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文言文翻译
1、狼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
(1)、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古代汉语中的“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在扩大泛指的通用名称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①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丢给狼。以,把。
(5)、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6)、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7)、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8)、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9)、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10)、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11)、(2)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
(12)、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13)、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14)、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
(15)、于是,屠户就挑了一根又长又粗的骨头扔给了狼,一只狼抢到了骨头,在原地狼吞虎咽起来,大但另一只没有得到骨头的,好像心中很不满,还是一直跟着屠户。屠户后念着“破财消灾”把剩下的骨头都扔给了另一只狼,另一只狼停了下来,屠户这才舒了一口气,一步三摇地向家里快速走去。但是,后面不知什么时候又跟来了一只狼,看来它已经吃完了刚刚屠户扔给它的骨头,此时,担中的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却都已经啃完了骨头,依旧跟在屠户后面。
(16)、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7)、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18)、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19)、D.第二段告诉读者,面对狡诈的恶人,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20)、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2、牧竖巧逮狼文言文翻译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进入。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地方)
(4)、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5)、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和尾巴。
(6)、 “乃”,副词,“才”,作状语;“悟”,“明白”,动词作谓语,省略动作的发出者即“屠夫”,翻译的时候要加上主语“屠夫”;“前狼”,“前面那匹狼”;“假寐”,“假装睡着”;“盖”,“原来”,表原因;“以”,介词,“用”,介词后面必须跟宾语,所以,“以”后面省略了宾语,结合文意,宾语应该是“这个方法”即“假寐”;“诱敌”,“迷惑敌人”。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屠夫)才明白前面那匹狼假装睡着,原来用这个方法迷惑敌人。”
(7)、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8)、一条红蛇正威胁着卵雏;文中的喜鹊聪明、团结,爱子,从群鹊唤来鹳鸟帮助幼雏可以看出。
(9)、(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10)、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1)、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2)、屠户感到很害怕,想:“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啊!难道还让两只狼跟我到家吗?!不行,绝对不行,哎呀,我得想个办法才行啊!对了,反正担中的几块骨头留着也是留着,还不如拿去孝敬狼外婆,说不定好能捡回一条小命呢,好了,就这么办了!”
(13)、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4)、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15)、《聊斋志异》中有狼三则。其一被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为“专题《狼》”,其二被选为沪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34课《狼》。
(16)、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17)、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18)、于是,屠户连忙跑到柴草堆下面,把担子放下,拿起了杀猪刀,准备随时与狼战斗,狼看到这种阵势都不敢轻易向前一小步,怕惨遭屠户毒手……
(19)、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躲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20)、 从我们对这篇文言文的推理分析翻译可以看出,文言文是最用得着语法的一个知识板块,不懂语法理论知识,不改变文言文的学法,很难学会自己推理分析翻译文言文。
3、狼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2)、(2)“猎犬毙鹰”的原因:一是兔子狡猾;二是兔子少而猎狗饥饿难耐;三是猎狗的失误。
(3)、 “一狼”,“其中的一只(匹)狼”;“得”,“得到”;“骨”,“骨头”;“止”,“停下”;“一狼”,“另一只(匹)狼”;“仍”,“仍然”;“从”,“跟从”或“跟着”;“从”是动词作谓语,根据文意,跟的对象应该是“之”即屠夫,所以这句话是省略了“从”的宾语的省略句,翻译的时候加上“从”的宾语“他”。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其中的一匹狼得到了骨头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5)、 “惧”,单音节翻译成双音节“害怕”,结合上下文,“屠惧”翻译成“屠户害怕了。”
(6)、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7)、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8)、Thetwowolveswerebrightashumanbeings,asaresultbeingkilledinashortwhile.However,that’salltheirwitsjustforlaughter.
(9)、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10)、④省略介词。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1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2)、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骨头扔给狼。
(1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14)、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隧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5)、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
(16)、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7)、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耳:语气助词,罢了。
(18)、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19)、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近或相关的,大多是表示具体的人和事物的名词,这种偏义复词中,被舍弃含义的那个语素起陪衬作用。
(20)、(能愿动词如能、可、足、欲、会、当、该、须、愿、要、肯、敢等)
4、狼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七年级上册
(1)、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2)、
(3)、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4)、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5)、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7)、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8)、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一般能如下翻译的就是使动用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
(9)、(4)屠大窘——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10)、C.(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11)、狼作者: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12)、规律: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时候,可能存在词类活用现象。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的时候,可能存在词类活用现象 。
(13)、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14)、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5)、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16)、一个屠户去市场卖肉,到了很晚才卖光,担子里只剩下了几块骨头,在回家的时候不幸碰到了两只饿极了的狼,无论屠户走得快还是慢,狼都紧跟着屠户,并且跟了很长一段路。
(17)、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18)、《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19)、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20)、止有剩骨。一词多义:止同“只”,止有剩骨。
5、猎人入山欲以枪击母狼文言文翻译
(1)、竖下视之,气已绝矣。译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
(2)、 “身”,“身子”,在这里指“狼的身子”;“已”,副词,“已经”,作状语;“半入”,属于宾语前置即“入半”,“止”,“仅仅”;副词作“露”的状语;“露”,“暴露”“露出”;“尻尾”,“屁股和尾巴”。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狼的身子已经进入(洞中)一半,仅仅露出屁股和尾巴。”
(3)、倒装句,“以”是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骨投(之)”。
(4)、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5)、特殊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6)、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作《婚嫁全书》。
(7)、屠夫出了茅屋一看,狼已经被吹胀的象牛一样了,腿伸直了不能弯曲,嘴张开不能合上。于是屠夫背着狼回家了。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9)、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聊斋志异》属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
(10)、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1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2)、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13)、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晚上留下的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1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