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语录赏析
1、庄子的语录
(1)、白话释义: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2)、既使298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2若果是300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301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30吾谁使正303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3)、译文: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4)、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5)、第七个片断至“是谓反其真”,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人不 (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 (解)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8)、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9)、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10)、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2)、因为有了庄子这段关于姑射山神人的描述,庄子以后,姑射山也就成为道学里面理想完美净土的代名词了。(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13)、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14)、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15)、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16)、可是我们不能低估了庄子。庄子是谁呀?庄子怕过谁呀?骷髅想吓吓庄子(可能觉得这样比较好玩?谁知道呢),庄子反倒把骷髅给教训了一通。怎么说的呢,蛇打七寸,庄子问人家怎么死的。而且猜的真是,字字诛心。说完之后,还把骷髅当作枕头,枕着睡觉。
(17)、庄子提出了人的绝对自由的深刻问题,然而在他看来,要达到这个绝对自由,唯有取消生命本身,归于虚无,因为肉体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是对生命自由的限制.庄子的这种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大命题“天人合一”的源头之
(18)、近年来,也有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庄子所说,只是自己的一种体验,把体验当成知识,固然表现了其超然的态度,但对认识却大有不利,因为认识与体验是两回事。严格来说,庄子并没有从逻辑上反驳惠施,而是把逻辑引到了它够不到的地方,即各人当下的内心体验,而这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的。不过,庄子既然运用了逻辑推理,就应该把它运用到底。假如我是惠施,就会继续追问:你说你在濠上时知道了鱼的快乐,但那是刚才的你,而现在说话的当下你已经不再是刚才的你了,你怎么会知道刚才的你知道鱼之乐呢?比如我,我也不知道我刚才怎么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面对这样的诘难,我想庄子不会再说什么,他在语言上是输了,即被剥夺了说话的资格,但在内心却未必认为输了,他只要诉之于内心体验,就是永远的赢家(精神胜利法)。但恐怕不会有任何人愿意真正充当这样的赢家,因为一个每一个瞬间都不认同自己另一个瞬间的人将不再会是一个人了,甚至于将什么都不是。也许庄子的真正意图正是要说人什么也不是,但他决不可能说出这一点,因为一“说”他就“是”了(语言是存在之家)。实际上,就连纯粹内心的体验,甚至就连沉默,也是需要时间的(所谓“保持沉默”),而一进入时间,就“是”一点什么了(所以海德格尔把“存在”与“时间”看作不可分的),就有在先在后之分了,就可以用语言和逻辑来“说”了。所以只要提到“刚才”的你和“现在”的你的区别,就会彻底取消庄子的发言权。
(19)、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20)、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2、庄子经典语录及翻译
(1)、5社会. 疾病. 压力,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这个悲惨世界。
(2)、译文: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3)、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4)、“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用有限去追求无限,是没戏的。等到成了知道所有的人,就已经死了。"
(5)、《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6)、“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
(7)、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8)、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9)、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10)、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2)、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13)、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4)、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15)、至,含有“至高无上”的意思,只有可以成真证道、解脱生死、长生久视的学问与技术,才称得上是“至道”。
(16)、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7)、赏析---------第一种人正是认为短短的人生,若不及时行乐,岂不枉来人生一遭?他们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歌我笑如梦中”的态度,把时间都在嬉戏中度过,像寄生虫一般。而第二种人深深懂得“盛年不在来,一日难再晨”,于是痛感“时不待我”,整天埋头于工作和学习中,使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在充实,都在发光发热,这也正体现了爱迪生的一句话:“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 当然时间也会公正的给这两种以不同的结果:第一种,终日碌碌无为,落得两手空空,只留下无穷的悔恨;第二种,艰辛的劳作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社会肯定另外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也回以此自豪。 至此,谁又能说时间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呢?珍惜时间会让你做时间的主人;珍惜时间会让你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彩对付存生,呼唤境野里的非沉默,表露不菲的真心(《野草》)
(18)、百家思想里还有许多理论。当时各国不停的打战比拼实力,因此统治者们就迷茫,就有了寻求先进思想的需求来指导提高自己国家的需要。有了市场就有了生产者。商鞅就是为这个需求服务的思想提供商。他的研究成果被统治阶级接纳并且采用,效果还挺好。还有一个韩非子,他试着把其他人的成果借取过来,在加上自己的创作,于是也生产出了一个还不错的理论。
(19)、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20)、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3、庄子语录及翻译
(1)、第三则故事写的是王倪对啮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啮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标准。对此,王倪用各种不同的动物对居处、味道、美色有各自不同的反应,以此为喻,说明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庄子混同是非,齐一万物的观点在这里论述得很充分,他赞美了至人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他对至人精神自由境界的追求。
(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3)、天地与我并生,这句在庄子看来,天地与自己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只不过都是宇宙万物中的一部分。而这句更有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一个人过于看高自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很不一般,很非凡,指个人的思想,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4)、对着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对着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它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的。人和人的境界与觉悟也不相同,所以对觉悟比较低的人,不能讲太深奥的道理,否则就如对牛弹琴一般。
(5)、庄子自感所剩时日不多,便对弟子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他提出在他死后不需要陪葬品,让他清清白白的离开。平日里弟子们对老师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早已见怪不怪,但这个想法一出来都还着实吓了一跳。战国时期的陪葬文化比较流行,认为陪葬品可以保障人在下个轮回生活富足。而像庄子这么好地位的大家,陪葬品定是少不得的。庄子看透弟子们的心思,笑而不语,指指天与地,世间万物都在他的脑子里长眠。
(6)、全篇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7)、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
(8)、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
(9)、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0)、“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第一它很美,它跟那种一般的记一个风景,记一个故事不太一样,是讲一种自己的内心的情绪,内心的一些哲学的思考。《简爱》佳句赏析
(11)、译文: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12)、用现代流行语来评价庄子,那是绝对的“高富帅”,出身名门,身上流着皇族血液,家庭出身高贵。拥有绝对先天优势的庄子没有走上纨绔子弟的道路,反倒是一心积极上进,成为了一名大人物。大人物活着的时候人生璀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注定了要“不走寻常路”。
(1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4)、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15)、庄子名庄周(约前369一前286年),宋国蒙(今商丘东北)人。他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共52篇,现存33篇,是公认的道家经典。其文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深奥莫测,颇难索解,不仅哲理丰富,而且充满了许多寓言故事,为国学提供了上百个经典成语典故。现摘录40个著名的格言名句,以共同赏析。
(16)、第三个片断至“约分之至也”,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第四个片断至“小大之家”,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17)、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8)、 特点:无为法以无为起手,无为了手。以先天易,隐仙派传承的三坟四易图,破象悟道,属于顿悟顿成之最高法脉!
(19)、“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20)、这个是说明知识的无穷无尽,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知识的多寡,是不现实的。
4、庄子语录经典
(1)、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2)、3罔两:影子外围的淡影。3景:通“影”,影子。3曩(nǎng):先前3特操:独特的操守。3有待而然:有所依凭才这样。3蛇蚹(fù)蜩(tiáo)翼:蛇依凭鳞片,蝉依凭薄翼。
(3)、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4)、 特点:顿渐结合的普传法,以太乙心咒为核心(外用包涵了种子金丹法、度亡法、入世方便法等等),太乙洗髓功辅助,太乙归真诀为最后保证,属于顿渐结合法具有普世意义的善法。
(5)、出自《庄子·庚桑楚》。(译文)圣人精于顺应自然之道而拙于人为之道。
(6)、夜里梦到席间饮宴娱乐的梦,第二天往往会遇到伤心而哭泣的事;夜里梦到伤心而哭泣的梦,第二天往往会遇到驰骋田猎而心旷神怡的事。当时再梦中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而且还在梦中将所梦达成了真实的事,只到醒了之后才知道那是虚幻的梦境而非真实。
(7)、对统治者以功爵笼络贤能的伪善给予深刻的揭露,对后世散文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8)、“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庄子.秋水》
(10)、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11)、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12)、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13)、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
(14)、子綦就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是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自于自身,使其怒号的是谁呢?”
(15)、接着,作者以尧的故事为引,引出对大道的赞颂。尧制裁小国就如同十日并出,让世间万物都沐浴到他的光辉。大道普照万物也与之同理。在这里,作者将大道置于一切道理之上。
(16)、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养生主》
(17)、丽这个地方的美女丽姬,原是丽地一个名叫“艾”的城邑之长官的女儿;晋国的国君刚选她入宫时,她不知道这是好运气来了反而吓得哭成了泪人儿,等到她到了王宫之后,没想到竟然是与国君同吃同住,而且餐餐都是食草的及喂养的动物肉,于是就后悔当初的无知而暗自落泪。从这类事上难道我们还不明白“那些怕死的人岂不应该后悔当初怕死”的无知之心理吗!夜里梦到席间饮宴娱乐的梦,第二天往往会遇到伤心而哭泣的事;夜里梦到伤心而哭泣的梦,第二天往往会遇到驰骋田猎而心旷神怡的事。当时再梦中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而且还在梦中将所梦达成了真实的事,只到醒了之后才知道那是虚幻的梦境而非真实。还有一种情况是,彻底恢复了道心之内明而后明白了夜里的梦境与白天的所作所为,它们都是非常虚幻的。然而我们未恢复道心的所有凡夫却自以为所捞到的财官名利皆是自己最聪明的结果,且暗自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真不知道自己是人生的主人,还是被人生所放牧的犟牛,这可是多累劫以来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虚妄习气所致使的啊!孔子给你所讲的那些道理,皆都是梦话;就连我所说的“孔子给你所讲的那些道理都是梦话”的话,也同样是梦话啊!我刚才的说法,名字就叫作为了归于道用之实相而截断各种妄见的接引后学的吊诡之法。假若万世之后能够遇到一位恢复了道心的大圣人,那也是在这种接引之法的接引下,起到了早晨听了道而晚上也就明白了的作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