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妻子和儿女
1、史铁生
(1)、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2)、史铁生二十多年的老友章德宁曾对媒体说,在陈希米之前,不止一个身体健康的女性喜欢史铁生,他有过情感挣扎,但最终还是拒绝了。“因为他拒绝同情,厌恶怜悯。”
(3)、还有一个捕鸟的汉子,那岁月园中人少,鸟却多,他在西北角的树丛中拉一张网,鸟撞在上面,羽毛戗在网眼里便不能自拔。他单等一种过去很多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其它的鸟撞在网上他就把它们摘下来放掉,他说已经有好多年没等到那种罕见的鸟,他说他再等一年看看到底还有没有那种鸟,结果他又等了好多年。
(4)、以前我一直说自己是一个爱男人的人,甚至戏称是男权主义者。可是近些年来我越来越发现,优秀的男人就像聚集在金字塔的顶端,虽说女人到达顶端的很少,可是,那金字塔的中部,承上启下的,几乎都是女人。女人,达到了基本水准的,明白、勤奋又坚韧的,太多太多。这你不会不承认吧,也眼睁睁地看见了那些个男人,以及那些个女人,优秀的女人。也许,是女人对男人的期望造就了男人,是女人对自己的爱塑造了女人自己。男人对女人的需要表现出男人重视女人对他的期望的程度,女人对他的期望愈高,他愈看重这期望,他的成就就愈大。女人对男人的需要是为了男人,男人对女人的需要是为了他们自己。
(5)、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6)、正因漫长,陈希米才需要某种世俗的方式想念丈夫。她甚至开始理解解金玲,也就是剧作家陈白尘的妻子。理解她在丈夫去世之后十四年间,每天为其灵位点香泡茶;理解她在丈夫去世后竟不顾儿女企图自杀,当儿女问她为什么要生下他们时,居然回答:“你爸喜欢孩子,我是为他生的……”
(7)、《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d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8)、但陈希米知道,史铁生一定不同意她“效仿”。因为他在时,从来都鼓励妻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甚至到处托孤,希望她能再“嫁出去”。
(9)、女人个子却矮,也不算漂亮,我无端地相信她必出身于家道中衰的名门富族;她攀在丈夫胳膊上像个娇弱的孩子,她向四周观望似总含着恐惧,她轻声与丈夫谈话,见有人走近就立刻怯怯地收住话头。我有时因为他们而想起冉阿让与柯赛特,但这想法并不巩固,他们一望即知是老夫老妻。两个人的穿着都算得上考究,但由于时代的演进,他们的服饰又可以称为古朴了。他们和我一样,到这园子里来几乎是风雨无阻,不过他们比我守时。我什么时间都可能来,他们则一定是在暮色初临的时候。刮风时他们穿了米色风衣,下雨时他们打了黑色的雨伞,夏天他们的衬衫是白色的裤子是黑色的或米色的,冬天他们的呢子大衣又都是黑色的,想必他们只喜欢这三种颜色。他们逆时针绕这园子一周,然后离去。
(10)、希米,希米,见你就像见到家乡,史铁生的《赠妻子诗》缠绵悱恻
(11)、史铁生不喜欢遗体告别,陈希米就坚决不搞。葬礼也没有哀乐,因为陈希米觉得,丈夫一定愿意如此。告别会的工作人员认为只有白色的盖布“才像样子”,但陈希米执意要给史铁生盖上被他称作“巨能盖”的暖色花被,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他喜欢的,被里“藏”着他二十多年的生活。当有朋友抱怨有官员来告别会,说长长的官话,并半途离开时,陈希米则认为,若史铁生在,也是不会拒绝“官员”的。因为他是一个“老好人”,不是原则问题,不会拒绝,更何况对方是真心。
(12)、 铁生去世快整整九年了,最初那几年我亲历了希米的痛苦和绝望,那是一段她自己都无法控制,甚至都少有记忆的日子。
(13)、陈希米回忆,史铁生生前,曾一再让她给H寄书。陈希米说:太贵了,寄国际邮件。史铁生笑:你敢不寄?地址变动,书被退回来。史铁生又托老同学辗转打听新地址。陈希米感慨“当着老婆,做这些事心里真有底。”但陈希米知道,史铁生做得坚定、从容,因为那是他“想过无数次的事情”,那是他“心里最宽厚的地方”。他“怀着最大的善意”,更像是“对命运最大的感激”。
(14)、 有这么一个朋友也总会让我受益,会让我本是复杂的心灵生出更多的分支,会让我丰富,有时也会让我清晰。
(15)、而史铁生对陈希米最美的情话,被外界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那首《希米,希米》:
(16)、 她和铁生花了二十几年的时间,用各自的感情、思绪和辛劳,建立了一个完全属于他们的自我世界。铁生突然离去后,只剩下一半的这个世界不仅让她感到那种无法挽回带来的痛苦、疑惑甚至空虚外,有时这个已经残缺的世界还会遭到善意的干扰,而这常常会让她有点不知所措。
(17)、 我的挚友曾是教师,编辑,现在正努力成为作家,她对这三个身份的认同和经历基本上是顺风顺水,她的聪慧和能力应付这三个身份可谓是绰绰有余,也给她带来满足和快乐。
(18)、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19)、你只是暂时禁足,而史铁生基本上从21岁开始,就在轮椅上度过,大部分时间,他只能看看窗户外面那小小的一方天地。
(20)、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2、骆驼祥子害死了多少人
(1)、对于陈希米来说,嫁给史铁生就是嫁给爱情,只要过程是美好的,最后的结局是怎样并不重要的。
(2)、富贵的一生正是当时那个年代所有社会底层人民所经历过的一生,娶妻生子,辛苦持家,然后生老病死。然而生活并不会让你如此平庸度过,总会给予你意料之外的东西,战争,阶级斗争,突发意外等,总会在生活的某一个时间来临让你措手不及。读后感·在那个年代,人们饱受饥饿,战乱,矛盾,争夺,尊严之间的选择与抉择,最终只是为了“活着”!
(3)、她定下了自己百年之后的墓志铭:下一世我还将顺水飘来。
(4)、回眸一笑 幽籣 许玉欣云卷云舒申楠瑜费墨悠悠悠雅
(5)、 对她来说,记忆铁生犹如自己的呼吸,暂时还无法停止,也无法同其他的生命共享,那是一个极其私人的范围,甚至是封闭的范围。
(6)、“我交了好运气,我交了好运气,我为幸福唱歌曲……”然后他就一遍一遍地唱,不让货郎的激情稍减。依我听来,他的技术不算精到,在关键的地方常出差错,但他的嗓子是相当不坏的,而且唱一个上午也听不出一点疲惫。太阳也不疲惫,把大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晒干在小路上,将近中午,我们又在祭坛东侧相遇,他看一看我,我看一看他,他往北去,我往南去。日子久了,我感到我们都有结识的愿望,但似乎都不知如何开口,于是互相注视一下终又都移开目光擦身而过;这样的次数一多,便更不知如何开口了。终于有一天——一个丝毫没有特点的日子,我们互相点了一下头。他说:“你好。”我说:“你好。”他说:“回去啦?”我说:“是,你呢?”他说:“我也该回去了。”我们都放慢脚步(其实我是放慢车速),想再多说几句,但仍然是不知从何说起,这样我们就都走过了对方,又都扭转身子面向对方。
(7)、作者是当代作家余华,_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曾从事过牙医工作,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8)、都说被天使吻过的孩子是上帝赐予人间的礼物,他们在失去一部分的同时,也被赠予了另一些天赋。史铁生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只能依附轮椅等工具,但也因此激发了他的写作天赋。
(9)、主人公福贵起初是风光的少爷,可正因无顾忌,在外面吃喝嫖赌,把他父亲的2多亩地全抵债给了别人,毁了家人幸福的生活。贫困中,他最后醒悟,可已经迟了,父亲被他给气死了,之后母亲相继死去,温柔可怜的妻子家珍,过度劳累,骨瘦如柴,最后死去。这也许就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到最后,福贵7个至亲全被他亲手埋藏起来。只剩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和一头老黄牛。
(10)、2012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去世两周年的日子,而陈希米也完成了她的怀念散文集《让“死”活下去》。
(11)、见到情诗发表,陈希米有点吃惊,但她当时忙得没有多想,只是想,“他老了,就让他脸皮厚吧。”史铁生离开后,她才懂得他的良苦用心——“他是在为死做准备,他要人家知道,他的老婆是他的帮手,也是他的知己。他要感激她,要彰显她,要给她荣耀。”
(12)、史铁生发表的小说作品有:《老屋小记》、《我的丁一之旅》、《山顶上的传说》、《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午餐半小时》、《夏天的玫瑰》、《奶奶的星星》、《务虚笔记》、《毒药》等。
(13)、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有缺陷,但他的行情一直很好,主动追他的女孩子并不少,不过他一直都没有同意。这个男人也有着自己的骄傲,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带着怜悯的目光望着他,不愿意接受施舍来的爱情。
(14)、《插队的故事》属于知青文学的精典佳作,史铁生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藉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
(15)、在史铁生去世前,妻子去旁边病房办理他的捐献器官手续,妻子刚走,史铁生就“全身挣扎,心电图立刻乱了”。可妻子回来一弄,好了,她再去,史铁生又闹。妻子只好把手续拿到病床旁边办,史铁生就安安静静了。
(16)、还有一些人,我还能想起一些常到这园子里来的人。有一个老头,算得一个真正的饮者;他在腰间挂一个扁瓷瓶,瓶里当然装满了酒,常来这园中消磨午后的时光。他在园中四处游逛,如果你不注意你会以为园中有好几个这样的老头,等你看过了他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你就会相信这是个独一无二的老头。他的衣着过分随便,走路的姿态也不慎重,走上五六十米路便选定一处地方,一只脚踏在石凳上或土埂上或树墩上,解下腰间的酒瓶,解酒瓶的当儿迷起眼睛把一百八十度视角内的景物细细看一遭,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倒一大口酒入肚,把酒瓶摇一摇再挂向腰间,平心静气地想一会什么,便走下一个五六十米去。
(17)、 某种程度上,我是可以理解的。对她来说,记忆铁生犹如自己的呼吸,暂时还无法停止,也无法同其他的生命共享,那是一个极其私人的范围,甚至是封闭的范围。
(18)、这是一部小说,简朴的语言塑写了划时代的家庭杯具。美国的《明星论坛报》评价说:“你只要读到一半,就已经确信它是不朽之作了。”真的,我一拿起书就越发越想往下看。
(19)、他们俩的结合就像亚当与夏娃,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彼此的肋骨,遇见他,爱上他,她的一生才完整。
(20)、早晨和傍晚,在这园子里可以看见一个中年女工程师;早晨她从北向南穿过这园子去上班,傍晚她从南向北穿过这园子回家。事实上我并不了解她的职业或者学历,但我以为她必是学理工的知识分子,别样的人很难有她那般的素朴并优雅。当她在园子穿行的时刻,四周的树林也仿佛更加幽静,清淡的日光中竟似有悠远的琴声,比如说是那曲《献给艾丽丝》才好。我没有见过她的丈夫,没有见过那个幸运的男人是什么样子,我想象过却想象不出,后来忽然懂了想象不出才好,那个男人最好不要出现。
3、史铁生最惊艳的一段话
(1)、 她虽然一个脚走路都很不便,但想学游泳是她很早的愿望。铁生知道她有这个想法,也鼓励她。但很多年她没有这个精力,她有工作,还要照顾铁生,常常连洗脸的时间都没有,同事们也早已经习惯她蓬头垢面的亮相。
(2)、这些怪论你同意吗?算一种说法吧,你抬头一笑:就是说你造就了我?!
(3)、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4)、希米,希米,见你就像见到家乡,史铁生的《赠妻子诗》缠绵悱恻
(5)、在妻子的鼓励下,史铁生通过文字传递了“乐观豁达、向死而生”的精神,这股力量也激励了很多陷入苦难和迷茫的人们。
(6)、史铁生的写作水平毋庸置疑,《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奖无数、好评如潮;《我与地坛》被摘录到教科书中,至今仍然被广大的中学生背诵学习。
(7)、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8)、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9)、他有一篇短篇小说,叫《爱情的命运》,吸引了一名女辑编的注意。
(10)、 实际上,这篇文章虽然叫“我的挚友”(我真的是也想借机数落数落我的这位貌似正常,却有点奇葩的朋友),但实际上我是为铁生写的“她”,为了告诉他她的近况,因为我一直记得铁生希望我“这个李老师”能好好照顾我的挚友。
(11)、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12)、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是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也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13)、本文原载于文汇报。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14)、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己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15)、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16)、当然,最让我钦佩的是,自从退休以来,希米专心于写作(我在27年前就发现了她写作的才华),她认真地对待下笔的每一个字,她常常会写了,弃了,再写,再弃。一开始她的写作来自于旅游的感想,但还是与记忆千丝万缕地连在一起。她曾经痴迷于世界各处的作家墓地,并感受那些象征此岸和彼岸连接之处的地方给予她的触动,当然她一定也是在寻找一块能与铁生一起的安详之地。渐渐地,她发现世俗的一套并不能满足她的感受,她静等着命运的启示。现在,阅读和写作已经架构了我这个挚友的生命,最让我高兴的是,我永远是她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当然我也一直期待自己被迫成为她最勤奋的读者,多么希望通过她充满思辨的文字一直让我们读到她的内心、想象、绝望和希望。
(17)、她说,史铁生一辈子最大的福气是朋友多,和朋友,他们有过无数次难忘的聚会,可是,特别是到了透析多年之后,他却成了朋友们的聚会上最煞风景的那一个,养精蓄锐地等待聚会,刚在兴头上,他就累了,要撤……几乎每次都是意犹未尽。如今不会了,“今天,我们不用再时时看表,怕他累,怕耽误他宝贵的、少得可怜的用来写作的时间。今天,他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力气,和我们一起尽兴,再尽兴。”
(18)、虽然这是一段无性的婚姻,但他们俩都甘之如饴。两个人的相处中,处处都体现着小浪漫、小惊喜。
(19)、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地回忆与论述。
(20)、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彩的人生,这个“多彩”或许是坎坷的,幸福的,痛苦的也有一些人过着与世无争,平凡而辛勤的一生。
4、史铁生人物简介
(1)、 有这么一个充满矛盾的朋友,总会让我开心,这表现在每当我想到马上就可以和她交流,喜悦就会由心而发,当然缺了点进教堂庙宇的严肃,但好在我们的交往中,从来也没有相互崇拜的仪式,更多的是世俗层面的规矩。
(2)、甚至,陈希米在杂志上看到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夫妇墓照片后,也会推想自己。她算出韦伯活了56岁,韦伯妻子玛丽安妮活了84岁,而韦伯死后,她又活了34年。陈希米说,她不知道上帝还要她活多久,还要她做什么,“34年,超过了我们在一起度过的年头!34年!分别的日子未免太漫长!”
(3)、提到身残志坚的励志作家,大多数人会想到张海迪和史铁生。
(4)、作为一部经典之作,《活着》讲述了一名叫富贵和他周围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富贵年轻时因为赌博从富家的纨绔子弟沦为身无分文的农民,然后在抗战时期被抓去抗战,经历了非人的折磨,意识到生活的残酷。幸运的是,迎来了红军,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在富贵晚年的生活中,他以及他的下一代遭遇了一系列的突发意外,使他明白了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5)、《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6)、曾经,陈希米怎么也不会想到,史铁生会把写给她的情诗拿来发表。这“多么不像他。”更何况,陈希米之前曾说过多次,将来要把他们俩的情书都烧掉。
(7)、 我只知道她常常想离开北京,去到不知名的地方,可又不知道去哪里。
(8)、其实,你知道是我瞎编,我真想听你也瞎编,我们怎么会忘记做这件事了呢?
(9)、参照以往的经验,我执意要连人带那辆手摇车一起上行李车厢,理由是下了火车不也得靠它?其时全中国的出租车也未必能超过百辆。树生兄便一路陪伴。谁料此一回完全不似以往(上一次是去北戴河,下了火车由甘铁生骑车推我到宾馆),行李车厢内货品拥塞,密不透风,树生心脏本已脆弱,只好于一路挥汗谈笑之间频频吞服“速效救心”。
(10)、但是要不要孩子呢?真是犹豫,看看我们投胎到哪里吧。
(11)、1979年,他把对母亲的怀念化作文字,写成了处女作《秋天的怀念》,字字情深,感动了无数人。
(12)、史铁生的身体不好,在平时陈希米也会格外注意,细心照料。不仅监督他休息、吃药,就连一日三餐也细心地考虑在内,紧着史铁生喜欢的菜吃。
(13)、史铁生(1951年1月—2010年12月),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回到北京。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和《病隙碎笔》等。
(14)、他说:“那就再见吧。”我说:“好,再见。”便互相笑笑各走各的路了。但是我们没有再见,那以后,园中再没了他的歌声,我才想到,那天他或许是有意与我道别的,也许他考上了哪家专业的文工团或歌舞团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里所唱的那样,交了好运气。
(15)、 当然,她无力去抵御好心人制造的“喧嚣”,所以做出了不参与的决定,她愿意以个人的方式纪念她二十年的伴侣,那就是她开始把她对分离的感受,她对情感的各种回忆和联想记录下来。
(16)、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17)、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
(18)、第他们两个人对爱情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与追求。
(19)、陈希米欣赏史铁生的才华,更加钦佩他的胸襟,他们俩开始密切的通信,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笔友。在信里,他们互相交流文学上的问题,陈希米也会向史铁生请教怎么样写文章。
(20)、失去所爱之人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对所有的人来说,都会是一次浩劫,一个理性无法解释的难题,一次感性无法消化的灾难。但希米失去铁生,痛苦要更深,因为他们两人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上完全敞开的相互认知,更是一种思想和写作上的同步,是同高度的牵手。所以,失去铁生对希米来说犹如天塌,她必须需要重新架构自己的灵魂,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在地生活,可这实在是太难了,太难了。
5、史铁生《我与地坛》经典语录
(1)、所有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含义。我给自己的写作留下这一条生路,能力的大小已注定,非我后悔所能改善的,只剩努力是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