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语录目送
1、龙应台的语录
(1)、这本《目送》于你而言太浅。于是给我挑选了陈丹青的《木心谈木心》,说你看这个。
(2)、欢欢喜喜的拿起了这本《目送》,在上周给自己的几天假期内,总算如饮甘怡,一饮而尽。
(3)、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4)、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长辈,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就是儿女们怀里浓浓的“慈”的最频繁也最紧迫的承受者。
(5)、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6)、而用极其悍然无畏的、锐利的辞峰、灵动的文笔来揭露咱中国现在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病象。文中举证的例子也是现在随处可见,你我他都时常碰到的一些铁一般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去反省,去深思哪!呼吁人们从自我做起,努力的提高咱国民的综合素质。
(7)、(135):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都觉得凄凉。--龙应台《目送》
(8)、(47):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龙应台《目送》
(9)、这么的既苦又猛、犀利尖锐的评击不是一般作家所能为之的。龙应台真乃女中之英豪也!咱们中国人确有这样的毛病,明明是自身的错误,却往往要以客观的问题来为自己辩护掩饰,有错也不容易认,直想把歪理堂而皇之的变成真理。
(10)、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1)、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12)、(32):我用第七缕阳光去想念你但是你却握不住我用被氧化的旧时光去记寻你但是你却看不到那被思念举得老高的向日葵在追随着她的挚爱而我,只得目送你的存在--成亚琦《目送》
(13)、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14)、 (2):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龙应台《目送》
(15)、(117):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目送》
(16)、(93):一路上樱花照眼,她静静看着窗外流荡过去的风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颜容,和窗外的粉色樱花明灭掩映;她的眼神迷离,时空飘忽。--龙应台《目送》
(17)、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18)、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9)、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 (其实我也很想被物质撑饱啊---这是我说的,非龙先生所说,呵呵)
(20)、(79):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龙应台《目送》
2、龙应台的目送经典语录
(1)、(87):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龙应台《目送》
(2)、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3)、(21):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龙应台《目送》
(4)、(100):我坐在那儿发慌:回忆像甜苦的烈酒,使他两眼发光,满蓄的感情犹如雪山融化的大河涌动,我们该谈下去谈下去,彻夜谈下去不要停。-最后的下午茶--龙应台《目送》
(5)、(54):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龙应台《目送》
(6)、 相机,原来不是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
(7)、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8)、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9)、 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的过去了,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
(10)、(34):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龙应台《目送》
(11)、(17):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龙应台《目送》
(1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3)、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14)、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15)、(103):作者用平凡的语言写出了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龙应台《目送》
(16)、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龙应台《目送》
(17)、(124):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打击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目送》
(18)、记得曾经在着名女作家三毛的作品里提到咱们有些同胞在国外出尽洋相,闹尽了笑话的一些小片段。例如:在飞机上大声的喧哗,还自以为是、如厕也不讲卫生等等小事一二。
(19)、(122):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龙应台《目送》
(20)、(2)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搜狐评)
3、龙应台经典语录目送
(1)、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这是作者看着自己的父亲,从而想到,天下的父母,即使再卑微,也是深深的爱着子女。
(2)、(19):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龙应台《目送》
(3)、 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
(4)、(89):天微微亮,她轻轻走到我身边,没声没息地坐下来。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越来越瘦,脚步越来越轻,声音越来越弱,神情越来越退缩,也就是会所,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雨儿--龙应台《目送》
(5)、欧美国家的教育程度着实较为进步,(我国用的依然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但他们的国民意识到什么是民主认识到什么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一个人人格的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与国家的制度所支配着。
(6)、出自: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包括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7)、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8)、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龙应台 《目送》
(9)、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龙应台《目送》
(10)、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11)、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12)、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13)、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4)、 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龙应台 《目送》
(15)、(83):人对自然、对生命过度地暴虐、亵渎之后,他究竟还有什么依靠呢?如果勇敢领袖们的心里深埋着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几个我们疼爱的孩子呢?--龙应台《目送》
(16)、这世间的风景于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尝在我“心外”?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于是把相机放进走路的背包里,随时取出,作“看此花时”的心笔记。——龙应台《目送》
(17)、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8)、(55):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龙应台《目送》
(19)、(114):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急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他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龙应台《目送》
(20)、(48):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龙应台《目送》
4、龙应台的书目送
(1)、因为无法打开,看不见沙漏里的沙究竟还有多少,也听不见那漏沙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2)、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敢于道出咱们中国人的国民综合素质低以及人性上极为偏狭自私的弱点而感到钦佩。但是从她的字里行间也不乏看出她那浓浓赤子心和悠悠爱国情。就如她说:我爱台湾,无可救药的爱着这片我所痛恨的土地。
(3)、“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4)、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来说是比咱们强些,以致能正视自身的弱点,贡献出力量才会比咱国进步发展得快。
(5)、(58):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龙应台《目送》
(6)、前不久,惊闻偶的家乡又发生了一起令人心寒!毛骨悚然的三死二重伤的血案,其行凶者其一竟然是被害者平常称兄道弟过往甚密的邻居朋友,该行凶者见财生妒,才顿起歹念。
(7)、(28):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龙应台《目送》
(8)、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9)、(80):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龙应台《目送》
(10)、我们热切地期盼这一件或艰辛、或困难、或重要的事情的结束,想象着结束的那一刻就是我们幸福来临的时刻。殊不知,这一点的结束,正是下一点的开始。人生没有终点,除了那永恒的归宿。
(11)、“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1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表现了作者作为母亲,亲盼儿子能够回头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没有”包含着失望,是从心底发出的感情。
(13)、(68):他好像在听一个不可及的梦想,又仿佛在夜行暗路上突然听见熟悉的声音,轻轻呼唤自己的名字,带点不可思议的向往与情怯:是啊,太湖边,柳树下,线装书......--龙应台《目送》
(14)、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龙应台《目送》
(15)、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16)、(78):奢侈,到底是一种被物质撑得过饱的漠视,还是把一切都看的都理所当然的无聊?--龙应台《目送》
(17)、无论是《雨儿》所叙述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一遍遍给妈妈解释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儿、到潮州看望妈妈就陪她睡陪她聊、女佣把妈妈带上阳明山就带妈妈去泡温泉、给妈妈拍照,还是《明白》里面记录的那张红色的、正的反的连盖好几个方方正正的章的“银行证明”。
(18)、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19)、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龙应台 《目送》
(20)、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龙应台 《目送》
5、龙应台 经典句
(1)、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2)、(51):相机,原来不是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龙应台《目送》
(3)、更残酷的是有些肇事者为了逃避责任而回头把倒地呻吟的被害者瞄准再碾一次,这是何其残忍之举呢?现今的马路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女人带着小孩子,更甚者是年青力壮的夫妇带着一个小孩在街上到处编着谎言骗取点小钱,
(4)、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
(5)、(99):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龙应台《目送》
(6)、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7)、(127):眼睛熟悉了黑暗,张开眼,看见的还是黑暗。--龙应台《目送》
(8)、《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9)、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10)、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11)、(38):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龙应台《目送》
(1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龙应台 《目送》
(13)、(12):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龙应台《目送》
(14)、(41):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龙应台《目送》
(15)、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16)、(25):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龙应台《目送》
(17)、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18)、(16):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龙应台《目送》
(19)、 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20)、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1)、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2)、《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目送》是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3)、(102):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而且,更惊人的,“金钱”和“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龙应台《目送》
(4)、(13):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龙应台《目送》
(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6)、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7)、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8)、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9)、(7):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龙应台《目送》
(10)、(2)现代·龙应台《目送》: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1)、(70):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龙应台《目送》
(12)、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打击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龙应台《目送》
(13)、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14)、就是不愿意辛苦点用正当的渠道或用劳力换取酬劳来得以生存,却选择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当然也有一些真是客到异乡,又遭到小偷扒劫的人真正的需要人们伸出同情的援手。但因骗子一多,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随着走向绝景。
(15)、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16)、开头写了“我”几次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样的失落,让“我”联想到了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以及“我”最后目送父亲进火葬场的那一刻。这两幅场景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我”目送儿子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美国作交换生,直到儿子进入大学,这一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成长与自立的过程。而作为女儿的“我”,目送日渐衰老的父亲背影,是以”我”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走向生命的衰老与终点。这样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与情感历程。在父女母子这些人间至情的深情注目中,人最终完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
(17)、天微微亮,她轻轻走到我身边,没声没息地坐下来。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越来越瘦,脚步越来越轻,声音越来越弱,神情越来越退缩,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雨儿
(18)、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 《目送》
(19)、(60):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目送》
(20)、(42):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龙应台《目送》
(1)、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
(2)、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3)、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哪一首歌,是在为自己做永恒的准备?——龙应台《目送》
(4)、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5)、这一切,都是龙应台这支中华的健笔、这位龙家的孝女,奉送给自己父母的浓浓的“慈”。
(6)、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
(7)、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8)、(84):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现在却信了呢?相信与不相信之前,令人沉吟。--龙应台《目送》
(9)、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10)、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11)、书名《目送》的含义也很让人感到悲伤,目送亲人的远去,目送时间的流逝、目送历史的苍茫。
(12)、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3)、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