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名词民宿取名(文案精选121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2-09 09:55:26 浏览59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名词

1、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名词是什么

(1)、当玻璃杯中装满牛奶,人们说:这是牛奶;当装满油时,人们又说:这是油!只有杯子空时,人们才看到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财富、权势、成就和偏见的时候,就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热衷于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地拥有自己。

(2)、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学会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不用太计较。学着踏实而务实,越努力越幸运。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内涵和物质做后盾,人生就会变得底气十足。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3)、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4)、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佛语有云:一切皆为虚幻。

(5)、1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6)、多一点忍耐,就会少几次后悔。少几次翻脸,就多几个台阶。多几次听不见,就少几次庸人自扰。少撂几句狠话,就多一些余地。

(7)、0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8)、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9)、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动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10)、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11)、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语《佛经》

(12)、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

(13)、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14)、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15)、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让人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

(16)、佛语有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17)、得宽心处且宽心,能饶人处饶几分。平生多少事,一切好商量,话语暖几度,送人多几站,花谢花还开,别离还相逢,抱一颗好心,好留下一回相见。

(18)、2)是非人莫辨,太真颜,义白莲。青锋柔,弹恩仇,知己难逢几人留。

(19)、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20)、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无非是你要什么就不给你什么。而生活的智慧是什么呢?是给你什么就用好什么。

2、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名词民宿取名

(1)、心量宜宽阔,不疑不贪执。守住这颗心,凡事向上看。

(2)、超度众生(chāodùzhòngshēng):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 

(3)、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4)、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5)、你的内心充满欢喜,你才能把欢喜带给别人;你的内心蕴藏着慈悲,你才能把慈悲带给别人。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6)、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修复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星云大师

(7)、古人有印不过三的说法,就是说作品上盖印,不能超过三方。但现在的书法家们,有时会在作品上盖好多印章,以此来点缀作品或弥补作品的不足。

(8)、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9)、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很多人事,我们都做不了主。譬如离去的时间,譬如走散的人。“心”字三个点,没有一个点不在往外蹦。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离开你最快的。一切随缘,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10)、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11)、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2)、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佛经》

(13)、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4)、佛说: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得失是缘,何不淡定斯然。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

(15)、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16)、佛教传入中国最开始一定不是后来你看到的这个面貌,一定是产生剧烈冲突的,他一个外来文化是不可能匹配和适合中国文化的,任何一个异质文化进来要跟这个文化没有任何区别,那也就证明这个文化没有任何特点,说明本身就是你的文化类型的一种,就不能被称作外来文化,我们之前讲过中国这篇封闭地貌只有两次文化入侵:第一次就是佛教的传入,第二次就是1840年之后的西学东渐。

(17)、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8)、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因为,这就是人生。

(19)、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20)、积德无人见,自有因果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就怕秋后算账时。

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字

(1)、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相聚就是离别的序幕,而离别就是相遇的本初。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看淡、看开、看透一些,不牵挂不计较;一切都会慢慢变好。过去的就别再翻回去,上一秒已经过去,唯有当下的快乐与幸福。

(2)、书画作品上的印章,除了名章(姓名、字号、斋号)之外,其它都可叫闲章。

(3)、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写愁不见愁,显得含蓄蕴藉,寻人耐味。

(4)、有时我们走得太累不一定是因为走得太远,可能是背负的太多,有时我们活的太累,不一定是因为我们缺的太多,而是我们要得太多,其实幸福不是一个证明题,而是一个满足感,因此不能用你的生活质量来证明你的幸福指数,但恰好你的满足感能透露你的幸福感,所以佛陀言:知足为乐,少欲为福。

(5)、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6)、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据中国国史记载佛教是在东汉中期传入中国。另外有传说,汉明帝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西方有一座金人。于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和他的大臣们谈起他的这个梦,不知是何意思。有大臣回答说:西方确有真人,而且有真经。于是汉明帝眼睛一亮,立刻委托派遣大臣到西域去请佛僧,并且白马驮经,最终到达洛阳,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

(7)、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都会走,缘起缘灭、终有时,随缘、顺缘、不强求;遇到任何情况,面对、接受、处理、放下、不苛求。借了一副空皮囊而来,临了又空空无一物地去,人生几十年,不过如此。

(8)、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9)、图文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

(10)、  领取楞严经吊坠       领取计数器        领取抄经本

(11)、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不执于苦时,苦就渐渐远了。不执于乐时,乐就渐渐近了。明心了了,给世界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一份担待,一份宽容!心宽了,路就宽了。趁岁月安好,种上一片福田,趁阳光温暖,播撒福报的种子,就让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中没有遗憾的永恒。知足者得乐,惜福者得福。

(12)、这首偈子的出处是《六祖坛经》上的,当年五祖为了考证哪个徒弟有资格继承他的衣钵,所以叫他们各写一个诗偈做检验。于是六祖慧能大师就写了此偈。

(13)、“贪”会带给人一时快乐,结局却是无尽麻烦;“嗔”能让人瞬间压倒对方,却会埋下无穷祸患;这二者都来自“痴”,由于不明道理,所以不懂取舍。

(14)、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修复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

(15)、看到别人的好,便心生嫉妒;看到别人的丑,便心生厌恶;看到别人的穷,便心生不屑;看到别人病老,便心生厌弃;看到别人不幸,就幸灾乐祸。全无随喜之心,慈悲之心,同情之心。人生无常,好与坏,美与丑,富与穷,健康与疾病,在瞬间都可能发生逆转,因此对别人好点就是对自己慈悲。

(16)、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17)、人生不易,不要笑话别人。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谁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于笑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谁的人生十全十美,谁的生活没有薄凉,谁敢保证一直都人生得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8)、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19)、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执。我执的因在于:我们沉溺在贪、嗔、痴、慢、疑的泥沼里不能自拔,有时明明知道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不对,但仍然让自己的心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横冲直撞,纵容自己为所欲为,造身业、造口业、造意业,让自己痛苦不堪,扰乱自心、扰乱众生心。谨记: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20)、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是另一个你自己。相反,你喜欢深爱的事物,常给你制造痛苦带来烦恼,它们是你的影子,让你老是也抓不住。是故,保持一个好心态去面对才是真理。

4、佛经中最有禅意词语

(1)、四愿弘深垂教纲,心怀喜舍慈悲。爱河苦海度群迷。水离生灭,彼岸订菩提。

(2)、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佛曰: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3)、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4)、从这个故事你能发现,虽然在记载上佛教是东汉中期汉明帝时期正式引入,但汉明帝做梦然后和他的大臣对话,大臣是知道西方有真经。那看来佛教早在汉明帝讨论之前就已经进入中国,否则他的大臣怎么能给他这样的建议呢?所以佛教进入中国应该比汉代中期还早一些。

(5)、说话要先想清楚再说,做事要先考虑好后果再做。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因为,轮回的路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6)、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7)、当你对被别人产生意见时,先不要动口批评别人,你先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看看你意见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贪心、嫉妒或是嗔恨这些东西。遇事容易发脾气的人,其实是无能的表现,也证明了是自己心胸不够大,发脾气是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他人。能做到镇定、从容,并且能够包容他人有意或无意的过失,这是真的有素质、有涵养的人。

(8)、这里的“证”是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的意思

(9)、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10)、10不读《愣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憨山大师语录》

(11)、2)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故此佛曰不可说。

(12)、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13)、22)江河湖海,天地万物,心不在其外,而融合一致,非忧非伤,而是一种自得。

(14)、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

(15)、优柔寡断,是人生最大的负能量。人生没什么好优柔的。从生命角度去看,你人生路径上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错误的,无论你怎么选,都有差错;因此,当选择来临,A和B,拿一个便走就是。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就是对的。

(16)、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17)、凡事都要留个余地,越是愤怒的时候,越是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既伤人又伤己。佛经上说:“瞋火能烧功德林”。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言语,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待人谦逊些,包容些,不骄矜,不恃宠,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18)、你说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嘴都像刀子一样了,一割别人就出血,你语言到哪,别人就流血,还能豆腐心吗?可不可以?要善语、柔软语、赞叹语,口不能恶口,不能挑拨离间,不能绮语、妄语,这四种口业不能有。怎样训练在被种种违缘围绕下,你还能超越其上,能完全地驾驭,这就要靠智慧。

(1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0)、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佛经禅意名言

(1)、曾榮獲“2015世界華商中外文化交流”、“國際易壇国学專家”、“世界周易大會傑出国学策劃名師”、“中國周易文化研究特殊貢獻人物”、“中國姓名學協會傑出命名名師”等多個重要獎項。

(2)、人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3)、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4)、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释迦牟尼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5)、佛说,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爱了,是续前世的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那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那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就是一场情里之中的意外。

(6)、所以原始佛教进入中国,必然也面临生存问题。比如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出家者必须剃度,而中国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佛教不允许结婚,叫“不邪淫”。而中国孝道文化讲“不孝有无后为大”;佛教不允许教徒跪拜,认为如果教徒要跪拜,只能跪拜佛陀。而中国人自古跪拜长者,跪拜皇帝,我们是个讲究务实的民族,我们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佛教处处与之对立。这就是最早期佛教和中华文化的对冲。

(7)、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8)、生活原本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当欲望太多,计较太多,背负太多时,痛苦、烦恼、忧愁就产生了。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幸福就越会远离。只有懂得节制欲望的人,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正乐趣。只有懂得不去计较的人,才能享受到左右逢源的和谐。只有懂得放下自己的人,才能享受到生活的自在从容。

(9)、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把每—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而不去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而不去自傲。微笑着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10)、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言有尽而意无穷。重阳节看到别人家都在登高,而自己却孤身一人,禁不住黯然神伤,提笔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那一年,王维才十七岁。“遍插茱萸少一人”直抒孤苦伶仃之感。又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两句道出对朋友无限留恋和牵挂。

(11)、清字是佛经的重要思想之即纯洁、清白、没有杂质、清雅高尚,意指女孩可以超凡脱俗、洁身自好;念字出自于《八大人觉经》中“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意思是菩萨与常人不同,菩萨会安于贫守于道,不断追求智慧,清念一名可以指引女孩像菩萨学习追求智慧的精神和人生态度。

(12)、我们求佛,常常觉得佛陀拥有大神力。然而,真正让佛陀有神力的是因果,是善念。因果是世间金刚不坏的法则,我们现在承受的一切,都是往昔所作之业,我们将要遇到的一切,又都是当下的造化。我们的心念导致善恶的行业,而这些又都决定着我们的福祸际遇。所以,求佛,其实就是在求自己。

(13)、人生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对于生活中的诸多不顺,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与其背着包袱弯腰受罪,不如放下包袱享受生活;与其徒劳地抱怨命运不公,还不如淡定从容地笑对人生。学会放下,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14)、书画作品上的印章,除了名章(姓名、字号、斋号)之外,其它都可叫闲章。

(15)、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越是喧嚣处,往往更孤独。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才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

(16)、这个过程就是佛教被中国化的一种过程,如果不改变就会被灭,为了求存,于是发生了佛教中国化。

(17)、由于中国人喜欢省略,而谓之“禅”,故有“坐禅”或“打坐”等名词。顾名思义,“打坐”是要坐,为摄心。一般人虽然坐在那里,但心不在焉。打妄想去了,忽然而东,忽然而西,忽然而南,忽然而北。

(18)、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19)、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经》

(20)、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1佛语有云:九九归终成正果。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2)、当你决定放下时,你不会失去什么,唯一会失去的,是你以前放不下的烦恼。

(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经》

(4)、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5)、第二天,这个人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6)、做人要能吃亏,人生一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斤斤计较,反而会舍本逐末,往往失去的也许更多。真正聪明人,不会在乎表面上吃亏,他们看重是实质性的“福利”,因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一生平安,幸福坦然。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睿智。佛曰:吃亏决不亏,惜福才有福!

(7)、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8)、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欢乐。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就像镜子里面有什么,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越不快乐。计较的心如同口袋,宽容的心犹如漏斗。复杂的心爱计较,简单的心易快乐。

(9)、遁入空门(dùn rù kōng mén):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10)、10)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佛语经典语录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1)、31)古琴乃天籁,昆曲乃人籁,埙乃地籁也。

(12)、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13)、10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14)、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15)、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6)、逢人三分和气,如春风满面;遇事几分宽阔,留于别人路过。别把自己当君子,也别把自己当小人,人生是什么,都是学做人。

(17)、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8)、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去!说完便去了。

(19)、超尘拔俗(chāo chén bá sú):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20)、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1)、但是西方宗教经过中国文字的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词,所以西方宗教的某些意境,也用这个词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