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有多少种元素(文案精选120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2-06 11:16:18 浏览59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什么排序的

(1)、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和族又像地理中的经纬度一样,准确的定位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利于我们根据规律来推理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

(2)、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那美女桂林留绿牙(那美女鬼流露绿牙)

(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4)、1898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居里夫妇发现,1910年居里夫人制得第一块金属镭

(5)、1869年,门捷列夫开始教授无机化学这门课程。他发现这门课的内容太陈旧,迫切需要一本能反映最新科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于是,他决定编一本新的教材,并取名为《化学原理》。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完成了《化学原理》第一卷,但是,当他从事第二卷的著述时,遇到了困难。这一卷要论述到化学元素的性质,可是,它们的次序应该怎样排列呢?当时化学家们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有的先讲氢,因为它最轻;有的先讲氧,因为它最为常见;有的先讲铁,因为它使用得最多。门捷列夫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化学家们还不清楚化学元素之间排列的规律。他决心找出化学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并把它写进《化学原理》中去。

(6)、(3)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主要在过渡元素中找,如:Fe、Ni、Rh、Pt、Pd等。

(7)、1803年,英国沃拉斯顿从粗铂中发现并分离出

(8)、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的变化。

(9)、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0)、“元素论”如“阳关大道”,人人走在上面,用以坐地观天炼金;“原子说”则像“独木桥”,烧脑,鲜有人敢闯。他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暗流相通。“原子说”沉寂近两千年后,才有勇士出现。牛顿试探着,“在我看来,似乎上帝在创世时创造了这样大小和形状的实心的、厚重的、坚硬的……最重要的是能构成其他物质。”同一时期,自然哲学家波义耳写了一本书,叫《怀疑派的化学家》。他认为,所有物质都能分解为微粒。他还重新提出了元素的概念——最简单的、纯净的物质。他同时站在了元素论的“阳关大道”和原子说的“独木桥”上。但迷雾重重,波义耳步止于此,没能发现宏观与微观世界要在某个节点交汇。

(11)、接着,丽水教研院杨广斌老师再一次将研训活动推向了高潮。他用了大量真实课例,介绍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植入“真情境、真问题”。其中0个番茄,半个番茄和1个番茄的案例对比,妙趣横生,引来一片赞赏之声。

(12)、1772年,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和法国化学家拉瓦节和蘇格兰化学家丹尼尔.卢瑟福(1749-1819)同时发现氮气

(13)、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14)、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15)、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16)、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比如钙的原子量为而在它后面的钛的原子量,却猛增到按周期性排列的元素之间在原子量和性质上上下脱节!门捷列夫苦苦地思索,终于想到,现在的60多种元素不会是自然界现存的全部元素,今后还会有新的元素被发现。他设想在钙和钛之间,还会有一个至今仍未发现的元素,它迟早会被人们发现,所以应该在钙的后面,给这个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一个空位。门捷列夫称之为“类硼”,并预言了它的一些主要性质。

(17)、(1)第ⅡA族与第ⅢB族之间,即第3列之间;

(18)、(2)不一定,第四周期之后的不是,因为有副族元素的存在。

(19)、1827年,俄国奥赞在铂矿中发现,1844年俄国克劳斯在乌金矿中也发现它并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20)、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2、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有多少种元素

(1)、迈耶尔是个典型的德国人,做事严谨、保守。他出身于医学世家,攻读了医学和化学博士。他也参加了国际化学大会,知道最新的原子量和其重要性。因此早在1862年,迈耶尔就从物理性质的角度切入,并根据原子量递增的规律,绘制了一张包含两部分的表,这正是主族与副族分开的表现。严谨的他,选择两年后才发表了这张图表。1868年,早于门捷列夫一年,迈耶尔绘制了一张准确性比门捷列夫更好的周期表。然而出于一些原因,他没有发表这张表,错失荣誉。

(2)、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第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共60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3)、(解析)95号元素镅、115号元素、113号元素,原子序数都大于86而小于1所以都在第七周期;115号元素比118号元素原子序数少应在第ⅤA族,113号元素在第ⅢA族;113号元素和115号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4)、虽然这三位科学家都以原子量为依据进行了排序,但是无论是地质学家,还是两位化学家,都没能在细节上迈出重要一步——分出主族与副族。这极为关键的一步看似简单却至为困难,以现代化学的观点来看,主副族的区分意味着原子内部不同类型的电子结构,可当时没有任何关于电子的认识。

(5)、1923年,瑞典化学家赫维西和荷兰物理学家科斯特发现

(6)、(2)阅读教材第13页倒数第一自然段,通过周期表我们还可以了解元素的哪些信息?

(7)、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将56种元素按照性质区分为11族,发现当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排列时,每隔7种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会重复出现。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

(8)、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9)、1808年,法国人约瑟夫.路易.吕萨克(1788-1850)与法国人路易士.泰纳尔(1777-1857)合作发现,而英国化学家戴维只不过迟了9天发表

(10)、当新发现的元素陆续填入元素周期表时,迟迟未露面的43号元素锝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这时,科学家们决定另辟蹊径,尝试人工合成。最终在1937年,物理学家谢格尔(EmilioSegrè)拔得头筹。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合成出元素。锝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以用在医疗诊断和冶金中。锝的出现仿佛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就连地球上没有的新元素也陆续合成出来。从1952年出现的99号元素,到2006年合成的118号元素,第七周期就这样从“入座率”不到一半到“满席”了。

(11)、众所周知,元素周期表上最后一个元素是第118号元素,为惰性气体元素,由美俄科学家利用俄方回旋加速器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在2006年这一结果得到了承认,这枚118号元素的原子量为2只存在万分之一秒。此后,118号元素衰变产生了116号元素,接着又继续衰变为114号元素。

(12)、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比如钙的原子量为而在它后面的钛的原子量,却猛增到按周期性排列的元素之间在原子量和性质上上下脱节!门捷列夫苦苦地思索,终于想到,现在的60多种元素不会是自然界现存的全部元素,今后还会有新的元素被发现。他设想在钙和钛之间,还会有一个至今仍未发现的元素,它迟早会被人们发现,所以应该在钙的后面,给这个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一个空位。门捷列夫称之为“类硼”,并预言了它的一些主要性质。

(13)、俞所长从四个方面具体展开,一是定位:教师选择课题研究的角度;二是关注:新背景、新素养、新技术、新角色等角度切入;三是解读:课题研究方案的定义、价值与结构;四是要求: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要素分析。

(14)、就这样,35岁的门捷列夫在化学元素符号的简单排列中,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发表后,不少化学家对它表示怀疑。特别是对他预言并描述当时还未发现的类硼、类铝和类硅三种元素,表示不可理解。甚至有人认为门捷列夫是想入非非。连他的导师也告诫他要踏踏实实做些实事,别再不务正业了。然而,门捷列夫坚信,周期律是科学的,它一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15)、元素仿若性格迥异的天才音乐家们,从前未遇贵人,过着相似的潇洒流浪生活。后来遇到门捷列夫,他谱写了一曲壮美交响乐。陆陆续续,又有新的演奏者加入。他们中的有些直接加入原来的声部,音色更加饱满;而另一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选择另立新声部,旋律反而交织在一起,丰富起来。未来,也许一个“新星”的出现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同时打破所有编排。但是这没有关系,我们曾经欣赏了一场不曾间断波澜壮阔的音乐盛宴,它将会永远被我们纪念。

(16)、1869年2月,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17)、1871年他又发表论文《元素的自然体系和运用它指明某些元素的性质》,对一些元素,例如,类铝、类硼和类硅的存在和性质以及它们的原子量做了详尽的预言。

(18)、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19)、(5)在所有族中,以第第17列为例分析同一族的元素其原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它们又是怎样递变的?

(20)、1814年,法国库瓦特瓦(1777-1838)发现,后由英国戴维和法国盖.吕萨克研究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3、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1)学生通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

(3)、他避开了原子这一黑匣子,将元素的概念升到超自然的高度——元素是永恒不变的,并且决定了物质的可观测性质。因此,在研究元素的规律时,他选择的标准要满足“不变”的条件。最终,他谨慎地选择以原子量为参照,进行周期的构建。这还不够。虽然他采用了最新的原子量,但是仍有一些原子量不正确。这时门捷列夫深厚的化学功底帮助了他,他敢于打破自己设下的准则。他调换了碘与碲的位置,还根据自己的周期表,对已有的原子量纠错。基于对自己工作的笃定,他将自己分类采用的所有条条框框,以及他基于元素周期表的预测,都清清楚楚地写在了当年发表的论文里,而其他的发现者对自己采用的方法只是有所暗示。

(4)、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从+1到+-4到-1的周期性的变化。

(5)、典例5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主族相邻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6)、典例7关于元素周期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7)、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8)、1939年,法国化学家佩雷(女)提纯锕时意外发现

(9)、(解析)同一主族相邻两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相差2(H和Li)、8(如O和S)、18(如Cl和Br),但不能相差

(10)、锕系: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称为锕系元素。

(11)、之后,科学家们纷纷采用拉瓦锡的方法,用数字来衡量各种现象,云雾渐渐拨开。比如,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定量的方式重拾“原子说”。他感受到了伏于“阳关大道”与“独木桥”间的暗涌,于是果断提出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的说法。元素的定义不知不觉从看得见的物质靠向了看不见的原子。为了将宏观与微观世界间的暗道进一步疏通,他想到了测定原子质量。可是想法过于超前,原子是否真的存在,宏观物质包含多少原子,原子又是以何种比例存在于物质中的,在当时都是无解的,他只得另辟蹊径,提出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以下统称“原子量”),是设氢的质量或其二分之一为其他原子以此为参照的值,它可以通过称量宏观物质来确定。很神奇,原子存在与否尚未确定,原子量却被引入了化学领域。

(12)、1955年科学家们为了纪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

(13)、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14)、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15)、1885年,奥地利威斯巴(1858-1929)拔从镨钕混和物中分离出玫瑰红的钕盐和绿色的镨盐而发现

(16)、镧系: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中,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17)、1803年,英国化学家坦南特等人用王水溶解粗铂时发现

(18)、1778年,瑞典舍勒发现,1883年瑞典人盖尔姆最早制得

(19)、等式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0)、1863年,德国里希特和莱克斯利用光谱分析发现

4、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

(1)、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它们一定位于同一周期吗?

(2)、中的位置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

(3)、(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4)、(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5)、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6)、活动探究1小组合作绘制柱形图,小组代表展示。

(7)、   1871年,他吸收了迈尔表中的合理部分,果断地修订了自己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制作了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8)、他不分昼夜地研究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

(9)、1917年,F.索迪、J.格兰斯通、D.哈恩、L.迈特纳各自独立发现

(10)、典例1下列元素中,属于主族元素的是(  )

(11)、学生活动(3个探究活动,利用信息绘制图表,直观展示变化)

(12)、1802年,瑞典艾克保发现,1844年德国罗斯首先将铌、钽分开

(13)、门捷列夫出身在寒冷的西伯利亚,父母早逝。母亲十分重视他的教育,在去世前竭尽全力让他进入了父亲的母校——圣彼得堡师范学院。在那里,他学习了化学、物理、生物和教育学。由于很早就在中学教书,他对元素的各种性质如数家珍。后来他在大学当编外教员,获得22个月的奖学金后,立赴欧洲留学。他选择了留在俄国人聚集的地方——德国的海德堡。一年后,他参加了在海德堡附近的卡尔斯鲁厄召开的那次重要的国际化学大会,于是立马在后续研究工作中采用了最新的原子量。

(14)、①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②历史上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排成的,他将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15)、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并不是完整无缺的。1894年,惰性气体氩的发现,对周期律是一次考验和补充。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在研究各种元素的伦琴射线波长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后,证实原子序数在数量上等于原子核所带的阳电荷,进而明确作为周期律的基础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数。在周期律指导下产生的源于结构学说,不仅赋予元素周期律以新的说明,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周期律的本质,把周期律这一自然法则放在更严格更科学的基础上。元素周期律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6)、杭州十四中王换荣老师以《跟着元素周期律找寻生命元素》为题。第一环节,创设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情境,引发本节课内容,从情感和思维上激发学生探寻的欲望;第二环节,图表结合,深入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第三环节,方法转换,实验探究Na、Mg、Al的性质递变规律并总结元素(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探寻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给学生以有形的模仿工具。

(17)、(概括提升)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18)、门捷列夫因发现周期律而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

(19)、当这张表横空出世后,甚至是很多年以后,我们才对它孕育的规律恍然大悟。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法则,称为元素周期律。“族”的规律更容易发现,它表现在各种化学反应与物质形态当中。而横向上,同周期的元素所能形成的物质形态各异,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尽相同。只有当我们从原子的层面上理解,才会非常清晰: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内部的电子受到的吸引作用增强。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才能在元素的化学反应上捕捉到一些本质规律。这样看来,元素周期表确实是化学世界的“宪法”,它从本质上统领了所有的物质组成和变化。

(20)、一次会议让这个难点有了突破。1860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会议上,科学家们统一了原子量的标定方式,并更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原子量的重要性,以别样视角进入到科学家的视线。何不以原子量对元素进行横向排序?这一看似朴素的想法,正是建立元素周期表内横向关系的途径。当所有因素都具备时,问题变成了花落谁家,谁将最先抵达罗马。

5、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和现在元素周期表的区别

(1)、11月28日,杭州市新锐教师高中化学班学员来到具有“和谐、求实、创新”校风的学军中学校园,当寒风招摇地刮过,扬长而去,学员们唯有默默学习才能有效地积攒力量使底蕴渐渐丰厚,才能彻底退去年轻的绿色铸就金色的辉煌。“同课异构”的目的不是为了同场竞技,而是为了相互交流,这一目的决定了教师授课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让听课老师领略不同的教学风采,在鉴赏中找寻差异,在比较重学习特色。学员们专心致志坚守阵地聆听三节异构课。

(2)、(3)学生通过交流,适时地进行知识迁移,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理解、巩固

(3)、1940年,美国艾贝尔森和麦克米等用人工核反应制得

(4)、(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5)、② 若为ⅢA族至0族元素,则原子序数的差值等于下周期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6)、门捷列夫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铍的性质也很像镁,而镁的化合价为+2价。这样铍的原子量成为正好排在锂(原子量为7)和硼(原子量为11)之间。这一突破极大地鼓舞了门捷列夫,他又用类似的办法,大胆更正了好几个元素的化合价和原子量,从而使这些元素在排列中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

(7)、比如第112号元素为Uub,第113号元素为Uut......以此类推。

(8)、由于门捷列夫学习刻苦和在学习期间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1855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学院毕业。毕业后,他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这期间,他一边教书,一边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写出了《论比容》的论文。文中指出了根据比容进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组的途径。1857年1月,他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化学教研室副教授,当时年仅23岁。

(9)、(1)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Cl>F。

(10)、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伟绩,人们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11)、C.在过渡元素中可以寻找制备催化剂及耐高温和耐腐蚀的元素

(12)、(1)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差。

(13)、    通过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性质规律,我们要发现元素周期表纵列存在的奥妙,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之前学的一些元素的性质,来推测其他元素的化学性质,达到知识迁移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目前高考的一大特点)

(14)、公元317年,中国葛洪从雄黄、松脂、硝石合炼制得,后由法国拉瓦锡确认为一种新元素

(15)、在门捷列夫投身化学研究之时,前辈们们已经铺了足够多的路:发现了六十种元素;对现有元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出现了光谱技术,加热物质,通过其发出的光,进行元素鉴定;有了元素分类的尝试。发现元素完备的分类方式,似乎已到临门之境,“罗马”遥望可期。

(16)、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7)、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18)、(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

(19)、(知识支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教材中没有列出,这是由于测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根据与其他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

(20)、下午,余杭高级中学俞建锋特级教师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元素周期律》的展示课。俞老师从周期律发展的历史讲起,以一个简短的视频引入,营造了追溯历史探究周期律的课堂氛围,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排列写有元素信息的卡片,将课堂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之后,顺势得出周期律的基本规律。整堂课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活动设计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突破传统,创意满满。精彩的课堂展示让在座的新锐学员们深感佩服。

(1)、回溯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好似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实际上,每条路都是蜿蜒曲折。

(2)、绿城育华学校张应飞老师执教的“元素周期律”课堂设计基于问题导向,以任务驱动式进行课堂教学,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视频导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精心准备的卡片游戏,在游戏中总结相应的周期性规律,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然后建立模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和元素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4)、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

(5)、可以通过观察同一主族(纵行)的元素,同一纵行性质相似,比如Na和K在一个主族,性质相似,都很活泼,能与水反应;元素位置越偏向左下角,金属性(还原性)越强,越偏向右上角,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若是处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大多可制作半导体材料,如Si.大致是这几条,基本够判断了。

(6)、1952年,美国吉奥索观测氢弹爆炸时产生的原子“碎片”时发现

(7)、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8)、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从1到8的周期性的变化。

(9)、人早已在思考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由于难解,哲学思想应运而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印度的四大说、古埃及的三元素说,皆指向几个元素即构成万物。“元素论”可以自圆其说,且表达了物质的基本属性,还能指导炼金。然而抬眉对空,天外有天;俯首望地,任凭细沙如泥从指缝流过。“无穷大”与“无限小”的问题依然牵动着哲学家们的心,这是“元素论”鲜有涉足的领域。伊壁鸠鲁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原子说”,来应对物质中难以解释的“无限”概念。“原子”,即分割下去,不能再分割的物质。《墨子·经说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与“非半”,不可斫也,意思是“无”和“不能半分的”,是不可以分割的。

(10)、门捷列夫的这些推断为后来的化学实验所证实。

(1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①周期的含义在元素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这样每个横行为一个周期。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②周期的划分

(12)、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嫁改康太反革命

(13)、1907年,奥地利韦尔斯拔和法国于尔班从镱土中发现

(14)、1766年,英国贵族亨利.卡文迪西(1731-1810)发现

(15)、门捷列夫在发现周期律及制作周期表的过程中,除了不顾当时公认的原子量而改排了某些元素(Os、Ir、Pt、Au;Te、I;Ni、Co)的位置外,并且考虑到周期表中合理的位置,修订了其他一些元素(In、La、Y、Er、Ce、Th、U)的原子量,而且预言了一些元素的存在。

(16)、        族(16个):七主(A)七副(B)

(17)、新知。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18)、提示:不一定,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一些是阴离子,有一些是阳离子,是连续的两个周期,阴离子在同周期,阳离子在下周期。 

(19)、提示:(1)不一定,0族的He原子最外层也是两个电子。

(20)、① 若为ⅠA、ⅡA族元素,则原子序数的差值等于上周期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