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古诗
1、泊船瓜洲古诗带拼音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3)、亲爱的小朋友们,早上好!我们的早安诵读又开始啦~~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6)、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7)、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8)、《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9)、▷ 当王勃遇上高垲,便有了史上颜值最高的《滕王阁序》|书法
(10)、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11)、吴桦姐姐特地为小朋友们整理了小学阶段75首必背诗文,大家一起来预习朗读背诵吧。
(12)、 这首诗对字的锤炼也被世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王安石先后用了“入”、“过”、“满”等十多个字,推敲之后,最终定为“绿”。这个“绿”字,原本是个形容词,可在本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这点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
(13)、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14)、《泊船瓜洲》古诗赏析: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15)、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16)、以上这10首诗词,是否能代表王安石的佳作呢?请在评论区告诉河大卫吧!
(17)、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1)“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18)、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年间进士。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
(19)、俗话说:日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诗歌是承载口述传统的中流砥柱,千百年来,传达了各种文化的内在价值。诗歌贯穿人类整个历史,不论是何种文化、不论其在哪一片大陆,诗歌都在传诵着我们共同的人性和共有的价值观念,将最简单的词句转化为对话与和平的有力催化剂。
(20)、南宋许顗《彦周诗话》: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2、泊船瓜洲古诗意思解释
(1)、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
(2)、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3)、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春光焕发的江南的景色。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泊(bó)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6)、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动静结合,用得绝妙。
(7)、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汉水、湘水等。
(8)、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9)、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10)、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
(11)、译文: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2)、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3)、之前的经典诵读已经陆续分享了百首唐诗,近期早安内容,吴桦姐姐将播讲往期没有讲过的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让我们持之以恒读起来吧~·
(14)、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15)、王安石水平最高的10首诗词是哪些?快来看看这个排名是否符合你的判断。
(16)、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年间进士。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
(17)、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18)、—— Readingmakesourlifebetter ——
(19)、“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稷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20)、 据说这首诗是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在入京途中,路过瓜洲,诗人在这里停船休息。因为怀念家乡,他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望去,看到对岸的京口与瓜洲仅仅间隔着一条长江,再想到家乡钟山离京口也只是隔着几座大山。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吟出了这首七言绝句。
3、泊船瓜洲古诗原文
(1)、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
(2)、现代作家钱钟书《宋诗选注》: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王安石讲究修辞的有名例子。
(3)、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
(4)、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2-3)
(5)、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6)、jīngkǒuguāzhōuyīshuǐjiān,zhōngshānzhǐgéshùchóngshān.
(7)、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8)、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9)、《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0)、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11)、小朋友们知道春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知道作者是谁吗?他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出这首古诗吗?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中国古诗吧!
(12)、《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13)、头条百科:https://www.baike.com/wiki/泊船瓜洲/869613?prd=home_search&search_id=2amfsko474yrk0&view_id=44zzi03d4jxlvk
(14)、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15)、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6)、目前小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该版本语文课本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17)、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8)、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19)、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20)、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4、泊船瓜洲古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1)、宋代许顗的诗歌评论《彦周诗话》中赏评道:“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2)、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3)、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4)、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5)、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6)、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7)、 《泊船瓜洲》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8)、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9)、全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10)、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11)、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12)、第二句写诗人回想居住在钟山的日子,产生依依不舍之情。
(13)、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1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点明了诗人离乡时,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他看到周围满目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就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诗人不禁抬头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月亮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15)、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16)、《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
(17)、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18)、泊(bó)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19)、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20)、听诗、读诗、背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流传千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早期的诗歌启蒙,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字和古诗词的音节之美,更可以锻炼孩子的吐字、用气,提升他们的语音语感,对这个时期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5、泊船瓜洲古诗格律是什么
(1)、现代诗人臧克家《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这“绿”’字,在视觉上是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人心上,引起春意无涯的生趣;但我嫌它太显露,限制了春意丰富的内涵,扼杀了读者广阔美丽的想象。如果不用“绿”字而用“到”或“过”,反觉含蓄有味些。
(2)、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3)、第四局以疑问语气收尾,又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欢快。
(4)、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5)、《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6)、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7)、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8)、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9)、chūnfēngyòulǜjiāngnánàn,míngyuèhéshízhàowǒhuán.
(10)、现代教育家程千帆《古诗今选》:“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的绿化作用,但还不如《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这个“绿”字。因为在那一句中,春风与绿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这和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意略同。而这一句则以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水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的,因此吹到之处,水边沙际,就无往而非一片绿色了。以春风为有色而且可染,是诗人功参造化处。
(11)、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12)、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一条河。绿:吹绿。
(13)、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4)、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5)、再看句中的“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
(16)、全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17)、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18)、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19)、“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20)、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因作此诗。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2)、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3)、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4)、“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
(5)、意思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