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鉴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2)、朝散郎是唐朝的文散官,从七品,官阶虽然不高,却是个京官,身在长安这个权力中枢。头顶“神童”光环,又有少年进士的佳话,王勃在长安的少年当中,自然是极其瞩目的那颗星。在长安的这段日子,他结识了许多追逐梦想的学子。他们一睹帝都繁华,共话人生理想,吟诗作赋,策马同游,所到之处,挥洒少年意气,尽显才子典范。不久,其中一位姓杜的友人被朝廷任命为少府,要远赴四川守护一方百姓了。离别之际,王勃挥笔写出了这首“不暗淡、不感伤”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王勃却不同,身为“初唐四杰”之一的他,年少成名,身上散发的是一股青春豪迈的英气。即使是分别,在王勃看来,也要豁达开朗,不需要扭扭捏捏,更不需要为此流泪。
(4)、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5)、《新唐书·裴行俭传》:“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既而勃渡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如行俭言。
(6)、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7)、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8)、王勃并未因此洋洋自得,他的人生目标,从来不止于得到几句称赞和认可。一般人做学问,能精通一项就很难得了,可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研究,还曾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nàn)经》等著作,博学多才,涉猎广泛,堪称全才。他心有黎民百姓,志在匡(kuānɡ)扶天下,在这个终极愿望的驱使下,十六岁那年,他参加了朝廷不定期举行的特科考试,王勃在这次考试中,毫无意外地进士及第,并被授予朝散(cháosàn)郎,成为了当时朝廷年纪最小的官员。
(9)、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10)、始于金秋,终于盛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随着高考、中考的完结,大学毕业典礼的结束,你们毕业了,告别了一段青春故事,也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愿你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深情,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信心,愿此去前程似锦,再相逢依然如故。值此建d100周年之际,图书馆开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华诗词赏析活动,离别的诗词,装载满满的人生期许,祝愿离别之际的莘莘学子不负d和国家的期望,担当起青年的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1)、好友在分别的时候难免会使人伤感,尤其是那些多情的诗人。当离别的愁绪萦绕心头,那一句句充满着悲凉情感的送别诗句就浑然天成了。
(12)、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13)、成语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14)、2018年终大总结,这一年,我明白了...
(1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6)、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第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17)、⑤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8)、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19)、②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20)、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欣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用一句诗词总结你的2018年,你会用哪一句?
(2)、岑参是边塞诗人,历来是豪迈慷慨的,但这首送别诗却写得含蓄隽永,感动人心。
(3)、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4)、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5)、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
(6)、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7)、 班级得分及百分比:4—6分,1%;2—4分,9%;0—2分,1%。
(8)、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在写景。
(9)、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10)、提起送别,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十里长亭,依依不舍,泪眼凝噎(níngyē)。而少年王勃却一扫颓然之气,开启初唐新风,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距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如同比邻而居,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这句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也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11)、 答:(1)意境寂寥、冷清,高远、开阔。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2)既有对雄伟楼阁的喜爱和赞叹,又有对自然盛衰无常、宇宙浩瀚永恒、时光流逝不返和古今物是人非的感叹。
(12)、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13)、朝散郎是唐朝的文散官,从七品,官阶虽然不高,却是个京官,身在长安这个权力中枢。头顶“神童”的光环,又有少年进士的佳话,王勃在长安的少年当中,自然是极其瞩目的那颗星星。在长安的这段日子,他结识了许多追逐梦想的学子。他们一睹帝都繁华,共话人生梦想,吟诗作赋,策马同游,所到之处,挥洒少年意气,尽显才子典范。不久,其中一位姓杜的友人被朝廷任命为少府,要远赴四川守护一方百姓了。离别之际,王勃挥笔写出了这首“不暗淡、不感伤”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4)、诗人铺写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
(15)、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16)、提起送别,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十里长亭,依依不舍,泪眼凝噎。而少年王勃却一扫颓然之气,开启初唐新风,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的是距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如同比邻而居,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这两句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也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17)、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18)、⑿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9)、“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该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20)、李白写诗一向恢弘大气,想象力丰富,擅于运用典故,可这首诗却十分清新。诗中直直地写汪伦来送别自己的情景。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欣赏
(1)、如果你是王勃的朋友,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呢?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友情的诗句吗?不妨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摘录下来吧!
(2)、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3)、⒀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4)、一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将两个人分道扬镳、各自远去的感觉写了出来,令人感伤。这世上,同来何事不同归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5)、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霍松林)
(6)、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7)、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4)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8)、孑孓、仄亾、片爿:这些汉字天生一对,你认识多少?
(9)、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10)、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11)、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12)、小小少年,胸怀大志,文采出众,眼界超凡。一篇《上绛州上官司马书》,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写尽年轻人对大唐征战高句(gōu)丽(lí)的不服和心声;《上刘右相书》中,反对穷兵黩(dú)武,心系百姓民生……这样的人才,连当朝右相刘祥道都要赞一句“神童”,为他上书举荐。成名之路上,当朝著名学者纷纷助推“点赞”,王勃前途一片光明。
(1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4)、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思及全诗柴门闻犬吠出自那首诗
(1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17)、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18)、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19)、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20)、王勃确实有豪情,敢在一千多年前就说出这么“酷”的道别语言———那可是一个一分手就几乎等于死别的时代。那时候,人们能用什么联系?好的不过是“家书抵万金”;差一点的碰上“马上相逢无纸笔”,就只好“凭君传语报平安”了;“一骑红尘”之类的“特快专递”是皇家的特权———在这种环境下,王勃对于大多数人要“儿女共沾巾”的事,居然如此想得开,他的胸襟简直比“海内”“天涯”还要大。所以说,王勃很“酷”。这也难怪老天爷要让他早死了。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妙处
(1)、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
(2)、此时,杜即将赴任蜀州(亦称蜀川,今四川崇庆县。唐初本无“蜀州”,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始设蜀州,时王勃已死。故本诗亦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设宴为他送行,写了此诗,作为临别赠言。
(3)、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
(4)、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