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为训怎么解释词语(文案精选12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04 11:54:25 浏览59

不足为训怎么解释

1、不足为训解释意思

(1)、不值一顾:〖解释〗顾:看.不值得一看.形容瞧不起某事物.

(2)、秦始皇之前的统治者,相对还比较谦虚。那时的诸侯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者,谓自己不能得众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不谷”,谷为食物,可以养人,乃善物,“不谷”即“不善”.由此可见,在秦始皇之前,统治者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没有那么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治者才开始感觉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么谦卑了,于是,“朕”也就应运走上了“唯我独尊”的不归路。

(3)、(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4)、(9)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5)、(误用):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6)、 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7)、出处:《史记》:“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8)、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9)、所以,“平天下”才是儒家的最高人生理想,它也因此被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排在了最后。“平天下”理想如不能实现,前七道工序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平天下”规定着前七道程序的走向,因此,对于“平天下”的理解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当“平天下”之“平”被理解成“荡平”、“扫平”之时,这种直接诉求于“武功”的“平天下”理想,必然要求前七道工序能与之配套,从“格物”开始,整个走向需要全部调整,以满足最后靠武功“平天下”的目的。这样的理解,最终必将彻底颠覆儒家的理想。

(10)、(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11)、(解释):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

(12)、(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13)、(鸣钟食鼎):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14)、 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揖,作揖,表示欢迎.

(15)、(示例):为人要正派,莫做瓜田李下,惹人怀疑之事。

(16)、● 钓鱼岛是中国的,西沙群岛是中山大学的!

(17)、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

(18)、● 邓小平反思“文革”浩劫:老实说对不起人民

(19)、误用句子: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20)、(解释)危:正直。指的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2、不足为训怎么解释词语

(1)、(不足为道)足:值得;道:说。不值得一说。

(2)、(解释):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指虚度光阴。

(3)、拔葵去织( bá kuí qù zhī )

(4)、B项“无往不利”指所到之处,没有不顺利的,体现不出传统文化与我们的距离很近之意,排除;

(5)、(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余”、“吾”、“我”等词,“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譬如在《离骚》中,屈原就这样说过:“朕皇考曰伯庸。”显然这里“朕”的意思就是“我的”.

(7)、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水含有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所以,“智者乐水”。

(8)、不足为奇: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9)、(不足为据)足:够得上;据:证据。不能作为依据。

(10)、(示例):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图还差强人意。

(11)、(示例):在李明炙手可热地时候,一些问题大家都不敢开口。

(12)、(解释):褒义词,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13)、(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14)、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15)、(示例):她只装作充耳不闻,照样我行我素。

(16)、(示例):这些人处心积虑地制造假药,就是为了赚黑心钱。

(17)、 功亏一篑(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亏,缺少;篑,土筐.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18)、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19)、 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萧墙,照壁,比喻内部.

(20)、(解释):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3、不足为训的出处

(1)、(解释):火,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出自《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2)、(示例):《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3)、(示例):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

(4)、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5)、(误用):误用在母女、婆媳等其他家庭关系之间。

(6)、(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7)、(示例):他依仗官高权大,目中无人,无所不为。

(8)、在没有对“不足为训”作解释前,我们先看以下两个句子:第一句,“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就这一点小失误,影响不了大局,不足为训。”第二句,“明明知道现在是火灾危险期,可他们却不足为训,居然在林区偷偷抽烟。”

(9)、还有一些人,看到别人不说这个词,就嘲笑人家“土得掉渣儿”、“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实在是不应该。更让人觉得不好意思的是,一些女孩子在大街上打招呼也会大呼小叫地用“哇塞”,真让人觉得难为情。

(10)、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1)、我们有必要从“凯旋”这个词说起。“凯”字本作“”(qǐ),也作“”,本义是“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引申为胜利之意。《说文》解释得很清楚:“,还师振旅乐也。”并加了按语:“经传多以为之。亦作凯。”《礼记·表记》说:“凯以强教之。即以胜乐为训。”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则有这样一句:“振旅恺以入于晋。”宋代刘克庄也在《破阵曲》中写道:“六军张凯声如雷。”再看“旋”字。“旋”字在《说文》中被解释为“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小尔雅》释为“还也”,《字林》则解作“回也”,意思可理解为“返回”.李白在《寄东鲁二稚子》中写道:“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综合起来,“凯”就是胜利,“旋”就是归来,而“凯旋”就是胜利归来。

(12)、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13)、(示例):任何方案的拟定,主事者都不宜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见。

(14)、(误用):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力)”。

(15)、(示例):如果外界信息来源只有报纸、收音机,当他们断断续续地传到人们耳朵里时,早已是明日黄花了。

(16)、(误用):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17)、(解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出人意料,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18)、 两小无猜: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

(19)、(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写文章粗心大意,不加标点。

(20)、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作出了如此的解释:“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才由寻常百姓家飞入了皇宫之中,-去不回头。

4、不足为训怎么解释

(1)、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2)、(误用):常被误指为能力强,没有什么不能做的。

(3)、因为每个汉字都含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所以使用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切忌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有则征稿启事是这样写的:“为提高本刊的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从即日起,面向广大读者征集哲理散文。请读者朋友不吝赐稿,谢绝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论。”这则启事中,“不刊之论”显然是用错了。

(4)、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鬼斧.

(5)、(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6)、(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7)、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8)、“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扩张,“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9)、(解释):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10)、(示例):他依仗官高权大,目中无人,无所不为。

(11)、(示例):这些经典著作,内容深刻,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阅读。

(12)、(解释):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13)、不实事求是,凡事听上面的,这是不足为训的。

(14)、(解释):差,程度副词,勉强。大体上使人满意。

(15)、 胶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柱瑟上调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音高.

(16)、 满目疮痍:形容受到严重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

(17)、相信很多人会疑惑,不就是这么翻译的吗?事实并非如此,而造成这种翻译错误的原因就是「训」这个字。

(18)、(16)他的做法就是不足为训,但是,他说的话是不刊之论是十分不忍卒读的。以上便是他的文不加点,可见他的无所不能。

(19)、(示例):努力钻研,终会有登堂入室的一天。

(20)、(解释):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5、不足为训解释例句

(1)、既然“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的意思,那么,何必非要在前面加上“胜利”,或者在后面加个“归来”呢?

(2)、(示例):逃难至此,他已是身无长物,十分落魄。

(3)、(解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4)、(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

(5)、《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耻下问”的解释是“不因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其中,“耻”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可耻”;而“不耻”不能单独成词,只能在“不耻下问”中使用。按照这种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上述那句话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就是要“多问老师”.但是作为学生,无论成绩再好,问老师也不能算是“不耻下问”.

(6)、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7)、(误用):现常被误用为某样事物很红或很抢手,非常流行受追捧。

(8)、(示例):这么些年我一事无成,不过是蹉跎岁月。

(9)、(鸣钟列鼎):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10)、衍义:引申指“解释词的意义”。如: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诂训”、“故训”)、训读(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语音读汉字)。

(11)、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没有人体美的空间,因而相应的词语也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相关概念也少得可怜。于是,“胴体”也就越俎代庖,登堂入室,渐渐成了“裸体”的代名词,成了女性裸体的代名词,最后,该词里居然含有了比“女性裸体”更丰富的意蕴。

(12)、(解释)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13)、衍义:引申指“典式、法则”。如:不足为训。

(14)、(解释):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15)、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17)、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8)、「言」指「劝说」、「说教」,「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用言辞劝教以使归于」,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意思。

(19)、2005年7月,在一次欢迎仪式上,某大学校长致辞道:“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此言一出,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网友们纷纷议论。

(20)、(误用)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示例):他只要一着急,说话就期期艾艾的,半天也吐不出一整句话来。

(2)、你“跳槽”了吗?在眼下,这是一句很平常、很普通的话。其意思也很明白,那就是,你炒没炒老板的“鱿鱼”?你是不是还在原来的地方工作?但在明清时代,这句问话却含有狎邪之意,相当不雅。

(3)、(示例):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真是不知所云。

(4)、(误用)常误用为褒义词,指某种新制度的开创者。

(5)、我们要善于绝长补短,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6)、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7)、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大家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也许是因为人们已经忘了这个词本来的用法,只是根据这种形象而又通俗的比喻,把它当作了更换工作的大众通行语。尽管如此,我们知道这个词的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

(8)、(示例):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这样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

(9)、“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地区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10)、(误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属于误用。

(11)、(示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12)、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3)、因此,在正常使用“朕”的场合,虽然有时也可以是第一人称的代指,但更多时候这个词倾向于“我的”,譬如,“勿废朕令”说得通,“勿废朕之令”就说不通。

(14)、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15)、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6)、(解释):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17)、(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18)、(示例):这些经典著作,内容深刻,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阅读。

(19)、出处:《史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0)、(示例):在刘志军炙手可热地时候,一些问题大家都不敢开口。

(1)、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你的诗写的跟风云幻化的螭龙巨鲸一样,看起来气势磅礴,布局清奇,其实就是纸糊的老虎,外强中干,根本不值得效仿与学习。”

(2)、(解释): 百:极言其多。有很多漏洞。形容文章、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

(3)、事实上,这个成语含义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按照成语来源来讲,这个成语应当解释为事情有一定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词词义也随之有了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把它解释为“事出无因”或者“没这回事”,已经与原来的词义完全相反。但是因为这种解释已经被普遍接受,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所以最后在词典中的释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4)、(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