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成语
1、形容一个人很虚伪的成语
(1)、“鞭长莫及”本是一个与男女之事八竿子打不着的成语,它之所以变“污”还得感谢这个“鞭”字。
(2)、解释: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3)、过了数年,吐蕃再次入侵,他率兵反击,由于指挥有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部)八战八捷,大大遏制了吐蕃的攻势。
(4)、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欺骗。
(5)、揣奸把猾揣:藏。奸:奸诈,狡诈,虚伪。心藏奸诈,行为狡猾。
(6)、没想到,娄师德认为弟弟这样做仍不行。他再三告诫弟弟:“别人发怒后把唾沫吐在你的脸上,你一擦了之,他的怒气仍不会消,一定继续嫉恨你。要我看,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自己不要擦掉,应该让它自然干了才是。”
(7)、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8)、娄师德胸怀宽广,尤其以能够忍让而青史留名。有一年,他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上任前来到哥哥位于洛阳的家中,向其辞行,并询问哥哥还有没有什么要交代的。
(9)、(虚情假套)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10)、(用法): 作补语、定语;比 喻 嘴 甜 心 毒
(11)、(解释): 嘴 上 说 的 很 甜 美,凡 里 却 怀 着 害 人 的 主 意。形容 两 面 派 的 狡 猾 阴 险。
(12)、在我是虚情假意,你听了一样的难过。(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
(13)、解释: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14)、(虚誉欺人)誉:声誉,名誉.用虚假的声誉欺骗人.
(15)、娄师德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字宗仁,原武(今原阳西南)人,从小才思敏捷,20岁的时候便考中进士,被任为江都县尉。他由于才能出众,很快便被升为监察御史。
(16)、现在,“能者多劳”成为了上级安排任务时病态的省心省力,成为了弱者一副我弱我有理的事不关己,也成为了偷懒人冠冕堂皇的托辞。在四处都布满人性弱点设下的坑的境遇里,能者不必与之针锋相对,但也没有义务委曲求全。
(17)、出处:《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二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18)、人类的那一张张虚伪、狰狞的面孔,更像是一把通红的烙铁,深深刺痛了大山的心。
(19)、(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三》:“‘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20)、falseheartedadj.欺诈的,虚情假意的,不忠实的,背信的
2、形容一个人很假很虚伪的成语
(1)、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2)、(解释):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3)、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派兵侵袭唐朝边境,唐高宗李治颁发《举猛士诏》,招募勇士,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毅然报名参军,要为国效力。次年,唐军进展不顺,损兵过半,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顽强抵抗,唐军士气大振。
(4)、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5)、虚情假意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6)、表里不一:意思是表面与内在不一样,出自《逸周书·谥法解》。近义词有虚有其表、名不副实、徒有虚名,是一个主谓式成语,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7)、(出处): 《资 治 通 鉴 · 唐 纪 · 玄 宗 天 宝 元 年》:“世 谓 李 林 甫‘口 有 蜜,腹 有 剑’。”
(8)、而这个时候,为了显示这是一种有文化的污,跟外面那些妖艳低俗的小黄文完全不一样,作者们通常会用一些成语来提升逼格。
(9)、出处: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10)、 名下无虚: 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11)、故事是这样的,男主的老爸被奸人陷害,自己侥幸被人救出寄住在女主家。有一天女主家院子里盛开的梅花突然被狂风吹落,男主很伤心于是焚香祭拜,祈求梅花再次开放。
(12)、天真烂漫,汉语成语,拼音是 tiān zhēn làn màn,意思是指人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13)、译文:口所言说的与心中所思想的不一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14)、叶公有个特殊的嗜好,非常喜欢能够呼风唤雨、威风雄武、神秘莫测的的龙,为了展示他喜欢龙的嗜好,叶公便在自己家中到处雕刻龙的画像!
(15)、“身无长物”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里王恭与王大的故事中。说的是王恭从会稽旅游回来,王大跟王恭要会稽特产竹席,王恭就把自己的竹席给了他,自己坐在草垫上,王大很吃惊,王恭就说:
(16)、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嗣后不准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倘若阳奉阴违,定行参办不贷。”
(17)、楚平王之孙白公胜是太子建的儿子,楚平王时期太子建被迫害而逃到郑国避难,最后被郑国杀死,白公胜便逃到吴国。
(18)、随后,他又奉命出使,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与吐蕃进行和谈,促使双方和解罢兵。
(19)、前几天看《奇葩说》提到了大家普遍疑惑的问题:“能者多劳,是不是在坑我?”或许还有不少人正欣慰地接受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赞赏,但又倍感劳累地做着很多分外的工作。
(20)、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3、形容一个人虚伪的成语
(1)、(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虚伪动听的话
(2)、(虚情假套)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3)、出处:近代廖鲁言《一九五九年农业战线的任务》:“在执行生产计划的全部过程中,也应该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弄虚作假。”
(4)、没想到,娄师德认为弟弟这样做仍不行。他再三告诫弟弟:“别人发怒后把唾沫吐在你的脸上,你一擦了之,他的怒气仍不会消,一定继续嫉恨你。要我看,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自己不要擦掉,应该让它自然干了才是。”
(5)、按照叶公的生平事迹,叶公明明是一位忠君爱国、爱护百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何会被后人们搞出“叶公好龙”的搞笑成语?为何会变成虚伪、懦弱、好唱高调、表里不口是心非的人?
(6)、由于意见发生分歧,孔子的叶地之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孔子颇为失望的离开了叶地。
(7)、叶公在治理叶地期间,由于政绩突出、业绩优良,一时间名声大振,所以当时的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特地到叶地拜访叶公,希望能够得到叶公的重用。
(8)、原来《老残游记》还有BL情节!清朝的民风什么时候也这么开放了……
(9)、(duplicity;sayyesandmeanno)
(10)、★指桑骂槐指着桑树数落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
(11)、既然说是误会了,那自然有本意的。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苏东坡的《春宵》里,原句是:
(12)、公元479年,白公胜击败吴国军队后,以献战利品为名,发动叛乱,杀死子西,囚禁楚惠王,自立为楚王。
(13)、过了数年,吐蕃再次入侵,他率兵反击,由于指挥有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部)八战八捷,大大遏制了吐蕃的攻势。
(14)、(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15)、◎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四回
(16)、(反义词): 心 直 口 快、心 口 如 一
(17)、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18)、一看到“梅开二度”是不是就立马想到什么嘿嘿嘿的事情了?
(19)、能者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锻炼下提升的。当锻炼的机会来临时,不妨交给不能者去试试。
(20)、皮笑肉不笑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
4、形容虚伪的成语
(1)、而相似度达到50%的“翻云覆雨”更被认为是国王为国为民嘿嘿嘿时努力的样子。
(2)、在大家眼中,叶公自然就是那个内心虚伪、表里不口是心非的人。
(3)、换日偷天: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4)、成语释义: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5)、窃钩窃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6)、许多微笑,知道虚伪,但仍在挤压微笑,许多回忆,知道悲伤,但仍无法释怀。
(7)、(虚情假意)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8)、惺惺作态惺惺:虚伪的样子。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形容虚伪不老实。
(9)、(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10)、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指《诗经》中《国风》、《大雅》、《小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装点门面结交文人,参加文化活动
(11)、巧言令色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12)、要我能办到的,我坚决完成任务,绝不阳奉阴违。
(13)、这还真是误会这个清丽脱俗的成语了,我们都知道,水和乳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所以“水乳交融”这个词比喻的是两个人像水乳能交融一样关系密切、亲密无间。
(14)、侧重点。“两面三刀”侧重当面和背后的做法不同;“笑里藏刀”侧重表面对人和善,内心毒辣,语意较重;“指桑骂槐”侧重拐弯抹角地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