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经典言论
1、荀子经典言论有哪些
(1)、譬如,皋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奠基者。他提出了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为转移的“天意”。这个“天意”实际上是我们现在说的客观规律,这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先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以及对社会运动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和观念革命。皋陶的这一伟大认识,如一缕晨曦照耀了中国上古朴素唯物思想的幼芽,对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主张崇拜鬼神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皋陶没有直接指出司法运行与四季变化之间的关系,但可以从他的言论中提炼出“天人合一”“德配天地”的观念,这成为汉儒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
(2)、鸟被逼急了,就会用嘴啄人;野兽到了困境之时,就会用爪子抓人;人到穷困潦倒的时候,往往就会设计欺骗别人。
(3)、日后,秦国开始扩张,在攻打邻国韩国时,韩国国君还命韩非作为使者前去秦国讲和。不过,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就将他扣留,令他效忠秦国。
(4)、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的迷信和理想,《春秋》也不免如此;三传的看法,大体上是对的。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顾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谷梁》,尤其如此。
(5)、(释义) 一个人能具备敦厚的品德,在于他日积月累,坚持不断地按照礼的原则行事;一个人能具备豁达大度的品德,在于他普遍地推行礼的原则,处处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一个人能具备高尚的品德,在于他真正把礼的原则发扬光大;一个人能具备英明的品德,在于他切实地把礼的原则融化在了自己心中。
(6)、刺耳的话虽然难听,但却有用,就像药虽然苦,却能去除疾病。
(7)、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旣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8)、荀子的教育思想有:①首次提出“道德”一词;②性恶论。
(9)、那年正月初一的早晨,禹在尧庙接受了舜的任命,像当年舜受命于尧一样。皋陶和其他百官受命辅佐帝禹。
(10)、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11)、诚信、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
(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13)、舜生于姚墟,往上五世祖都是平民,自小历尽磨难却能以善处世,曾辛勤耕耘于历山,渔猎于雷泽,制陶于黄河之滨,在寿丘制作生活杂品,在顿丘、负夏一带经商。从中不难看到,舜有着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生活积累。舜尽管身处底层,但品德高尚,受人尊敬,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停止纷争,哪里就谦和相处,哪里就兴盛发达。尧帝风闻舜的故事,就把他当做帝的人选来考察培养。
(14)、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他便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实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讨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15)、世上没有穷人,只有懒人。只要一家人手脚麻利,勤快节俭,日子都会过好,只有怕苦怕累,好逸恶劳的,才会越过越穷。
(16)、“禹治水有功,有统率百官的才能。请帝明察善任!”
(17)、以戏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
(18)、不忘记先人的贤德,以先人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德伟业永放光芒。
(19)、译:人的毛病,在于喜欢教导别人,做别人的老师。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又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的气魄。
(20)、侯生和卢生畏罪潜逃,逃走之前还不忘了在背地里臭骂秦始皇一顿。秦始皇得知后怒不可遏,对方士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方士加上藏匿包庇方士的人,共计有460人被捕处死。
2、荀子 经典
(1)、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在机会没来之前,沉下心来充实自己。
(2)、充分利用好良好的外界因素,再结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仅需要我们把握好每一次得之不易的机会,还要我们本身具有与之匹配的能力与胸怀。莲不仅美在“出淤泥而不染”,还美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身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享有着百年前的布衣寒士们梦寐以求的、和平安静的学习氛围,同时我们也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远大抱负,当不负盛世勇向前,齐心开创新天地!必有良辰可待,山海不远。
(3)、船翻了才能看出谁会游泳,万马奔驰中才能看到谁御马技术精湛。
(4)、原句: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5)、“哪些道德要求呢?我以为,为官者要遵循‘九德’:一是宽而栗,即既宽弘又有原则,二是柔而立,即既温良又有主见,三是愿而恭,即既谨慎又庄重,四是乱而敬,即既有才干又认真,五是扰而毅,即既善听意见又果敢,六是直而温,即既正直又不傲慢,七是简而廉,即既宏大又简约,八是刚而塞,即既刚正又不鲁莽,九是强而义,即既强勇又正义。
(6)、(释义) 一个好的农民,并不会因为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就不去耕种土地;一个好的商人,并不会因为一时的亏损,就不再搞经营;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并不会因为贫穷,就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7)、孟子持“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就在禽兽之列,超出人的范围了。)四心是“仁义礼智”的种子、发端,所以叫四端,“四端”在内不在外,由己不由人,所以说人性是善的。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的仁政说建立在仁义说的基础上,仁义说又以性善论为基础,性善是以“四端”为根基的,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大厦就是这样构建的。
(8)、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份,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的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礼,忠信就差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10)、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11)、(释义)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12)、世上没有穷人,只有懒人。只要一家人手脚麻利,勤快节俭,日子都会过好,只有怕苦怕累,好逸恶劳的,才会越过越穷。
(13)、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4)、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眞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15)、===========================
(1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7)、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金的皮裘也不是来自一只狐狸的毛皮。
(18)、这是先秦社会的第一次政治和社会改革,一段影响了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推荐书目:杨朱无书,伪书《列子》中有《杨朱》篇,未必可靠,聊胜于无。其言行尚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可收。
3、荀子说过的名言警句
(1)、所以听到而没有亲眼看到,即使听到的很多,也必定会出现错误,看见了却不知道,虽然记住了,也必有错误;知道了却不付诸实践,即使知识很多,也将会陷入困境。没有听见,也没有看见,即使做对了,也不是仁,把偶然当作根本方法来做事,这样做一百次就会失败一百次。
(2)、不沉迷过去,也不担忧未来。事情来了就去做,时机来了就要把握。不要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烦恼,生活在当下。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参考资料)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册上)。
(5)、「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6)、从1840年到1990年,这一百五十年历史时间内,是近代中国知识剧变的关键时刻,「百年千书」计划,挑出一千本影响深远,且现今读来仍有趣味、仍有阅读价值的书。将这千本书制成通用的电子书格式,以国际通用的电子书目录来散播,希望全球各地的华文阅读者,都能顺利阅读。
(7)、不沉迷过去,也不担忧未来。事情来了就去做,时机来了就要把握。不要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烦恼,生活在当下。
(8)、今《诗经》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9)、不忘记先人的贤德,以先人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德伟业永放光芒。
(10)、推荐书目: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可收。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可作入门版本。
(11)、译:出自先秦《荀子·荣辱》。赠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样让人感到温暖;说伤害别人的话,比用矛戟刺人还要厉害,为人说话不可太刻薄。
(12)、有时候,得到财富容易,但得到一句真心的话、一句对自己有益的话,却很难。在这种时候,赠送给别人一句有益的言语,比那些金石珠玉都显得珍贵。
(13)、(判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
(1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15)、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16)、譬如,继续推进“五典五惇”,即让人们都遵守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伦常次序,而且使这五种关系固定下来,社会就和谐稳定了;“以弼五教”,即树立五种教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理道德规范;“天秩有礼”,即定下“吉、凶、宾、军、嘉”等“五礼”,吉礼即祭礼,凶礼即丧礼,宾礼即对外交往礼仪,军礼即约束部落成员形成战斗力的纪律,嘉礼为民众日常中的喜礼。礼制的确立,从此规范了国家的礼仪、社会的秩序。
(17)、(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译文):圣人一样的人,以仁义为本,是非分明,说到做到,不差一毫一厘米,没有其他的窍门。
(1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那礼制的制定,是为了贤人以及下面的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工具。
(20)、《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鲁君子」,《汉书·刘歆传》)说「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杜预《春秋序》说是「身为国史」。
4、《荀子》10句经典名言
(1)、指的是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比喻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乱世中坚贞不屈的节操,品行;比喻友情长存。《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3)、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山高上有路,水深处有船。遇到事情不要慌张,不要自己吓自己。慢慢来,总会找到出路。
(4)、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佚,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5)、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舜有五臣而天下治。禹、稷、契、皋陶、伯益这五臣悉数齐聚,帝臣共同研究制订了天下发展战略,还确定了接班人,选贤任能了一批干部,体现了民主集中制。
(7)、附原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8)、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9)、他们拿了钱却不办事,秦始皇自然也就得不到长生不老药,盛怒之下便下令把他们抓起来。
(10)、对此李斯感到十分不安,他深知自己与韩非在才华上有着无法弥补的差距,如果韩非效忠秦国,他将不再是秦始皇眼前的红人。地位也将不保。
(11)、朱自清《赋比兴说》(《清华学报》十二卷三期)。
(1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13)、各国均有各国的史书,如果不烧毁其他国家编篡的史书,那么其他国家的人就会追忆他们先祖的事迹,怀念往事。
(14)、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眞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眞难得呢。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四〇三——二〇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15)、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
(16)、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17)、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8)、 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品质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获得的,而且他写下作品《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学习。
(19)、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20)、“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讲述的是天理,不遂人的意志而发生剧烈的改变,只是按照着最基本的原理发展,这是最基本的规则,也是真正地以物质为基本一致的观念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
5、荀子的至理名言
(1)、翻译:恭敬谦逊,可以防止各种兵器的伤害,可见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谦逊锋利。因此跟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尖酸刻薄的恶语伤人,就比矛戟伤害的还要深。所以广阔的土地,不能踩在它上面,不是因为地面不平稳;踮着脚也没有立足之地,都是因为说话太伤了人啊。大路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谨慎不可。
(2)、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在机会没来之前,沉下心来充实自己。
(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4)、再三思量后,李斯向秦始皇进言:“韩非是韩国国君的儿子,他表面上答应效忠大秦,想必最终还是会以韩国的利益为重。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将他除掉。”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的句子;「素以为绚兮」一句今已佚。
(6)、爱情婚姻需要忠贞,誓言之所以称为誓言,是因为不可轻易改变。诺不轻许,允之必践。
(7)、不要迷信权威,对错要靠自己体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别人的观点不一定适合你,人要有自己的主见。
(8)、烧掉史书更多地是对感情的控制,而非对思想的控制。秦始皇就是要借此让其他国家的人对秦朝忠心,别再留恋过去。
(9)、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霜打磨,依然散发思想和艺术的魅力。而不少文学名著中的第一句话、第一段话,往往是整部著作的神韵所在。它们或将人深深吸引,或令人陷入沉思,从而不忍释卷,欲罢不能。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1)、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12)、人处在逆境中,周围的困难推着你不停奋进;处在顺境中时,反而忘记了潜在风险,在优沃的环境中丧失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