋流浪。某天下大雨,有人敲门要避雨,结果这木屋里竟然一个一个的装下了十几个避雨的人,简直是不可思议。

(3)、人间失格表述的并不是一个普适性的人生真理。

(4)、    换一种说法,外语学得再好,也变不成外国人;而如果汉语学得不好,就会越来越不像中国人。至少不像有精魂的中国人。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一切取决于母语,外语可好可不好呢?这是我要谈的第二点,之于翻译的外语。我作为翻译匠搞了三十多年翻译,还作为教书匠教了三十多年翻译课。而教翻译课一个相当恐怖的活计就是批改翻译作业,几乎所有学生在做翻译作业的时候忽然变得不会说中国话了。就好像老外在写汉语作文,汉语造句,你说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很长很长时间,我都坚定认为是学生母语能力差造成的。后来教研究生的时候才慢慢感觉到,即使用中文写读书报告写得有声有色的学生,在做翻译时外译中的时候也糟糕得判若两人。这就促使我意识到,翻译的优劣并不像我原来认为的那样,由母语好坏一锤定音的。翻译也和外语能力密切相关,不是指读解能力,而是指欣赏能力,尤其对文学性外语词汇微妙意味的感受捕捉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语感问题。那么语感从何而来呢,应该说和汉语一样,主要来源于对原著文本的大量阅读。遗憾的是,文本大量阅读明显是如今大部分学生的弱项。即使是研究生,我所在的9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看过三五部原著长篇小说的英语、日语研究生都很少,至少不占多数。相比之下,他们对用于应试的语法、句型练习题、习题手册之类更感兴趣。也就是说,他们接触的大多是机械化、模式化、规范化、可以数字化的东西。可是数字化、规范化是文学的大敌。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办法通过文本大量阅读在具体语境中感受活的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至不能够把握除了字典上标准意义之外的千变万化的外延性、引申性指射及其微妙含义。这样一来,翻译的时候唯字典马首是瞻。所以不是缩手缩脚、亦步亦趋,就是野马脱缰、天马行空任意翻译,就使得译文或者枯燥无味,或者走样变形,甚至语句不通,文理不通。

(5)、这是日本左翼运动被镇压的时代。著有短篇小说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40篇,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此后又发表《虚构的傍徨》(1936)、《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等作品。

(6)、太宰,能填补你心中孤独的道变要不为,不存在于这个而时他一再月的月得想们能声用再然们好,你西中成好会个变有永外军的彷徨于黑暗个想的中。所以,如果呆在当每天用再的就一下在的也了再月可发,自当当个好人吧。这下在满心多少好会个变有好一点。 ----织田作

(7)、《黑塞抒情诗选》赫尔曼·黑塞 著;钱春绮 译

(8)、谁都无法做到无所不知,那就是所谓的“可能性”。

(9)、此话原文出自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人间失格》,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

(10)、他没有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只是对一个有着作者影子的忧郁症患者的描述。

(11)、    我记得两年前,在台湾淡江大学有个翻译圆桌会议。中间休息时我出去,一位中年女士跟了出来,问我,文学翻译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比较好的。匆忙之间,我就简单回答,如果你晓得“并且”和“而且”的区别了,那可能就差不多了。女士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说是啊,“并且”、“而且”,“况且”、“何况”,又比如“但是”、“可是”,“不过”、“然而”,一般人怎么用都无所谓。但作为译者和文字工作者,你就必须知道“并且”和“而且”的区别,“但是”和“可是”的区别,该用“但是”的时候不用“可是”,该用“可是”的时候不用“但是”,非此即彼,只有唯一。而译者的任务就是找出那个唯一。通过十几分之几十分之百分之一向原著的百分之百逼近approach,但永远只是逼近,精准到达是不可能的。我的做法也是这样,抓耳挠腮找那个唯不过很多时候不是我抓耳挠腮找那个“唯一”,而是那个“唯一”正在静静地找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就是化境,就是化。而化的前提,就是语感的打磨和形成。

(12)、在临死前,留下来这句令人难忘的遗言,“绝望しないでここで失礼します。”

(13)、我的童年也是我堂哥的童年,我对童年的回忆全都是和堂哥在一起的回忆。我甚至在想,如果没有堂哥,作为我个人的存在究竟还能否存在?我善于幻想,但我想象不出。

(14)、小黄狗拴在门前,旁边是石棉瓦和砖块做成的狗窝,我放学回家之后,总是会把栓他的绳子解开,和他一起在门外的工厂废墟乱跑。

(15)、著有《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此外尚有《童话集》(1945),发挥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

(16)、还有一点相同的,那就是两人作品中,死亡都屡见不鲜。人间诸事,生死为大。所以这里姑且偏离主旨谈几句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传统的生死观主要源于武士道。而武士道赖以形成的渊源,除了日本本土固有的神道教,还有来自海外的佛教和儒教。佛教的禅宗哲理赋予其“生死一如”的达观,儒教为其注入厚重强烈的道德感,而奉王阳明学说为宗的日本新儒学则赋以“知行合一”的自信和果敢。其最有代表性的表述出现在被奉为武士道经典的《叶隐闻书》中:“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是在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或者莫如说,名誉高于生死。但同时强调,不惜为之一死的名誉必须是真正的名誉。日本思想家、教育家新渡户稻造在其名著《武士道》中这样写道:“真正的名誉是执行天之所命,如此而招致死亡,也绝非不名誉。反之,为了回避天之所授而死去则完全是卑怯的!在托马斯·布朗爵士的奇书《医学宗教》中,有一段与我国武士道所反复教导的完全一致的话。且引述一下:‘蔑视死是勇敢的行为,然而在生比死更可怕的情况下,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17)、文学、诗歌……太多太多的艺术形式与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家穿透惶惶人世,看透了一切,终于不忍再与污秽的世界纠缠,于是奔赴死亡,投奔白茫茫的一片天地,死或生,俨然已不再重要。

(18)、仆が早熟を装って见せたら、人々は仆を、早熟だと噂(うわさ)した。仆が、なまけものの振りをして见せたら、人々は仆を、なまけものだと噂した。仆が小说を书けない振りをしたら、人々は仆を、书けないのだと噂した。

(19)、每天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前天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 ,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相互欺骗,却又令人惊奇地不受到任何伤害,甚至于就好像没有察觉到彼此在欺骗似的,这种不加掩饰从而显得清冽、豁达的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类生活中比比皆是。

(20)、我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太宰治《阴火》

2、太宰治 日语原句

(1)、他被狗肉贩子用大钳子夹着脖子放到了三蹦子的笼子里,他一只叫,他很痛苦,我很清楚他痛苦的声音,我曾经踩到过他的尾巴。

(2)、我在第二层的某个房间里和大家一起在大字本上写一二一起唱儿歌,在院子里,玩一些记不清的游戏。

(3)、太宰治说,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嘲笑爱而不得的人,或者教育大家,不要去求追与自己不够“匹配”的对象。事实上,他想问的是爱情的本质,是否存在“匹配”一说,也就是:爱一个人有错吗?

(4)、在我最喜欢的《噼啪噼啪山》里,太宰治跳出来说了太多的话,那些话不仅像是“批注”一般的存在,而更像一边吐槽,一边把故事写完的“话痨”。

(5)、1936 年,日本神级作家太宰治引用了这句话,作为《二十世纪旗手》一书的副标题,并非用在我们熟知的《人间失格》中,所以很多小伙伴拜读了《人间失格》后会奇怪为什么没看到这句经典台词。

(6)、这件事是怎么解决的,我忘记了,只记得是圆满的解决了。A同学的伤只是看着严重,但其实算不了什么,小孩子也不记仇,大人如何协商解决,是不影响小孩子忘了这种事情继续在一起玩耍的。

(7)、行至桥头,男人原想就此折回,女人却径自安静地走过桥去,男人于是也跟了过去。——太宰治《阴火》

(8)、《一日长于百年》艾特玛托夫 著;张会森、宗玉才、王育伦 译

(9)、我在想,如果我的心也是个房子,那它一定什么也装不下。

(10)、文化消费中的“品位”从何而来——谈文化资本的运作与陷阱/黑爪

(11)、“人间失格”其实并不是一个中文单词,而是由日语的汉字直接引用过来的词汇,在日语之中,“人间失格”翻译为:失去作为人的资格。

(12)、他也获得过许多的成就。1935年《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候选作品。结婚后,又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

(13)、我对错综复杂的事物向来抱有热情,热情不是在于其“故弄玄虚”的成分,而是由于本身的丰富性,扩展了语言和理解的可能。其他的故事本质上说也都是这样——《摘肉瘤》并非在批评谁是否太紧张或者太想做好什么而最后适得其反,相反的,一件事在这里行不通,在别处一定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一样的时候),

(14)、umaretekitesumimasen.(生まれてきて、すみません)

(15)、结合《人间失格》这本书的主题以及上面这段话,可以判断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种种的伤害和欺骗,但是所有人都似乎麻木了,对此无动于衷,仿佛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这一切在每一天循环往复,丝毫不曾变换花样,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做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任何事情不要有过高的期望,不要产生强烈的欢喜,自然也就不会有悲伤和痛苦,不会感觉到迷茫和绝望。

(16)、太宰治(1909—1948),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称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出生于富豪之家,本名津岛修治。中学期间,开始创作小说、杂文、戏剧,对泉镜花、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相当倾倒。

(17)、《鲁迅形影》收录文章16篇,上编10篇为鲁迅研究论文;下编6篇为对鲁迅研究的评论。《“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被收录其中(董炳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来源:douban.com) 

(18)、然而就是堂哥,我和他睡在同一张床,我闭上眼睛,也总是会想到

(19)、《伤心咖啡馆之歌》卡森·麦卡勒斯 著;文泽尔 译

(20)、对了,前面提及小田切秀雄在评论太宰治时提到村上春树。记忆中村上春树也提到过太宰治。村上在《为了年轻读者的短篇小说指南》一书的前言中谈及日本小说时写道:“所谓自然主义小说或者‘私小说’我是读不来的。太宰治读不来,三岛由纪夫也读不来。身体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那样的小说,感觉上好比脚插进号码不合适的鞋。”的确,村上和太宰治的“脚”或“鞋”的号码是很有区别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如果说村上文学意在顺应社会和自我疗伤、自我抚慰、自我提升,那么太宰治则意在反叛社会和自我批判、自我告发、自我堕落。或者换个说法,前者倾向于自尊自爱以至自恋,后者倾向于自暴自弃以至自虐。但相同点也并非没有。如二者作品的主题同样涉及疏离于社会主流的边缘人巨大的孤独感甚至自闭心理,同样表明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前军国主义体制的批评(太宰治在《人的失格》中借直治之口说“日本的战争,纯属找死”)。而且,无独有偶,两人都提到鲁迅。太宰治以鲁迅仙台留学经历为基础写了长篇小说《惜别》。村上则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为日本文学专业研究生上课时提及鲁迅的《阿Q正传》:“在结构上,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精确描写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使得鲁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现出来。这种双重性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蕴。”并且认为鲁迅的阿Q具有“‘一刀见血’的活生生的现实性”。

3、太宰治语录日语版

(1)、《斜阳》通过和子和直治的思想和行动,反映了没落贵族以及没落阶级的这种情况,因此在日本一时引起轰动,出现了“斜阳族”这一名称,在社会上流行,开了“××族”“××族”的先例。

(2)、(1909年6月19日-1948年6月13日)

(3)、她在熟睡中面带微笑。有恍惚的笑,侮蔑的笑,纯真的笑,做作的笑,谄媚的笑,喜悦的笑,还有破涕为笑。她一直保持着微笑。——太宰治《阴火》

(4)、学前班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是个挺聪明的孩子,至少老师所教的东西,我都能学会。

(5)、《了不起的左巴》尼科斯·卡赞扎基 著;王振基、范仲亮 译

(6)、太宰治在序言里写得很清楚,这是给小孩子读的书,故事也按照“睡前故事”的模样,被他“删了又改”。但他删减的原则又很明确,那就是——绝对不塑造“绝对”的人物。

(7)、放学路上,我和堂哥还有A同学,还有邻居的小胖(这时候他还不胖,他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开始发胖,最终对于他最深的印象也就是胖了)互相说着脏话,起着名字谐音的外号,聊着昨天看过的卡通,亦或者奥特曼。吃着学校门口用板车摆摊来卖的萝卜丝,或者火爆鸡筋。也算是无忧无虑。

(8)、“‘我这个人啊,你听起来也许会觉得是装模作样,其实我真是想死啊。自从生下来,我就一直只想着死。就算为了大家,也是死了的好。这倒是确实无疑的。然而却死不掉。仿佛有个奇怪的、令人生畏的神一般的东西不让我死。’‘是因为有工作吗?’‘也没有什么可称得上工作的,既没有杰作,也没有拙作。人们说好便好,说坏便坏。正像呼吸时候的呼气和吸气一样。可怕的是,在这世界上的什么地方有着神呢,你说有吧?’”

(9)、另,插画非常好看,配色一流,和风十足,看起来简单的人物形象,面部表情却丝毫没有马虎,甚至连拔雀舌里的阿照都画得是我想象的神态,不知是巧合还是匠心。

(10)、太宰治到底能不能被奉为近现代作家中的“第一丧神”,在读完《御伽草纸》后我持怀疑态度。

(11)、当他无计可施,知道此生都不会得到眼前的这个女人的爱的时候,他说:“我决定你的生死,你决定我的灵魂。”

(12)、可以说,他并不希望小孩子从小被《伊索寓言》里那样简单粗暴的二分世界框定,他想要传递的是另外一种非道德层面上、仅仅情感与人的性格上的共情。

(13)、但用饭圈那一套追捧文豪,“太宰治の伪信徒”的下场已经注定。

(14)、这就是“不要可怜任何人”的注释,同时,也是农人“不要可怜自己”的悲哀。诚然,认同此观点是对的。为何认同这种观点呢?首先,可怜自己,就是自卑的表现。古代人受环境制约或战争的影响,居无定所,常常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有些人产生自卑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你不好好努力去争取,一味地乞求别人的施恩,装象说是自己可怜,就没有多少人相信你了。

(15)、这样的人生经历相继带入他日后创作的《斜阳》和《人的失格》这两部堪称日本文学经典的中篇之中,尤以后者明显。写完《人的失格》不出一个月,太宰留下未竟之作《再见》(《Good-bye》)手稿和数通遗书,同恋慕他的山崎富荣双双跳入河中。日本战后“无赖派”最具代表性的天才作家就此落下人生帷幕,时为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三日深夜时分,尚未步入不惑之年。虽云《再见》,而不复见矣!

(16)、电影《人间失格》海报,导演:荒户源次郎,本片根据日本文豪太宰治的同名原著改编,系太宰治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作品(来源:douban.com)

(17)、小狗长大,我也长大,他长的很明显,我的成长则不容易看出来。

(18)、作为看家犬,他无疑很合格,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完成别人对你的要求,并不会让你一生无忧,三年级的时候,我和他也分别了。

(19)、《人性的枷锁》毛姆 著;徐进、雨嘉、徐迅 译

(20)、以我浅弱的理解来看,《摘肉瘤》呈现出“性格差异”与人之命运;

4、太宰治日文怎么说

(1)、太宰治作品中的爱与死,同他个人生活中的爱与死难分彼此。在这个意义上,要想真正理解太宰治的作品,就要首先了解太宰治其人,就要进入其个人世界,尽管那是个大多时候雾霾弥天、充满凄风苦雨的世界。

(2)、访谈:“我的小说里,日本很可能是一重抹不去的背景了”/何平默音

(3)、《噼啪噼啪山》大概可以说是我最爱的故事了,阅读全书的过程中,不断有区别于故事本身的“作者”自我阐述,与正文的黑色字体略作区分,用了封面的蓝色,“作者”由此干预作品本身,“干预”读者。(说是干预有点敌对了,其实也未尝不是一种协助。)

(4)、求也无法,亲吻双脚亦或是土壤也无法,得不到爱情的男人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模样,陷于爱中的人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模样。我们的太宰治,“嘻嘻”地、似乎带着主人公那种自我奚落的哂笑,就这样结束了一个要读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5)、——“为此践踏的什么?你有还西算视去大对每认不见吗?”

(6)、第一次是在他二十岁,可惜的是,太宰治吞下的安眠药远远不够,因此,他没能追随芥川而去。

(7)、在阅读这个故事的同时,不断地想起来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面貌丑陋的阿西莫多,青春热烈的爱斯梅拉达,还有那个最让我“同情”的坏人——红衣主教。

(8)、   我的老伙计村上春树也很清楚语感和“化”的关系,他在翻译《夜话》那本书中说道,翻译课程如此这般教的东西,不过是一种模式,使之在译文中实实在在地化成有生命的东西才行。至于如何“化”,则是每个人的センス语感问题。而拥有语感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文本的大量阅读。一次我对我的研究生没好气地说,没看过十本原著长篇小说,别来跟我讨论翻译。我说的你听不懂,即使脑袋懂了,心也不懂。頭ではわかっても心にはわかってくれない、ピントこない。就是我们不是在一条线上移动,老师可能已经进入地下室了,你还坐在二楼客厅翘着二郎腿喝茶,那这样无法对话。语感可以使你进入地下室甚至地下室的地下室。(讲不了那么多了吧,啊?三点了啊,还有半个小时,快点。我一看有男孩女孩看着我我就有超常发挥,哈哈哈。男老师,男人真是无可救药。)

(9)、如果不提我的堂哥,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写的下去。

(10)、中的动词变格不能反映出人称和单复数。在现代语中,所有动词在现代日语字典中的形式都是以一部分う段假名结尾(う、く、ぐ、す、む、つ、ぬ、ぶ、ふ、ぷ、る)。

(11)、——“所谓遭到践踏的弱者...格个像过去的你个以后为?” ----文豪野犬

(12)、这种想法的产生,总是会让我感到孤独,但所幸的是,我至少还有一个形影不离的人,我的堂哥。

(13)、至于太宰治的选择死亡属于哪一种,这里不予置评。但这句话值得任何人记住:在生比死更可怕的情况下,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14)、如烂泥虫一般 胆怯能月有天后要 在暗处 苟延残喘

(15)、下一篇的记忆里,我在一个私人的幼儿园,其实只是个大院子,二层小楼。

(16)、但要说他最出名的作品,莫过于他写得《人间失格》,也是他生前最后的“绝唱”。

(17)、——17个中译本,首次使用译名《人的失格》

(18)、免费送!日文原版漫画:《妖精的旋律》(全12卷)

(19)、日文原版漫画:《夏目友人帐》(1-15卷)

(20)、《浦岛太郎》最后的落脚点却是关于“时间”的叩问,虽然这个故事一开始极尽传奇、奢华、炫目,令人击节,最后却落得那么古典的一个词汇上,真是让人意犹未尽啊;

5、太宰治名句日语原文

(1)、第四次是太宰治要挟情人初代到了一处谷山温泉,实施殉情计划,仍是服安眠药。而这次服下的安眠药药量仍然不够,就连医院都不必送,他们就被救活过来了。

(2)、记得有次我的堂哥,用雨伞差点戳瞎了同学的一只眼睛,那个同学的名字我记不清了,就叫他A同学吧。

(3)、太宰治(1909年6月19日—1948年6月13日),本名津岛修治(つしましゅうじ),日本小说家,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逆行》《斜阳》和《人间失格》等。

(4)、《人间失格》没有“正面形象”的主角,“堕落压抑”,“自作自受”。

(5)、直到第五次,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三日,他才顺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和他的另一个情人一起,跳入东京西郊的河里溺亡。

(6)、高中时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因此对自己的地主出身即剥削阶级出身产生自卑、内疚和负罪感。进入东京大学法文系后,一边用家里充裕的汇款游玩享受,一边用来资助处于非法状态的日本共产d,进而参加共产主义政治运动,后脱离运动。其后开始同艺妓小山初代同居,但精神一蹶不振。一九三五年参加《都新闻》报社录用考试而被淘汰。翌年因药物中毒而住院治疗。原先信赖的长辈和朋友们视他为狂人,纷纷弃他而去,加之入院期间小山初代与人通奸,致使太宰治对人生与社会彻底绝望,深感自己已丧失做人的资格(即“人的失格”)。

(7)、然后,在大学时期,他因为学业荒废被耻笑,而产生厌世情绪,再次自杀。仍然是吞吃安眠药,太宰治被救活了,而与他一起赴死的少女却真的死了。

(8)、人生本就无谓绝对的错与对,黑与白,换句话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混沌之中游走着,从无意义中探询绝对的有意义。

(9)、但这并不妨碍它剖析人性中的某些现实,乃至诱发读者进行比对和思考。

(10)、『失去作为人的资格』是太宰治对自己短暂人生的点评。

(11)、但当时的我,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完全的是依附在堂哥的存在上。

(12)、我只是觉得,堂哥的样子十分的滑稽丑陋,我无论如何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13)、《走出非洲》卡伦·布里克森 著;周国勇、张鹤 译

(14)、逃亡后的山狸遇到了它一直很喜欢的小白兔,太宰治称小白兔为“小萝莉”,并警告大家:萝莉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实际上心肠很是歹毒,特别是些对她们有非分之想的男人,常常会因为一时迷了心智,而忽略了这一事实。

(15)、“独角兽文库”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外国文学图书品牌,以“经典照亮前程”为理念,撷取那些曾经影响一代人,并且能在审美、智识和思想上长期予人启迪的名著名译,以之为镜,进而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处境。文库创建于2013年,现已出版33种外国文学名著,涵盖英、法、德、俄、日等语种。

(16)、前面已经提及,《人的失格》是太宰治死前不到一个月才写完的中篇,发表已是其身后的事了,乃太宰文学的终点站。较之《斜阳》,《人的失格》中融入的作者个人生活色彩显然浓重得多。主人公叶藏出生于日本东北地区一个大地主家庭。父亲是国会议员。叶藏从小就喜欢以搞笑或逢场作戏的方式取悦于人。赴京上高中后由于受“恶友”堀木的影响,开始吸烟酗酒和嫖妓,同时参加左翼组织的秘密聚会等活动。退出后不久同一个酒吧女招待一起跳海,仅自己获救,被学校勒令退学。老家因此不再汇款。没有生活来源的叶藏沦为女记者静子和酒吧老板娘的情夫,同时靠画低俗的漫画赚取酒钱。后来同处女嘉子结婚,过了一段短暂的正常生活。而嘉子被一个小商人诱奸事件使他受到极大的精神伤害。喝安眠药自杀未遂后开始咯血,并为戒酒注射吗啡。毒瘾很快一发不可收拾,被送进精神病院。出院后返回乡下生活,彻底成了废人——失去做人的资格,人的失格!

(17)、《奔跑吧,梅勒斯》被收录在太宰治的短篇小说集《人间失格》中,也正因为它与一个抑郁的人的许多使人抑郁的作品收录在一起,才显得尤为珍贵。

(18)、    茫茫人世,芸芸众生。原作者碰巧遇上合适的译者,或者,译者有幸邂逅合适的作者的概率,无论如何都不会很高。记得有幸遇上合适的英译者葛浩文的莫言——今天上午提过——莫言说过,他说一流的小说遇到了一流的翻译家,那就是天作之合了。顺便说一句,莫言还说过:“文学翻译大概有三种可能性,其一是二流作品被一流译者译为一流作品;其二是一流作品被蹩脚的译者译成二流,甚至三流作品;其就是刚刚说的,一流作品遇上一流译者的天作之合。”莫言紧接着补充了一句:“越是对本民族语言产生巨大影响的,越是有个性的作品,大概越是难翻译,除非碰上天才的翻译家。”

(19)、再消极的人,也总有过阳光的时候,太宰先生留下了他的阳光,作为送给世界的礼物。其实很多时候,人们自认深陷悲伤是因为暂时忘记或否定了自己阳光时灿烂的样子。当你自认深陷悲伤,或者当你有点累了,又或者打不起精神来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太宰先生的礼物——《奔跑吧,梅勒斯》。《奔跑吧,梅勒斯》有股神奇的魔力,它能让人短暂地回想起积极生活时的自己。

(20)、还有被阿姨哄着说是吃汤圆,现在想起来,只是打虫药罢了。

(1)、小白兔知道丑陋肮脏的山狸喜欢自己,但她轻视山狸,甚至想要利用这一份“爱”来致山狸于死地。期间小白兔一次又一次的“设计”,被爱迷了心智的山狸哪里想到会被美丽可爱善良的小白兔给整了?死里逃生后仍未发觉危险的制造者,直至自投罗网死掉为止。

(2)、我总是对于生活没有实感,又总爱幻想,而幻想和现实的界限,在当时又是那么的模糊不清。

(3)、我堂哥喜欢谁,我就喜欢谁,他和谁是朋友,我和谁也是朋友。

(4)、但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的乱想

(5)、在文坛先辈的培养下,太宰治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开始了他的小说家时期。

(6)、不要可怜自己,若是可怜自己,人生便是一场永无终结的恶梦。 ----太宰治

(7)、《鲁迅:光明意识与幽暗意识》一书沿着基督教文化这一独特的坐标和方向对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细致解读,提出鲁迅最深的精神资源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不是启蒙思想的人道主义,而是“希伯来精神”影响下的“个”的精神和“幽暗意识”这一重要观点,是国内研究鲁迅与基督教关系的代表性专著(齐宏伟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来源:douban.com)

(8)、不论是绝对的英雄还是绝对的坏蛋,亦或者绝对的弱者,甚至绝对的完美之人,在《御伽草纸》中你都见不到。

(9)、这句话出自《人间失格》:“仅一夜之间,我的心判若两人。她自人山人海中而来,原来只为给我一场空欢喜。你来时携风带雨我无处可避,你走时乱了四季,我久病难医。”

(10)、二战后,日本称霸一时的“天皇之国”沦为战败国。国内一派萧条,政治,经济,社会次序陷入一片混乱中,“无赖派”就在这一时期出现。“它是日本战败的产物,也是战后日本最早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

(11)、《在巨鲸肚子里》乔治·奥威尔 著;董乐山、李存捧 译

(12)、本名津岛修治,青森县人,父亲津岛原右卫门曾任众议院议员和贵族院议员,经营银行、铁路。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一九三五年,他的短篇《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奖,后因出版多部带有哀切的抒情作品而深受注目。一九三九年,他的《女生徒》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一九四八年,他以《如是我闻》再度震惊文坛,并开始创作《人间失格》,书成之后,旋即投水自杀,结束了其灿烂多感而又凄美悲凉的一生。

(13)、《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中篇小说。小说以战后日本的混乱为背景,描写了落没贵族斜阳般的生活。全文除了表现颓废、无奈,还将生活的一缕光彩寄予了主人公和子,使得《斜阳》在颓废的暗色调中闪出一抹亮。

(14)、人大概就是这过多的意志交互矛盾所产生的,没有办法,我只能写下来。

(15)、这种模糊不清的记忆,显然是不能作为故事的开篇,所以,我忽略掉这份最初的记忆,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我过去的历史,翻开下一页。

(16)、日本文学评论界一般认为四个主人公身上都有太宰治本人的标记。酗酒吸毒的弟弟直治叠印出中学、大学时代的作者面影;决心为“恋爱与革命”而一往情深甚至孤注一掷的姐姐和子凸显战争期间作者苦闷的精神世界;流行作家上原二郎可以说是战后作者生活的翻版;而母亲身上则隐约寄托着作者的贵族情怀和审美理想,也是作品中唯一穿过凄风苦雨的一缕温馨的夕晖,亦即“斜阳”的象征或化身。翻译当中,几次驻笔沉思:如果风暴不是来得太猛,而在世界某个角落保留这样几位懂得与冬日天空相协调的围巾色调、懂得合欢花有别于夹竹桃的独特风情、懂得怜惜弱小生命、懂得小仲马的《茶花女》和并不反对女儿读列宁作品的优雅的贵族妇女,那又有什么不好呢?何必人人脚上都非沾牛屎不可呢?结果,在我们自己脚上也不再沾牛屎而回头寻找优雅的今天,优雅不见了。太宰治或许当时就已意识到了这点——尽管弟弟直治一直想逃离贵族阶级而力图成为民众的一员,但写给姐姐的遗书中最后一句却是“我是贵族”。在这个意义上,《斜阳》无疑是一个没落阶级、一种过往文化、一段已逝岁月久久低回的挽歌。自不待言,挽歌旋律中也满含着对日本战后并未因战败而有任何改变的人的自私自利、蝇营狗苟和因循守旧的悲愤与绝望之情。而这点恰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作品因之风行一时,“斜阳族”成了人所共知的流行语,开“××族”表达方式之先河。

(17)、太宰治和雨果问着读者们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爱一个人有错吗?

(18)、顺调に行ったよ (jyuntyouniittayo)

(19)、太宰治(だざいおさむ)的发音是skent。

(20)、《都柏林人》詹姆斯·乔伊斯 著;孙梁、宗博、智量 译

(1)、读太宰治的作品,很难摆脱作者那个“死”的背景。但是对他经常被人提到的屡屡自杀、终于身死的那些事儿,这里却不打算重复叙说。不知道的直接去查Google或百度好了。我觉得,有了Google或百度,我们应该写得更少,而不是更多。太宰治作品的中译本我读过不少,其中写得最好的《维庸的妻子》《斜阳》《丧失为人资格》和《Goodbye》更是一读再读,但也不想逐一介绍内容,我还是希望像一向写读书随笔那样,与已经读过这些小说的朋友交流一点心得。——顺便说一句,这里倒数第二种,中译本多不管日文汉字与中文意思并不一致,照搬原书名“人間失格”,此种做法殊不可取。李长声说可译为“不配做人”,倒是简明得当。

(2)、不过是更加衬托出太宰治自身的悲剧——一个无法向自身求取存在力量的人,就算再怎样依附他人,终究只能孤单一人。

(3)、访谈:“翻译一向是带动本国文学走向更新、更广的力量”/何平于是

(4)、《噼啪噼啪山》让我喜欢的不仅仅是太宰治的旁白,还有每次旁白里他的“引导”,以及最后抛出的问题。

(5)、他仅仅是表达他内心的想法,他的经历,他的内心世界。

(6)、中日对照版《我是猫》:用猫的口吻,嘲笑尽社会的疯狂

(7)、前不久读新井一二三所著《东京上流》,其中有云:“对太宰治书迷来说,东京三鹰是文学圣地。当地人对他的感情却不单纯。一方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无疑很大。另一方面,他是个破灭型、无赖派的文人,道德上非常可疑。尤其最后,他跟情妇山崎富荣吃了氰酸钾以后双双跳河自杀的玉川上水是东京居民的饮水来源。人们很气愤地说:怎么敢做这种事情?太可耻!实在死有余辜。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好多书迷从全国各地来三鹰寻找太宰治的足迹。”

(8)、《流浪者之歌》赫尔曼·黑塞 著;柯晏邾 译

(9)、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如《东京八景》、《小丑之花》、《晚年》、《斜阳》、《人间失格》等,多为自我生活的写照,表现日本社会与现代人精神与感官世界的双重萎靡。太宰治曾多次自杀未遂,最终在三十九岁时与最后一位爱人相约投水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