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勤俭的诗(文案精选8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01 12:46:23 浏览59

苏轼勤俭节约的故事

1、苏轼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1)、而在高兴之余,雍正帝随口问了一句,这张凉席是怎么制作的,结果,在得知后,让他大动肝火。

(2)、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1/10和1/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资源危机观。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

(3)、苏轼分析说,老人早已知道他是张良,为他不能忍感到可惜。特意出来考验,折节,教训他。秦朝正处鼎盛时期,锋芒毕露,怎么能逞匹夫之勇呢?只有忍,才能成就大业。因此,苏轼在开篇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英雄豪杰,就是具有过人的节操,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屈辱。你看,和张良同时代的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

(4)、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5)、可见,黄州是苏东坡的福地,是苏东坡的精神家园,是苏东坡精神上的神仙佳侣,而苏东坡也希望与黄州,“佳人相见一千年”!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    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8)、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9)、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10)、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11)、太平五年(1025年)春,出京任武定军节度使,赐佐时全节功臣,夏六月。改任彰国军节度使。冬十二月又改任大同军节度使。

(12)、春秋末期,昏庸的晋灵公派人刺杀大夫赵盾。刺客钻进赵家后,见赵盾正在吃晚饭,餐桌上只有一条鱼。按照春秋时期的饮食等级制度,赵盾身为卿大夫,按级别可以享受一餐吃掉一头猪的生活待遇。而一餐只吃一条鱼,是普通士人的用餐标准。

(13)、太平十一年(1031年)三月,辽圣宗病重,六月初三驾崩于大福河(今内蒙古呼虎尔河)行宫,张俭接受遗诏辅立太子耶律宗真,这便是辽兴宗。辽兴宗即位之后,依旧很依赖倚重张俭。

(14)、原来,这张凉席是采用大量的象牙编织而成,不仅如此,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一张凉席就得60位能工巧匠,忙活近两年才能完成。

(15)、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16)、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17)、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18)、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19)、躬耕东坡,瓜前李下,朝闻雄鸡啼,暮观夕阳沉,下厨做羹汤,盘中砌东坡,星月绕寒枝,寂寞沙洲冷,孤鸿影徘徊,情寄千古诗,寂寥何所遣,出口已成诗,“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屈服于逆境,乐观向上的精神。烈日临空炽,午憩听琵琶,听他的三夫人王朝云为他和乡邻献艺吟唱,他己经把苦闷乏味的不如意的生活,过成他的诗一样,如此,随遇而安的潇洒人生。

(20)、再或者就是唐宋时期,比较流行的薄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衣服,其材质轻薄,隐隐可见肌肤,夏天穿上,透气吸汗,十分宜人。

2、苏轼 勤俭的诗

(1)、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2)、黄州带给苏东坡的,不仅仅是东坡居士的雅号,更多是精神的全新一跃。在黄州的山水中,他写下了具有哲学大境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在赤壁的古历史的刀光剑影和滔滔江声中,苏东坡体味到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此,大自然成为他永恒的精神慰藉。而沉浸在黄州的山水中,苏东坡忘却了蝇营狗苟,忘却了争权夺利,忘记了机心,忘记了功利,他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审美的人。

(3)、苏东坡从一帆风顺的仕途,被贬到荒无人烟的黄州,一开始,他的内心充满了慌张与彷徨。他被地方官府监视居住,没有任何权力,没有任何朋友,甚至天下之大都没有他的立锥之地。他从天堂一下子堕入地狱,从富足堕入困顿。但苏东坡从来都是一个乐天派,从来都是一个善于将无趣化成有趣的人,所以,在黄州,苏东坡将自己旷达乐观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而黄州的山川草木,赤壁的涛声,承天寺的夜色,东坡草堂的诗意生活,全部化成他笔下的艺术。

(4)、张良有好几次差点被抓住,只好隐藏在深山野林之中。一次,他正在一座桥上漫步,遇到一位老者,把自己的鞋径直甩在桥下,说,年轻人,下去捡上来。张良大吃一惊,欲殴打他,可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张良强忍住怒火,下去捡了上来,又索性按老者的要求,帮他穿上。后来,又与张良相约在桥上相见,到第三天,张良半夜前往,才见到老者,老者传给他了《太公兵法》。

(5)、文豪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顺其自然,知足而乐,如他的诗一样,乐观向上。步履每经一方,都给百姓留下清誊,如清风,潇洒自如,如苏堤杨柳,千年常青。

(6)、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 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7)、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8)、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9)、另外还有“竹夫人”,这是一种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圆柱体,中间镂空,大小约在半人多高,晚上睡觉时,抱着“竹夫人”,不仅凉爽,还十分美妙,是深受古代群众喜爱的一个消暑物品。

(10)、根据南京坊间的流传,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以后,那些达官贵人,整天花天酒地,奢侈靡费。而老百姓的生活却并不好过,怨声载道。朱元璋知道以后,决心整治这种不正之风。当时适逢马皇后(俗称马大脚)过生日,照例高官权贵都要前来祝贺。等到百官来齐后,朱元璋吩咐上菜。菜肴摆上了桌,并非是什么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而是简单朴素的:炒萝卜、炒韭菜、两碗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竟是标标准准的“四菜一汤”。就如朱元璋故乡凤阳关于四菜一汤歌谣概括的那样;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11)、张俭(962~1053),字仲宝,宛平(今北京)人,辽朝大臣,统和十四年(996年),举进士第调任云州幕官。节度使推荐给辽圣宗,历任枢密使、节度使、左丞相等要职,并受遗诏辅立辽兴宗,兴宗即位之后,加太师、中书令、尚父,先后受封为韩王、陈王。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正月二十九日,张俭逝世,终年九十一岁。

(12)、张俭出身官宦世家,于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年),考中进士,名列第历任顺州从事、署棘寺丞、范阳令,后调任云州幕官。生性正直诚谨,不喜虚夸矫饰。深得上官、同僚的敬重。辽圣宗到云中一带游猎,按照契丹的旧例,皇上经过之处,当地的地方长官应该有所献贡。当地的节度使奏称:“臣辖区内没有什么特产,只有幕僚张俭,为一代之宝物,希望能将他献上。”在此之前,辽圣宗曾经梦见有四个人侍奉在他的身旁,赐给他们食物每人两口,待到听说了张俭之名“俭”字,辽圣宗方才恍然大悟,明白梦兆应在了张俭的身上。于是,辽圣宗马上召见张俭,张俭仪容举止质朴无华;辽圣宗很是高兴,向他问及谋身治世之事,张俭便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都很合辽圣宗的心意。张俭从此特别受辽圣宗青睐,历任监察御史、司门外郎清高显贵之职,号称明智干练。

(13)、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14)、有个内侍穿着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发现了,气得他痛哭了一顿。

(15)、总之在用冰块制作冰饮这方面,古人的智慧超乎我们想象,很多现代的冷饮食品,其实在古代就有相应的雏形,古人在饮食上面的研究,真的不容小觑。

(16)、还有秋梨,妈妈怕我秋天干咳,总是会买很多大红梨在家给我熬梨粥喝,银耳雪梨粥掺上香米,熬好后黏稠软糯,喝到胃里暖烘烘的,而且梨去燥败火,没有再比这更好的防止咳嗽的办法了,还有一张就是山楂糕配梨丁熬制的山楂梨水,妈妈会经常给我水杯里带一杯让我在学校喝,真的很幸福。

(17)、古代没有制冰设备,那么冰块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来说,在头一年的冬天,不管是皇宫,还是民间富户,只要是有能力的,都会在这个时候储存一些冰块,等到来年使用。

(18)、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步行十分之三。

(19)、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20)、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十二月,已经担任太常少卿的张俭作为副使,随正使、长宁军节度使耶律汉宁出使北宋,开泰元年(1012年),迁政事舍人,知枢密直学士。开泰二年(1013年),正授枢密直学士同修国史:开泰三年(1014年),加尚书工部侍郎、知制诰;开泰四年(1015年)春,迁枢密副使;夏六月,授宣政殿学士、守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冬十月,授枢密使,加崇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兼修国史,特赐翊圣佐理功臣;开泰五年(1016年)秋,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加赐竭节功臣;开泰七年(1017年)冬,加政事令。

3、苏轼节俭的诗句

(1)、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墙壁上画了许多怵目惊心的历史故事做装饰,让自己时刻不忘历史教训。

(2)、在黄州,苏东坡精神上实现了自由。他已经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他写道:

(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4)、至于普通人,那就只能自己来了,一把大蒲扇,在闷热的晚上,不仅能带来凉意,还能赶走蚊虫,实在是古往今来最普遍,也最实惠的一种降温消暑方式了。

(5)、元祐四年(1089)用人质换侵地的决策是承继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用人质换侵地的决策,但这个决策与司马光的决策是不同有变更的是个崭新的决策。两者从时间上说一个是元祐元年(1086)制定的,一个是元祐四年(1089)制定的,两者相差三年。其二两者从内容上说也是不尽相同,司马光制定的决策是:“待归我陷执民,当画以给还”、“即诏以归我陷民,给其故寨。”即西夏方先把永乐之战所俘虏的利民全部交还给宋朝后,宋政府才交割四寨。而苏辙所说的“改易前诏”的决策是“若与原报人数不同,亦令据数交割”、“稍归永乐所获人,遂以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砦与之”、“仅归吏士百四十余人”。两者要求程度,人员数量相差巨大。相关资料来自:《宋史.夏国传》《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宋史.地理志》《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记。

(6)、当然,昂贵的象牙席子,只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才能用得起的,大部分普通百姓,是无缘这种高档货的,而他们在炎炎夏日如何消暑呢?

(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8)、史载,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具备,汉代称之为“不藉”。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仍穿着草鞋上朝,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绨衣”,‘绨’在当时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汉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打个补丁再穿。后宫嫔妃也是朴素服饰,衣着不准长的下摆拖地。帐子、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9)、我们再来看看来自当时辽国的考古记录,可以更为客观了解这件事的原貌。1979年夏天在义县大榆树堡乡发现的"大辽国故中书相梁公墓志",志石双面阴刻楷书73行,全文2377字,该墓志铭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其铭文内容与《辽史.道宗本纪》中所载史实基本相同。这方墓志记载了这样一条《辽史》未录、《宋史》遮遮掩掩的辽宋秘史,有“宋代改革家”之誉的宰相王安石,竟出卖国家主权,割让大片领土!而被王安石骂为“小人”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却为捍卫大宋权益据理力争,怎奈他人微言轻,其正确意见终被压制,堂堂大宋忍辱含羞,硬吞下这枚人为制造的苦果!这篇碑文,披露了一桩距今千年、已鲜为人知的辽宋争端,由此顺藤摸瓜,竟会挖出幕后一串令后人瞠目结舌的历史真相!

(10)、相对之下,同时代的那些男同胞,就稍微惨了点,大部分都得穿纱袍长裤,不过,这种宽大的衣服也有好处,不仅能够防嗮,还能在走动的时候形成气流,也能稍微凉快一点。

(11)、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好处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12)、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13)、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d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14)、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然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用来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15)、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和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您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您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您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16)、古代的人们,在酷暑难当的夏日,并没有像冷气、空调之类的消暑方式,尤其是在夏日闷热的晚上时,更是极为难捱。

(17)、他写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深刻思索;

(18)、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19)、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20)、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4、苏轼节俭的例子

(1)、汉文帝廉洁爱民的精神,励精图治的实践,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2)、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3)、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4)、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5)、中国的伟大诗人们,从来都是经历了一番痛彻心扉的挫折,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深刻反思,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向化境的。

(6)、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7)、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众所周知,司马光是北宋名人,一生留下无数美谈,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编著巨作《资治通鉴》,史学地位崇高的司马光,却曾有“卖国”嫌疑,在他为宰相期间要将王安石等将领打下的领土,一寸不要全部归还西夏,我们来一探究竟:

(8)、赵匡胤的节俭风俗,影响了后面的几代人,在民间也存有简朴的生活作风,这些都为大宋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不得不说他的抠门与大方相得益彰,作为一代明君不仅是子孙的造化同样也是大宋百姓的福气。

(9)、提起那件怪事,还得从留侯的身世写起。张良是战国七雄中韩国的贵族,他的爷爷,父亲,曾做了五代韩王的丞相,韩国灭亡后,他遣散三百多僮仆,变卖家产,寻访,结交一位能舞动一百二十斤铁锤的勇士,在博浪沙偷袭秦王,可惜误中副车,秦王大怒,命令在全国搜查刺客。

(10)、同时,在编制的时候,工序也是十分麻烦,先是将牙丝打磨光滑柔顺,然后再进行编织,这种技艺,必须是技术极为精湛的老师傅才能完成。

(11)、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这天出嫁,怎样一点筹办的样貌都没有?”

(12)、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俭,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13)、之后,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必须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日出嫁,怎样一点筹办的样貌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日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准备。

(14)、在我们现代人的概念中,古人一般都是长袍大褂,不像现代可以穿短衣、裙子,因此,认为古人在夏天都是捂得严严实实,一定十分闷热。

(15)、一个真正勇敢的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要沉得住气,灾祸突然临头,却并不惊慌,无故侮辱他,却不动怒。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与垃圾人计较,更彰显了自己的大气与坦然。

(16)、景福元年(1031年)夏六月,辽兴宗册命张俭为太傅。加赐同德功臣。

(17)、当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文武百官,见此情景,颇感不解。于是,朱元璋就耐心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最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宴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那些官员们听了朱元璋的一番言辞,明白了他的用意,无不诚惶诚恐,连连称是,不敢再肆无忌惮,大吃大喝。

(18)、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19)、而在夏日来临时,周天子还会举行隆重的“颁冰礼”,将藏冰奖赏给那些有功的大臣,用这些冰块,古人可以在特定的屋子里进行降温,达到消暑的效果。

(20)、司马光会写《会约》是他退居洛阳后,因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在耆英会的组织下,司马光便与他们一起聚会吃饭,而司马光是个节俭的人,他觉得聚会要定一个规矩,规范大家的行为,于是司马光写下《会约》,给聚会定规矩。《会约》一共八条,篇幅不长,原收于原收于《司马氏源流集略》一书,现据邓广铭先生《宋史十讲》记载:序齿不序官;为具务简素;朝夕食不过五味,菜果脯醢之类,共不过二十器;酒巡无算,深浅自斟,主人不劝,客亦不辞;逐巡无下酒时,作菜羹不禁;召客共用一简,客注可否于字下,不别作简;会日早赴,不待速;右有违约者,每事罚一巨觥”。在这八条规定下,大家在请客中就避免了浪费的情况,主人也不会有压力与负担。

5、苏轼省钱的故事

(1)、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没有这些挫折,哪有伟大的传世之作?

(2)、结束语:在苏轼看来,能忍受屈辱,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个在野生动物园中受伤害的女子,不就是忍不住丈夫的一时之忿,才执意下车,酿成惨剧。在医院和垃圾人发生口角的年轻夫妇而受伤害的类似事件,也屡见不鲜。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弄清事实,就轻易发脾气,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修养还不够的缘故。所以说:

(3)、如此造价高昂的奢侈品,让向来节俭的雍正帝十分恼火,认为如此劳民伤财,就为了制作一张凉席,因此,雍正帝将之前的奖赏收回,还严厉的训斥了这个官员。

(4)、个人感情上,三个贤淑的好女人争先恐后的爰着他,而且是人间绝色,俏丽佳人。尽管苏才子是位比较重情长情的人,“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还没等他在失去亡妻的悲痛中走出来,第二任姨妹子老婆已经捷足先登了,美丽的黄花闺女,不羡王孙恋才子,成为他的苐二夫人。而后又深得江南才女王朝云的倾慕,芳心与共,双双又结莲理,红颜如花美眷,陪伴苏大人度过最后白发苍老、寂寥的岁月。祸福相依,苦乐谁能道的清,和平常人相比,他还算是很圆满的,幸福的。

(5)、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6)、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7)、之后,用秘法将“牙丝”浸泡柔软,再将其编织成席子,最后,就是在两侧和背后包边,缝上锦缎,这样,一张制作精美的象牙凉席就完工了。

(8)、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9)、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