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积累的爱国情怀的古诗(文案精选87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2-15 09:32:50 浏览59

课外爱国情怀的古诗

1、课外爱国情怀的古诗词有哪些

(1)、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2)、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3)、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5)、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送人赴安西》

(6)、从时间说,“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古代,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

(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8)、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9)、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10)、*********************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13)、《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抒发自己对国破的悲凉之感以及对故国的深深眷恋。

(1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15)、南宋时,淮南已是极边,作为边城重镇的合肥,由于经常遭受兵灾,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发端两句,概括写出合肥城的荒凉冷落。“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以杨柳的依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无情。“一片离索”全属写实。然而,这两句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犹如一幅大型油画,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总体轮廓:萧索的边城街巷中,一片杨柳在秋风中袅舞;及至近处观察,读者仿佛进入了具体的画境,见到军马嘶鸣,行人匆匆,戍楼孤耸寒角悲吹。“马嘶”“吹角”诉诸听觉,旅人、“戍楼”诉诸视觉;这些意象,或处于运动之中,或呈现为静态,在萧瑟的秋风中交织成一幅画面,调动起读者各种不同的感官,使之充分感受到边城遭受兵燹那种特有的凄凉气氛。接着,作者抛开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将自己此时的心情用“情怀正恶”四字,沟通了与读者的联系,随即又在上述这幅画面上抹上“衰草寒烟”的浓重一笔,再着一“更”字,寓情思于景语中,于是,画面便在景情交融的高度上融为一体了。

(16)、(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17)、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18)、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19)、(译文):死亡离原知万事空,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父亲。

(20)、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课外积累的爱国情怀的古诗

(1)、(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宋·岳飞《池州翠微亭》

(4)、赏析: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诗的颔联“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作者在诗中热忱地歌颂石灰经受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及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心甘情愿地承受一切磨难,“要留清白在人间”造福人类的精神和品格。自寓要像石灰那样“清白”,坚强不屈,不怕牺牲,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寄托了诗人真诚的情感和远大抱负。

(7)、于谦(1398—1457)明代政治家,历任河南,山西等地巡抚。英宗十四年,蒙古瓦刺部进犯,英宗王被俘。于谦反对迁都,固守北京,打退了瓦刺部侵犯。英宗王复位后,于谦被诬陷致死。他生前写有一首《石灰吟》诗曰:

(8)、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义。

(9)、赏析:该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作者三十二岁。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国势,龚自珍忧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国出力。然而,这一年春他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连续的失败使他痛感报国无门便写了这首诗抒发报国志向。

(10)、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11)、下面给大家分享10首爱国情怀的古诗词,句句悲壮有气势。替孩子收藏起来,写作文也可以当素材,从中找到灵感哦!

(12)、盛唐时期,国家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整个唐朝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许多诗人的作品中,多能渗透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诗人王昌龄正处于这个时代,他在早年赴西域时曾作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4)、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15)、   文天祥的词是宋词最后的光辉。在词坛充满哀叹和悲观气氛的时候,他的词宛如沉沉夜幕中的一道闪电和一声惊雷,让人们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之光。此词欢畅淋漓,不假修饰,无齐蓬之痕,绝无无病呻吟之态,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1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18)、赏析: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作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 

(19)、译文: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20)、下片换头由“追念”二字引入回忆,思绪折转到过去,带起整个下片。碧水红荷,画船笙歌,往日西湖游乐的美好生活,令作者难以忘怀。淳熙五年间,姜夔曾客居杭州,他在当时所写的一首《念奴娇》词中,曾以清新俊逸的笔调,倾吐过对于西湖荷花的深情:“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此时,肃杀的秋风已把南浦变成一片萧索,西湖荷花那幽幽的冷香可能也随着“水佩风裳”的凋零而消逝了吧?

3、课外积累的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

(1)、这首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2)、今天掌门教研团特意为大家精选了70首爱国情怀古诗词,请一定要好好学起来哦。在孩子诵读时,家长们也可以为孩子讲解这首诗词的意思和作者创作的故事。

(3)、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被俘后,随船押解前往,经过零丁洋(现中山县南)时,写下这首诗的。诗的二句,写诗人的身世。三四句写国家漂浮不定,危在旦夕。五六句写诗人回忆兵败后,在惶恐滩头一带撤退的不安心情和押解过零丁洋时得知妻子被俘,母亲死于军中,深感孤单的情绪。收尾两句,写诗人并没有悲观,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唤起了多少爱国志士,前仆后继-,为祖国献身的爱国精神!

(4)、                                     

(5)、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6)、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清·屈大均《秣陵》

(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释义: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10)、赏析:这首诗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11)、     此词作于被俘北解途中,不仅没有绝望、悲哀的叹息,反而表现了激昂慷慨的气概,忠义之气,凛然纸上,炽热的爱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12)、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杜甫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场景,百感交集,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四两联写心念家人情况,充满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句。下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有很多相似处,写作背景都是安史之乱,写的是战争的胜负情况。但杜甫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出现这样的差别正因为杜甫的爱国之情。

(13)、本词约作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其时作者正客居合肥,目睹秋日边城的离索景色—淮南地区成为边防前线。作为该地重镇的合肥,也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变得异常萧条冷落。姜夔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14)、时值建d100年之际,让我们重拾传统优秀文化,在盛世年华里吟诵诗词歌赋,感受古人在国家存亡时刻崇高的爱国情怀,以及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博大胸襟。

(15)、    虽然课堂上的教学已经结束,但是孩子们对学习爱国诗的热情却高涨。看,这是五(2)五五五(5)的孩子们画的手抄报。

(16)、作为当时朝廷将领的文天祥,面对元朝劝降,毅然拒绝。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人们对文天祥的诗、文天祥的爱国诗颇为感动,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绝唱。

(17)、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唐·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18)、姜夔是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在文学史上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把他奉为宋词中的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辛,还是周秦,都既有雅调,也有俗词。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

(19)、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20)、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4、课外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

(1)、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2)、(译文):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4)、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楚·屈原《离骚》

(6)、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明·戚继光《望阙台》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温故知新,我国已进入繁荣富强的新时代,但国外敌对势力忘我之心不死。因此,我们应居安思危,学习爱国先烈精神,时刻准备着与来犯之敌英勇战斗,确保祖国和人民的安全。

(9)、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10)、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2)、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闲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13)、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14)、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在心头。

(15)、本文地址:https://www.gpbctv.com/swkx/202107/3006html

(16)、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17)、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18)、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9)、栉风而沐雨:形容经常在外辛苦奔波。栉(zhi):梳头;沐:洗头。

(20)、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有诗圣之称,一生忧国爱民。他的《春望》诗这样写道:

5、课外爱国情怀的古诗四句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2)、赏析:诗的后两句,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3)、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5)、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6)、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