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及意义(文案精选131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21 09:36:37 浏览59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背景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

(1)、但是,苏格拉底还有一种方法,也呈现为他的哲学之中,尤其是在柏拉图后期的某些对话中。苏格拉底在此很少再作为戏剧角色出现,而更多作为“纯粹的哲学家”出现。(在这里,“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的问题确实很重要,令人沮丧的是没有答案。)在过去的这个世纪,许多关于苏格拉底的评述主要关注的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而且也向来被描述“反讽”—因为他总是宣称不知道,事实上,他比谁都知道。或者,可以更好地称之为反诘法,即形成困惑(或窘境)的方法。通常,苏格拉底以寻求“定义”开始,可随后他又无形地拒斥了所给出的任何定义。不过话说回来,苏格拉底所谓的“定义”,并不是单纯的词典定义,仅仅关涉词语(比如“正义”、“德性”或“勇敢”)的用法。他是在探寻事物本身(正义、德性或勇敢)的最纯粹形式。因此,他的方法似乎表明,在所有不适当的定义被抛弃之际,在这个“辩证”过程(或充满活力的谈话)中保留下来的东西,就是真正的定义。反过来,这个真正的定义会把我们指向理念本身(正义、德性或勇敢)。因此,苏格拉底似乎相信,理念本身在人类日常经验之外。

(2)、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_,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3)、如果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是由直接方式表现出来,反讽就是多余的了。为了能适当感受反讽中的言外之意,除了理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哲学敏感性也是必要的。在反讽的多样性中,迷惑和真理相互交错,具有多种意义,使人陷入不断的误解之中,而只让真正能够了解的人认识真理。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本意似乎是:那些没有能力了解真理的人,就让他们误解吧。有时候在反讽的诙谐中,似乎隐藏着一股激情。这里,在传达中理性不能达到之处,便不能强求以理性的推演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反讽的深层意义是对本然真理的关切,而且,它使我们避开歪曲真理的错误,这种对真理的歪曲往往是以具体知识、作品或形象的形式出现,在堂而皇之地为真理作证中遮蔽了真理,人们若把那些外表漂亮的伪真理当作绝对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4)、通常从哲学角度来接近拉康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是反哲学家,而且不会有人轻易被冠以这个称号。

(5)、灵魂: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苏格拉底认为,事物的产生与灭亡,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6)、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主张、评价、影响)

(7)、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8)、(30)关于psychē概念的含义,CharlesKahn在其《赫拉克利特的艺术与思想》(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126~127页)、MarthaNussbaum在其《赫拉克利特的Psychē概念》(载《智慧》〔Phrohesis〕杂志Vol.17〔1972〕,1~15页)中都有详尽的考察。

(9)、1-都注重研究人这个命题。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

(10)、苏格拉底最大的特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持真、善、理性的信念。这是一位思想家义不容辞的职责。苏格拉底不知何为神明,但谈的却是神明之事。不论世界怎样变化,他仍然坚持这一原则。

(11)、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受“知识即美德”的影响,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口号。但丁认为苏格拉底是伟大而具有美德的前基督教多神论者。拉伯雷把苏格拉底称为“哲学家中当之无愧的功臣”[10]。把他当做是外表丑陋与内心完美相结合的典范。

(12)、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

(13)、在古人的原始观察中,有个显著的经验事实:世界上有的东西是“死的”,有的东西是“活的”。而“灵魂”,源于动词“呼吸”,与古代各民族的观念一样,古希腊人也认为“活的”之所以“活”,是因为呼吸。在古希腊人心目中,生命在于呼吸,这样一种朴素的信念,在古人中持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即使在有了新的观念的一个时期内,这个最初的观念也还时常出现。“灵魂”和“躯体”的唯一区别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这两者的对立,是“生”与“死”的对立。

(14)、拉康倾向于在思想的轨迹中来描绘精神分析,而这种思想轨迹是源于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原始的对立和分裂决定的。在这一点上,有两个关键的对立:我们已经指出,是前苏格拉底的无序意义同柏拉图的认同的统治地位的对立。还有另一种对立,或许这个对立更为深刻,在前苏格拉底思想的范围内,存在着赫拉克利特同巴门尼德的对立。最清晰的文本是《讲座XX》:

(15)、(17)所谓“自知”与“自知无知”的等同肯定是至少在公元前423年阿里斯托芬的《云》上演时苏格拉底即已明确提出的观点。剧中斯特莱普西亚德(Strepsiades)劝其子到苏格拉底那里去学习,而其子诧异到那里去学什么,前者的回答是:“〔在那里〕你可以学到人类所有智慧的东西,而且你将认识你自己,知道你是多么糊涂、多么愚蠢。”(《云》840~843行)然而这条明显讽刺苏格拉底的材料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

(16)、“分析的”的逻辑方法是求思维的一贯性与必然性,不承认矛盾命题合乎逻辑,把苏格拉底、柏拉图只存在于思想中的理念变为多种逻辑范畴,进而掌握“存在”的真理,在变化的“存在”中求出不变的本质规律,此是分析的方法,不是辩证的方法。

(17)、但是,因为苏格拉底主要把人作为道德的实体,进而否定一切自然哲学的可靠性,因而其辩证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18)、(27)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127页。

(19)、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

(20)、上述的一切都可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找到。在这里我们把反讽分为三个阶段来界定。首先,苏格拉底在对话中使用反讽,是使一切蒙昧均清晰陈列于目睫之前,反讽使苏格拉底获得透明性。于是,他可以使人循入绝途而终于醒悟,或攻击别人明显的错误言论以求其自省。第二阶段是苏格拉底所采取的反讽的基本立场(态度),即让人对自己的无知(而自以为知之甚多)有所认识。在第三阶段,柏拉图制造出一种动摇别人根本信念的整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反讽所表示出的一切现成物都成为模棱两可的,也只有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在纯然反嘲的氛围中,存在的质(核心)才会出场。凡不能通过反讽以使思达到破伪呈真的境界,就不是真正的思。思之光投射到存在的本源之处。哲学为解蔽而言说才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哲学是严肃的,但不是自以为拥有真理的教条主义者的那种道貌岸然的严肃,也不是虚无主义者那种令人生厌的严肃,而是自称为乐观自信的富于探索精神的严肃。

2、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1)、(4)JacquesLacan,“AggressivityofPsychoanalysis’,inÉcrits:ASelection,London,200

(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比如,众所周知,他的灵魂概念极其模糊和宽泛。它显然不具有宗教性,似乎也没有预设什么形而上学和神学原则。同样,它也不涉及任何自然或物理学的信念,像传统的观点那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气息”。实际上,他在论证灵魂不朽这个主张方面也并不特别明显,因为他在《申辩》中只是说,要是灵魂不朽该多好啊!为灵魂而生(和死),它只与个人品格和正直有关,而与关于未来奖赏的期待无关。严格来说,苏格拉底的关注是伦理性的,完全没有令其前辈着迷的宇宙论关怀。

(4)、如果我们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仅就教育本身而言,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教育的基本类型。

(5)、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社会走向没落,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孔子提出了他的治国思想。

(6)、这个文本真正地记录了在其愚蠢的轨迹中的天真。在仍旧非思想地靠近幻想的现实的意义上,在巴门尼德论存在的命题中的确有某种非真实之物。但是诗的形式成为数学之中的一个伟大的部分。改变、承袭、构形:诗的修辞图景仿佛被一道无意识的闪电烙下的即将来临的数学化特征的烙印;通过诗,巴门尼德证明了一个事实,即对真实的思想的把握只能通过文字的规范性力量来建立。正因为如此,前苏格拉底思想值得称赞:他们希望将思想从所有把思想看成是单纯知识传递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他们将思想托付于文字的偶然的关怀,那种文字将诗留给了数学的临时性的匮乏。

(7)、(3)喜剧中对苏格拉底的典型描述是:不务正业、生活潦倒、衣衫褴褛、研究自然哲学和修辞术、受到一帮青年推崇、口才极好、善于辩论(诡辩),等等。一位喜剧家阿梅普西亚(Ameipsias)还如此讽刺苏格拉底:“在那极少的几个人中他最出色,而在我们许多人中则愚不可及。”(见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2卷,93页)这里“极少的几个人”显然指苏格拉底的拥戴者和追随者。事实上,我们并不能想象苏格拉底这么一位复杂人物注定要受到所有人的拥戴。即使到了希腊化时代的后期,对他存有恶感的也不乏其人。西塞罗就曾提到他的老师、伊壁鸠鲁派的芝诺说苏格拉底乃是“阿提卡小丑”(Atticbuffoon)(参见Zeller:《苏格拉底与苏格拉底学派》(英文本),63页注释1)。

(8)、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哲学的根本任务。古希腊哲学时期正处于哲学的萌芽阶段,要在变化的感观世界中找寻确定的、永恒的本质,而对于世间万物本源的认识,也就是对真理的掌握。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目的与价值占有核心地位,同时也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宣告了古代唯心主义派别以成熟的形式脱离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派别,并与之尖锐对立。

(9)、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10)、正是在诊断事件的最内在的成分中——用来治疗精神错乱——赫拉克利特格言的澄清,在海德格尔的支持下,重新出现了。

(11)、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来追求德行。

(12)、现代对于“辩证法”通常是其主张对立统看事物是有其规律变化、发展的;与其相对立的则是看事物为不动的“形而上学”,是否认事物间矛盾的。

(13)、(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14)、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15)、这确实是哲学史上的悲剧事件。苏格拉底因“败坏青年”而被处死之际,雅典是希腊最民主的城市国家(或城邦),而且苏格拉底已经有了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声誉。自那以后,他就成了捍卫崇高观念的孤独思想家的典范,并且以实际行动展示了这些观念。此外,他强调德性是最宝贵的财富,认为真理存在于我们日常经验的“影子”之外,而哲学家真正的事业就是向我们展示真正认识的东西之少。人们常说,苏格拉底至死都体现了这些德性,从未违背他长久以来提倡的观念。

(16)、苏格拉底哲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他是第一次真正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我就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一深刻内涵。因此,古罗马时期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7)、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_、“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经世致用、亡国与亡天下

(18)、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种从属的距离,不只是程度上的、代沟之间的差别,而且是本质上的。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满足了人类不愿自己负责而愿依附别人的需要,并使人归属一个团体来减轻从属性,达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严格教育。

(19)、(31)参见亚里士多德《大伦理学》1182a20:“他(苏格拉底)使德性成为知识的一部分,这就消除了灵魂的非理性成份以及情感和道德的特征。”

(20)、在拉康的著作中,否定的力比多总是与赫拉克利特联系在一起。简而言之,爱、恨、真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恩培多克勒建立起来的,后来被无序和非关系的古代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所激进化。

3、苏格拉底思想产生的背景

(1)、对定义的寻求使得苏格拉底的使命具有了更加确定的内容,而他所谓德性与知识的同一亦即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尽管这尚且不足以使他摆脱招致各种批评的可能。定义问题的提出本身即是巴门尼德本质主义传统的恢复,并且使他的基本努力方向保持是理智主义的,亦即是世俗的而非是宗教的,他之所谓神不过是等同于他所追求的最高智慧,只是相对于人的“无知”而言的。他的理智主义倾向的根本目的在于表明,人们在道德上的一切缺失都根源于人的理智的尚不充分的开发,因而弥补缺憾的唯一道路就是关注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如后来基督教所要求的那样把自身的全部生活都投入到神的怀抱中去这一点已预示了后来柏拉图“回忆说”的提出,但本身并不应该被视为“回忆说”。在此,所谓“关注灵魂”并没有比他的“自知”原则具有更多的内容。根据现代哲学者的研究,从荷马史诗开始的希腊文中的“灵魂”(psychē)一词就是用来表示人的“自我”的,或者说是人们自我认同的承载者(thebearerofpersonalidentity),也可以说是肉体背后的“真我”(trueself),而情感又往往是在此“真我”中占主导地位的力量在此意义上,关注灵魂与“自知”是等同的,而苏格拉底以对定义的强调削弱了灵魂在情感方面的含义(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也就是非理性的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合乎理性并且具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概念,从而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中的“自我认识”(self-knowing)传统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灵魂的主要功能即被描述为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而苏格拉底又使之成为道德责任的最终承载者。二者对灵魂不朽的共同看法与其说是神秘主义,不如说是其理智主义诉求的自然结果,其哲学上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宗教上的意义。据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哲学的提出恰切地标志着哲学由自然向自我的完全转变,而哲学与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分离随之宣布完成。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的降临确实如同葛斯里指出的那样形成了“希腊哲学史上的一道瀑布”。(32)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古希腊哲学由早期的“自然”哲学转化为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精神”这一实体最终确立,此根本性的转折,向世人宣告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成熟。这个学派的最初形态是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的。

(4)、苏格拉底以“理念论”为立场的哲学思想与智者学派以“感觉论”为核心是相反的,这也决定了他与智者对待“辩证法”的态度,在对待“辩证法”的运用上也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苏格拉底把古“辩证法”从主观感觉式的运用中解放了出来,使其具有了理性。

(5)、很幸运,巴门尼德实际上在写诗。难道他不是在用极其类似于数学的语言机制——在这里,语言的明证具有优先性——即承袭之后是改变,改变之后是构形?正是因为巴门尼德是一个诗人,他才用最不愚蠢的方式说出他们必须向我们诉说的东西。否则,我无法知道,存在存在和非存在不存在的观念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我会亲自发现那些愚蠢之处。(2)p22

(6)、伏拉斯托斯(GregoryVlastos)也说:

(7)、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8)、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9)、(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10)、“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太阳神庙门楣上的一句铭言。苏格拉底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左右铭。“认识人自己”对苏格拉底来说有两重含义:一是他认为,人不能徒劳的去研究自然,把握自然是神的职责,人的智慧在神面前是毫无价值的,人只能认识人自己。

(11)、(23)见《高尔吉亚篇》454d:苏:如果有人问,“高尔吉亚,是否存在错误信念与正确信念这样的东西,”我猜想你会回答“是”。//高:当然。//苏:那么,是否也有假知识与真知识之分呢?//高:不会有的。

(12)、苏格拉底说:“所有无灵魂的物体由于外力而动,有灵魂的物质则会自己动,这是因为这是灵魂的本质。”由此,苏格拉底就把始基的永恒与不变的原则与活动的原则依据哲学理论结合。这当然就充满了对立与矛盾,而且是本质性的、本源性的对立统一。

(1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

(14)、苏格拉底的认识论实际上是抬高理性,并承认他的巨大能量,因此,“认识你自己”在欧洲思想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15)、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16)、最后,第四个问题涉及精神分析论争的维度。是什么样的思想的原始分裂使得精神分析得以成立?我们能在其许久之前的不间断的冲突中描绘精神分析吗?毫无疑问,拉康在这里利用了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之间的激烈的对立。非常明显,拉康选择了后者。

(17)、苏格拉底没有试图按照主题顺序写下他的观念,显然他也没有哲学体系那样的东西。可以说,他在许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先知处于相同的传统,而且他也常被拿来与耶稣比较。他是圣贤、智者,也是“牛虻”。他亲自在雅典的市场上公开论证自己的哲学,展示自己的德性,因此冒犯了当局。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别人的记录,而我们所知道的,也主要是他的“方法”,即探询式对话,他的辩证法。在论证严密的对话中,他驳斥了一个又一个的观点。

(18)、这就是为何他们的著作预示着数学化,尽管后者没有显现在其文学形式之中。其征兆正好体现在其矛盾性颠覆中,即对诗的形式的应用。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诗与柏拉图的数学决不是对立的,拉康一个极富见地的观点是,对于前苏格拉底思想来说,诗是最接近于数学的东西。诗的形式是一种伟大的天真。对于拉康而言,它甚至超越了陈述中的明显的内容,因为它是数学规则的一部分。在《依旧》中,他写到:

(19)、但是,哲学毕竟是理论性的,没有概念、判断、推理这些逻辑成分也就没有哲学本身,康德的哲学体系,乃是个理论的体系,后经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不断延续,终建立成了辩证逻辑,即“哲学”体系。

(20)、当他和人讨论某一问题已有所进展的时候,他总是从已取得一致同意的论点逐步前进,认为这是讨论问题的一个可靠的方法;因此,每当他发表言论的时候,在我所知道的人中,他是最容易获得听众同意的人。( 同上,第182页。)

4、苏格拉底的思想内容

(1)、他的学生曾去神殿向神求签来询问谁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神告诉他说无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这个学生回去把此事告知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于自身的怀疑便开始在全城之中寻找一个比他更加聪明的人。他拜访了雅典的许多权贵,其中有当时掌权的众多政治家、闻名一方的著名诗人、负责实际建设工作、建出众多美轮美奂建筑的工艺家。但这些知名人士却全部让苏格拉底大为失望。

(2)、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虔诚。首先,他相信真理会在正确的发问中显现出来,自知无知就不会无知,相反会产生决定生命意义的知识。其次,苏格拉底的虔诚表现在他对古希腊众城邦神明的信仰中。最后,苏格拉底的虔诚也表现在对守护神的敬意里。受过苏格拉底影响的人通过思考而潜移默化,使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这种思考使人在与道合一的过程中保持独立的地位,在思考中我们可以获得人类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不过借助这种思考我们也可能进入虚无。因此,思考的真实在于,它是美好人性和理想社会的“前显现”,借“思”来展现将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这东西又要超过思考本身。

(3)、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4)、在拉康的第一次讲座中,我记得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认同和差异的对偶范畴的基础上,拉康指出:“赫拉克利特告诉我们——如果引入了事物存在的绝对运动,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正是因为在事物中充满着差异中的认同。”(5)p243

(5)、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6)、(18)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二卷,49页。

(7)、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8)、天哪!这种官司多数人是不会打的。游叙弗论啊,他们不明白这样告很公正。我相信一般人是做不到这样公正的。只有高度智慧的人才能这样做。( 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页。)

(9)、(1)见A.E.Taylor:《苏格拉底》,波士顿:TheBeaconPress,1951年,18页。

(10)、“理念”这一概念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体系的主干,但对于这个概念,人们却不是非常清楚。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理论与思想上的对立,是有本质上的缘由的。

(11)、凯瑟琳·M·希金斯(KathleenM.Higgins),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畔分校、奥克兰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音乐哲学以及20世纪欧陆哲学。

(12)、(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君舟民水,仁义王道,通过学“礼”来改变。

(13)、苏格拉底的“知识”不同于感受或流行的意见,而是理性的必然真理,在他看来,这种知识是无法从自然中寻求的,不是自然的知识。

(14)、首先,拉康相信,至少在弗洛伊德的压抑问题和海德格尔关于真理和遗忘的阐释之间有某种类似性。很明显,对于拉康来说,同海德格尔指出的一样,冥界忘却之河的名称——勒忒(Lethe)——可以在真理(aletheia)的单词中找到其影子。其中的联系很明显,在第一次讲座中,他在弗洛伊德的压抑的分析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存在寓居于词汇的每一个入口处,都有一个忘却的边缘,勒忒之河填充了每一个真理(aletheia)”(8)p192于是,这样的压抑可以足矣被称作为“起源”。其起源性特征是按照海德格尔起初建立起来的真理与遮蔽之间关系建立起来的,这个关系通过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象征性解释中得到不断地巩固。

(15)、这时,哲学以新的形式又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知识体系上,不过是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替代了科学的、分析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不赞同用“分析的”方式来解答哲学问题,因此,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哲学是“形而上学”。于是在哲学学说内部,“辩证的”与“形而上学”进一步对立。

(16)、点击 →福利|吕祥新著《希腊哲学的悲剧》←参加送书福利

(17)、在苏格拉底面前的既不是质,也不是量的世界,既不是物理,也不是数学世界,而是一个目的的世界,伦理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美德为知识”的“知识”就不是自然的物理或数学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理念的知识,“自我”的知识。

(18)、与此同时,雅斯贝尔斯还是一位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19)、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20)、苏格拉底由于没有明确的实体论,导致他无法确认“善”的知识。他承认自己无知,但又意识到“善”必然存在。事实上,“善”在苏格拉底那里只是以一种德性力量的形态存在,而其知识则由他的弟子们继续做出探索。

5、苏格拉底思想提出的背景

(1)、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奥登堡。早年  曾在海德堡和慕尼黑大学学法律,后来在柏林、格廷根和海德堡大学学医,1909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普通精神病理学》《理性和生存》《生存主义》《论历史的起源和目的》《伟大的哲学家》《人类的未来》《什么是教育》。

(2)、于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名字的分类,对于拉康来说是一种正式的资源。这些名字——恩培多克勒、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都有着足够的文字分量,有着足够的意义氛围,这让拉康可以去分类,并聚合,最后,去将这些反哲学的内在辩证法加以形式化。

(3)、哲学知识的日趋成熟,也明确了自己的方式特点。哲学终于有了自己的方法——辩证法。

(4)、天哪,游叙弗伦!普通民众肯定不会深明大义。我想,任何普通人都不会认为控告自己的父亲是对的,而只有那些拥有很高智慧的人才会这样想。( 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这段话在王太庆先生的译文中是:

(5)、苏格拉底看清了时代的危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便是“追求真理”,他认为“没有经过反省与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的”。

(6)、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第二个根本性变革是提出了爱的力量是一种拥有着真理功能的存在关系。当然,拉康论移情的讲座在这里指引着我们的方向。看看下面的段落:“斐德罗告诉我们爱,巴门尼德的女神想象的第一个神,我相信,让·波弗雷(JeanBeaufret)在他的论巴门尼德的书中更准确地将其等同于真理,而不是其他功能,这是在其激进结构中的真理……”(1)pp66-67事实上,拉康相信,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以两种方式将爱同真理问题结合在一起。

(7)、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8)、(5)JacquesLacan,LeSeminarofJacquesLacan,LivreI:Freud’sPapersonTechnique,1953-1954(ed.Jacques-AlainMiller),Cambridge,19

(9)、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表明了实践的主体与知识之间有着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无法克服的矛盾,人的德如要成为真正的知识,仍需面临与万物始基一样的问题。知识只是经验与科学的。历史的辩证讽刺在于:苏格拉底认为只要把哲学带回人间,就可得知真理,但事实却是人的伦理、首先领域与自然领域一样,要探寻其“本源”,结果也与自然哲学一样了。

(10)、因而,很明确的是,斯多葛学派建立了实体论。他们的“把握性印象”就是逻各斯,基于这一确认,斯多葛学派进而能够确认苏格拉底的“善”,其相应的知识就是他们的自然法。这也就是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斯多葛学派那里得到了实现。

(11)、苏格拉底的一生正好经历了雅典的衰败阶段,他也曾加入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但他所关注所思考的却是,雅典有如此伟大的文明,为何也会衰弱。是战争失败吗?还是人民太穷?

(12)、苏格拉底认为,人只有不断地探索和质疑,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

(13)、苏格拉底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诠释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读懂了苏格拉底就读懂了拥有幸福人生的书。

(14)、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5)、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多特姚还会不定期对群成员进行独家讲座,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16)、他认为:社会意义上的最大不正义乃“没有约束的权力”,而社会正义只能来自法律对人性和掌权者的约束。

(17)、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1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背景、主张、措施、影响)

(19)、你会记得拉康坚持数学化是所有同真实可思考的关系的钥匙。在这一点上,他从未改变过。在讲座《依旧》(Encore)上,他毫无怀疑地说到:“数学化单独通向了真实。”(2)p131没有数学化,没有对字母的理解(laprisedelalettre),真实就不得不隶从于在幻觉驱动下的平庸的现实。

(20)、苏格拉底表现得最为含糊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的边界问题。苏格拉底声称有内在的声音,即“精灵”(daemon),使他不至于越界。a这个精灵再三告诉他,有很多事他还不知道,他非常无知,但是,只有知识能够拯救他的灵魂。尽管如此,德尔菲的神谕却告诉苏格拉底,他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这两种声音并置于前,你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智慧用冷酷的现实让你明白,你什么也不知道。相比之下,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同胞公民,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却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的民主分子,是十足的笨蛋。他还自作主张去确保他们知道这一点。比如,他通过询问“什么是德性?”“什么是知识?”和“什么是正义?”这样的问题,巧妙地表明哲学问题的困难以及他的民主分子同胞的愚蠢。

(1)、其次,拉康从海德格尔关于赫拉克利特的评述中吸纳了大写的一同逻各斯之间内在联系的思想。对于拉康而言,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后来其在结构主义的时尚中得到重述:“有一个一”(ilyad’l’Un)是一个建构性的象征秩序。但在《讲座III》中对施赖伯法官的讨论,拉康认可了海德格尔对赫拉克利特的解读。在评述了施赖伯法官只能有一个对话者之后,他继续说道:

(2)、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3)、这个方法及其意涵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前苏格拉底的早期希腊哲学,相信或希望在流变和纯粹现象的世界之外,存在理想的、不变的世界。易言之,它把我们带回到了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那种原始的宇宙论。不过,苏格拉底似乎对他们的观点没有什么兴趣,a他和所有智术师相同,反对任何绝对知识的主张。看来,如果要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超越苏格拉底来到柏拉图。但我们将会发现,问题只会变得更为复杂。

(4)、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5)、——希瑟拉·博克(SisselaBok),哈佛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6)、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7)、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8)、在苏格拉底看来,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因此,苏格拉底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理性基础上为道德“正名”,批判智者的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观,探求人的内在道德本性,确立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一点,就是苏格拉底的道德主义政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9)、在这里,我们看到,拉康如何按照固定观念(如在柏拉图那里)永恒地界定差异和事物本身的绝对的差异性构形过程之间做出对比。拉康关于认同和差异之间关系的概念——因此,在事物那里,是一与多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个支撑点,与柏拉图不同,这个点就是赫拉克利特的普遍性的运动。这就是拉康在《论精神错乱的所有可能疗法的前提问题》这一文本中通过观察施赖伯法官的上帝的案例看到的东西。对于施赖伯来说,创世者“以其多样性而独特,在其统一性中多样(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特征,施赖伯就是这样给他定义的)。”(6)p225

(10)、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11)、(6)JacquesLacan,‘OnaQuestionPreliminarytoAnyPossibleTreatmentofPsychosis’,inÉcrits:ASelection,London,200

(12)、当今大多学者都同意苏格拉底是承认德性是可教的,关键是在于对它的理解。在他看来,其可教性在于“美德即为知识”,如果德性并非知识,那么就不可教了,但在智者看来,德性不是知识,其对自身的德性也无知,在他们的学说中,德性不可教。

(13)、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14)、这种本源性的对立统是由感性的朴素辩证向理性的本质辩证的过渡。理性的原则“精神”与“物质”的分化意味着“理性原则”与“感觉原则”的分化。精神是无法感觉的,是理性的产物,物质是可以感觉的,而其可被感觉,也正因为精神的作用。“精神”的确立,“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使人的本质集中在精神方面;精神与感性的原则区别,使人进一步集中于理性的精神实体方面。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人理性的精神实质。

(15)、④.教育方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16)、苏格拉底的“自我”不同于智者的“人”,是理性的实体。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伦理与道德哲学的最基本命题:道理与知识的同一性。

(17)、苏格拉底借着每天与人聊天的机会来进行自我的反省与检讨。他从中体味到:一个人假如只知道一味地按照早已安排好的计划生活,而从不去怀疑,从不去进行反省,以求得自己为何一贯如此去做;也不理解何为对、何为错;弄不清善恶究竟有什么区别;抑或是自己为何要坚持某些既定价值,那么他就绝不会明白真正的智慧,甚至不会懂得自己存活的意义,就更不用说坚持价值了。因此,其生活也就不算是人的生活。

(18)、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19)、(26)GerasimosX.Santas从另一个角度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见其《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哲学》,133页。在此还值得说明的是,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不过我们却有理由作这样的引申。

(20)、古典历史学者John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而EricA.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苏格拉底要把“理念”这种逻辑概念与感观的世界对立起来,成为独立的实体,既非感性世界的反映,也不是理解感性世界的方法,相反,“理念”成为感性世界存在的依据。

(3)、阿里斯托芬是苏格拉底的好朋友,但他们在很多方面意见不合,特别是对于传统道德和城邦法律的关系问题,两人是有不同看法的。阿里斯托芬也看到旧的习惯对于人的天性有诸多束缚,而主张个性的自由发挥,例如“揍父亲,从家庭的角度来看,便是罪恶,而在阿里斯托芬的一出喜剧《马蜂》中,却并未表现为一种绝对的错。”( 列奥·施特劳斯:《苏格拉底问题六讲》,林晖译,载《苏格拉底问题》第)但根据施特劳斯的说法,“作为一名伟大的守旧者,阿里斯托芬尽其所能抵制一切新事物:无论民主政治、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还是苏格拉底的工作。”( 同上,第14页。)姚介厚先生也说:“阿里斯托芬的目光只看到往昔,认为只要恢复传统的精华就可以拨乱反正;而苏格拉底则主张通过变革哲学,研究人的本性,改造人的思维方式来建立新的、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体系。他这种惊世骇俗的哲学,阿里斯托芬既不理解也不能接受,反而认为苏格拉底只是一位标新立异的‘智者’。”(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1页。)因此阿里斯托芬在《云》中虚构了一个苏格拉底的“思想所”,在那里既教授“正义的逻各斯”,又教授“不正义的逻各斯”。一位农人斯瑞西阿得斯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思想所去学习,学会了“不正义的逻各斯”,回来就打父亲,并且还用“不正义的逻各斯”来证明自己打父亲是对的,甚至打母亲也是可证明的。斯瑞西阿得斯气得去找苏格拉底算账,放火烧了他的“思想所”。( 参看罗念生译:《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5)、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中找到关于他的学说的丰富文献。a苏格拉底确实捍卫了某种类似于理论的东西,核心是极为特别的德性观念。德性代表了人的最好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德性或理智德性。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显示了这种意义上的德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后来论证的那样,哲学的首要德性就是不断追问、不断进行哲学活动。不过,苏格拉底也强调自己“为了拯救灵魂”而放弃生命。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让随后两千年来的道德主义者着迷的哲学论题。这意味着就像苏格拉底揶揄自己时说到的,他是自私的,只关照自己的利益(灵魂的好)吗?还是说,为了自己的灵魂行动(而死)就是至高的德性?又或者,因其本身就建立在对立面上而是个虚假的两难问题?

(6)、(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7)、·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8)、这样,参照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拉康(这里存在困难)并不能像证明在我们所谓的大陆领域的辩证的连续性之内来描绘精神分析那样来证明在精神分析之中,什么是真正的革命。

(9)、(13)WernerJaea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71页。这一冲突亦即本质论与约定论的冲突,可以部分地解释苏格拉底之死。

(10)、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11)、然而,对普遍道德观念的寻求并没有使苏格拉底非批判地采用任何特定的命题来作为道德的普遍原则;相反,他毋宁是对一切既有的道德信念提出批判,从而证明这一切信念都不足以构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充分理由。他的问题并不是“什么东西是善的”(whatisgood),而是“什么是善”(whatisthegood)。这种提问方式本身表明,苏格拉底所寻求的不是具有某种属性(比如善或美)的个体事物或行为的定义,而是属性本身的定义。在此,在希腊语的形容词前加定冠词所表示的属性本身既已假定了属性的实体化,从而使得属性概念与个体(todeti:thissomething,即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阶ousia)概念成为同一层次上的研究对象并注定要使日后理念论的发展遭到不可克服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