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12条
1、曾国藩家训12条内容
(1)、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2)、不妨多转几个圈圈。曾国藩天生就是一个直肠子,为此,他吃尽了苦头。久经宦海沙场,他的棱角渐渐被打磨光滑,而他也如鱼得水,一帆风顺。他的高妙之处,在于圆而不猾,内方外圆,游刃有余,这才是真的圆,才是上上之圆。
(3)、紧紧抓住人心。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此为古今不易之公理。“仁政”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施政境界。历史上,行“仁政”者必是英明之主,行“仁政”之时必是升平盛世。“仁”字之功,不可谓不大。于个人而言,内化可为圣贤,外施则为豪杰。孟子将之归纳为“仁术”,正是因为看到,“仁”不但是政治道德的理想,也可作为经世致用之谋略。
(4)、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曾国藩
(5)、⑾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6)、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主敬:外表齐整,内心庄重,时时刻刻都心存敬畏。平日闲居无事时,不胡思乱想;工作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不存杂念。保持清清明明的状态,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
(7)、2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8)、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曾国藩
(9)、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0)、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11)、(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2)、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13)、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
(14)、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15)、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16)、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17)、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
(18)、曾国藩以此为家训,经常要求自己和家人,以俭持家,勤于治学。
(19)、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20)、1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2、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1)、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曾国藩
(2)、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3)、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4)、“人就是这样,想来想去,犹豫来犹豫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勇气没攒够,其实只要迈出那一步,就会发现,其实所有的一切早就准备好了”——《撒野》
(5)、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6)、世间事有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曾国藩
(7)、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
(8)、勤能补拙,省能补贫。勤俭之人,定会有所出息。
(9)、0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竞成;
(10)、展:化大为小,一展了之;诱其松懈,自我发展;
(11)、勤奋是人生第一要义。人生要义,以勤为本。无论资质平庸还是聪颖,家境贫寒还是富裕,都不是个人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曾国藩并不是聪明出众的人,他的成功,不外乎一个“勤”字。从一个人勤奋的程度上,便可以预知他能成多大的事。
(12)、他始终到老都没有结婚。熟习他的人都晓得,他所爱的人的头衔,和他车子的副座一样,任何人都不能碰,永远都是空着的。或者是,早就已经被填满了。
(13)、稳当从容,可当大事。“端庄厚重是贵相”,这句话,绝非看相算命者的欺人之言,而是曾国藩从识人用人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仪表绝人,全在‘重’字 ”。 “重”则稳当从容,方可担当大事,临危不乱。一个人的容止是他性格、才智的体现,曾国藩察言观色,最喜厚重之人,而最厌轻薄之辈。识人之法,以“重”字为第一。
(14)、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15)、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
(16)、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7)、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8)、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19)、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20)、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应该时刻教育子女,以俭朴为得,不可铺张浪费;如在金钱上,合理消费,合理理财;在物资上,珍惜资源。
3、曾国藩家训最经典
(1)、1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2)、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4)、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5)、宣纸、竖排、正体、防近视、同类产品都在三十六元以上,由于掀起“经典一百”诵读活动,即日起凡购买以上书籍任一本均在36元的基础上进行买一赠得到免费赞助一本用于推广,机会难得,数量有限,有意者请与我学堂联系。
(6)、1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7)、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8)、耐:人生六耐,缺一不可;临危应耐,赖以生存;
(9)、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0)、死亡颂唱者·卡尔萨斯:极悲,极乐,平和,每一个必经阶段都有其美妙之处。
(11)、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12)、他们躲过了枪林弹雨,却躲不过流言蜚语。——《一拜天地》
(13)、无故而怨天,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
(14)、可以直接拿来当微信个性签名的原耽神仙句子(篇一)
(15)、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16)、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7)、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18)、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19)、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20)、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4、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四句
(1)、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曾国藩
(2)、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3)、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
(4)、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5)、2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6)、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
(7)、想要陌生的风景和窗,又想要熟悉的早餐和床。
(8)、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48岁的曾国藩写信给大儿子曾纪泽说:“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9)、2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10)、0专: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11)、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12)、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3)、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4)、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15)、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6)、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如果付出了善意,却没有得到回报,不应该是这样的。——《天官赐福》
(17)、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9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写信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18)、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19)、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试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
(20)、————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5、曾国藩家训30条(6则)
(1)、2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2)、(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3)、孔子教育成“人”的核心是哪“四教”?(转载)
(4)、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5)、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6)、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任何事都有全局与局部、小处与大处之分,如果不加区别,举轻若重,就会劳心劳力,事倍功半。曾国藩积劳之余,一天夜晚,顿悟出“松字诀”。做事之时有张有弛,大处抓紧,小处放松,效率更高。诸葛亮是不世出的人杰,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主要原因,在于他大事小事一把抓,全不懂“松”字的妙处。
(7)、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9)、早起的好家风是曾国藩从高曾祖父那些传承下来的,这不仅是他亲眼所见祖父、父亲叔父都爱早起,而且曾氏家训之“八本堂”(考、宝、早、扫、书、蔬、鱼、猪)里面也有一个“早”字,即曾氏后人必须早起。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在家训“八本之说”中也强调一点: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10)、不愿做的事更要做。“滑”字虽有贬义,却有其积极作用。危急之际,它可帮助缓和矛盾,化解危机,是办事时的一种有效的润滑剂。但误解其意者,往往由此走上歧路。历代由滑而奸者,几乎无人不身败名裂,实在可叹可怖。
(11)、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
(12)、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曾国藩
(13)、成大事者,应适时求变。成大事者无不善变。曾国藩一生三变,章太炎称他是“善变人”。他精于明变,洞察天下变化规律,因此有远见卓识;他善于求变,不断调整自我,因此能与时推移,顺应潮流;他敏于应变,无论何等危急,总能化险为夷,转败为胜;他慎于用变,稳慎为基,有条不紊。“变”之一字,概括了他一生的谋略大旨,彰显其事业成功大道。
(14)、重:心胸宽博,举止端庄;步履稳重,字墨刚劲;
(15)、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16)、劝学书院有着丰富多彩的劝学内容、震撼心灵的孝德故事、仁爱事迹;现代书法家的珍贵墨宝;雕刻家的精美镌刻;无不起到增加学习欲望之目的。从而使厌学的增加学习欲望,好学的更加勤奋向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孩子厌学的问题。
(17)、劝学书苑的食物原料来自自然农耕的有机食材;
(18)、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
(19)、意思是:只有天下最诚实的才能胜天下最虚伪的,只有天下最笨拙的才能胜天下最灵巧的。所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的工作,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最终肯定会有所作为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下
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