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金典名句和译文(文案精选80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4-13 10:36:12 浏览59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

1、道德经经典语句及译文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才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3)、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5)、(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6)、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7)、(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8)、(感悟)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9)、(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10)、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1)、(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14)、(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16)、(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1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8)、译文:我喜欢吃鱼,也喜欢吃熊掌;如果让我选一个,我会舍支鱼而吃熊掌。我热爱生命,也热爱仁义,如果让我选择其我会舍弃生命而取仁义。

(19)、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20)、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道德经金典名句和译文

(1)、(译文)坚持不懈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雕刻成功。

(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6)、译文: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7)、(名句赏析):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8)、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9)、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10)、解悟:最高层次的品德修养,就如同水一样,只管付出,不问得失。水,虽然给天下万物提供滋养,功德无量,却总是默默无闻,不仅不会居功自高,还甘居人下,任劳任怨。

(1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太傅箴》

(13)、译文: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14)、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处)《道德经·第五章》(译文)说的太多往往使自己隐人窘境,不如顺其自然,格守中庸之道。

(15)、(名句赏析):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6)、(译文)水既能拖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颠覆。

(17)、悟道的圣人,无私无欲,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他做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反而自己得到更多,变得更富有。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道理,越想得到的,偏让你失去,越不想得到的,偏偏就给你。

(1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19)、解悟: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恶人恶行虽然一可以得逞,但终归不会长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0)、26)知足者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3、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及解释

(1)、(译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4)、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7)、(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8)、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9)、(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10)、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德经·第六十章》

(11)、30)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鱼不能离开水,国家最锐利的武器不能够让人知道。

(12)、(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14)、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15)、(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1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17)、(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18)、3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上德之人,没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没有德。

(19)、大意:我们能了解、认识别人,这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这样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们多少次被困意给打到。

(20)、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4、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含义

(1)、译文: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译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由于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道德经 第十六章》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1)、(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12)、18)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3)、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14)、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译文)知道了但装作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却装作知道,是真有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圣人以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为病。就是因为他们把“强不知以为知”当作病,所以才不会有毛病。

(1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6)、(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1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8)、(译文)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1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