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金的资料简介
1、巴金作者简介,原名
(1)、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银谷艺术馆联合摄制,中国民生银行独家赞助的百集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是国内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20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以百集的规模拍摄40余位20世纪中国文艺领域的杰出代表——
(2)、巴:演过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们那个时候无所谓,不一定举行婚礼,这是无所谓的。主要吵架还是当时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太惨了,太苦了,好人受苦。
(3)、本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巴金与索菲、巴金与“对巴金人格发展有很大帮助的人”卫惠林、巴金与被他称为“耶稣”的叶非英、巴金与吴克刚、巴金与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巴金与“小老弟”单复、巴金与文学青年苏阿芒等人相知相识相互欣赏,甚至巴金送别他们人生最后一站的过程。表达了巴金对友情的重视,歌颂了巴金与朋友的真挚感情。第二部分记录了巴金的一部分作品和译作。介绍了巴金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时面对的一些困难和趣事,解析了巴金写作中的修辞美。
(4)、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
(5)、本书是与巴金有六十年友谊的老友黄裳所著,记录了作者与巴金的交往细节,作者对先师的怀念,巴金的写作与生活,以及巴金的家人、朋友等。本书还收录了多封作者给友人的书信,信中多有涉及巴金之处,私人通信中所提供的线索,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在零星的文字间却有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为直率和真实的细节。本书笔调生动、优美,是研究巴金不可多得的著作。
(6)、不久,在上海的第二次文代会上,他作了那个著名的发言,说了几句自己的心里话。发言后在会场外面的草地上休息时,我曾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担心,随后就为自己感到异常的惭愧。论年龄、论经历,提出这种心有余悸、谨小慎微的意见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我。正直、勇敢这些美好品质在他身上发出的光闪,不能不使我感到异常的惭愧了。
(7)、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8)、美术篇: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吴作人、关山月、吴冠中、李苦禅、蒋兆和、石鲁、黄胄;
(9)、《作家巴金》从1961年下半年动笔写作,到1964年南国出版社出版,历时3年。期间两人频频书信往还,余思牧请益问惑,巴金则有问必答。一问一答之间,一代文学宗师的真诚、睿智与平易不仅让余思牧人生获益,两人的莫逆之交在香港出版界也传为美谈,同时为余思牧写作《作家巴金》添加灵气和带来动力。《作家巴金》在香港甫一面世,就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第1版就印了3000册!然而不久即告售罄,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加印,以至从初版的1964年到1976年的12年间,连续加印了21版,总印数达3万册。这是相当可观的发行量,在当时和之后的香港出版市场都是一个不错的纪录。余思牧对于巴金的海外推介功不可没,他也因此成为海外成就卓著的巴金研究专家,得到了香港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的华人华侨的认可。因为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内地读者并不知道这些,不但不知道余思牧,不知道《作家巴金》,也不知道香港南国出版社。但是巴金致余思牧的信知道,它们见证、参与、记录了这段历史,它们是巴金书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庆幸的是,巴金致余思牧的信虽然都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因为它们一直跟随余思牧在香港,没有受到内地“文革”的冲击,所以得以完好保存至今。毫无疑问,这些书信对于巴金以及《作家巴金》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10)、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11)、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任《文汇报》记者。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银鱼集》《翠墨集》《榆下说书》《来燕榭书跋》《清代版刻一隅》《来燕榭文存》等多种,有《黄裳文集》六卷。
(12)、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其长达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大约有六七十年是他的写作生涯,著译总数计一千万言左右,其中早年的《家》、中年的《寒夜》、晚年的《随想录》等都是举世公认的优秀作品。巴金拥有大量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金粉”无数。他阅历丰富,所处是一个动荡、变革、翻天覆地的年代,职业生涯中与同时代及后学中许多著名作家、文人、学者往还,有的关系密切,因为分处各地,通信是他们交流联系的基本手段。于是这些信札不可避免地烙下了时代印记,蕴藏丰富的人、事、史信息,不仅有文献价值,还是作家本人著作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但因为时间久远,一些信札散佚了,一些则在“文革”中被销毁了。以笔者所知,如今存世的巴金信札基本上都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1991年由巴金本人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书信集》共收信652封,受信人是87位,而在此前的1987年,三联书店曾经出版了巴金致杨苡的书信集——《雪泥集》,同年四川文艺出版社也出版了《巴金书简》(初编),除去重复部分,受信人无多变化,而书信总数也不过七八百封而已。这当然不是巴金交往的全部,更不是他所作书信的总和,而仅仅是一代大作家所作书信在历经新中国成立前的战火与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动乱之后的劫余所存。令人痛惜是不言而喻的,由此也可见在那个年代名人信札包括巴金信札得以保存是多么不易!
(13)、简介:《秋天里的春天》是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创作的一部世界语中篇小说。小说以中学生亚当·拉伯采为主人公,叙述了老卖艺人巴达查尔师傅带领的杂耍队在一个小镇停留时,杂耍队中的小女孩夏娃与亚当·拉伯采的爱情故事。
(14)、巴金的作品和巴金相关的作品,历年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家的重视。为纪念巴金,满足广大“巴迷”的爱好,四川文艺出版社和北京鸿儒文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这套“回望巴金”系列丛书。
(15)、文学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16)、我正是读多了小说才开始写小说的。我的小说不像《说岳全传》或者《彭公案》,只是因为我读得最多的还是外国小说。一九二七年四月的夜晚我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上开始写《灭亡》的一些章节。我说过:“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所以我拿起笔,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下一些东西来发泄我的感情、倾吐我的爱憎。每天晚上我感到寂寞时,就摊开练习本,一面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一面挥笔,一直写到我觉得脑筋迟钝,才上床睡去。”
(17)、1946年秋我从重庆回到上海,到霞飞坊(现在的淮海坊)五十九号去看巴金,这已经是李林先生逝世的半年以后了。巴金和萧珊就住在三楼李林住过的书房里,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女儿——小林。现在是小林自己也有一个小女儿了。一次,我从一面走动一面讲话的小林的侧面,又看到了李林的瘦削、带了分明轮廓的深深小酒靥,我想,有些似乎已经永远失去了的东西,也还会在无意中出现……
(18)、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19)、简介:《夜未央》中收录的两部作品《夜未央》《告青年》曾深深打动过少年时代的巴金,并对他信仰的选择和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夜未央》是波兰人廖•抗夫创作的三幕剧本;《告青年》则是俄国革命家克鲁泡特金对即将踏上社会的青年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告诫与劝说,他在书中表明:只有万人获得安乐,才有个人的幸福。
(20)、1961年10月14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
2、作者巴金的资料简介怎么写
(1)、巴:主要演员都不错。有许多人,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都还觉得亲切,写那个时候的生活。
(2)、巴金所经历的这一个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巴金以他自己的个人姿态走在历史画卷中。很难用单一的比喻来概括巴金。有时他如电,如雷,如激流;有时又如阴云,如浓雾,如溪水。不同生命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情形态、生活形态。他就是这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了一百年。他为百年中国贡献的一切,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
(3)、有一次,送我们新印的姜德明先生的《与巴金闲谈》给他,我随口说:把您写巴老的文字也集中在一起,给你也印一本吧。他满口答应:好!我做事向来懒懒散散,近年事功心渐淡,没有出版社催逼也不会行动。黄先生当然不会催我,就这样,时光在淮海路、巨鹿路、陕南邨中默默地流逝了。2011年底,我搬到武康路来办公,信步就走到黄先生家门口的日子也少了。想不到,第二年秋天,黄先生就去世了。我不禁自责,觉得这件事情本该早一点做好。还有很多事情也是这样,懒惰也好,习惯也罢,我总觉得世界笨重且安稳,其实它在恒常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它把我们甩在孤独的街头,这个时候,再左盼右顾,我才发现好多熟悉的风景都不见了,再也不会出现了。
(4)、此文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九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三十八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5)、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6)、另外,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话中,还就《寒夜》的修改、人物形象、感情基调作了说明。
(7)、巴:吴楚帆演的也不错,这个演员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觉新。
(8)、巴:我的意思就是这点,后来,电影我也看过一遍,我觉得主要的大概意思导演还是理解,几个演员也表达出来了。
(9)、彭新琪,1929年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福利会文化馆文艺组组长,《儿童时代》《收获》《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审。著有专著《动画大师万籁鸣》《包身工的眼泪》《巴金的世界——亲情、友情、爱情》《友情依旧》等,1988年曾获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10)、简介:《散文诗》是屠格涅夫的文学绝唱,作者称其为“一个老年人的手记”。写作它们时,作者已经进入暮年,身受病痛折磨;远离故土,心含悲伤情绪,这些都化作忧郁的文字散布在每一篇的散文诗中。这是一个人生命的歌唱,虽然他们都是短章,然而真诚、自然、饱含深情。
(11)、《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李树德著)
(12)、孙:现在看这个电影,这三个人倒还是可同情的人物,有一点复杂。
(13)、1984年初,我们收到高雄听众来信,说听了对台广播的长篇小说《家》十分喜欢,希望重播……3月14号,在医院见到了巴老……我还征求了巴老对我们组录《寒夜》的意见,巴老主张由孙道临录音……同年12月19日,孙道临同志和我们一起第二次采访了巴老。他们交谈了《寒夜》的创作以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对多个人物的认识……1985年2月16号第三次见到巴老,我们带去部分录音,巴老十分称赞孙道临的录音……
(14)、黄裳先生的家,在淮海坊的隔壁的陕南邨。我偶尔会收到他的来信,有时也和李国煣老师一起去看他。相比于淮海坊门前的热闹,陕南邨比较安静,走进黄裳先生家的那栋楼更有闹中取静的感觉。窗外几棵树遮住了阳光,还是墙上挂的字的暗示(“雨意欲成还未成”),这里给我的感觉,每次来都是阴湿的天。不过,黄先生的笑容很灿烂,像他的大肚子一样饱满,得意时不是微笑,而是“嘿嘿”两声。他的话不多,偶尔有一两句,声音很大,大约是耳聋的缘故吧。一般都是我问他答,这间歇,是默默相对。我偶尔会望望窗外,现在回忆,居然从来没有问一问《榆下说书》的“榆”还在楼后吗?
(15)、作家诗人匡天龙,笔名有流沙、流沙江、流沙江河、洪湖浪、洪湖浪涛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汴河镇剅口匡家祠堂村匡家湖街人,祖籍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渣津镇匡家村人,1976年中秋节生人。现年46岁。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现任广东省广州市金火学校校长。有著作多部。诗观:诗是有趣的灵魂在诉说。
(16)、它(《吿青年》)像亲密的朋友一般给我们说明了一切,它的话是我们可以了解的。……读了它,我们就觉得一线光明把我们的头脑完全照亮了。”——巴金
(17)、本人原创作品+作者简介+作者近照一张及需要配的图片,文责自负,自行校对。
(18)、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陈西禾导演的《家》中饰演过觉新的孙道临,2003年写过一篇短文,除了向巴金表达衷心的敬意和感谢,还表达过遗憾,“上世纪80年代初,经他的同意和编剧叶丹合作改编他的另一部小说《灭亡》为电影剧本,可惜未能投入拍摄”。
(19)、感谢容洁、容仪两位老师授权,感谢吕浩兄帮忙校对书稿。时间过得真快,2019年,黄裳先生一百周岁了,就把这本书当作一束鲜花,替我还上当年的那份心债吧。
(20)、庆幸的是,巴金写给余思牧的信完好保存下来了。
3、作者巴金的资料有哪些
(1)、这是巴金与余思牧交往的开始,由此开启了两人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2)、这是一套“小书”,每本图书文字量在10万上下,封面采用大地纸烫金的装帧,雅致便携。同时在编辑中精选了与选目有关的论述文字,作为附录编排于书后,为读者提供延伸阅读。书前附珍贵图片资料。
(3)、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
(4)、作者彭新琪1954年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儿童时代》杂志社当编辑,因其师复旦大学老师章靳以的关系得以认识巴金,并和巴金一家成为朋友,因而对巴金其人其事有着异乎寻常的了解。文章上辑,主要通过巴金关爱青少年成长,关心藏书楼建造,赠书等方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关心公益,有着家国情怀的巴金;又通过描写巴金与我国动画大师万籁鸣、与花匠花师傅、作家靳以等人的交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热心热情,重情重义的巴金;通过作者与巴金约稿,巴金为其看校样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信守承诺,提携后辈,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巴金。文章下辑,主要写了巴金与萧珊纯粹美好的爱情,以及在困难厄境中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真情;又通过对巴金的哥哥、弟弟、妹妹等一众亲人的描写,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众人浮沉的命运,以及巴金对家人的关照和深深的感情。
(5)、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6)、一九八四年的一天,我和孙道临一起去上海访问了著名作家巴金同志。因孙道临同志要为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台湾同胞播送巴金的长篇名著《寒夜》,这次我们就请巴金同志谈谈看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寒夜》之后的一些感想。
(7)、巴:就是有一点,因为电影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小的地方,我觉得缺少一点婆婆和媳妇和解的镜头。
(8)、简介:《文学写照》收录了高尔基对同时代多位作家的回忆录,包括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利什文等……在高尔基笔下,这些俄罗斯文学大师复活了,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有力地抓住人物的日常谈吐、生活细节,充分写出他们的内心和思想感情,是后世了解他们的最宝贵的材料。
(9)、这是我所看见过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那样的东西。
(10)、简介:《家庭的戏剧》是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中的一个独立部分。作品从1848年法国革命的失败及其对作者信仰和信念上的沉重打击开始,追忆了在阴郁沉闷的时代氛围中发生在他自己家庭的“戏剧”。屠格涅夫称:“这是用血和泪写成的。”
(11)、所以,这一次,开列好目录,动手编起这本集子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伤感和萧然。关于选文,像《记巴金》这样直接写巴金的篇章之外,我还特意选了一些与巴金相关的其他文章,如谈巴金三哥李尧林的,谈巴金夫人萧珊的书的。还有一部分文字,是黄先生在写别人或其他事情的文章中涉及巴金的,虽非专文,我也选入几篇。我想,这些也都是研究巴金的珍贵资料,巴金也好,黄裳也罢,他们都不是孤立的人,他们的朋友圈、文化圈里的人,相互砥砺,相互影响,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地方。
(12)、纪申,原名李济生,1917年出生,成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员。著有《思绪滴点》《论巴金及其他》等,翻译外国作品有《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巴库油田》等。
(13)、1983年,巴金在鲁迅故乡绍兴,摄于百草园。
(14)、巴:导演说,他原来拍了好些,结果还是删掉了,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无缘无故吵架。
(15)、关于《寒夜》的修改。巴金在《关于〈寒夜〉》中提到,“过去我已经改了两次,就是在一九四七年排印《寒夜》单行本的时候和一九六〇年编印《文集》最后两卷的时候”,“我更喜欢收在《文集》里的这个修改本”。巴金在与孙道临的交谈中提到,《寒夜》“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这里指的当是巴金在1960年底在成都编辑《巴金文集》第十四卷时作的修改。关于这次修改,正如巴金所言,“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
(16)、本书为巴金先生的好友萧乾先生所著。朋友和友情在巴金的生命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而在朋友们眼中,巴金是一位挚友、益友和畏友,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人。作者说过:“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本书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与巴金的往来,巴金对自己的帮助,记巴金的生平事迹,歌颂了巴金提倡真话、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心中有爱的美好品质。本书中还收录了萧乾写给巴金的几十封信。通过这些信件也能看出二者之间的深情厚谊。
(17)、那时,我在巨鹿路上班,陕西南路地铁站上面,是巴金先生住过的霞飞坊(今淮海坊)。从地铁站出来时,我时常会想到黄裳先生描述的当年巴金家的热闹场面,想到汪曾祺、黄永玉、黄裳、穆旦……这些生动的面孔。
(18)、书法篇: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赵朴初、启功;
(19)、巴:我也很高兴,上一次说起,我就觉得很好的,难得你有时间。
(20)、《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
4、作者巴金的相关资料
(1)、客厅里客人来往不断,他有时陪客,有时就躲到三楼上去。有时来了客人,喊他下来,他就披着一件半旧的人字昵夹大衣,手里捧着一本书,眼镜推在额上,从楼梯上走下来。一面招呼,一面嘴里还咿唔地说着什么。
(2)、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3)、巴金只选他自己喜欢的、打动了他内心的作品翻译,他把感情倾注于作品中,希望用译文打动更多人的心。因此巴金的翻译风格流畅自然,富于感情。
(4)、作者通过与巴金交往闲谈的若干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生活中真实的巴金。巴金爱书、痴书,喜欢买书,收藏书,但又不占有书,他把自家的多年藏书捐献出去,以造福更多人;他关心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携新人,倡导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出谋划策、贡献力量。通过对巴金写书、编书详情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心国家,热爱祖国,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伟大作家。文章最后还收录了些巴金的书信原稿,让我们有幸能够更加直观地走进巴金这个伟大作家的世界!
(5)、再谈一谈访谈中提到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1979年3月6日致信李治华,“我的下一个长篇刚刚开头,写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在‘四害’横行期间的遭遇,名字是《一双美丽的眼睛》”。李治华想把它译成法文,巴金3月27日再次致信李治华,“我这个长篇大约明年年底以前写完。你要翻译,我当然同意。这个小说不一定写得好,不过我要用全力写”。范泉在《访问巴金》中提到,1992年2月21日他与周而复看望了巴金,“因为周兄问他:《一双美丽的眼睛》长篇为何不写了,是不是写萧珊的往事,还问是否已写了几万字。巴金答:已写了开头,没有几万字,内容将涉及萧珊的。他说无力写”。巴金1992年与陈丹晨聊天时提到《一双美丽的眼睛》,“刚写了几千字,由于要集中精力写《随想录》,只能忍痛割爱了”。“他所预言过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没有写成,但在他晚年的生命之火中,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理性力量来引导那衰老的心?从老年的巴金身上,能否看到困顿的但丁,垂老的歌德,在幽闭的环境下寂寞地写《伦理学》的克鲁泡特金?”陈思和的这段话让人不无感伤的同时,也为巴金顽强的生命力叹服!
(6)、现在我直截了当地谈点有关文学的事情。我讲的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7)、在以后他住院的日子里,我有时候去看他,也只是随意说笑,并没有谁谈起那阵风暴,可是风暴时时压在心头,摆脱不掉,因此连谈笑也带上了勉强的性质。风暴来得很快,去得并不爽利,绝没有自然界雨过天晴那样干脆。
(8)、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黄苗子与郁风》《沧桑看云》《在历史现场》《和老人聊天》《巴金论稿》《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一纸苍凉——杜高档案》《黄永玉——走在这个世界上》《封面中国》等。
(9)、品读|巴金:“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女神节快乐
(10)、分享|万物复苏,春光明媚,不负好时光——2019年第一季度游客留言精选
(11)、巴:据说拍了好些,后来篇幅不够,删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删掉了。他们两个主要是生活越困难,人的脾气越大,所以他们情绪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关系。
(12)、《百年巨匠》项目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市文化创新发展资金资助扶持。2016年,《百年巨匠》立项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并获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
(1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对真、善、美的体现,代表着一个民族艺术、思想的高度。文学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20世纪是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呈现出非常复杂、惊心动魄的时代图景,文学家的创作也是时代的发言。《百年巨匠·文学篇》通过现代影像手段,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生平和创作重新梳理和表现。
(14)、坂井洋史(SakaiHirobumi),1959年生,日本东京人。现任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金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逸脱と启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巴金论集》《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与张新颖合著),译著有张炜《九月寓言》等。
(15)、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194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结集出版有《锦帆集》《锦帆集外》《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清代版刻一隅》等三十余种,辑有《黄裳文集》六卷,译有《猎人日记》等。
(16)、(迦尔洵是)“以一身来担人间苦的小说家”,作品中的“博爱和人道”“非战与自我牺牲”的思想值得关注。——鲁迅
(17)、本书内容分为三辑:甲辑是对巴金生平、思想等关节点的考察,从具体的史料谈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所作所为;乙辑谈一谈作为编辑家巴金的贡献,作者相信历史将会证明,编辑家巴金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他自身的创作;丙辑,作者选了一些历年来关于巴金的对谈和接受采访的文字,这些文字直接、坦率,不拐弯抹角,特别是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能够看出社会和公众更关心或期待了解巴金的哪些方面,是单纯的个人写作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