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翻译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翻译
(1)、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到赵国。(“诚”,确实,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被大王欺骗;“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3)、译文:那么这样将军的仇报了,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除去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4)、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5)、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
(6)、首先,须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对文中讲述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或者文章的主要观点和
(7)、合从缔交从。(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8)、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9)、译文:
(10)、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1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牺牲”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直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其实,这里的“牺牲”是古时祭祀用牲口的通称,翻译时不能照搬注释,应变通一下,把全句译成“祭祀用的牛羊、珠宝、丝绸等物品”这就比较妥帖了。
(12)、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13)、(“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5)、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16)、文言句式:“遂请罢钱塘制造局”为省略句,翻译时要加以补充为“(他)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1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8)、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19)、微臣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20)、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翻译句子
(1)、译文:想(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2)、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盆缻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在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
(3)、译文:
(4)、如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如何做到字字落实,语意通顺呢?臣——我;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臣之壮也”成为整个句子的状语成分;壮——正值壮年或壮年(的时候);犹——还;今——现在;老矣——老了;无能——不能;为——做什么或干什么;也已——了。由此可译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5)、例②,“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6)、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意与赵王联欢,在西河以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7)、课标在古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过几年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专题着重讲第二项。
(8)、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其”,表推测,大概)
(9)、“补”,即增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句子更顺畅,意思更准确。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10)、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11)、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6字诀之 留)——————————
(13)、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14)、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
(15)、例①,“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16)、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17)、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18)、(20安徽高考,改编)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①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②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19)、⑥赐之(以)彘肩。(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20)、其後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3、求人可使报秦者正确语序
(1)、(“诚”,确实,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被大王欺骗;“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鄙贱的人,不晓得将军宽厚到这个地步啊!”
(3)、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
(4)、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5)、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
(6)、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7)、译文:
(8)、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
(9)、其次,翻译句子时,应先将文言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用“留、删、换”的方法依次加以解释,再用“调、补、变”的方法将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如若遇到疑难词或句,可暂时缓一缓,等译完上下文,再整体上进行合理推敲。这一步骤中,一定要学会圈定关键词,就是阅卷时所谓得分点,比如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以及古今异义词等,必须保证这些得分点准确无误。
(10)、译文: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用来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11)、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
(12)、①增补词语: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曲调)不合其耳也。
(1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14)、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使使”,派使者;“晓”,使动用法,使…知道,明白;“论”,判罪;“因”,趁着;“降”,使动,使…投降)
(15)、事如此,此比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16)、白话译文:只不过我把书公开(给予),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给予)似乎并不相同。
(1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18)、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9)、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20)、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既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翻译
(1)、例②,“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所以应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彊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4)、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后))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6)、(李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7)、其次,翻译句子时,应先将文言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用“留、删、换”的方法依次加以解释,再用“调、补、变”的方法将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如若遇到疑难词或句,可暂时缓一缓,等译完上下文,再整体上进行合理推敲。这一步骤中,一定要学会圈定关键词,就是阅卷时所谓得分点,比如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以及古今异义词等,必须保证这些得分点准确无误。
(8)、③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5分)
(10)、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11)、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12)、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1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5)、(“不拘于时”,被动句,不被时俗限制;“学于余”,状语后置,向我学习;“贻”,赠送)
(16)、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17)、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常见的错误。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主要靠联系上下文。
(1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19)、对使用互文、对举比喻、借代、婉辞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20)、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5、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2)、原文四: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道里:路程。)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祝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3)、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4)、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里运用铺陈排比,如果直译就不妥,可变通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5)、(省略主语“张衡”;“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请求辞职回乡)
(6)、翻译一: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将带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国的军队打得大败,占领了阳晋城,被赵王任命为上卿,以作战勇敢闻名于诸侯。蔺相如,是赵国人,在赵国宦者令缪贤的家里做门客。
(7)、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8)、一般地,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不能根据个人好恶增添一些内容,否则就造成失误。
(9)、例①,“受”“壁”“置”“坐”,分别应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
(10)、译:项伯暗地里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11)、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1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4)、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头发花白)
(15)、《韩非子·五蠹》:“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16)、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赵王问:“谁可以担当这个使者呢?”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发,到秦国去。
(17)、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言”,助词,无实义;“焉求”,宾语前置,追求什么)
(18)、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19)、如果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
(20)、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2)、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
(3)、译文: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
(4)、时史思明攻河阳,帝将幸河东,召结诣京师,问所欲言。(5分)
(5)、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6)、唯一能在短期内标本兼治的学校大连“校长子弟校”、“教育圈子弟校”每小时800元、排课还要等一年的老师
(7)、②齐明、周最、陈、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8)、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