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有名的诗词
1、苏轼最有名的诗词20首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2)、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胡寅评价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3)、“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5)、他在途经九江时,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 的山水使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而《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 的总结之作。
(6)、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7)、1081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苏轼的同僚好友章楶在《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中写描写杨花之美,苏轼也写下了这首词来唱和。
(8)、“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成为中秋节的名句。
(10)、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作品出自: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11)、(原诗)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12)、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菱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5)、人人皆恶岭南,只有苏轼高兴的说:让我天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一直做岭南人。
(16)、下雨了,苏轼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17)、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18)、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19)、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20)、苏轼是北宋大文豪,集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大家于一身,是古代文人之中的全能天才。
2、苏轼最有名的诗词13首
(1)、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鉴赏)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3)、苏轼少年时,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经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他不免有些飘飘然,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以显示自己的才华。
(4)、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7)、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诗词千古绝唱。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词,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散文纵横恣肆。苏轼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散文之所以能够享誉古今,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内涵的深厚,特别是他以其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才思、文学家的天赋,于古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中弹奏出的博大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和积极的参与意识。苏轼的散文不仅肯定并赞美人的价值,而且自觉颂扬理想的独立人格。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屈原庙赋》中,对屈原人格美的高度赞扬,对屈原那横而不流、独立不倚的气节的由衷的敬佩,对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探索精神的崇敬,都标志着青年苏轼已经树立起追求完美的独立人格的坚定信念。苏东坡的《赤壁赋》,即是文赋中的代表性名篇。其构思精巧、立意高远、谋篇严谨、词采清丽,韵味隽永、气脉顺畅,卓立古今。东坡美食传世。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东坡先生发明东坡肉之前,平民百姓很少吃有猪肉的菜,因为宋代对猪肉这一食材的做法还比较生疏,不知道如何处理,若是做不好的话会有难闻的腥臊味,他的《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可以看出,苏东坡先生本来也喜欢猪肉,但他被贬到黄州时早已两袖清风,没有钱买羊肉,只能吃猪肉添一点荤菜,结果误打误撞创造出“东坡肉”这道美食。
(8)、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不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用西施之美来形容西湖之美,独具匠心,“遂成西湖定评”。
(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1)、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12)、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3)、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写的,此时苏轼已47岁,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
(14)、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
(15)、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作品出自: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7)、《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8)、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19)、《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0)、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3、苏轼最有名的诗词蝶恋花
(1)、(鉴赏)溪水清澈,水底的石头就会清楚地显露出来,在水中游玩的鱼儿清晰可数,深林里寂静无人,只听鸟儿相互间轻快地招呼着。清幽无人的宁静世界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动人的画意与诗情,那股清逸、脱俗的韵味,真令人回味无穷。
(2)、最后,由"故国神游"转入自抒怀抱。江山依旧,人事已非,自己尚未成就功业,华发已生,引发"人间如梦"的感慨,在赞赏江山、人物之余,不免趋于消极,但这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
(3)、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4)、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5)、而放眼千年文坛,如果硬要找出词作整体实力能与苏轼相比较的,个人觉得唐宋之间的一个牛人或许可以拿来一说,他就是李煜。作为一位君王,李煜是失败的;作为一个词人,李煜是个“神话”。
(6)、(原诗)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7)、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8)、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9)、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10)、中国流传最广的词作选本是朱孝臧编订的《宋词三百首》,该书一共选出了285首宋词。但是该书的缺陷非常大,因为朱孝臧为清代人,受到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影响,更喜婉约词和格律词,因此对豪放词不够重视,如苏轼之选择了12首,辛弃疾只有10首,而吴文英却达到了24首,周邦彦22首,晏几道18首,姜夔16首。这显然是不太客观的。
(11)、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12)、“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后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13)、《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同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剪梅》红藕香消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14)、(原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崩云”或作“穿空”,“裂岸”或作“拍岸”,“樯橹”或作“强虏”。)
(15)、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作品出自: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6)、《西江月·顷在黄州》(作者)苏轼 (朝代)宋
(17)、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信步闲情、伤春感怀的情形。开篇起句点明时间(“遥夜”)、地点(“亭皋”)和活动(“闲信步”),简约而明白,一个月夜无眠、独自水边散步的主人公呈现在读者面前。
(18)、在艺术上,这首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将不同的,乃至于对立的事物、思想、情调有机地融合在一个整体中,这里面有对当前的景物与古代人事的融合,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达观、消极人生态度的融合,有豪迈的气概与超旷情趣的融合。
(19)、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也显得非常奇妙。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20)、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4、苏轼最有名的诗词10首
(1)、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钱塘江潮势汹涌澎湃,比平时大潮更加奇特,潮头如万马奔腾,山飞云走,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苏轼这组七绝,是其中的名作。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 (朝代)宋
(3)、(原诗)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4)、(鉴赏)人可以像秋鸿般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过去的往事,却犹如春梦一般,未曾留下一丝痕迹。“事如春梦了无痕”通常用来感叹往事的飘渺,难以寻觅,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眷恋与萦怀,若用来代表失去的恋情,则在追忆、怀念中,还蕴蓄着一份苦痛遇见迷惘。
(5)、(原诗)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6)、这是苏轼赠送给友人董传的诗作。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7)、以“东坡”命名的菜肴,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腿、东坡狗肉、东坡蒸猪头、东坡豆腐、东坡茄子、东坡羹、东坡甜藕、东坡墨鱼、东坡鳊鱼、东坡五柳鱼、东坡生蚝、东坡饼、东坡酥、东坡烧麦、东坡泡菜、东坡黄鸡粥”等,显而易见,就些都是苏东坡发明的菜肴。生蚝是苏东坡在被贬到海南儋州的时时最喜欢的食物,入乡随俗的他挖掘出生蚝的美味,甚至还给他的儿子说,海南这边的生蚝特别好吃,你不要告诉朝中的官员们,省着他们过来跟我抢!
(8)、诗人用了两个设句来启迪人们:有好的琴,又有琴师高超的弹技,才能演奏出动听的曲调。不仅音乐如此,任何事业要取得成功,都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
(9)、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
(10)、可惜此景稍寂,于是作者笔锋一转,“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以活动的景色与上句形成对比,借以昭示主人公欲静不能的心情。这种对比和反差是如此巨大,春光虽好却偏要溜走,他人欢情而唯我独伤,相映见意,别具深韵。
(1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
(12)、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3)、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1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