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代战争的词成语(文案精选118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11 08:55:30 浏览59

描写古代战争的成语

1、关于古代战争的词语成语

(1)、释义:惊,惊动。意为打在草上却惊动了蛇,借以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多指因做事不谨慎、泄密,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打草惊蛇是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2)、刘邦认为论功劳应以萧何为第所以首先封他为“酂侯”(酂,县名,今湖北光化县),食邑八千户。

(3)、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4)、(启羞兴戎)启:开;戎:战争。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5)、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

(6)、18)学校篮球队自从加入国手级选手后,真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7)、本题考查历史事件排序。《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A项朝代顺序正确。因此,选择A选项。(拓展)B项: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屠杀。正确顺序应该为:武王伐纣——胡服骑射——玄武门之变——扬州十日。C项:约法三章是《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攻占咸阳之后和咸阳父老约定的三条规则,“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递给汉元帝的上疏:“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进犯我强大的汉朝的人,即便地处偏远,也一定要诛杀”;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正确顺序应该为:约法三章——虽远必诛——赤壁之战——杯酒释兵权。D项:《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确顺序应该为:《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四库全书”。

(8)、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景象。

(9)、(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10)、7)兵贵神速,终于在天色渐黑之时,奥军再次望见了这支败军的身影,他们已在不远处扎营休息。

(11)、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12)、(举例造句):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13)、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4)、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5)、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处境危难,孔融派人请来刘备的军队解了围,紧接着,徐州太守陶谦又向刘备告急,称徐州被曹操兵马围困,请刘备派兵解围。

(16)、四面楚歌(项羽):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7)、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8)、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9)、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20)、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们说:“我们拼死拼命,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打过几十仗,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2、描写古代战争的词成语

(1)、(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2)、伶牙俐齿百战百胜坐观成败尸横遍野战天斗地全民皆兵剑拔弩张

(3)、汉武帝即位后,反击匈奴。经过几十年鏖战,使得漠南无王庭。

(4)、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5)、C.诸葛亮七擒孟获-------陈汤平定匈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

(6)、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名门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7)、重点识记:纸上谈兵、用兵如神、兵不厌诈、攻其不备、兵贵神速

(8)、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9)、释义: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10)、释义:楚歌,楚人的歌;借以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11)、成语接龙:金鼓连天  天上人间  间不容发  发上冲冠  冠上加冠  冠上履下  下不为例  例直禁简 简丝数米  米已成炊

(12)、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13)、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4)、造句:他参加革命几十年,在林弹雨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5)、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16)、A项:正确。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17)、C项:错误。“投鞭断流”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的是:东晋初年,前秦统治者苻坚即位后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在朝会上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苻坚说我们的百万雄师把马鞭投到长江里就可以把长江断流。故“投鞭断流”出自“淝水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18)、《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单刀赴会(关羽):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19)、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尽”,完,没了。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故事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20)、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3、描写古代战争的成语有哪些

(1)、(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本题考查中国史。

(2)、看似强大的前秦,瞬时崩溃,中国北方重新陷入混乱中。“直捣黄龙”-岳飞北伐

(3)、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4)、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5)、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6)、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7)、指鹿为马(赵高):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8)、(破斧缺斨)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9)、张良很惊讶,想打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

(10)、破釜沉舟(项羽):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11)、10)兵贵神速,迟则生变,这样一来战略如何施展?匹夫坏吾大事。

(12)、B.成语“破釜沉舟”源于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战役

(13)、经过短期训练后,陈胜和吴广被指派为屯长。短训结束后,这九百人在两名县尉的押送下,开赴三千里外的渔阳,并命令他们在两个月内到达。

(14)、记得时时复习哦,点击下面文字跳转昨日成语打卡:

(15)、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6)、释义: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17)、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18)、24)这位当年在商界上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大将,竟也沦落到一败涂地。

(19)、4)兵贵神速,我们应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机会。

(20)、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4、描写古代战争的成语大全

(1)、题干佛教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南北朝是佛教兴盛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所以南北朝贵族妇女去佛寺礼佛是可能出现的。因此,选择A选项。(拓展)B项: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它原产于拉丁美洲,在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之后,由传教士引入到我国,而半坡原始居民还处于原始社会,所以B项不可能发生。C项:周武王是西周的开国之君,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而铁器产生于春秋时期,直到战国时期才得到广泛应用,所以C项不可能发生。D项:纸是我国古代的主要书写材料,西汉时期出现了造纸术,到东汉由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而秦朝早于汉朝,当时还没有出现纸,所以D项不可能发生。

(2)、(师老民困)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

(3)、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4)、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5)、项羽败亡后,天下尽归刘邦,四百年大汉正式开国。“封狼居胥”-漠北决战

(6)、(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7)、在一旁的官员们见这样推来推去难以有结果,劝解说:“如今曹操兵临城下,最好先商议退兵之计,以后再议让位之事。”

(8)、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9)、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其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烧掉。

(10)、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1)、造句: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12)、(金革之声)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13)、出处唐朝李白《蜀道难》:"①剑阁②峥嵘而③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4)、(减灶之计)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15)、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16)、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17)、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18)、诚信是待人接物应该遵守奉行的,你怎么可以拿来与兵不厌诈的用兵之道相提并论呢?

(19)、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20)、才高八斗(曹植):“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高超。

5、描写古代战争的四字词语

(1)、投笔从戎(班超):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2)、运筹帷幄(张良):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算筹,引申为策划;帷幄:军队的帐幕。

(3)、一鸣惊人(齐威王):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4)、D.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以此为题材

(5)、勇猛精进左右开弓百战不殆朝秦暮楚弹丸之地壁垒森严

(6)、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7)、出自:《南史·陈庆之传》:“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8)、鲜为人知的是,古代宽城在经历战争的过程中,因为独特的战争故事,还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两个大名鼎鼎的成语,它们是谁?一起来了解下吧!

(9)、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0)、释义: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11)、C项:正确。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12)、(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13)、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14)、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又下令征发贫民卫戍边境。阳城的贫苦农民陈胜和阳夏的贫苦农民吴广等,都被抓去当卫戍边境的兵卒。被抓的总共九百人,一起在陈县信中

(15)、刘备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便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要是他不同意,再同他交战也不迟。”

(16)、围魏救赵(孙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7)、前119年,汉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为帅,出定襄、代郡,深入漠北与匈奴决战。卫青遭遇单于,以武钢车结阵、防守反击,斩首两万、迫使单于弃众逃跑。霍去病则碰上左右贤王,通过猛攻、不给喘息机会,彻底打垮他们,歼敌七万。

(18)、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19)、(手中败将)在战争中被自己打败或在竞赛中输给自己的人。

(20)、千军万马 (qiānjūnwànmǎ):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1)、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2)、(轻动干戈)轻:轻率;干戈:古代兵器。轻率地动武挑起战争。

(3)、(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4)、陈胜和吴广看时机已经成熟,便俘虏了领兵的两名县尉,率领九百名士兵起义,攻下大泽乡,占领了蕲县。

(5)、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6)、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计策。用兵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7)、背水一战:比喻在艰难情况下与敌人决一死战。典故: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8)、半夜里,兵卒都被这奇异的现象惊呆了。第二天,大家到处议论纷纷,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9)、下列事件或典故发生的背景按时间的先后正确排序的是:(1分)

(10)、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1)、郭嘉下令撤兵,并对曹操说:“我们可以趁机给刘备卖个人情,说看在他面上,我们退兵了。”曹操心领神会,重新给刘备写了一封信。

(12)、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13)、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4)、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

(15)、勇冠三军功败垂成所向披靡所向无敌寡不敌众偃甲息兵兵贵神速

(16)、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7)、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典故: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18)、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九回:“为头一个先生,姓樊,名瑞,绰号混世魔王,能呼风唤雨,用兵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