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候的农谚,并解释其意义(文案精选140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07 10:36:42 浏览59

有关物候现象的农谚

1、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

(1)、    师:是的,这些数字看似不准确,其实这样才是最准确的,这就是说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比如说文中第8段中“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能不能把“约”字去掉?

(2)、 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3)、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4)、因此,当看到蜘蛛补网张网活动时,则预示天气将向晴好方面转换。

(5)、从传统的“说明文”角度看,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从《课标》的相关表述看,本文是一篇科技作品,属于实用文类(区别于“文学作品”);在科学类文本家族中,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既非科幻作品,也非科学论文;作为科普文章,本文写得平实,也不能叫“科学小品”。

(6)、精读一节   品一品   (生动语言)     

(7)、首先是纬度。(“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中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根据纬度因素分析气候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纬度对物候现象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8)、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9)、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

(10)、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11)、    师:文章除了运用两字词语外,还运用了一些成语,比如“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等,请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下面请同学们齐读1-2自然段,让我们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12)、(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3)、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快速阅读方法,一定可以让我们的阅读事半功倍。

(14)、举例子,如:“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作比较,如:“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观测仪器的复杂性、灵敏性。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真实、形象地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引用,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15)、(拦在山腰的云一般是局部性的云彩,云层不厚,会很快消失,所以不会有雨。)

(16)、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7)、 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18)、第1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2段文字中“根据”“长期记录”“十年平均”“七种”“早九天”这些词语和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因素,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19)、(A句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言语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20)、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2、有关物候的农谚,并解释其意义

(1)、 重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突破方法:反复品读。

(2)、⑥“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3)、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都比较严谨,生动性欠缺一点,但是本文却将准确与生动融为了一体,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

(4)、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5)、师:什么是条理?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请同学来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6)、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融化萌发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7)、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8)、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9)、 (1)教师点拨: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10)、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11)、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构成了初中三年六册教材里仅有的两个说明文单元。根据比较,本单元的教学不应再重复“抓特征”“讲方法”“品语言”的教学内容,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理清顺序”“读懂事理”“分析推理、质疑问难”方面。

(12)、    生1: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3)、很多老师喜欢教“课文开头两段‘说明语言的生动’”,要注意:

(14)、严格追究“物候”的概念,不是让学生死背定义,而是要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能把似是而非的东西都当成“物候”。教学中,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从例子出发,让学生判断一些现象是否属于物候。例如:“龟背潮,下雨兆”“泥鳅静,天气晴”等农谚,说的是物候现象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农谚说的是短期的天气变化,而非长期的“气候变化”,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概念。又如:“阴天下雨的时候,老人关节疼”是物候现象吗?首先,阴天下雨仍然是短期的天气变化,其次,人的身体反应,不属于“动植物”之列。尽管人也是一种动物,但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人这种动物与自然气候的同步感应日益迟钝,因此,物候观测的对象,从来不包括人的生理变化。再如,朱自清《春》里描绘的景物,能叫做“物候”吗?答案是:“物候”是一个科学术语,称为“物候”的自然现象,一定是跟农事安排有关的,单纯的景物描写、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描写,即使反映了季节变化,也不能叫“物候”。

(15)、(2)仅仅指出“语言生动”毫无意义,关键是明白作者为什么在开头这么写。

(16)、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17)、    生3:还有第5自然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

(18)、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它们的作用。

(19)、选读一段   理一理   (说明顺序)     自读文章6-10小节,议一议: 

(20)、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有关物候现象的农谚4句

(1)、点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十分醒目。不是题目的简单重复,而是另辟蹊径,大圆圈中一个大大的“美”字,突出了本文的要旨。给人的启示有:鸟语花香是“美”的,风雪载途也是“美”的,大自然的一切万物是“美”的,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是“美”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也是“美”的……总之,是“美不胜收”的。

(2)、四篇课文,其实都是讲“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所暗示的科学规律。我们可以用一种思维方式把四篇课文贯通起来,那就是: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物候知识,而决定物候现象的乃是“气候”。物候与气候,构成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篇论证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的关系,第二篇由“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成因,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的“撞击说”。两篇短文,在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斯石英与外星撞击之间,建立了复杂的联系。《大雁归来》:大雁的生命活动变化与气候的时令推移,具有内在的联系。《时间的脚印》:在岩石特点与地质年代、地貌变化等现象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可以说:事理说明文,要讲“事理”,就一定离不开“联系”的思维。科学研究要发现规律,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3)、    生1:第一幅燕子飞得很低,这预示着要下雨了;第二幅小鱼跃出水面透气,这也是要下雨的表现;第三幅蚂蚁搬家,也是一样,这些现象都预示要下雨了。

(4)、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5)、点评: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人物也是从语言的角度入手的,抓住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而且侧重于“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6)、    生1:青藏高原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草依依,这也说明高下的差异。

(7)、 精读第7段,划出8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图。讨论:哪一句是本段的焦点句?就是第一句“首先是纬度”吗?

(8)、点评:师生准备,计划得当。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提纲挈领,化抽象为形象。对学生提出的准备,是有效落实学习目标与重难点的关键,只有学生读课文读得细致了,深入了,才有评析涵蕴、质疑解难、深化提高的基础。

(9)、    生3: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北京比广州的纬度高,所以春天来得晚,玉兰花开的也就晚。

(10)、物候学,可以说是“研究物候现象的科学”;也可以说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11)、“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12)、                          ———郭沫若

(13)、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业谚语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天时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虽寥寥几字,却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可谓道理深刻。

(14)、点评:开课由郭沫若关于广州和北京“玉兰花”的诗句入手,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有效引导。

(15)、语言揣摩法的使用,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学习语言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语感训练,语感就是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即是以培养语感为主目的的教学活动。叶圣陶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逐渐驾驭文字”。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着用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即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删一删、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训学生语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如:

(16)、D.褶皱(zhě)    归咎(jiù)   

(17)、(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18)、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

(19)、生:文中用了很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第7自然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20天”、“10天”,用具体的天数表达得很准确。

(20)、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有关物候现象的农谚语有哪些

(1)、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2)、年年如是: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3)、唐 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4)、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出示课件)

(5)、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6)、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7)、B:大雁,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失了。

(8)、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搜集整理农谚,了解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9)、 点评:这是与本文最初发表时候的题目与课文题目进行比较,还是从“生动性”的角度来设计的,值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0)、为什么“纬度”是首要因素?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纬度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首要因素;第二个因素“经度”,其实指的是海陆位置。只不过我国的地形是东部面海,所以海陆位置引起的气候变化,就表现为东西差异的“经度”。根据地理学常识,我们可以断言:经度本身,是从来不会影响气候的(经度,是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时间差异),因此,本文所说的第二个因素,准确说应该是“海陆位置”。从全球范围看,纬度决定每一个地区最基本的气候特点(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海陆位置造成了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再到局部的高原和山区,海拔高下成为第三个因素;至于“此外”的“古今”因素,影响则微乎其微了,因为地理学的核心要素本来就是“空间”而非“时间”。

(11)、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

(12)、师:从作者生动的描绘中,我们知道无论是春日的桃红柳绿还是冬夜的冰天封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些奇妙的语言吧。 

(13)、    师: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有了自己的观点后,请在组内交流。

(14)、三节课都是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特征作为重点,并进行突破,尤其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什么精确的语言是准确的,模糊性的语言也是准确的,结合例句分析到位,是改换开头一段的比较分析中,感悟到了语言的生动性。难能可贵的是设计陈老师采用了一以贯之、努力探索的“比较揣摩法”来培养语感,操作性强,实效性强,值得大家学习。

(15)、④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16)、“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17)、请学生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18)、⑦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19)、 多媒体显示改后段: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20)、纬度(wěi)       天衣无缝(fèng)

5、有关物候现象的农谚,和蕴含的物候知识

(1)、师: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2)、 点评:这个提问,有必要,增强学生对科普说明文写作用意独居匠心的体会,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等等,详略安排、主次安排等等,都是有讲究的。

(3)、    生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4)、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5)、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为什么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6)、生:逻辑顺序(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8)、    生2:因为文章第6段,总的就提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之后各个段落的第一句就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

(9)、    师:同学们领会得很快呀!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两种表现形式:精确的语言和模糊的语言。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还有什么特点?

(10)、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11)、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12)、  提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哪个因素?最能说明这种影响的是哪句话?(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包含着物候知识?你搜集的农谚有哪些? 

(13)、“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于是有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认为哪个词更合理?

(14)、三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导航、教学准备等这些基本要素,而且都能切合本节课的特征,具有实效性。设计还有教材分析,突出了“单元意识”。

(1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16)、生:还有第5自然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

(17)、①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下定义)

(18)、师:我们通过圈点勾画语句,了解了文章大致介绍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些问题。

(19)、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20)、 ②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1)、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过渡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引出下文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与上一句形成“被解说”与“解说”的关系,用具体实例说明自然界的普通现象起着预备农时的作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看来”紧承前两句话,然后指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候”定义的介绍。)

(2)、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

(3)、    师:刚才几位同学回答的谚语中,物候现象显而易见,这给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4)、    生1:作者把物候知识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更能吸引读者,引发我们阅读的兴趣。

(5)、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6)、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7)、大自然每天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              ,            ,告知了天气的语言。             ,              ,告知了季节的语言。              ,           ,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8)、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

(9)、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10)、关于文章的说明顺序,小学老师可能已经跟学生说过“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辨认这三种顺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时间、空间很好辨认,剩下的就是逻辑了)。难点在于:逻辑顺序具体包括哪些逻辑顺序?课文第三部分(物候现象来信的决定因素),为什么就是“从主要到次要”?凭什么说“纬度”是首要因素,而“经度”只能“第二”?对此仍然不求甚解,满足于找到“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的语言标志,是教学浅陋而无效的病症。

(11)、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12)、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1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14)、生乙: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15)、点评:这个反思积极认真,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说出来了,同时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对生活中物候现象的农谚搜集展示与谈论,说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但没有总结值得改进或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16)、(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下文对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说明。)

(17)、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18)、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1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属于       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20)、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我们像作者一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也许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能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乡的迎春花将在何时绽放它的花蕾,这算是《大自然的语言》送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2)、“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3)、①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1--3)

(4)、“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6)、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7)、说明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8)、(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9)、本文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10)、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1)、    生1:因为这一段的开头一句就是“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后面又写着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2)、本单元的写作专题就是“说明顺序”,因此,各篇课文的教学要突出“说明顺序”的梳理。四篇课文的说明顺序,简单说,依次为逻辑的、逻辑的、时间的、逻辑的。其实,事理说明文,基本上都要采用逻辑顺序。本单元的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哪种顺序,而是要深入探究“具体是哪种逻辑顺序、为什么是这种顺序”。

(13)、第作者竺可桢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大科学家,所以文章也不乏文学性的描写。但从整体看,本文不能叫“科学小品”。

(14)、投影生字词和词语,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15)、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16)、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来看,本文的教学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7)、    师:前两句解释得很好,后面两句理解的角度不对。“恨”在文言当中不是怨恨的意思,而是伤感的意思。这首诗写的是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18)、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

(19)、    生3:像“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0)、生:青藏高原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草依依,这也说明高下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