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空城计
1、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空城计50左右
(1)、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2)、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3)、《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4)、李广并不追击,带着十几个弟兄又返回了刚才解鞍的地方再次下马解鞍作度假状享受阳光。
(5)、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6)、司马懿带领众军来到城下,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
(7)、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8)、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9)、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10)、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
(11)、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12)、司马见此不敢进前,下令退兵。司马昭疑而问之,司马懿说:诸葛生怕谨慎,从不冒险,现在却城门打开,一定伏兵藏于暗处,现在不退定然中计谋!
(13)、在夜幕的掩护下,几千匈奴大军偷偷摸摸地撤走了,他们认定自己已经在狡猾的汉人布置的陷阱边缘了,唯一的出路就是远离。
(14)、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后,垂涎嫂子文夫人的美色,百般讨好文夫人,而文夫人不为所动,于是他就想以军功来俘获文夫人的心,于是他就想出兵攻打弱小的郑国。
(15)、当时诸葛亮驻守在阳平关,是在汉中,而此时司马懿是荆州都督,镇守在宛城,不可能出兵20万攻打诸葛亮。还有一点就是,此时与诸葛亮对峙的是曹真。在曹真死后,司马懿才开始在关中与诸葛亮对峙。
(16)、司马懿率兵攻城,诸葛亮无兵迎敌,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17)、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18)、诸葛亮屯兵于阳平,部队主力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而在此时魏军大都督司马懿却率15万大军来攻城,两军实力悬殊极大,诸葛亮便使出了“空城计”这一计谋。
(19)、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故事大概大略如此: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情急之下,孔明决意退守汉中。大军尽去,时孔明身边只剩五千兵马驻守西城县。一日,忽接探马飞报,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正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驻城的五千兵马也已分出一半运粮去了。众官听罢尽皆失色,唯孔明镇定自若,当即下令将旌旗藏匿起来,城门四开,每门分派二十军校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声喊叫。一切准备就绪,孔明引二童携琴登上高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闲情惬意!却说司马懿引兵来到,运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楼,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看此情景,若换了旁人,大可无所顾虑,大手大脚的引兵浩浩荡荡杀入城中。说不定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可偏偏是司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说便下令退兵。孔明遥望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骇然,问其原因,孔明这才道出缘由:“此人(指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今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20)、张郃之所以不敢攻打西城,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主力就在西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率领的兵力至少有六万人之多,而马谡在街亭的人马不超过二万。这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他把主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分给马谡一部分兵力是为了守住街亭,消磨张郃的斗志,为决战做准备。
2、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空城计简写
(1)、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2)、“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3)、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4)、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5)、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面对的情况,与张郃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相似。在《三国演义》中,对双方的兵力都有所夸大。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书中没有说明蜀军的兵力。不过从诸葛亮对手的兵力来判断,曹真率领二十万人马,羌兵二十五万人马,司马懿二十万人马,诸葛亮的兵力至少也要有十几万人。
(6)、诸葛亮屯于阳平关,此关在汉中,当时司马懿尚在荆州作都督,并没有率军到关中与诸葛亮对阵。而主持反击蜀汉北伐的,是魏国大将曹真。
(7)、“空城计”虽然常用而且好用,但也需要防止敌人“将计就计”。只有善于用计,才能让自己“套路”别人的同时,看破并化解别人的圈套。
(8)、诸葛亮上到城楼,对百姓说:“不要惊慌。我用几招就能教司马懿撤退。”于是,诸葛亮下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士兵们应该待在原地。如果任何人未经允许外出或制造噪音,他们应该立即被斩首。他还让士兵们打开4个大门,每个大门派了20名士兵装扮成普通人,喷洒水,清扫街道。
(9)、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
(10)、这就对这首曲调有了很高的要求。诸葛亮必须用这首曲子打动司马懿,还用让他判断失误。那么这首曲子的曲调既要典雅悠扬,又要恢弘宽广。既要有君王的远志,还要有谋臣的智慧。既要有夺取天下的雄心,还要有对将士的同情。这首曲子还必须是诸葛亮最熟悉的曲子,这样在演奏的时候才不会发生失误。
(11)、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12)、做出推理和判断的匈奴异常痛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汉兵在自己的眼皮下享受阳光浴,直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
(13)、摘自《历史的个性:兵家》,化学工业出版社,本文经出版社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版社。
(14)、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15)、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16)、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17)、李广言简意赅,“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18)、《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
(19)、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20)、三国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 哨兵飞马来报: ”司马懿引大军15 万, 往西城蜂拥而来! ”
3、诸葛亮成语故事空城计
(1)、所有人都开始收拾行李,打算劝诸葛亮离开,而诸葛亮却面不改色地走上城楼,告诉众人,他有办法让司马懿和他的军队来了就走。
(2)、笔者同时也认为郭冲所说二十万大军全是胡扯。魏国总兵力不到三十万,既要防御蜀汉,又要防御东吴,历次反击诸葛亮北伐,投入兵力最高也才十余万,司马懿论地位当时尚不如曹真,何德何能统辖魏国的倾国之兵?
(3)、在他们眼中,自己只是个消灭蜀国的武器,一旦蜀国没了,自己必会成为他人的心头大患,只有诸葛亮还活着,他司马懿才能保全自己。
(4)、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5)、郭冲所说的“条亮五事”是对扶风王司马骏所说的,而司马骏是司马懿的儿子。空城计是贬低司马懿,抬高诸葛亮,司马骏怎么可能会让郭冲来贬低自己的父亲呢。更何况,郭冲是司马骏的下属,怎么可能会对自己上司的父亲进行贬低呢。
(6)、图志|一年一张照片,坚持62年是什么感觉…
(7)、其实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人提出异议,质疑空城计的不是别人,正是注解《三国志》的大史学家裴松之。
(8)、司马懿心中早有打算。他清楚自己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来自魏朝内部的种种猜测和不信任。朝中人人都提防他司马懿,无论是曹丕,亦或是曹睿,个个明摆着质疑他。
(9)、涨姿势|为什么82年的拉菲喝到现在还没喝完?
(10)、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11)、马谡丢了街亭,由于大军离此较远,短时间内,难以回援。
(12)、这就给诸葛亮实施空城计奠定了基础。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的主力何在,再加上自己对诸葛亮的性格了解,诸葛亮不会弄险,那么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就在近旁。面对疑似空城的西城,再对在城楼焚香抚琴的诸葛亮进行一番观察,更加坚定了中计的判断。因此,司马懿才会率领大军撤走,没有胆敢攻城。诸葛亮究竟弹奏了什么曲子。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神机妙算,其实是步步用险。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以此脱险。如果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因此,诸葛亮在城楼上的表现,就直接关系到计谋是否成功。面对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诸葛亮和他进行的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双方斗智斗勇,武器则是诸葛亮手中的瑶琴。
(13)、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14)、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是这种情况,都不知如何是好,便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扶琴而笑。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15)、正因如此,司马懿故意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兵败,实际上棋高一着。而诸葛亮必然也料到了司马懿的顾忌,所以也弹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的意思。
(16)、《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17)、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死,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
(18)、诸葛得知之后,立马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城的人口物质掉走,其余各部皆隐于西城之外山谷之中,其中关兴张苞鼓噪呐喊,以为疑兵,张翼姜维则潜伏其中,伺机而动。
(19)、当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大将,城中只剩余2500名士兵。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20)、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4、诸葛亮的经典故事空城计
(1)、至于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空城计,单就书中司马懿的行为,是自己吓自己才撤军,还是知道是空城计而配合诸葛亮才退军?这个各种分析都有。司马懿那么好心配合诸葛亮?
(2)、但又有人认为,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曹魏诸将无人敢迎战。在危亡之际,曹睿不得已重新启用司马懿。司马懿知道此次得到重用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所以司马懿害怕此战取得胜利后,魏明帝曹睿卸磨杀驴,所以才故意放走了诸葛亮。
(3)、当然,《三国演义》是小说,并非史实,这种写法,无可厚非。
(4)、李广这一百多骑兵的出现也让匈奴骑兵大吃一惊,他们马上排好了阵势准备迎战。这时,李广手下年轻的骑兵们缓过神来,纷纷请命逃跑——百余骑兵遭遇数千强敌,逃跑是最自然的选择。然而李广这时表现出的冷静和意志让他的形象从尘封的古书里走了出来。他说:“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可以想象几千精于骑射的匈奴骑兵追杀一百多汉朝骑兵,那情景肯定就像一场围猎,距离自己大军几十里路的李广此时如果逃跑只有死路一条。狭路相逢勇者胜,李广说:“前进!”带领一百多腿肚子哆嗦的骑兵迎着匈奴大军扑了上去。如果李广再次以一百多骑兵扑上去和几千匈奴骑兵单挑,无论李广怎样神勇,最终的结局仍然是死路一条。跑是死,拼命也是死,怎么才能不死?答案就在李广本身。
(5)、这一刻匈奴人一定很震惊。这哪里是汉军在塞外打匈奴,分明就像是在海滩度假。他们不知道此刻对面围在李广身边哆嗦的年轻骑兵们正在发牢骚:“老大,有没有搞错?这么多匈奴兵就在对面,咱们还把马鞍卸下来了,匈奴人要是扑上来咱们怎么跑得了啊?这不是找死吗?”
(6)、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7)、这是一场发生在汉匈边境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众寡悬殊、看似毫无悬念,就其规模来说本来根本不可能载入史册。可是后来这看似必胜的冲突居然以汉朝的惨败告终,太监被射了一箭,差点丢了小命,他手下的几十个骑兵居然被三个匈奴人射杀得干干净净。
(8)、在《乱世王者》中,“空城计”也是游戏中常见的计谋之一。不过“空城计”可以解释为:敌人兴师动众却一无所获,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9)、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10)、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11)、计谋的本质就是“虚”和“实”之间的“游戏”。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故意“示弱”,让对面觉得“肯定有诈”,所以选择了退兵。
(12)、《史记·李将军列传》上的记载,上面派来的太监有一次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视察。在视察的路上,太监率领的骑兵突然遭遇了三个匈奴游骑。三个匈奴骑兵深入汉朝边境,显然是匈奴派来刺探情报的侦察兵。
(13)、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14)、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
(15)、第一:司马懿率军20万攻打诸葛亮是不可能的
(16)、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