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评价志愿军
1、李奇微志愿军真正的对手
(1)、而这恰好是第二阶段胜利的根本所在。殊不知第二阶段战役也突出了志愿军的严重不足,虽然李奇微在对志愿军东线佯攻时作出了战场误判,但联合国军的机械设备和机动性都取决于快速机动,仅用10个小时,从西线向东线长途行军100多公里进行支援,就将志愿军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打开的防御缺口再次补上。
(2)、长津湖之战,美第七师三十一团被全歼,上校团长麦克莱恩受伤被俘后身亡。这支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入西伯利亚而被授予“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王牌团”的团旗,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而侥幸从长津湖逃离的美军陆战一师,也付出了减员11731人的惨重代价,仓惶逃离长津湖的那一幕,成为美国陆战队员挥之不去的噩梦。
(3)、美国国防部长马歇尔:中国军队是一个幽灵,连个影子都没有!
(4)、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尽管只飞行了几十小时,面对飞过几千小时的美军王牌飞行员,他们敢于空中拼刺刀,连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也被他们打了下来,当时美军的空军参谋长惊呼,中国在一夜之间成了世界空中强国。
(5)、其实不仅南朝鲜军队害怕志愿军的冲锋号,美军和联合国军同样患上了“军号恐惧症”。“志愿军战士在冲锋号响起后,会不顾一切向前疯狂进攻,好似不惧死亡,直至攻占敌人阵地为止。”这种场面往往会击溃美军士兵最后的心理防线和战斗意志,导致不可逆转的溃败。
(6)、第一阶段:从10月14日至10月20日,我志愿军第15军先后投入21个连队同敌人反复争夺表面阵地。
(7)、因此,在美国第八军团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的指挥下,联合国军快速进行了调整,整体部队紧靠在一起,没有给志愿军留有任何穿插作战的空间。
(8)、但是如果让彭总指挥美军,那估计是摧枯拉朽式的战争。
(9)、抗美援朝战争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d来说是一场非常不情愿打的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差距太大。
(10)、所以,1952年之后的朝鲜战争,反而是克拉克更适合那种打打谈谈的“牛皮糖”局面:
(11)、韩国军队没有美军那样的野战口粮、野战炊具和空中补给,每个士兵身上的干粮最多可以维持三天左右,并且许多人由于撤退匆忙还没有带干粮,所以分散逃入大山之后,许多士兵活活饿死,或者因为实在跑不动了而被俘,短短几天时间,两万余人的韩国第三军团作为建制部队,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12)、敌我双方部队的心理状态:联合国军在经历了四次挫败后,每一次与中国志愿军的作战都是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松懈!而中国志愿军由于屡战屡胜,把联合国军当作纸老虎,这种心态使中国志愿军吃了非常大的亏。
(13)、显然,麦克阿瑟误判了。正是这一误判,让他马上就会遇到这一生最强的对手,也直接让他原本显赫的军旅生涯从此黯然失色。
(14)、美第八军军长泰勒论中国军队:敌人是非常的狡猾,他们很会运用战术,以来减低我们的火力优势,其方法是在黑暗中接近我们的阵地,然后和我们紧缠在一起,使我们无法要求炮兵射击和空中攻击,否则就有同归于尽的危险。当他们与我们紧缠在一起的时候,于是又会象鼬鼠一样到处挖地洞,在许多地方掘开许多泥土,使我们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他们。因他们有无限的耐心,学会用许多道路,小径和各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以求在夜里运输补给品,所以尽管我们完全拥有空中优势,仍然无法切断他们的补给。
(15)、夜袭一如既往地不可思议,如在梦中。半夜里,美军的阵地上突然就无声地冒出穿着胶底鞋的中国军人。他们先是猛吹中国军号,如同葬礼上安息号般的叫声,然后就是中国人潮水一般的进攻。他们不停的射击,拼刺刀,投手榴弹。
(16)、“麦克阿瑟和很多美军将领,脑海中的中国军队,还停留在国民d军队的印象中。不知道共产d的军队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将是猛将,兵是精兵。”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丁伟说,“像彭总,像韩先楚,排兵布阵,一点也不逊于世界上那些有名的战将。”
(17)、在这几个方面上,我军和对手的状况和之前的几次战争有较大的不同。
(18)、此外,联合国军还专门针对志愿军制空权严重不足、战线太长、补充艰难等缺陷,采用了“磁性战术”,始终保持军力与志愿军接触,保护主力军后撤。
(19)、李奇微也是有战略眼光的,在欧洲,他协助艾森豪威尔主持世界性的全局工作;回到美国后,他又在陆军司令部任副参谋长,管理陆军战略层面的事务。李奇微退役后
(20)、作为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对李奇微的评价是——这个人不简单,比麦克阿瑟更难对付。第四次战役时,摸清了志愿军“礼拜攻势”的李奇微果断放弃汉城,边打边撤,以志愿军擅长的“诱敌深入”对付志愿军。最后,在志愿军粮草弹药紧缺之际,下令联合国军快速转入机械化反击。要不是第50军血战汉江两岸50天,汉江一线的几个军可能就全军覆没了。第五次战役时,李奇微以机械化部队执行快速穿插,并且精准找到志愿军命门——铁原。如果不是第63军死战铁原13天,志愿军十几万大军就被他包了饺子。
2、李奇微发现志愿军
(1)、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国也不例外。在美国军队,跟着巴顿的人都寂寂无名;跟着麦克阿瑟的人早早退出军界;跟着艾森豪威尔的人后来都身居要职。李奇微在朝鲜战场
(2)、六月十日,联合国军发觉志愿军已经组织构建好了防线,就终止了攻击,到此第五次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3)、"联合国军"第3任总司令克拉克曾说:"中国志愿军的领导者,是军事与政治智慧的高度结合体。它不仅能够指挥一个拼凑出来的军队,在战场上对抗现代化的军事强权,而且能够在劣势下把部队锻炼成一个训练有素、有团结力的战斗体。我必须承认,他们是一个资质很高的敌人,是一个不容易被打倒的对手。"可见克拉克对志愿军的高度评价。
(4)、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手段,但是只有志愿军能用。其他国家的军队,哪怕是知道了这种手段,也很难模仿和复制。即便是照葫芦画瓢,也只能落到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
(5)、它是一场弱国敢于拒绝强国的战争,也是一场标志着我们中华儿女不再受任何人欺侮的战争。
(6)、“联军对在北朝鲜新的赤色军队的庞大压缩和包抄行动,已经临近决定性的时刻。在过去的三星期中,作为这一钳形攻势的独立组成部分,我们各军种空中力量以模范的协同和有效率的持续攻击,成功地切断了敌军的补给线,敌军来自北方的增援已大大减少……”
(7)、本文的目的是对这次战争进行真实、客观的评述,从军事视角看来,敌人值得赞扬的地方我们不能抹消,犯下的错误我们不能回避。
(8)、战至午夜时分,韩7师所属三个步兵团已经全部崩溃,各团败兵潮水般向南逃跑,而第7师的溃败,直接造成第三军团侧翼也完全暴露,整个军团呈全线动摇之势,军团长刘载兴请示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部要求撤退,得到的答复是:“无论发生何种情况,决不准后退”!然而这个军团长已经无法控制部队了,因为志愿军祭出了最大的战术法宝:穿插敌后,断其退路。
(9)、“虎头狗”沃克挂了朝鲜战争中,美国纠集了一个所谓的“联合国军”,实际上,主力部队就是美国陆军;所有到达朝鲜战场的美国陆军,分成两部分:西线的第八集团军,东线的第10军。
(10)、正是63军的决死抵抗,为彭德怀三道防线的构建争取到了充足的时间,并调动兵力,准备在敌军向三八线北面攻击时再度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11)、自五月二十日起,联合国军便开始反击东线。联合国军在志愿军主力逐步北撤的同时,快速采取行动,结集了15个师的近三十万总兵力,全面进行反击。
(12)、李奇微本人也对中国志愿军充满敬意,他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中国志愿军是世界上最凶残也最文明的部队,他为何会这么说呢?
(13)、时至今日,究竟有多少人为国捐躯,仍是个谜,可是,我国人民志愿军无怨无悔的付出,谱写了所有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回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百折不挠地奋勇前进。
(14)、朝鲜战争,美国动用了陆、海、空三军,陆军动用了1/3的兵力,战场兵力最多时达到302400多人;海军兵力的1/出动各种舰艇210艘,海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383架;空军兵力的1/先后出动各种飞机数万架,战场上飞机最多时达1700多架。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装备。
(15)、第八集团军下辖美第1军和第9军,实力最强,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本来第10军也是下辖第八集团军的,战争打响后,麦克阿瑟把第10军分出来去到东线。战后总结,麦克阿瑟这种分兵出击的战术是不当的。
(16)、李峰写的《决战朝鲜》一书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而且,作者李峰为了写《决战朝鲜》参考了大量图书,这种认真做学问的态度令人钦佩。我非常喜欢这本图书,我固执地认为:“书如其人。”这个意思就是:书写得好,作者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人。我父亲是卢沟桥事变后参加八路军的,全国解放后他就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我从小见过的作家多了去了。本书责编陈智富先生告诉我:“确实‘书如其人’。李峰是一个隐士,淡薄名利,为人低调。这次《决战朝鲜》(白金纪念版)将新增作者的自序和简介,便于读者对作者及创作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就很好。
(17)、1943年7月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指挥该师实施美军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
(18)、当然胜利的背后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一批入朝作战的30万人的官兵,大多是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几乎被打光,第二批和第三批入朝官兵,曾经遭到联合国军的疯狂反扑,发生了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在这些战斗中,很多战斗英雄或许已经被我们所熟知,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特等功臣王合良和薛志高的故事,他们的战斗事迹或许最能代表当时志愿军的战斗精神和惊人的战斗力。
(19)、麦克阿瑟的态度相当简单粗暴——“我要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你批一下吧,我的总统先生!”此举已经让杜鲁门相当不爽了:“到底你是我的上级,还是我是你的上级?”更让杜鲁门不爽的还在后面,麦克阿瑟在杜鲁门尚未同意的情况下,便开始在媒体上大放厥词,甚至提出了要扔“大蘑菇”的设想。最后,杜鲁门不得不亲自出面,去帮麦克阿瑟“擦屁股”!
(20)、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麦克阿瑟率领韩联军从半岛南部的仁川进行两栖登陆,越过三八线,形势非常严峻。唇亡齿寒,此战直接威胁我国安全。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当时,麦克阿瑟还自信认为中国不会参加这场战争,称要让美国大兵回家过感恩节。
3、李奇微回忆录对志愿军的评价
(1)、客观来说,李奇微真正的亮点,是能够迅速恢复了美军快要魂飞魄散的士气,才使发动反攻成为可能。我们可以尊重对手,却无需盲目地抬高对手的能力,哪怕轻武器简陋一些,哪怕坦克大炮少一些,兹要志愿军有一定的空中掩护,李奇微也得跳海逃回日本去,他又没有三头六臂!
(2)、通过确定战略目的,志愿军也积极地进行战前准备。为赢得这次战役,中朝联军共投入15支部队,共计95万人。在主席批准第五次战役后,电文传入了志愿军总部。第五次朝鲜战争的帷幕宣告拉开。
(3)、我方在战后归纳总结认为,在中朝军队联合作战中,因为对“联合国军”方面技术装备的优势给作战产生的影响以及敌军战术上的转变欠缺深入细致的了解,太过高估了自己的整体实力,又局限于前几次战役中在特殊条件下获得的具有非常大局限性的获胜经验,进而制订了高过自己整体实力的战役总体目标,导致战役中后期处于被动,使战役总体目标过于一厢情愿。
(4)、李奇微还特意提了一个事情:“有一次,志愿军用担架将重伤的美军伤员放在路上,之后撤走。当救护车前来接伤员时,志愿军并没有向联合国军射击。还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而且对待俘虏非常友善。”
(5)、所以,在朝鲜战场,他既能从战场角度,采取有利有力的战术,扭转前两次战役的不利局面,又能从战略角度,对战争进行长期布局。
(6)、第二次战役,38军以阵亡415人、负伤5005人的代价,重创美第九军二师和“土耳其旅”,毙伤俘敌11000余人。
(7)、1950年12月23日,在朝鲜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第八集团军被打懵了,不断南逃,沃克的吉普车在南逃的时候莫名其妙出了车祸,扛着四星上将军衔的沃克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挂了,成为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死的最高级军官。沃克和巴顿跟着艾森豪威尔混江湖的李奇微还是比较优秀的接替沃克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就是李奇微。1950年12月23日,沃克死亡的消息一传到华盛顿,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就把电话打到副参谋长李奇微的家里:按照预案,你马上到朝鲜接替沃克的第八集团军司令职务。
(8)、首先来了解第五次战役发起者,志愿军方面的战略决策目的。
(9)、李奇微刚到朝鲜战场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一位优秀将军的素质,通过对志愿军的仔细观察。把志愿军的特点总结为星期攻势和月亮攻势。意思是志愿军的后勤只能坚持一个星期,再延长就会缺量缺弹药。还有志愿军选择在月亮明亮的晚上发动进攻,这样既有利于协调部队,也能让美军的火力优势无从发挥。事实证明李奇微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后面的战斗中,志愿军改变战术,采用加固工事,深挖战壕的战术和美军打阵地战。将军们戏称为零敲橡皮糖战术。充分的发挥将士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冷枪冷炮战术一个个的消灭美军。双方再次陷入苦战,李奇微随后任用范弗利特,发动了上甘岭战役。
(10)、新中国刚刚建立,空军和海军还刚开始组建,苏联以还没有准备好为理由,不愿意出动空军参战。
(11)、如今,这把吓退英军的军号,被当作抗美援朝战争的珍贵文物,珍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供后人瞻仰。
(12)、所谓磁性战术,是总结美军之前与志愿军交手的数次战例后,发现志愿军因为存在后勤供应困难的缺陷,每次发起进攻的维持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星期(李奇微称为“礼拜攻势”)的规律,而针锋相对提出的一套防守反击战术。该战术大致可以分为防守和反击两个阶段。防守阶段,在志愿军进攻中夜间穿插时采取节节撤退的战法。其主力在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黄昏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恰是志愿军一夜前进的路程。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抓不住敌人,天明后又正好进至敌预设阵地前,反遭空炮火力的猛袭。而在反击阶段,美军会选择在消耗我军的有生力量。当我军人困马乏,弹药物资缺乏时,美军的装甲部队会作为“急先锋”对我发起快速的分割包围。敌人主力部队也会“齐头并进”向我压上来,有些时候甚至会动用空降部队,预先在我回撤的战略要点上设伏阻击,从而给我军造成杀伤。 李奇微正是利用这一战术,再配合他提出的“空中绞杀战”理论,让第三次战役后的“联军”从几乎崩溃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也让彭德怀感到入朝后真正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13)、第二次战役,志愿军毙伤俘敌6万余人,其中美军4万余人,一战扭转战局。“联合国军”则在10天之内溃退300公里。
(14)、“联合国军”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是这样评论志愿军的:敌人通常在夜间行军,而且比我们熟悉地形情况。他们习惯于这里的气侯条件和清苦生活,可以自己解决口粮问题。他们利用在这里所能获得的一切运输手段如牛车,骡马甚至骆驼等运送所需要的武器和补给品。敌人采用了我们所熟悉的而南朝鲜军队却非常不适应的战术:以大量步兵实施夜间进攻,不顾伤亡,一边几乎是在距炮兵弹幕近在咫尺的地方跟进,一边猛投手榴弹。战线上四处响起狂乱的军号声和粗野的吼叫声,敌人的步兵则穿着胶鞋爬上黑暗的山坡,渗入我方阵地。
(15)、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少量的苏联航空兵与17国部队交战,力量对比一个地一个是天,一个是重量级拳击手,一个是轻量级拳击手,但战争的结局却完全相反。
(16)、李奇微是一位善于观察、琢磨对手的战地司令官。朝战结束后,他在著作中提到:“中国人是坚强而又凶狠的斗士,他们会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
(17)、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他们携带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几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有时甚至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我们束手无策。”
(18)、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两次战役,东西线全面开花,水银泻地般的进攻打得美国第八集团军连逃跑都找不到方向。要不是志愿军没有机械能力,美第八集团军都被团灭了。志愿军的进攻,用的居然是马克沁机枪
(19)、四月二十二日夜里,志愿军数千门火炮击碎了傍晚的寂静,成千上万发火炮砸碎了“联合国军”的主战场,第五次战役开始了。
(20)、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因为麦克阿瑟的接连错误指挥,在前面战场上被志愿军陆续击溃。
4、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
(1)、中国人释放俘虏的做法和朝鲜人对待俘虏的做法——经常是在后脑勺上给一枪——恰恰相反。中国人竟然将重伤员放在担架上摆在公路旁,让我们的医护人员去接收。很多时候,他们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分给俘虏,对俘虏很和气。
(2)、感恩节,美国的重要节日,为每年11月第4个星期四。1950年的“感恩节”为11月23日,这一天也恰好是中国农历的小雪。
(3)、就好比上甘岭战役,现代人用电脑上的战争模拟器来推演这场战斗,结果都是美军胜利,而现实中却是志愿军赢了,因为电脑无法计算出志愿军不畏牺牲的顽强斗志。
(4)、沃克阵亡不过三天,美军统帅部便匆匆选派这样一位“中国通”到朝鲜,无疑是想挽救战场颓势。
(5)、当联合国军撤离时,整个战线从西向东偏移,而东边则由南朝鲜部队防御。
(6)、第三阶段:从10月30日至11月25日,我志愿军以第12军集中力量反击,夺回上甘岭表面阵地,并一再打退敌人反扑。最后,敌方夺取上甘岭的计划被粉碎。
(7)、11月24日,美军先头部队刚刚突进到鸭绿江畔的惠山小镇,麦克阿瑟的“巴丹号”座机就飞到他们头顶助威来了。
(8)、增加人工防空哨。在雷达,探照灯等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增加人工警戒,发现飞机马上报警。
(9)、“铁原阻击战”开打之前,美军希望以自己机动能力强、进攻火力猛的优势,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分割志愿军主力再“绞杀”,打了半个月,李奇微只得在5万伤亡的情况下,下令美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10)、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李奇微曾在办公室里写下:“仅向中国志愿军司令敬礼”。这不算评价,这是一种他对彭总的尊敬。
(11)、也许是过于自信,也许是为了震慑中国军队,也许是为了安慰成千上万等待着孩子们早日回家的美国士兵的父母,麦克阿瑟居然向全世界公开了他的进攻方案——
(12)、美国《安斯凯顿研究室》首席研究员偌布斯·弗兰克评论:北韩战场上中共军队,除了军事装备上不如美国联军,而其他无论斗志,勇气,都是美国难以想象的高。而当时,除美国军队以外,其他国家军队,可以说中共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土耳其旅为了掩护装甲骑兵第1师撤出阵地,而进行填补阻击。但仅仅几个小时,就被中国军队歼灭过半,最终导致了骑1师的不幸。这样的例子很多。当时,中共军队可以说无论那一支都可以在一块阵地,独挡一路盟军。而盟军除了美军以外,其他部队都是一触即溃。
(13)、二战最激烈的1942年8月,李奇微才升任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后改为空降师)师长,准将军衔;而朱可夫在同年同月被斯大林任命为“最高统帅部副统帅”,全面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次年晋升苏联元帅,成为苏联红军理论上的职业军官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