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的多马
1、多疑的多马是谁的作品
(1)、挪亚(Noah),是玛土撒拉的孙子。挪亚是个义人,挪亚与上帝同行。上帝要灭掉整个世界上恶人,让人类重新开始。于是对挪亚说“⋯⋯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挪亚成为洪水灭世后人类的新始祖。由此有了Noah’sark挪亚方舟一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全球的《辛德勒名单》就是根据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ThomasKeneally)的一部小说《辛德勒方舟》(Schindler’sArk)改编的。如同挪亚方舟一样,辛德勒的方舟是用来拯救二战时期受迫害的犹太人的。
(2)、我们要牢记主的复活,赞美主为了我们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有一天,我们也要见到复活的主。我们之前都听说过主,但是当主第二次再来的时候,我们都将有福见到祂!
(3)、含(Ham),是挪亚的次子。挪亚生了三个儿子,就是闪(Shem)、含(Ham)、雅弗(Japheth)。有一次挪亚喝多了酒,行为跟醉汉一样,他的两个儿子很难过,很守本分;而另一个儿子,含(Ham),却把父亲喝醉了当作好玩的事,大声嬉笑。等挪亚醒过来,见状大怒,把含赶出家门。含去了非洲而成为黑种人的第一代祖先,犹太人感到这是奇耻大辱。挪亚的后裔中有一人叫宁录(Nimrod)以善猎著称。于是用宁录表示英勇的猎人。
(4)、多马是耶稣经过整夜祷告,从众人中拣选出来的十二使徒之一。平凡的年轻人被选为使徒,必有主的美意和他的价值。三年之久,他与耶稣同住同行,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许多神迹奇事。耶稣升天以后,多马在五旬节与其他使徒同心祷告,被圣灵充满。经历一天三千人悔改的盛况。五旬节以后,使徒们分别到各地传福音,使徒行传对多马的记载便不再提及。据传,后来多马往印度传福音,为主殉道。听说印度现在还有一些以多马为名的教会。思考:你在上帝眼中有价值吗?
(5)、然而,耶稣向他显现成了他生命的转折点。他的忏悔的告白“我的主,我的神”成了我们今天所读经文的亮点,标志着《新约》耶稣论的顶峰。为什么这么说?
(6)、 20:20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
(7)、多马不是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的人,他要自己寻求真理。多马在信心上的认真也激发他去寻求神的真理。耶稣没有因为多马的质疑和不信批评他,而是向他问安。正如耶稣所说的“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马太福音》7:7)这也告诉我们,那些一生致力于寻求真理的人离神就很近了,耶稣也会向他们显现问安。
(8)、我们的神是体恤的神,也是大能的神,他要做一件奇事,要将怀疑转为相信。
(9)、20:31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 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10)、In solitude, be a multitude to yourself.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11)、接下来,贡布里希对比勒的研究进行了概括,从形式变迁的描述进入到了概念的归纳:
(12)、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13)、经常与雇主发生分歧,让卡拉瓦乔变得燥郁不安。任何一个挑衅都容易让他难以遏制地爆发,而事情就真的发生了。
(14)、这些从那些无端生起的文字狱就可见一斑。据记载,仅《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
(15)、20:29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16)、其次,多马似乎是个悲观的人,他不太明白耶稣死亡的意义。他说他和其他门徒们应该和耶稣一起在犹大同死。
(17)、除了心理学之外,语言学的转向也在贡布里希的成长过程中影响重大。在这方面,除了他的导师施洛塞尔之外,对贡布里希影响最大的或许便是比勒了。贡布里希在《莱奥纳尔多》杂志(1985)的一篇文章中承认比勒《语言理论》对自己的影响。比勒根据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创建了一套“语言的有机模型”(OrganonmodellderSprache),以探讨语言的功能问题。这套模型有三个维度:当涉及物体或事件时,语言作为“象征”(symbol),具有“表述”(Darstellung)的功能;当涉及言说者或作者,语言作为“征候”(symptom),具有“表现”(Ausdruck)的功能;当涉及到听者或读者,语言作为一种“信号”(signal),具有“唤起”(Appell)的功能。比勒计划写一套书,分别论述这语言模型的三个维度。1934出了第一本,即《语言理论:语言的描述功能》(Sprachtheorie:dieDarstellungsfunktionderSprache,Jena)但遗憾的是,他或许太忙了,未能完成整个项目。(23)比勒的《语言理论》一书虽然主要论述的是口头语言理论,但专门设了个章节论“非语言再现工具中的象征领域”(“SymbolicFieldsinNon-LinguisticRepresentativeImplements”),讨论与语言模型相关联的图像再现问题。贡布里希在上比勒论关于语言表现的课程时,此书尚未出版。
(18)、最后,在贡布里希看来,学派的传统需要借助社会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新知来进行改造,正如比勒和勒维所演示的那样。
(19)、 多马之所以多疑,第二个问题,他总喜欢自己看见才信。当然,多马之所以这样想,除了个性消极悲观,还有他对自己的信仰负责的心态。
(20)、陈平:美术史学史上的一个片断:罗马晚期镶嵌画金色底子的三种解释
2、多疑的多马卡拉瓦乔
(1)、评论的最后,贡布里希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总结。就金色底子而言,李格尔认为是一种“理想空间”,而贝尔斯特(Berste)则认为它是一种“无限的表面”(unendlicheFläche)。其实,源于李格尔的这个问题是一个伪问题。他指出:
(2)、“图画书写”这个概念是对罗马晚期艺术特征的绝妙概括,它基于艺术的功能:功能变了,形式自然要跟着转变。格列高利大教皇有言:“Namquodlegentibusscriptura,hocidiotispraestatpicturacernentibus”(“图画将朗读的经文提供给白丁观看”)所以,对于古代晚期的艺术家而言,古代艺术中那种“最出效果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要将整个事件的大致过程描绘在画面上,其背后的驱动力是对画面内容的清楚明白的表达,以利于观者的读解。“图画书写”的概念再一次源于语言学的类比:“这图画的所有局部似乎都是构成一个句子的单词。它们只有组合在一起才产生了意义,即叙述的内容。”(18)贡布里希高度认可比勒的观点,认为他对大圣马利亚教堂马赛克镶嵌画的分析为这一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和值得注意的东西。
(3)、多马在耶稣的怜悯下,出于信心,发出这样的告白:“我的主!我的神!”
(4)、总之,多马是个爱耶稣的勇敢的人。多马不太明白耶稣的死,他有点悲观。多马是个诚实的人,他不放弃追求神的真理。
(5)、如果他一直都是主教的私人画家,那么可能就不是我们今天知道的卡拉瓦乔了。 因为这种不疼不痒的艺术并不会让他成为我们心目中绝无仅有的大师,当然卡拉瓦乔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他同样渴望带给人们震撼,创造出无与伦比的作品。
(6)、首先《圣经》开篇提到上帝耶和华(Jehovah)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Adam)。他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时怕被上帝看见急着将果子吞下去。上帝发现后将他和夏娃(Eve)赶出乐园。于是有了Adam’sapple指男人的喉结。
(7)、当你看这幅画的时候,会不会有一股想去打破这个骗局的冲动?或者说你想冷眼旁观,看一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说提香、拉斐尔的作品都是在给我们呈现一种永恒的美,那么卡拉瓦乔的作品就是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很戏剧的瞬间。在这个瞬间一切正好进行到某个关键的节点,接下来就是各种可能性全面爆发。
(8)、耶稣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多马,又称为低土马,就对那同作门徒的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约11:14-16
(9)、(23)参见伍德菲尔德(RichardWoodfield),《恩斯特 · 贡布里希:图像学与“图像语言学”》(“ErnstGombrich:Iconologyandthe‘linguisticsoftheimage’”),载《艺术史学杂志》(JournalofArtHistoriography,Number5December,2011),第1-25页。
(10)、好心的收留却被当作杀意,甚至要杀了一家老小。
(11)、《圣马太殉难|TheMartyrdomofSaintMatthew 》
(12)、爱有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宽恕,一个是舍己。能说没关系是一种胸襟,先说对不起有时更是一种珍惜。知恩图报固然是一种美德,舍己去爱更是一种信仰。爱就是在没听见道歉之先就已经全然宽恕,就是在看不见回报之前就已经全心投入! 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约一3:14 )——高枫牧师
(13)、多马认为自己的信仰基础被连根拔起,失去信靠的缘由。耶稣已经死了,他到底是谁呢?他岂不是与千万人一样,已经死了吗?多马心中密布乌云,充满黑暗,没有一点亮光和一丝盼望。我们都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失去希望,那么一切都结束了。
(14)、第多马是个诚实的人,从未停止寻求神的真理。
(15)、多马后来前往印度传播福音,并且殉道。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马为名的教会,而且还可找到有关他的不少遗迹。
(16)、复活是件神秘的事,它超越了人类理性的范畴。我们对这因着神的爱而带来的奇迹当应赞颂。
(17)、以前从没有人画过这样的画,把伤口当作主题。没有人会愿意面对疼痛,愿意面对伤害,只有卡拉瓦乔有这样的趣味。历史上的艺术,大多数是时间都用来表达美的东西,而今天我们愿意看阴暗的电影,喜欢读丧气的文学,这都是因为我们基因的渴求,只是我们不希望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已。卡拉瓦乔还原了这种渴求,后来他还画了很多类似的刺激性场面,被割掉的大卫头颅,被刺杀躺在血泊中的圣徒,被鞭挞痛苦不堪的耶稣。这是一种关于伤痛的文化,在今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人们接受起来还非常困难。
(18)、贡布里希这里举的《多疑的多马》(ungläubigenThomas),出自拉韦纳新圣阿波利纳雷教堂(S.Apollinarenuovo)的辉煌的马赛克镶嵌画,位于中堂南侧柱廊上方装饰带的东端。主复活之后,众使徒对多马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不信:“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约翰福音》,24-29)画面上有一所小房屋,房门紧闭,前景立着众使徒,耶稣将自己腋下的伤口展示给众人看,多马立即跪倒在地。
(19)、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可以从创作主体的意图、内容的性质以及观者(观者的本份)多个维度进行调查;
(20)、“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约20:25
3、多疑的多马讲章
(1)、因着寻求,多马的信心没有减弱。而耶稣的复活更加坚定了多马的信心。他现在不仅仅是像往常那样称呼耶稣“我的主”,还称祂“我的神”。耶稣基督是神。多马不满足于仅仅知道耶稣的复活,他现在了解更多。通过孜孜不倦的寻求,他终于做到了。
(2)、根据这段经文,文艺复兴晚期有一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创作了一幅油画,叫做《圣多马的怀疑》,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幅油画。
(3)、20:25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
(4)、直到13岁,他正式进入彼德扎诺的画室学习,但占据大半个童年的街头生活已经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嗜血好斗的亡命徒。在画室里,卡拉瓦乔表现非常突出,十八九岁就画得比老师还好。彼德扎诺很想留下他来为自己做助手,但是他频频惹是生非,毫无悔改的意向,老师最终也只能无奈选择了放弃。
(5)、在所有怪咖艺术家里,如果要选出一个最怪的,我会把这一票投给卡拉瓦乔。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中走过来,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残留一些原始的暴力基因,但在文明社会里,暴力是不被允许的。然而卡拉瓦乔充满了攻击性,如果在古罗马时期,也许他会去当一个角斗士,如果在今天,他可能选择格斗做职业,至少这两样能够合理合法释放他的暴力因子,但命运偏偏把他安排成了一个画家,于是,波澜悲怆的故事就开始了。
(6)、传说耶稣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能治病救人,有一次将下了葬的被从坟墓了挖掘出来的乞丐拉撒路(Lazarus)治活(Lazarusraisedfromthedead)了。人们用拉撒路来指称乞丐。如,HeisaspoorasLazarus.他是个乞丐。耶稣有十二个门徒。其中多马(Thomas),因最初不像其他门徒那样相信耶稣复活,而被称为“多疑的多马”,因而,doubtingThomas指多疑的多马、多疑的人、怀疑主义者。另一个门徒犹大(Judas),又称加略人犹大(JudasIscariot),出卖了耶稣。犹大用手臂抱住耶稣并亲吻了他,这是给来抓耶稣的士兵们的一个暗号,耶稣被抓。所以,Judaskiss/kissofJudas犹大之吻指口蜜腹剑、貌似亲善实际阴险。
(7)、 (欢迎留言或投稿art605@qq.com)
(8)、 多马是《新约圣经》人物。是耶稣选召的十二门徒之一。他是加利利人。提到多马,许多人认为他信心不足,生性多疑。详情记载约翰福音。
(9)、摩西死后多年出现了一个民族英雄参孙(Samson)。参孙和赫拉克勒斯(Hercules)一样强壮,和罗兰(Roland)一样勇敢。他被情妇大利拉(Dalilah)出卖给非利士人后惨死。参孙以身强力大著称,因而有Samson’sstrength,参孙的力气,意思是力大无比,而Samson是大力士的代称。
(10)、这种光线是卡拉瓦乔的原创,后来被鲁本斯、委拉斯贵支、伦勃朗等无数后人沿用。甚至到今天我们的戏剧、影视剧的打光也有很多遵循着卡拉瓦乔的原则。这种光看起来很像自然光,但实际上并不是一束自然光。因为自然光是直的,不太可能把同时把一个人物群中的每个人,都以最好的方式照到。所以卡拉瓦乔精心给每一个人设计了一道最理想的光线,然后再把他们合理地拼在一起,最后就形成了这样的一幅画。
(11)、稍后,两位耶稣的门徒前往一个叫以马忤斯的村庄。一个陌生人与他们同行,他根据圣经向他们解释耶稣为什么必须受难、受死。当他们抵达以马忤斯的家时,他们认出了那陌生人就是耶稣。耶稣消失了,他们跑回了耶路撒冷。
(12)、多马是圣托马斯的另一个翻译,是十二使徒之一。耶稣复活后向他们显现圣体,多马不相信这是真的,要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肯相信,于是耶稣就让他把手伸到自己肋下的伤口中,让他看到自己手足上的钉痕,多马这才肯信。在圣经里,多玛一直都是一个多疑的人,在跟随耶稣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将信将疑,直到这一刻才彻底相信耶稣是神。后来他到了印度传教,据说写下了一本很有佛教特点的福音书,后来被教廷否认了。
(13)、我们不知道耶稣去的天堂在哪里?我们也就不知道那条路!正是多马问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听到、看到耶稣如此真实又有权柄的允许:
(14)、果然,一个叫切萨里的画家发现了他,卡拉瓦乔画得太好了,很难想象一个这样水平的人居然在街头画像。切萨里一打听,这个人是从一个叫卡拉瓦乔的小地方来的,没见过什么世面,于是他决定把卡拉瓦乔招揽到门下,替自己赚钱。于是切萨里花言巧语哄骗卡拉瓦乔,说自己是教皇身边的当红画家,跟着他,未来一定大有可期。卡拉瓦乔答应了,并且开始模糊地设想自己的美好未来。
(15)、林前15:56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罗8:1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8:2 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人是情感动物,哪能不生气?
(16)、《圣经》中出除了记录王室人物之外,有一个妇孺皆知平民是《约伯记》的主人公约伯(Job)。他为人正直、安贫乐道、极有忍耐性且敬畏上帝。与他相关的词语有,aspatientasJob/Job’spatience;/thepatienceofJob“约伯的忍耐”指“极度的忍耐”,aspoorasJob一贫如洗,Job’scomforter增加对方痛苦的安慰者,Job’snews不幸的消息、噩耗,Job’spost约伯的信使、抱凶信者、传噩耗的人。
(17)、其实,门徒们都是多疑的多马,多马不过是:我们当中把怀疑清楚表达出来的一位。
(18)、21岁这年,卡拉瓦乔来到了罗马。罗马或许不属于达芬奇,也不属于米开朗基罗和提香,但它一定属于卡拉瓦乔。因为这座大都市,有着和卡拉瓦乔完全匹配的两面:一面是辉煌的艺术,另一面是肮脏的街头。在罗马,关心艺术的人远远多于米兰,就像米兰对艺术的重视远远多于他生活的小镇一样。他只需不停地画画,就一定有机会被挖掘。由于罗马的外国游客特别多,卡拉瓦乔就选择一边在街头画像,一边等待着被挖掘。
(19)、形式总是随功能的变化而改变,不存在抽象的、自律的“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离开了艺术作品在各时代所处的社会位置(所扮演的角色),便不可能解释形式的发展;
(20)、信心使我们有力量,在今生活得更丰盛,也把我们带入与复活之主同住的永远生命中。
4、多疑的多马作品分析
(1)、行进队列,出自奥古斯都《和平祭坛》,佛罗伦萨
(2)、耶书亚很有兴趣,迫切地问到,缺少了什么?那人拿起笔来,把这些项目一笔划掉,写下“心中的平安”。并且告诉他:“这是你唯一缺少的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心中的平安,你所列的这些就不是福,而是祸。”
(3)、让对主复活的信心今天也成为我们生命的转折点,这样,我们的信心能更加坚定,能更深地委身与神;我们的寻求也会变成对复活的主的由衷地赞颂。因着复活的主,神成为我们盼望的源泉。无论我们去往哪里,无论我们做什么,因着复活的信心,神让我们的心里充满喜乐和平安!阿们!
(4)、这就是卡拉瓦乔。他不喜欢幻想,也不喜欢浪漫。他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喜欢就在他身边的东西。你可以说他粗俗,但是你绝对没有办法反驳他画的就是现实。
(5)、雅各被认为是以色列民族的祖先。雅各用计从其兄以扫(Esau)那骗得长子地位,又伪装长子求得其父以撒(Isaac)的祝福。以撒因年老病重,视力模糊,在病床上曾摸着雅各说“声音是雅各的声音,手却是以扫的手。”并祝福了他。因此,Jacob’svoiceinEsau’shand意思是鱼目混珠、以假乱真。Jacob’sladder雅各梦见的天梯。雅各在逃离家园的路上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上帝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
(6)、《圣马太蒙召》这幅画除了明暗关系之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点,那就是这幅画里边没有配角,所有角色都有戏。就在耶稣说出“你随我来”的一瞬间,每个人都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反应。和《赌博》那张画一样,卡拉瓦乔定格了一个瞬间,下一秒,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化。而这一刹那,时间静止了,如果我们是身处当中的当事人,看得不会这么仔细。而当我们观看这张画时,却可以穿梭在空间里,看到每一个细节。这就是卡拉瓦乔的画面,他创造出一种比身临其境还要更加通透的存在感。
(7)、十字架是空的,坟墓是空的, 因从死里复活,耶稣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也让我们确定:我们的罪,的确被赦免了;我们的救恩,是确定的,是我们完全可以笃定的。
(8)、凭借着这样一张作品,卡拉瓦乔被一个红衣主教看重,并且把他邀请到了自己的官邸去住。这位主教和卡拉瓦乔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喜欢音乐,喜欢喝酒,喜欢绘画,同样也喜欢放纵的生活。卡拉瓦乔以主教的私人画家和密友的身份安稳地住在主教宫,为了讨好这位新主人,卡拉瓦乔为他画了好多幅作品,作品里边流露出来的气息都很接近,都是那种美少年,带着一些哀怨的调调。比如说下边我们要看到这幅《酒神》,这幅酒神和之前的那幅就完全不一样,现在的画中人皮肤光滑,面色红润,眼神里还透着一股淡淡的哀愁。这样的一幅画简直是不能再小资了,所以能看得出来,现在卡拉瓦乔肯定过得不错。在主教给他提供的温柔乡里,他好像忘掉了自己原来街头的身份,满心欢喜地沉醉在这些酒色之中。
(9)、比勒的观点与现代心理学相一致,认为中性基底本身只是基底而已。至于它是被视为空间,还是只被理解为再现的载体,要取决于再现的特性。但观者也几乎可以像观看墙纸图案一样随意改变看法。实际上,这个问题无法在“词汇意义”(Vokabelsinn)上得到解释,而根据词汇意义,每个中性底子都必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视觉含义。(19)
(10)、(21)贡布里希,《五十年前维也纳的美术史与心理学》,中译本收入《维也纳美术史学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14—215页。
(11)、终于在1610年,逃亡了四年之后,他想要的宽恕出现了。曾经的主顾,现任教皇的侄子替他申请到了特赦令。卡拉瓦乔急匆匆把画好的作品打包,乘船返回罗马,但在回程的路上,意外发生了,一个普通警卫队长不由分说地扣押了他。如果是过去,卡拉瓦乔会把对方打伤,再次逃走。但这次他是真的想要悔改,希望回到罗马生活,希望戒掉暴力的瘾。第二天,队长看到了教皇的特赦令释放了他,可这时候,带着他行李的船却已经开走了。卡拉瓦乔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从另外一条路,回到罗马,再重新画一批画;另一个选择是徒步穿越一百公里的海岸线,越过一片沼泽,在下一个码头拿回自己的物品。他选择了第二个,没人知道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几天之后,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卡拉瓦乔,几乎没经过什么治疗,他就死了,这一年他只有38岁。
(12)、如果我可以用一个稍微有点夸张的比喻,便可以说,我们全都通过母校(AlmaMater)的“乳汁”吸收了心理学的养分。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当年轻一代转向心理学时——如你们从我上面所引的施洛塞尔的论述中所得知的情况——他们引入维也纳学派的就不是什么新东西。应该承认,当施洛塞尔提到汉斯·泽德尔迈尔的“年轻人的热情”时,他的确极好地概括了他那本关于博洛米尼建筑的论著对我们的影响。那时我在大学读一年级,立即去买了这本书,被它的大胆和创见深深打动。……
(13)、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堕落,被赶了出来,再也不能见到神。从那以后,亚当和夏娃的后裔一直渴望能再见到神,但是我们的罪性和灵性的死亡将我们与神分离。在整个以色列历史中,人们都盼着能再与神同在,但是却一直未能实现。甚至是摩西在西奈山离手神的十诫时,也要用帕子遮住脸。
(14)、——另一方面,对于主真的复活这回事,多马也不理解,想不通。他所知道的是:耶稣已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15)、根据常识来看,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那些相信的人肯定是疯了。在《圣经》里就有这样一个人物,他对耶稣复活的反应就和现在的非信徒们如出一辙。他的名字叫多马,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多马后来又是怎么相信了耶稣复活的呢?主的复活如何成为他一生的重要的转折?
(16)、TheIncredulityofSaintThomas
(17)、而到了古代晚期,艺术的功能不同了,它肩负着向观者传达内容的任务,这一任务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结构。《和平祭坛》上仍然存活着的古代的艺术概念,必须让位于接下来若干世纪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对情节的简略描绘(图拉真纪念柱),到事件的简单报导(马可纪念柱),再到简略的象征符号(地下墓窟绘画),实际上反映了艺术作品社会功能的变迁。这就是比勒借以推导出结论的一个“模型”(Modell),体现了艺术作为一种语言的不同功能。贡布里希深以为然:“然而,我认为如果充分意识到这模型的特点,比勒的结论就比通常关于形式变化或表现特征的论点更有效,更实在。”(16)
(18)、 当我们软弱的时候,我们仿佛看不到主的同在,当我们失败的时候,远离教会,远离弟兄姊妹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复活的神。使徒告诉多马,耶稣复活了。但多马很真实回答,我没有信心!除非我能看见那双钉痕的手!
(19)、圣灵把我们的心,带到空十字架和空坟墓那里: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到复活的耶稣,十字架告诉我们,耶稣为我们被钉,为我们舍命流血,死在十架上,为我们担当一切罪债,他被埋葬了。
(20)、20:24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5、多疑的多马作者
(1)、复活的主知道一切,他知道我们心里的光景;知道我们的软弱、我们的需要、我们的疑惑。
(2)、GeorgesdeLaTour(1593-1652)
(3)、夫妻恩爱要做到八互原则: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
(4)、20:22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