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文案精选8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6 10:50:32 浏览59

写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1、写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有哪些

(1)、①"过了清明是谷雨,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清明节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出勃勃生机;再过一个节气,就是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雨生百谷由此而来;清明、谷雨勾勒出春景图,一年之际在于春。

(2)、春天干得强,秋后有余粮,春天多刨点,秋后多收点。

(3)、立冬农谚: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4)、若要庄稼好,施肥要足还要巧。苗黄灌粪水,苗黑撒草灰。

(5)、地利是农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作用。关于地利的谚语在整个谚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内容也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谚语具有广泛性的特征。

(6)、乍一看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其实并不是。雨水往往伴随的是高温天气,而高温高湿很容易造成病害的发生,而且现在的雨水并不干净,很容易携带各类病毒细菌落在作物上,更是加大了病害的发生几率。而清水浇灌,不仅能洗去作物的有害物质,也能给作物降温,同时水中携带的氧气也能弥补下雨之后,土壤湿度过大氧气不足的问题。所以“雨涝浇园”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行为。

(7)、10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8)、深耕密植得珠宝,浅耕密植得稻草。稀植多草,密植多稻。

(9)、清明谷雨半月,谷雨立夏半月,俗话说,谷雨前后栽瓜点豆,二十四节气包括土旺小节,俗话说,土旺种葫麻,发的七鼓八框杈。

(10)、稻子出在犁上,勤耕深耕长得壮。薄地怕深耕。

(11)、冬至农谚:冬至刮北风,注意防霜冻。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2)、27)厚盖谷子薄盖麻,不薄不厚把麦压。种田要抢先,收割要抢天。

(13)、灯里无油灯不亮,田里缺肥苗不长。肥是农家宝,种地离不了。

(14)、三月有粪挑,谷子压弯腰;三月无粪挑,收谷不用刀。马无夜草不肥,苗无粪水不长。

(15)、常垫牛栏掏鸡窝,腿勤手快积肥多粪坑加个盖,肥效全都在。

(16)、年年防灾,时时防虫,轮作轮种,防病防虫。

(17)、早禾插到立夏,插无插也罢。 良种加良法,生产才得发。 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良种无良法,神仙也无法。

(18)、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田埂要扎紧,不让一滴流。开渠打坝,旱涝不怕。

(19)、寒露农谚: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20)、2包谷种不晒,一冬必得坏。宁要一斗种,不要一斗金。

2、有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1)、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人缺食,面皮黄;地缺肥,少打粮。土地无肥不长,牲口无料不壮。千担肥下地,万担粮归仓。

(2)、收麦有五忙:割、拉、晒、碾、藏。麦黄三晌稻黄七。

(3)、泥干百日为粪,粪干百日成泥。要得田头有,粪筐不离手。

(4)、年里施肥施根线,抵过年外施三遍。庄稼要好,底肥要饱。

(5)、土地连片,放水好办。灌溉先整地,省水又省力。

(6)、常垫牛栏掏鸡窝,腿勤手快积肥多粪坑加个盖,肥效全都在。

(7)、土壤是庄稼“吃”(养分)、“喝”(水分)、住(扎根)的地方。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所需要的氮、磷、钾、钙、镁、硫、铁等矿质元素和水分外,在土壤中还有空气可供根系呼吸。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阳光外,所需的养分、水分等几乎都是靠土壤提供。可以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8)、寒露到霜降,种麦不慌张。 小雪不分股,大雪不出土。 参儿(参星)不落,地不冻, 有麦种只管种。 耧铃响,红薯长。

(9)、②"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春秋不躺地"。意思是冬季严寒,久坐石凳,寒气入侵,伤害身体;夏季酷湿,久坐木凳,湿气太重,可致伤病;春秋不躺地,也是说春季仍有寒气,秋季寒气上升,躺在地上,会给人造成伤寒之害,不利于身体健康。

(10)、400、枇杷开花吃柿子,柿子开花吃枇杷。

(11)、挂羊头,买狗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后汉书·光武帝记》:“悬羊头,卖马脯。”

(12)、小雪农谚: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小雪不见雪,来年农民歇。

(13)、   别小看前人的智慧,这些谚语,即便到了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觉得可以类比一下,这些农业谚语就是对当时的“农业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体现着古人的勤劳智慧,这放到现在,不就是“数字农业”吗?

(14)、小麦是北方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料,可以制成面粉,做成馒头等面食。这句谚语意思大概是:如果一年中种植大麦前寒冷的时间太久了,那么小麦就不用种下去了,即使是种下去根也是生不了的。

(15)、奶多孩儿胖,人多力量强;春积千担肥,秋收万斤粮。扫帚响,粪堆长;粪堆长,庄稼旺。

(16)、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

(17)、3)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冻。可以在低温来临前一周左右,每亩地提前喷施磷酸二氢钾100g搭配0.01%的芸苔素内酯15ml防冻,这个配方防冻效果不错。

(18)、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锄头自带三分水,多锄抗旱苗儿肥。早动手,别偷懒,伏雨落下锄地难。不怕迟种,只怕晚锄。

(19)、水是庄稼的血。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在农作物及农产品内也都含有水分。如番茄、黄瓜、西瓜等含水量达95%以上,草本植物的叶片含水量达80%以上,就连风干的谷类种子也含有12-14%的水分。水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它与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植物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新陈代谢、养分吸收、运转、调节体温等,都是在水中进行的。由此可见,庄稼确实是“有收无收在于水”。

(20)、晒不死的棉花, 下(雨)不死的南瓜。 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葱。 桃三杏四梨五年。 枣树当年能换钱。

3、写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或俗语

(1)、鱼儿离水活不了,庄稼缺水长不好。春风不吹地不开,田里无水秧难栽。

(2)、大暑农谚: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小暑大暑,淹死老鼠。

(3)、放水要看天、看地、看庄稼,不可随心所欲,还要根据地势、水情、节令等重要因素来适时地进行灌溉,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

(4)、一分功夫一分粮,十分功夫十分收。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精耕细做,日子好过。 庄稼一日不收,管理一日不休。

(5)、冷粪果木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没粪不种豆,粪大萝卜粗。

(6)、山无衣,地无皮,人要饿肚皮,山上乱开荒,山下地皮光。

(7)、泥干百日为粪,粪干百日成泥。要得田头有,粪筐不离手。

(8)、清明农谚:清明雨星星,一颗高粱打一升。清明冷,好年景。

(9)、   农业生产的经验,得靠天时、地利、人事的有效配合。

(10)、要得红苕好,底肥追肥要上饱。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11)、霜降农谚:时间到霜降,种麦就慌张。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1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根据生产劳动中的亲身经验,总结了一套人事方面的口诀、谚语,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谚语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语言,农业生产是民众的活动,用谚语来反映民众的生产劳动,就显得特别的亲切随意、生动贴切。

(13)、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4)、玉米地里带黄豆,红苕地里种芝麻,黄豆窝儿要得密,高粱窝儿要得稀。

(15)、3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16)、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土壤缺水会造成旱灾,水多了又会造成涝灾,要想旱涝保丰收,就必须兴修水利,疏通沟渠,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才能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产增收。

(17)、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籽熟地花。红土地里种棉花,一亩能摘十捆花。低地种稻,高地种棉。

(18)、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会落空。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 疏禾有谷粜,密禾捞柴烧。

(19)、见蔓不见瓜,必定拿车拉;见瓜不见蔓,只能挑几担。

(20)、要想吃蔬菜,浇水要勤快。菜苗个性娇,时常要洗澡。不怕头水晚,全怕二水赶。水田饿肥,干田饿水。

4、关于农业生产的农谚

(1)、 地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土、肥、水各个环节的重要经验。土地、肥料和水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2)、白露农谚: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白露田间和稀泥,红薯一天长一皮。

(3)、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养料)。经研究证明,庄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多达几十种,其中最主要是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其次是硫、钙、镁、铁、锌、铜、硼、锰、钼等,称中微量元素。

(4)、山地变梯田,荒山变果园。生土变熟土,一亩顶两亩。旱田改水田,一年顶三年。沙土掺黑土,一亩顶两亩。

(5)、蚜虫不用治,下雨就了事。 暖气早来,蜈虫为害。 一冬早,三季好。 犁田过冬,好过担粪壅。 人怕老来穷,禾伯寒露风。

(6)、肥多不浇烧坏苗,粪大水勤长得好。底肥三年壮。

(7)、农历五月小麦收获后,秋作物在幼苗期,需水量小,此时干旱利于根系下扎,经过蹲苗,能降低株高,防止后期倒伏。到了六月秋庄稼进入拔节大生长期,需水需肥进入高峰,这时若连续降雨,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容易实现高产。

(8)、春分农谚:春分无雨化春耕,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9)、春谷适当晚播能高产。谷子是短日照作物。春谷播种过早,营养生长延长,后期易早衰。开花灌浆期正遇高温高湿天气,易“伤热”秕粒多,产量低,而且病虫严重。据新乡农科所试验,谷雨播种谷子白发病为14%,立夏播种为6%,晚播15天谷子白发病减少了一倍多。夏谷要求早播,麦收后应抢时播种。棉花有无限生长习性,积温越多产量越高。播种晚积温少品质差,产量低。所以“早谷子晚花,十年九年瞎”。

(10)、好钢用在刀刃上,好肥用在攻穗上。麦追黄芽谷追节,玉米追的七个叶。冷田热底,增产无比。

(11)、深耕密植不上粪,枉费力气瞎胡混。量体裁衣,看禾施肥。

(12)、1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13)、   与人事相关的谚语: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久雨积水早排出,旱天之时早开源。地整平,出苗齐,地整方,装满仓。犁地要深,耙地要平;光犁不耙,枉费力下。

(14)、稻米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食物,具有悠久的历史,种植面积也很广泛。早稻要适时早插,适时收获,可以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晚稻米生长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要“养”。但晚稻的硬质粒较多,品质比较高,米质也比较好。

(15)、“天旱锄田,雨涝浇园”这两种耕作方式虽然看上去有点矛盾,但实际上是非常正确的行为,其实这些农谚的出现,都是农民千百年来总结出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我们在进行农事操作时,适当进行参考可是很有必要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6)、 春来多捉一个蛾,秋后多收谷一箩。百治不如一防。

(17)、   有些谚语告诉我们怎么栽种,有些告诉我们怎么避免虫害,该什么时候施肥......例如:春施千担肥,秋收万担粮。这里的“千担肥”就是有机肥,这是告诉大家让作物吸收足够的营养,才能让产品品质更好。

(18)、   肥料与农业建设: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19)、晴天,天高气爽,气流上升,鸟类易在高空飞翔。阴雨天到来前,气流下沉,天气闷热。鸟儿、昆虫(如蜻蜓、蒙虫等)难以高飞。蚂蚁搬家,蛇出洞、水缸出汗、蛤蟆叫等出现的异常现象都是大雨到来的前兆。

(20)、在庄稼生长发育过程中,有需要养分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一旦养分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合适,对作物的产量影响最大。如种子发芽后对磷的需求特别强,此时缺磷,以后大量补施,也挽回不了苗期的损失。如小麦苗期缺磷,会出现苗弱小,叶色红,分蘖少,次生根少,冬前培育不成壮苗,以后就是加倍补施也难以弥补。另外庄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肥最多时期。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大部分追肥应在这个时期施用,从而发挥肥料的最大效率,不同的作物需肥最多的时期也不相同,如小麦在拔节—抽穗期;玉米在拔节—抽穗前;棉花在现蕾后;西瓜在幼瓜膨大期,西瓜在结瓜前施氮肥过多易化瓜(受精后子房不膨大),要做到结瓜前控,结瓜后促,达到不徒长,不早衰,结瓜早,瓜个大;施肥施到劲头就是这个道理。“上粪一大片,不如一条线,千撒不如一点”。主要指追肥,不管玉米、小麦或其它作物在追肥时,把肥料撒到地表面,易挥发影响肥效(特别氮肥)。不如用楼窜施(一条线)或穴施(一点)。

5、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谚语

(1)、田不冬耕不肥,地不冬耕不收。冬耕深一寸,春天省堆粪。

(2)、我1976年成为上山下乡知青,在农村待了二年,听到过农村老百姓经常讲一些农业上的谚语。

(3)、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地没赖地,戏没赖戏; 地在人种,戏在人唱。 扫帚响,粪堆长。 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

(4)、夏至(在)五月中, 十个油坊九个空。 夏至不出蒜,必定散了瓣。 五黄六月不出工, 十冬腊月喝北风。

(5)、好田不种成草窝,庄稼不锄成草坡。想要杂草锄得净,必须起早爬五更。雨水多了斜根大,锄得迟了死庄稼。

(6)、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7)、物候与农业(以指示作物为指标预报农时)

(8)、1)冬灌,现在各地浇水都很方便,田间地头都有浇水设施,小麦种植户可以在低温来临前提前5天左右,选择日平均温度在3℃以上的时间进行。冬灌需根据小麦的长势以及墒情来确定用水量以及是否冬灌。

(9)、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