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诀窍二十个
1、读书有哪些技巧?
(1)、当别人在正式谈话中向你提问,你知道答案,也请不要急着回答,先给自己几秒钟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正视提问者,这样能对对方产生重要影响。
(2)、我们读一本书,不但要关注他的内容,同时还要了解它的逻辑结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书所讨论问题的理解,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想法。另外,也可以通过读书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中国的教育缺少这方面的锻炼,只好自己学习了)例如:冯仑的《野蛮生长》开篇第一章的名字是,当时看目录的时候非常不解,等看了几张后,渐渐就明白了作者把它放第一章的原因,因为类似冯仑这些90年代利用社会变革和灰色手段挖到第一桶金的人,如果不把这个说清楚,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就会被定义为用不法手段取得的,他的话就不能算正确的了,出书就更不可能了。原来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础。
(3)、思想法:靠积极思维得到真正的知识(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4)、 通过记录进行头脑整理。书写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可以先从简单的记录入手,或是画出思维导图。
(5)、通过使用关键词简短地总结出大篇幅的信息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黑话是各种领域的护城河,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
(7)、读一本书之前,用五分钟时间,看一眼前言、后记、内容提要,争取自己最大限度被「剧透」。
(8)、选一本每篇文章不是很长的书,每天利用刷牙的时间读完一篇文章。
(9)、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通过阅读目录,能提纲挈领地把握全书的主旨,并能清楚了解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目录,可以了解到哪些章节是主要和重点,哪些是次要部分,进而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安排阅读的次序。
(10)、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11)、古人有言曰:“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要须心地收汗马之功。”读书乃有味。弃书而游息,书味犹在心中,久之乃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尽心一两书,其余如破竹数节,皆迎刃而解也。
(12)、⑥居敬持志。读书要有纯静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
(13)、「格式笔记」的适用范围就目前我的使用经验来说,格式笔记更适合阅读非虚构(Non-Fiction )的书籍。其他类型书籍的话,我还是更喜欢摘抄和批注的传统方法。格式笔记目标读者画像:
(14)、 读书前先“热个身”。别以为热身只属于运动项目,尝试给自己设计点读书前的热身小项目,比如找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摆放上喜欢的香薰等,会有不一样的读书体验。
(15)、这个笔记方法是日本传媒业出身的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提出来的,具体方法就是摘抄+个人感想,摘抄书中那些让自己心动的字句,然后在其后面写上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保存好我们读书过程中获得的创意,而这些好点子正是我们写作的素材。
(16)、快速阅读法的好处在于:①快速建立书籍资料的知识地图,找到书中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②提高阅读的效率,避免书籍太厚带来的压力;③快速抓取书籍资料的脉络和要点,做到快速理解。
(17)、对于读书有哪些好诀窍,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人都觉得读书很难,更别说读好书,其实这其中是有方法的,只要你把握了这些方法,你就能读好书,下面和大家分享对于读书有哪些好诀窍。
(18)、批注笔记法就是在阅读时将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见解、质疑和心得体会等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其形式有三种:一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二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或一段话的旁边;三是“尾批”,即批在一段话或整篇文章之后。
(19)、至于大学里的管制系统,还是忘掉为好。它根本就不存在。至于你是否选修课程,是否登记注册和听课,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或参加考试,教师和校务人员都不会管你。
(20)、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2、读书的技巧口诀
(1)、如果有第 4 点的话,整齐美观也能算上。格式笔记提倡阅读同步思考、强调应用、提炼观点,把概念转化为事例。一句话总结:记的不是作者的话,而是自己的理解。以下我会详细阐述以下内容:
(2)、「格式笔记」要怎么记其实一张图就能说明白。下图是我读《反脆弱》到 20% 左右的格式笔记。它的核心是:通过模块化「强迫自己思考」。很多人不知道读书笔记该记什么?这种「预设式套路」可以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套入套路、归类。「右栏」负责记录知识性信息、理解观点、延伸阅读…… 更私人化。
(3)、博精法——美学家朱光潜有诗云:“博学终须有守约,先打游击后攻城。”其意是阅读时要广泛涉猎,打下宽阔的基础,以后,慢慢地向精深处发展。总之,博览和精读是相辅相成的。
(4)、有些人在阅读的时候,目光不能很好地集中在文字上,或者经常读串行。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拿一支笔或者一根手指,放在要阅读的文字内容下方,然后快速的移动笔或手指,引导着眼睛去阅读。需要注意的是,要匀速移动,不要经常停一下停一下的。
(5)、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
(6)、像吃奶昔一样吞下去。是的,这本看起来像一本能回答我的问题的、对我有帮助的书。我想整本都读,但以比较快的速度读。我不想在这本书上花太多时间。
(7)、第以细心运用为实际:读书要能实际运用,才不枉费辛劳。平时多读多看,并常写心得,多背佳句,跟别人讲话,就能言辞有内容,不会空乏枯燥。读书,最主要是学做人处事,例如明白古训的孝悌礼义精神,落实在生活中,就能使家庭幸福、朋友和睦、社会和谐。
(8)、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也是各不相同的,读书有两个通俗有效的方法:
(9)、第跳跃式阅读。读书时不要逐句逐段,而是跳跃式开头、读领头句、读结尾。
(10)、大学老师你每周只能见到一两次。这种见面大都很正式,如果你作业马虎,老师是不会原谅的。
(11)、合精法:善于集合相近学科的精华(天文学家哥白尼)。
(12)、通过这样阅读的方式,我们可以快速掌握一本书的20%的要点,从而提升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13)、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只有不断使自己的思维从已存在的一点出发,或从已知事物的相似点,相近点或相反点出发,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新的看法,世界由此才会得以前进。联想思维就是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想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法。
(14)、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家书)
(15)、有些公认的传世好书,你却读不进去,可能是个人阅历不到。金庸喜欢《水浒》、熟稔《红楼》,他对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大仲马、《三言二拍》、《史记》、诗词歌赋等无数东西,都烂熟于心;余华对博尔赫斯、福克纳、霍桑、川端康成们,极有心得;王小波常引用莫迪阿诺、马尔库塞、杜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而我只对自己的无知浅陋表示谦恭自知,且只在符合上述第4条时,才可能去读这些。
(16)、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让书的“营养”在实际中有效应用。
(17)、这里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也是用更高的学习方法(say)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加深学习效果。
(18)、读书当旁搜远览,博通天人,庶几知上下古今之变,而卓然成家。若仅仅以辞句相夸耀,非所以励实学也。
(19)、从实战中学习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那样的好机遇,老板也不会发慈悲让我们去尝试,从失败中学习。而读书就简单了,花上十几二十几块钱就可以了解别人的经验教训了。虽然体会没有人家深,但总是有点收获的。而且如果自己有了意识,就会有主动地找机会实践,时候多了一样有收获。
(20)、自己写工具加速阅读。例如我自己写了工具,完成外版书翻译,自动AI标记高亮段落(AI的训练只与我个人的品味审美有关,所以不足为外人道)、提炼总结等。
3、读书的小技巧
(1)、读林清玄的巜菩提十书》,不止是读,是随行,是随修——温一壶月光下酒,那种境界,只要青空月明,就有一种冲动的想法,很快就又静了下来,手按心壶,饮满腹月光。读这类作品的书,必须是用心在读。
(2)、快速阅读能力的掌握,一方面是靠不断的阅读“养”出来的,也就是多阅读多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练习,具体可以参考我学习练习过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一般掌握至两三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3)、社交能力类书籍《学会写作》《社交礼仪》《人际关系学》《执行力》《语言的艺术》
(4)、你其实不一定要读懂一本书或报纸中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也不可能。相反,你应该优先选择真正重要的阅读材料。90%的社会新闻、99%的微博热搜,不看毫无影响,根本不用FOMO。
(5)、3)这篇文章是作为未来家书,准备给我以后的baby人生启蒙用的。这些技巧/原则/训练方法会持续修订。
(6)、曾国藩认为,钻研学问没有固定之法,但一定要专。他认同好朋友吴子序的话:用功好比挖井,与其多挖而不出水,不如守住一口井,力求挖出水来。为此他告诫弟弟们:若志在经典,只须专攻一种经典;志在科举文体,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古文,须专看一家文集。
(7)、顺着对方的话说,然后一字一句地重复对方的质问。不要说这些什么“如果”“而且”或“可是”,也不要更改对方质问你的字眼。
(8)、当然了,你也需要回敬别人你的名片。切记,要双手递过去,且字面朝上。
(9)、此外,蜗牛读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新书上得很快,很多其它平台上还没有的书,在上面都可以找看到。多看阅读我是小米手机,这个软件是手机里自带的,上面小说比较多,我一般都是用它来看小说。多看阅读上的很多书都是要花钱的,基本没在上面买过书。不过多看阅读也有它的好处。
(10)、尝试从一本书的中间和结尾开始读,感觉一下这样和从头开始读有什么不一样。
(11)、抽选最开头的几页认真读(好的作者都会尽量从一开始就吸引你、留住你),如果你内在感觉不到震颤、兴奋、哪怕是短暂的发麻、发凉这种生理反应,你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或者这本书一定是差劲的书。(这条经验源自真格基金的王强)
(12)、不明思议,通读法就是什么什么书都看一遍,通常刚入门的人都会这样,不知道读什么好,就拿起什么就读什么。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像秋叶大叔一样,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某个领域的方法论就有了。
(13)、在我们拥抱作者的观点或者拒绝作者的结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作者所说的。这就是简要复述的作用。在一章结束后,复述本章的内容。本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说明。在书的结尾,用两到三句话重述主要观点。这里的目的不是评论而是简单地重述(尽量客观)作者尝试表达的观点。
(14)、读书,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多少,也就是所谓的理解性记忆,这种读书方法不但适合于孩子,也适合于成年人。记忆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式的读书模式。
(15)、框架法的意思就是在阅读一本书之前自己脑海里首先形成一个大的框架。说白了,就是带着目的去阅读。
(16)、休闲类,顾名思义主要是为了消遣看的,比如《不生病凭什么》《求人不如求己》等,当时主要想买了送爸妈看,没想到我闲着没事也看了一遍。一些小说也可划在这类里面,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这类书看起来不用讲什么技巧和方法,随意地看就好。
(17)、 读书时不要默念。即阅读时不要出声朗读或者在心里读出文字的发音。一般人的语速比视读速度要慢,且声音会对阅读者造成干扰,影响阅读效果。可能你会觉得有点难,可以先用报纸练起来。
(18)、古人之所谓诵,今人曰读。古人之所谓读,今人曰看。
(19)、大量读书输入头脑后,我们的知识自然会水涨船高,但是只有输入而不进行输出的话,我们改变的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要将输入与输出反复循环才能把书中知识化为己有,转而影响他人。
(20)、 关注书中有图的地方。书中容易产生误解的表达和专业词语,作者常会以图的形式加以说明,认真读能够帮助我们减少很多误解。
4、读书的技巧
(1)、在上大学之前,如果你想获得教师的额外接触所可能带来的收益,你通常得主动迈出第一步。
(2)、在将近一个月的训练过程中,我深感受益匪浅,作为撰写育儿类文章的自媒体作者,从刚开始,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能够将快速阅读的方法运用到孩子身上,或许也会有这般神奇的效果。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学校老师的作业和阅读任务本来就不少,很多家长还要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报培训班,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完完整整地阅读一本书,而那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世界名著却是能够实实在在滋养孩子幼小心灵的呀。如果家长们只顾着校内的文化课、紧盯着眼前的学习成绩,孩子完全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实在是太可惜了!若是将快速阅读的方法运用到孩子身上,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短期内阅读大量的好书,从小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节约大量的时间,在完成校内外学习任务的同时,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甚至,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还可以对孩子的文化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得提高学习效率的意外收获呢!
(3)、发问:通过阅读提出问题,以引起学习、探索的兴趣,便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书札)
(5)、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提到:“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之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6)、读好书,还要学会变读边思考。一是思考书中的智慧。哪些道理和我们生活中是息息相关的,所有作者创作出来的书籍都是源于生活,书中的智慧会远比生活中的智慧更精炼。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思考,就有了感悟和反思。当一个人从书本里学会了反思和感悟,就不知不觉增长了智慧。
(7)、步骤2:根据这本核心书籍总结出一个大概的学习框架,建立自己的问题体系
(8)、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学习环境。学习的方法、技巧也应随之改变。你必须通过阅读、观察、听课和提问来学习。
(9)、 参加读书会。分享是高效记忆的好办法,通过接受书友信息,发送自己的信息,不仅能够加深对读书的理解,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10)、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11)、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告人,故尤有味。(志林记六一语)
(12)、找到一家你喜欢的书店,周末在书店站着读书。
(13)、我们的校园教育,很少涉及快速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们一字一句地精读,读懂每个字。这种教学方式是有效的,但也让我们的阅读习惯变得呆板。
(14)、先看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再读小说会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