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诗
1、王阳明的诗《蔽月山房》
(1)、故人日夜望我归,相迎欲到长风沙。岂知乘槎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
(2)、要想不被眼前的事物蒙蔽,就得“眼大如天”,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思想。
(3)、高高的万卷楼上六月里也透出寒意,楼外山峰连绵簇拥着碧色的楼栏。
(4)、王阳明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骗过了尾随之人,并搭上了前往福建的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船只几乎倾覆。王守仁此时毫不畏惧,写下了这首诗。
(5)、暄和生野菜,卑湿长街芜。女浣纱相伴,儿烹鲤一呼。
(6)、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7)、云端鼓角落星斗,松顶袈裟散雨花。一百六峰开碧汉,八十四梯踏紫霞。
(8)、 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寻自己的良知,而这个良知就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善恶之间,存乎一心!
(9)、此诗语义浅显直白,但细读却意味无穷,富有哲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随口吟出,实属不易。
(10)、 江南绍兴,古越会稽,若耶溪畔,云门禅音,嘉祥祖庭,始皇登秦望而望于南海,一條有著中國歷代文人雅士精神世界嚮往和追尋的聖途!
(11)、▷王阳明一生写过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有两首比较有意思。
(12)、 王阳明平生素爱四明山水,尤对白水冲奇观向往久之。“邑南富岩壑,白水尤奇观。兴来每思往,十年就兹观”四句,前两句从整体上概括四明山的特征以及主要景观,后两句表达他十年前离越重返故乡对游白水冲奇观的急切心情。余姚城南四明山,方圆八百里,重峦叠嶂,竹茂林秀,曾是方士修炼之地。白水冲在余姚让贤白山,白山分冶山、屏山、石屋、云根四峰。白水冲瀑布在石屋与云根两峰之间,瀑布飞流直泻,颇为壮观,附近有潺湲洞。历代都有诗人探胜吟唱,有佳句传世。如:唐皮日休“水流万千丈,尽日泻潺湲。”(《潺湲洞》);宋谢景初:“飞泉悬绝壁,斗绝千万丈。”(《瀑布》);元滑寿:“白水仙宫也罕逢,十年两度追陈踪。”(《流白水宫》)明吴居正:“环山知几峰,飞流可千丈。”(《游白水宫》);清卢存心:“大波掀涛澜,声振林木动。”(《潺湲洞》)王阳明探白水冲奇观,行前早有打算。王阳明初计至家即与徐爱等同游台、荡,但因宗族亲友绊弗能行。本想候好友黄绾同游而其不至,又遇大旱之际,诗中流露出淡淡的忧思。回首坎坷经历,不免有点忧伤。“择幽虽得所,避时时犹难”,正反映此刻的心境。此诗前半部分写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总体印象。尽管大旱刚止,但白水冲并未断流,“云际犹飞湍”,雨丝霏霏,奇观犹存。后半部分抒情写怀,议论现实人生。与一般的骚人墨客不同,王阳明的思绪不仅仅流连于飞瀑美景,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宇宙人生。“逝者谅如斯,哀此岁月残”。他以心学家的睿智从即景生发开去,警示自己珍惜时光,直面现实,养性修身,审时度势。同时,蕴含对门生的希冀。“刘樊”句,借典故寓警世之意。世传后汉刘纲、樊翘云夫妻在白水冲旁的祠宇观向白道人学仙,得道后于大兰山白日缘木升仙。此句的深意在于“避世之难,升天成仙并非现实,而“养静意所关”,才是哲人的情怀。可以看出此时的王阳明对世道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以“静”观物,体悟事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此时王阳明内心的矛盾和忧伤。人生的艰险,命运多桀难免产生惆怅心理。在《四明观白水》(其二)诗中写道:“千丈飞流舞白鸾,碧潭倒影镜中看。藤萝半壁云烟湿,殿角长年风雨寒。野性从来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难。卜居断拟如周叔,高卧无劳比谢安。”诗前半部分既写白水冲流动的景色,画面流灵动,色彩斑斓,力显山水之美;又寓时世的艰辛“云烟湿”“风雨寒”。下半部分借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黍,采薇而食,饥饿而死,以及东晋名士谢安赋闲会稽的典故,隐喻归隐故乡山水之意。反映了正直与乱世的对立。王阳明身为清正的朝廷命官,在污浊的时世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不免感时伤怀,心念隐者,寻求心灵的超越,发出“野性从来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难”的感慨,借山水之形,寓归隐之意。“静”和“清”表现了王阳明故乡山水诗突出的审美情趣,追求心灵世界的澄明,有庄禅的审美影子。在《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一诗中写道:“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风回碧树秋声早,雨过丹岩夕照明。雪岭插天开玉帐,云溪环碧抱金城。悬灯夜宿茅堂静,洞鹤林僧相对清。”杖锡,寺名,今废。整首诗意象迭兴,妙语连珠。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山鸟”、“山花”的灵性与亲和,沉浸在山水之乐中的王阳明心情顿感愉悦,暂时忘却了烦恼。碧树秋声,丹岩夕照,雪岭玉帐,云溪环碧,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传达出王阳明对四明山水景观写意式的摹写,以及投身自然怀抱的轻松自在。在诗人的眼里,山水是灵动的画面,是性情的映照。“清丽飘逸”是王阳明观物的审美情趣所至。此诗的最后两句:“悬灯夜宿茅堂静,洞鹤林僧相对清”。“静”和“清”正是王阳明此时此际内心的独白。他善化老庄佛禅精义,用老庄的无限时空看待人生,把一切作为世间流转的东西,透过无限体验人生;并以“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寻求心灵的平静。观照自然,追求自适的人生。在《又用曰仁韵》[10]一诗中,他把这种心境推到一个极至:
(13)、上篇文章笔者聊了王阳明的中秋节,有小伙伴跟我说,一代宗师王阳明的中秋节诗作不止天泉桥雅集的《月夜》二首。值此中秋佳节之际,王老师能不能再讲点王阳明的中秋诗。
(14)、 王阳明特别重视“良知”的功夫,反对坐而论道。他身体力行,在道德的修养和实践上下足功夫。如通天岩讲学时的诗作《坐忘言岩问二三子》:
(15)、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6)、登楼诗八咏,置砚赋三都。捧拥罗将绮,趋跄紫与朱。
(17)、嗟惟往昔,岁在丙寅。与兄邂逅,会意交神。同驱大道,期以终身。浑然一体,程称“识仁”。我则是崇,兄亦谓然。既以言去,龙场之滨。我赠《九章》,致我殷勤。聚首长安,辛壬之春。兄复吏曹,于我卜邻。自公退食,坐膳相以。存养心神,剖析疑义。我云圣学,“体认天理”。“天理”问何,曰廓然尔。兄时心领,不曰非是。言圣枝叶,老聃、释氏。予曰同枝,必一根柢。同根得枝,伊尹、夷、惠;佛于我孔,根株咸二。
(18)、人的心灵不是光洁的明镜,纵然是明镜也会沾染尘埃。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但是人的欲望会让良知蒙尘。
(19)、前驱驻旌旆,偏坐列笙竽。刺史旟翻隼,尚书履曳凫。
(20)、尘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身本身就没放在心上;尘世间的一切转变,也但是似流云掠过天穹,根本就无法在心中留下印痕。他既体现了王阳明坚毅勇敢的质量,也表明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害怕不谈,养活此心纯是如如不动”的见解。
2、王阳明的诗
(1)、宅命相配、人天同构——“命理派风水:如何依命理进行择房和安居”下周日开课
(2)、雾喷雷公怒,烟扬灶鬼趋。投壶怜玉女,噀饭笑麻姑。
(3)、竹深荒旧径,藓合失残碑。云雨罗文藻,溪泉系梦思。
(4)、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5)、这首诗前两句中,王阳明将金山寺比作一个“小拳头”,如果你是在千米高空俯瞰金山寺,金山寺确实像一个小拳头,而“打破维扬水底天”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更加生动形象。
(6)、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最艰难的时候,就要看人的耐力和定力。王阳明他因为秉公直言,得罪了当时的奸臣刘瑾,被廷杖差点残废。被贬为贵州龙场,大太监刘瑾赶尽杀绝,派杀手暗杀他。
(7)、“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心有光明,自能转境。王阳明在贵州的日子,筑“何陋轩”,建“君子亭”,以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勉。台湾的钱穆先生在《阳明学述要》中指出,讲王学的人,只不要忘了他成学前的那一番经历,不要忘了龙场驿的忧危,才能明得王阳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炼”的真义。
(8)、嘉靖七年十月(1528年12月),王阳明在平思田、破断藤之后,以疾剧,“病日就危”,上乞归疏。他边听候复旨边启程东归。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529年1月9日),王阳明舟行至江西南安的青龙铺,病况危急。次日,召门人周积入内,良久,方才张开眼睛说,“吾去矣。”周积泣问,“何遗言?”王阳明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瞑目而逝。
(9)、大家说:“你会作诗,那好,我们出个题目,你作作看。”抬头看见月亮从山巅升起,说,你就作山月之诗吧。王阳明随口就作了一首诗:
(10)、诗的开场便举止潇洒,展现了尘世间盛衰,处之泰然。王阳明的心学观念,以后解放了不胜枚举人的内心,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的本性的钳制。
(11)、 王阳明的求道诗主要写于他的青少年时代和初入仕途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反映了王阳明在思想探索中的矛盾心理,入世的心理占据主导地位。诗歌抒发其纷繁复杂的情感世界,将耿介的个性和凛然的气概毫无掩饰地倾吐出来,极具浪漫色彩。语言上朴实、清新、自然,绝无铺陈和雕饰感。如《雨霁游龙山次五松韵二首》:
(12)、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若不中贤圣,何由外智愚。
(13)、庙谋藏稷契,兵略贮孙吴。令下三军整,风高四海趋。
(1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15)、眼睛、耳朵都会欺骗你,要想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是很难的。
(16)、贵仍招客宿,健未要人扶。问望贤丞相,仪形美丈夫。
(17)、此诗一出,众皆敬服,众宾客对竹轩翁说:“此子出口不凡,才思敏捷,他日定以文章名重天下!”
(18)、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9)、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眼界足够宽广,他就会发现,和山相比,其实月亮更庞大。
(20)、敬一丹在接受当代贵州全媒体的记者采访时表示,说起中秋人们心里自然会涌起诗意。王阳明的这首《中秋》,她一看到就非常喜欢,尤其是那句“赏心何必中秋节”。敬一丹说,“我想,他是在说月亮吗?其实是在说人心。”
3、王阳明的诗20首
(1)、《蔽月山房》诗,王阳明12岁时作。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2)、栉比千艘合,袈裟万顷铺。亥茶阗小市,渔父隔深芦。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这是第二境界。
(4)、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寻自己的良知,而这个良知就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善恶之间,存乎一心!
(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6)、江清敌伊洛,山翠胜荆巫。华表双栖鹤,联樯几点乌。
(7)、云散九峰雨,岩飞百丈虹。寺僧传旧事,词客吊遗踪。
(8)、只要立定脚跟,踏踏实实地去做,不违本心,不负初心,就足够了。
(9)、这首诗告诉我们,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万化根源总在心”这句意思是说,时间纷繁万物乃至万物之间的变化、关系都在人的心中。王阳明自己笑自己,以前没有领悟这个道理,却“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心外去求,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10)、鳖解称从事,松堪作大夫。荣光飘殿阁,虚籁合笙竽。
(11)、堪怜尹叟非关吏,犹向江南逐老聃。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元稹)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12)、靖兴寺在湖南醴陵西山,相传为唐代大将李靖所建。这首诗写靖兴寺“鹤住龙蟠”,仙灵之气十足。前三句都是衬托最后一句的。
(13)、雨来萌尽达,雷后蛰全苏。柳眼黄丝缧,花房绛蜡珠。
(14)、不过,在心学宗师王阳明看来,“月”却别有内涵。
(15)、王阳明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他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宋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王阳明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物,无事,无理,无义,无善。"心就是整个世界,对存在着的个体来说,没有了心,整个世界也就不复存在了,以此观之此论显然是落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认为除了人的思想本身具不存在客观物质,"物随心动"的论述固然能够激励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但却忽视了更为长远的未来。心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明朝时期世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刮起了一股强烈的"狂禅"之风,然而当其发展到了极端就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了自我意识,过于张扬个性的潮流趋势使得人对自然、对他人、对其他种族逐渐失去了敬畏与尊重之心,这并非前秦时心学之初生时的企望,"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过犹不及,是可见之。
(16)、月明飞锡下天风。《赠阳伯》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
(17)、后来,王阳明确实找到了人生的法器,也确实凭此法器飞越了世间的沧桑,这就是他的“阳明心学”。写完这首《泛海》后,王阳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贬谪的龙场之路。
(18)、冈蹋翻星纪,章飞动帝枢。东皇提白日,北斗下玄都。
(19)、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20)、内心光明的人,能够烛照世界。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
4、王阳明的诗词代表作
(1)、 绍兴另一名胜——秦望山,也是王阳明十分喜爱的游览地。秦望山位于府城东南四十里,为会稽山众峰之冠。得名于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刻石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之意。王阳明在《从吾道人记》一文中曾记载:“嘉靖甲申春,萝石来游会稽,……入而强纳拜也。阳明子因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与之探禹穴、登炉峰、徙秦望、寻兰亭之遗迹,倘佯于云门、若耶、鉴湖、剡曲。”[21]文中所提禹穴、炉峰、秦望、兰亭、云门、若耶、鉴湖、剡曲皆为绍兴名胜,但王阳明对秦望山情有独钟。他在题为:“嘉靖甲申(1524)冬二十一日,再登秦望,自弘治戊午(1498)登后二十七年矣,将下适董萝石与二三子来,复坐久之暮,归同宿云门僧舍。”[22]一诗中,表达了当时再游秦望的心情:“初冬风日佳,杖策登崔嵬。自予羁宦迹,久与山谷违。屈指廿七载,今兹复一来。沿溪寻往路,历历皆所怀。跻险还屡息,兴在知吾衰。薄午际峰顶,旷望未能回。良朋亦偶至,归路相徘徊。夕阳飞鸟静,群壑风泉哀。悠悠观化意,点也可与偕。”长期经历政坛风云的王阳明,此时更感会稽山水对自己心灵的安抚。诗中表现出超越尘世而又无所滞累、空灵淡泊的心境。“沿溪寻往路,历历皆所怀。”王阳明面对此时此景,感慨万千。山水依旧,人事皆变。历经时世沧桑的王阳明,晚年对人生已大彻大悟,“夕阳飞鸟静”,少了青年时期的激情,多了“陶渊明式”的归隐情思。“悠悠观化意, 点也可与偕”。“点也”句,借用《论语·先进》典故,以示用澄明的心境体悟自然造化妙处,方能进入圣贤的境界。诗中化用陶渊明诗意和孔子弟子的故事,充分表达了诗人与好友门人领悟天地造化,寄情山水的达观意趣。谋篇布局,善于运用虚实相生、忽叙忽议的方法,开阖变幻,意趣无穷。诗题中提到二十七年前登秦望山一事,确有诗歌为证。弘治十—年(1498)春,时年27岁的王阳明与友好曾游秦望,写有《游秦望用壁间韵》[23]一诗:
(2)、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
(3)、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4)、掌里承来露,柈中钓得鲈。菌生悲局促,柯烂觉须臾。
(5)、)环奇填市井,佳丽溢闉阇。勾践遗风霸,西施旧俗姝。
(6)、天泉桥雅集的那个中秋之夜,王阳明仰天朗吟“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可见其精神仍然振奋。而在那年闰八月的后中秋之夜,王阳明望月歌吟“当筵莫惜殷勤望,我已衰年半白头”,可见其身形已呈衰老之态。
(7)、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8)、险夷原不滞心中,何异流云过外太空。夜静洪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9)、从小就受诗书熏陶的王阳明,想必读过《列子·汤问》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深受启发,所以,此诗可能早已在他心中。
(10)、王阳明这首诗是说,修行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世人不懂得这种不用功的用功、不修之修的奥妙,一味地向身外觅功夫,终属徒劳。“饥来吃饭倦来眠”来源于禅宗故事,最早见于北宗禅师、普寂的弟子、神秀的徒孙懒瓒和尚的《乐道歌》,其歌有云“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眠”。
(11)、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12)、王阳明被称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的学问又称为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王阳明倡导心学,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3)、残暑须还一雨清,高峰极目快新晴。海门潮落江声急,吴苑秋深树脚明。
(14)、《蔽月山房》表明如果一个人的视野足够宽广,心胸足够阔达,就会发现月亮比山更庞大。思想与眼界的宽度决定了认识的程度,才不会被遮蔽。
(15)、王阳明认为,人人心里都有“良知”,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不过,世间大多数人的“良知”被自己的偏见妄见所遮蔽,自己并不知道。
(16)、可惜世人总以为修行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总是在外面找来找去。其实,回到自身,专注当下,做好平常事,就足够了。
(17)、王阳明曾任南赣巡抚,他在南赣崇义县打败以谢志山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王阳明就地勒石纪功,于茶寮石崖绝壁上刻石,取名为“茶寮碑”。这首诗写的是战胜以后,在返回路上遇雨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得志后的豪情,以及军旅中依然关心农事的细心。
(18)、—二句用角声、雾气氤氲烘托战场上激战之后的情形,不见打仗场面,却可感受到战场的气氛。“横空”二字体现了军队的气势。
(19)、 这首诗题目表明用曰仁韵,曰仁是王阳明的门生徐爱,字曰仁,又是妹夫。诗中反映了诗人一行投宿山林岩寺的情景:风景依稀,雾忽千嶂,夕阳晚照,枫林雨声。面对四明山水奇异的风光,诗人欣喜之情,难以遮掩。山寺寂静,披衣夜坐,月照人清,传达出王阳明心境的明朗和畅达。此诗从写人入手,又以写人出之。意象灵动,画面连贯,气韵澄澈。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与景不是彼此衬托,而是水乳交融,秀逸清丽,触人遐想。此诗在艺术上深得唐诗真谛,诗情丰满,想象奇特,气象万千,蕴涵着王阳明对人生深邃的理解和洒脱的处世态度。诗人总是全景式地把握四明山水地壮观秀美。他那种乐观的审美态度略带婉约的思绪,所营造的“阳明意境”奇妙无比,诗味无穷。作为心学家的哲人,善于将诗情与审美图式、宇宙时空,物趣、理趣、以及禅趣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反映了王阳明山水诗时空的写实性与审美意识整体性的统一。
(20)、 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王阳明升南京太仆寺少卿,便道归越省亲。《年谱》载:八年癸酉(1513),先生四十二岁,在越。二月,至越。先生初计至家即与徐爱同游台、荡,宗族亲友绊弗能行。五月终,与爱数友期候黄绾不至,乃从上虞入四明,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丈岩,以望天姥、华顶;欲遂从奉化取道赤城。适久旱,山田尽龟圻,惨然不乐,遂自宁波还余姚。绾以书迎先生。复书曰:“此行相从诸友,亦微有所得,然无大发明。其最所歉然,宗贤不同兹行耳。后辈习气已深,虽有美质,亦渐消尽。此事正如淘沙,会有见金时,但目下未可必得耳。”先生兹游虽为山水,实注念爱、绾二子。盖先生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也。[8]上述记载正说明王阳明当时游四明山水的初衷是与好友门人通过观物,交流感情探讨自然的机理,但没有如愿;因此,其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五月终,他与门人从上虞入四明寻胜探幽,下陡壑,攀绝巘,扪萝登极,期间写下了《归越游诗五首》[9],较集中地反映了王阳明的人生观,审美观以及审美思维方式。其中《四明观白水二首》描绘了白水冲奇观以及探胜的游感,表达了王阳明对故乡山水的挚爱之情,感叹时间的流逝,时世的艰难与无奈,流露出养性归隐的想法。
5、王阳明的诗中秋
(1)、不知怎么的,每次我读到这两句诗,总想起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在蛇口码头登船离开深圳前往珠海时的一个画面。邓小平与深圳的d政大员握手道别后,迈步向码头走去,走了几步后,突然转过身,对深圳的官员响亮地说道:“你们要搞快一点。”
(2)、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书汪进之太极岩》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
(3)、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倏忽无定态,变化不可求。
(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6)、出多无伴侣,归只对妻孥。白首青山约,抽身去得无?贺新郎(葛长庚)遥想阳明洞。
(7)、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8)、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9)、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10)、 他的心学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指的是实行起来很简单,因为心外无物,只要向内发现自己的心就好了;复杂指的是他的整个哲学系统,不大好理解。不过,王阳明喜欢写诗来阐发他的思想,希望通过下面这六首诗,能帮助大家理解心学学说的精华。
(11)、 此诗写出了诗人的诸多感慨,除了表明自己归隐烟霞的心迹,同时告诫弟子应具有超然物外的心态。现实黑暗无道,更需把握独立的思想,坚守精神的自由。
(12)、山空仙骨葬金椁,春暖石芝抽玉芽。独挥谈尘拂烟雾,一笑天地真无涯。
(13)、禹庙才离郭,陈庄恰半途。石帆何峭峣,龙瑞本萦纡。
(14)、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啾啾吟》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15)、王阳明被称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的学问又称为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王阳明倡导心学,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6)、人间难得是平常,做好平常的小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就是修行。
(17)、儿童竟有如此意识,令人景仰,更为以后的思考呼应,其中"山高月更阔”更表示虽有想法,却知现实,山于月是小,但与我却很高大,与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有预见,或许当年的王守仁没有想很多,但这不失为后人读诗的意识。
(18)、“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只要养得一颗光明心,把握、寻找到自己内心的“良知”,就如同有了千年不灭的光明的月亮,任他花开花落,任他阴晴圆缺,我心中自有无限光明、圆满与富足。
(19)、点评: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是致良知。致良知的关键是良知在哪里?有人徒劳无功地向外寻找,那是找不到的,因为你找错了方向。人生找错了方向,就会带来烦恼和痛苦。王阳明在这首诗中告诉我们,良知是成为圣人的秘诀,不可被烦恼见闻迷惑,陷入求理于心外的迷惘境地,徒令自己苦恼,应当直指圣学的真髓即良知。而良知一直在我们心中,未曾远离,只是我们日用不知罢了!
(20)、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1)、稊米休言圣,醯鸡益伏愚。鼓鼙催暝色,簪组缚微躯。
(2)、于乎!哀乎!戚乎!而遽至于是乎!而止于是乎!前有南来,报兄病痿,及传二诗,题敝止予,曰“小恙未足为异”。开岁以来,凶问垒至。予心警怛,疑信未已。黄中绍兴,讣来的矣。于乎!戚乎!哀乎!而止于是乎!而遽至于是乎!
(3)、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4)、所以,王阳明告诉我们,人生只有一种满月,那就是心中的满月。只有回到自己,让自己的心光明,才能拥有真正的满月!心里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里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
(5)、山靠的人近月亮离得远所以觉得月亮小,于是就说这座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的眼睛跟天一样大,就会看见山虽然高但是月亮更大。
(6)、“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看问题,往往会被它的表面所欺骗。而且,我们的视觉,直觉,听觉等,都会欺骗你。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7)、浩然发长啸,忽起双白鸥。夜雨山翁家偶书山空秋夜静,月明松桧凉。
(8)、绿秧科早稻,紫笋拆新芦。暖蹋泥中藕,香寻石上蒲。
(9)、 王阳明晚年居越期间,寄情会稽山水,又写了许多山水诗:如《山中漫兴》:“清晨急雨度林扉,余滴烟梢尚湿衣。雨水霞明桃乱吐,沿溪风暖药初肥。物情到底能容懒,世事从前顿觉非。自拟春光还自领,好谁歌咏月中归。”[24]此诗首两句,点出江南雨季变幻空濛的春景,以及乡村田园风光的特征,表现出诗人观物的细腻和恬静的心态。“雨水霞明桃乱吐,沿溪风暖药初肥”此两句,意象鲜活明丽,一个“吐”字,一个“肥”字,映相生辉,将透明艳丽润滑的百春图描绘之极。同时,诗中又有揉入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自足适意,洒脱飘逸的烟霞情怀。又如《山中立秋日偶书》:“风吹蝉声乱,林卧惊新秋。山池静澄碧,暑气亦已收。青峰出白云,突兀成琼楼,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倏忽无定态,变化不可求。浩然发长啸,忽起双白鸥。”此诗写山中秋景,前四句写初秋山中物候变幻无穷,以及心随物趣,自适的感觉。中间六句深得唐王维山水诗的禅味,将自然界的自生自化、充足自由的灵韵,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灵敏刻画,把山水自然所蕴含的人格精神淡淡析出。最后两句又传达出像屈原那种壮志难伸,良知难行的惆怅。一个行啸山林,寄情山水的隐士形象呼之欲出,表现出晚年王阳明入世与归隐的复杂心理。一颗博大的心灵能折射出大自然无限美好,在诗人看来,良辰美景皆随于心,无可强求,也许王阳明真正把握了心灵与自然美的同构关系,美和人生只能随性灵而行。此时在艺术上一个鲜明的特征,一驰一张,动静交替,诗意跌宕起伏,刚柔相济,足见王阳明的审美框架的立体性、流畅性和多层次性,包括对古体诗节奏的和谐把握。
(10)、这首诗用语清浅,如话家常。百战归来,头已斑白。写此诗时的王阳明已是年过半百,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历经被贬居夷,龙场悟道,滁州传习,抚赣擒濠,谗讥交作……王阳明一路走来,千锤百炼,心学事功,相辅相成。
(11)、天知道,这一声后会有期,竟是这样无言的结局。
(12)、在这辽阔而静谧的大海上,手拿锡杖,身驾长风,在月光下飞越,飞越大海,飞越苍茫,飞越沧桑。“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的惊险航程,诗人却写得像一次极富诗意的旅行,因为他心中自有法器,心中自有智慧。
(13)、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蔽月山房》诗据记载为王阳明12岁时所作。年仅12岁的儿童竟有如此意识,令人感叹,其中"山高月更阔”更是说明山于月相比虽小,但与我却很高大,这与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有预见,或许当年的王阳明没有想很多,但这诗却让今人读来感想颇多。
(14)、译文: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这是第一境界。
(15)、褰衣涉溪去,笑引开竹房。谦言值暮夜,盘餐百无将。
(16)、 整首诗意象迭兴,妙语连珠,用拟人、写意的手法写出了“山鸟”、“山花”的灵性和亲和。碧树秋声、丹岩夕照、雪岭玉帐、云溪环碧,诗情画意,交相辉映。在诗人的眼里,山水是灵动的画面和性情的映照。
(17)、 春风梅市晚,月色鉴湖秋——绍兴山水诗论析
(18)、王阳明一听愈发来了精神,吩咐到:“大师你只管开门就是,有什么责任我来承担!”和尚不敢违背王阳明的意思,只好命人去掉封条,开启房门。门吱呀一声开了,传来一股夹杂着灰尘的霉味儿,呛得王阳明打了个喷嚏。
(19)、沿溪步月色,溪影摇空苍。山翁隔水语,酒熟呼我尝。
(20)、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泛海》这首诗体现了玩阳明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王阳明:无事则安,有事则磨,每一天都不白活!
(2)、 王阳明是典型的儒家学者,是深受孟子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孟子坚持认为,人的本性为善,人人心中有善端,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也是孟子思想的升级版。王阳明认为,人人心里都有“良知”,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不过,世间大多数人的“良知”被自己的偏见妄见所遮蔽,自己并不知道而已。所以说,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相信你自己!
(3)、那些子、凝然不动。一剑行空神鬼惧,金粟儿、日向丹田种。
(4)、青山暗逐回廊转,碧海真成捷径通。风暖檐牙双燕剧,云深帘幕万花重。
(5)、点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最艰难的时候,就要看人的耐力和定力。王阳明他因为秉公直言,得罪了当时的奸臣刘瑾,被廷杖差点残废。被贬为贵州龙场,大太监刘瑾赶尽杀绝,派杀手暗杀他。王阳明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骗过了尾随之人,并搭上了前往福建的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船只几乎倾覆。王守仁此时毫不畏惧,写下了这首诗。什么艰难险阻,无非是飘在空中的一片云彩而已,也许在最艰难的时候,你还能发现他的美。王秉持一颗光明的心,尽管人生大起大落惊涛骇浪,那都算不了什么,只要此心光明,那就没有什么可以干扰我宁静的内心。此刻,我的心就像宇宙一样无垠,就像夜空一般晶莹。体现了王阳明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
(6)、(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来诗本用?亚字,惠州无书,不见此字所出,故且従木奉和。)
(7)、人生在世,总有毁誉傍身。众口难调,若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岂非寸步难行?
(8)、书名:王阳明:学做圣贤·龙场悟道·我心良知(全3卷)
(9)、有《王文成公全书》。名言名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万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没有善恶之心。就像庄稼和杂草,本是一般无二的生物,天地没有偏袒谁,也没有厌恶谁。人心本来也是如此,无善无恶。
(11)、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2)、没有枝叶花寅。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13)、第一首是十一岁写的。有一次他的父亲跟朋友喝酒吟诗。有一个人吟着吟着,只吟成了两句,旁边这个十一岁的小孩接着把下两句完成了。父亲的朋友们很惊奇,说“这个孩子会作诗啊?”
(14)、人心中也有这样一个月亮,只要心中之月光明圆满,不被欲望遮蔽,任它花开花落,任它阴晴圆缺,心中自有无限光明、圆满与富足。
(15)、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16)、这首诗是说,良知是成为圣人的秘诀,不可被烦恼见闻迷惑,陷入求理于心外的迷惘境地,徒令自己苦恼,应当直指圣学的真髓即良知。大本大源是道是至善,良知是认知道和至善的功能,其一直在我们心中,未曾远离,只是我们日用不知,有时甚至违背了它。错用功就是丢下良知,却向外找寻善恶之判别依据。
(17)、时下的中国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们老早就给孩子小小的肩头压上了千斤重担,一个个争着给自己的小孩报上许多课外辅导班或所谓的兴趣爱好班。校内校外的老师们给孩子们布置了大量的课外作业,有的孩子每天晚上不到十二点都不能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有的孩子一周七天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额外的负担让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孩子们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18)、(以上书籍来源于/wym/xsyj.htm)
(19)、《答人问道》表明人生中不论大小的事情和行为,都是修行,最终都需要返回自身专注心灵,专注日常就足够。
(20)、跟随万献初老师“五经”殷商游学之旅,邀您同行……
(1)、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2)、前两句说,人距离山近,距离月远,就会觉得月亮很小,便说这座山比月亮大。后两句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如果人的眼睛像天那么大,就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3)、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图。(天台、四明二山。
(4)、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5)、姑苏吴氏海天楼次邝尹韵晴雪吹寒春事浓,江楼三月尚残冬。
(6)、越国强仍大,稽城高且孤。利饶盐煮海,名胜水澄湖。
(7)、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8)、这首诗是说,良知自在心中,不可外求。第一句中的“无声无臭”源于《诗经·大雅·文王》中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中也曾引用,说无声无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第二句中说,无声无臭是天地万物之基础,也可以说良知即是宇宙的根本。因此,王阳明感叹道,我心即良知,其中藏有取之不尽的真理,世人却不知求其于心内,而是将其抛弃,求之于外,所以在后句中吟道,这就像乞丐乞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