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的谚语大全(文案精选132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6 10:50:05 浏览59

农业生产的谚语有什么

1、农业生产谚语大全100条

(1)、1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2)、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菜当三分粮,因子当间仓。

(3)、豆锄三遍圆溜溜。 干锄棉花湿锄瓜, 不干不湿锄芝麻。 春争日,夏争时, 一年大事不宜迟。

(4)、10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5)、一粒粮食一滴汗,细收细打细凭算。一粒粮食一粒金,颗粒还家要当心。地不丢穗,场不丢粒。

(6)、地没赖地,戏没赖戏;地在人种,戏在人唱。

(7)、   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播种、施肥、管理,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是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不过,节气不变,但自然条件容易变,所以就要因地制宜,在同一地区,地形地貌的不同,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都不一样。

(8)、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经验的总结。大多数是口语形式的熟语或韵语。

(9)、乍一看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其实并不是。雨水往往伴随的是高温天气,而高温高湿很容易造成病害的发生,而且现在的雨水并不干净,很容易携带各类病毒细菌落在作物上,更是加大了病害的发生几率。而清水浇灌,不仅能洗去作物的有害物质,也能给作物降温,同时水中携带的氧气也能弥补下雨之后,土壤湿度过大氧气不足的问题。所以“雨涝浇园”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行为。

(10)、10好田不如浅灌,稀插不如密插多。深点浅灌,砌牢田坎。

(11)、包谷种不晒,一冬必得坏。宁要一斗种,不要一斗金。

(12)、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地没赖地,戏没赖戏; 地在人种,戏在人唱。 扫帚响,粪堆长。 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

(13)、谚语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简单而简洁的短语。其中大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实际经验,一般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它大多是一个容易理解的短句或押韵的口语形式。

(14)、虽寥寥几字,却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可谓道理深刻。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实践,又指导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不但在气象科学不发达的过去,对促进农业生产丰产丰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科学种田较普及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15)、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16)、清明谷雨半月,谷雨立夏半月,俗话说,谷雨前后栽瓜点豆,二十四节气包括土旺小节,俗话说,土旺种葫麻,发的七鼓八框杈。

(17)、麦子垄里跑开狗,一亩收不了一斗。棉花伸开拳,一棵摘一篮。

(18)、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

(19)、“早禾耘三到,耘到死翘翘;晚禾耘三到,耘到谷都爆”。

(20)、驴粪谷子羊粪麦,大粪揽玉米,炕土上山药。

2、农业生产的谚语大全

(1)、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2)、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3)、杨道明,毕业于山东教育学院教管系,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刘家营、大关、蒲沟等初中任教。2009年10月退休。退休后积极参加乡村文化建设,2012年成书《刘家营村志》,被县档案室收藏。2017主办“刘家营村历史文化展馆”。

(4)、这些谚语都是说农业收获的,我们说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因此在收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及时,一定要认识到农业收获对农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收割的技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生活的质量。     

(5)、要想吃蔬菜,浇水要勤快。菜苗个性娇,时常要洗澡。不怕头水晚,全怕二水赶。水田饿肥,干田饿水。

(6)、雨种谷子晴种棉,栽菜宜选连阴天。是说种谷要在雨后种,棉花要在晴天种,栽菜苗要衬连阴天,否则就不会成活。

(7)、办公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彩云北路与珥季路交叉路口大都一期A座1711-1714/1902-1906

(8)、枣芽发,种棉花。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一穗两穗(麦),一月上囤。 打春一百(天),磨镰割麦。

(9)、缺秧要补秧,补秧多打粮,多补一棵苗,多收一把粮。

(10)、处暑雨,滴滴都是米。 七月边,枣红圈。 七月枣,八月梨, 九月柿子红了皮。 麦收三(月)场雨。

(11)、惊蛰不耕地,好比蒸馍跑了气。 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 清明前后,麦掩老鸹。 清明前后一场雨, 胜似秀才中了举。

(12)、湿种麦子干种豆,胡麻菜籽泥里透。麦种浅,谷种深,糜子种在垄沟门……麦种种得密,麦头多麦粒。

(13)、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14)、犁得深,耙得匀,土里长出金和银。 耕地不平,难保墒情。 一年一层皮,十年深一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种多收,不种不收。

(15)、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耩地要见湿土。

(16)、三伏里头种白菜。 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立罢秋,寸草结籽; 处暑不种田,种田是枉然; 处暑不种田,逮住吃半年。

(17)、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通过对田间的碾耱镇压,使得小麦的根系、茎杆基部,都能够被土壤覆盖,起到保温的作用;而且在碾耱镇压的过程中,也能起到抑制小麦生长的作用,冬季小麦不旺长,那么就不容易受冻害,来年的产量肯定不会低。

(18)、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

(19)、10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20)、2包谷种不晒,一冬必得坏。宁要一斗种,不要一斗金。

3、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有哪些?

(1)、物候与农业(以指示作物为指标预报农时)

(2)、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白菜。意思是夏季进入伏天的时候,在头伏(一般在7月中旬)适合种植胡萝卜。二伏(一般在7月下旬)种植芥菜等;三伏(一般在8月上旬,立秋时节)里的种白菜是指大白菜、萝卜等,因为白菜、萝卜种植过早因温度加高,容易发生根腐病、软腐病等病害,一般在立秋后种。

(3)、种地选好种,一垄抵两垄o种子经过筛,幼苗长得乖。

(4)、桃三杏四梨五年,桑树当年就结利,香椿当年就换钱。

(5)、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往往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农业亦如此。愿未来的农业生产越来越智慧、高效、精准、创新。

(6)、1种子贮藏要分家,单贮单放不混杂。保秧如保命,留种如留金。

(7)、 “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的配合和有效的联系,正体现了农业操作的程序:节令农时、改土深耕、施肥积肥、农田水利、预测旱涝、合理播种、防虫除害、收获贮藏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谚语与之相对应。谚语以其通俗简短、生动活泼的语言渗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谚语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窗口,它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着农民的心声和爱憎。农业谚语在汉谚中数量大,是汉谚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农业谚语的历史之久远,流传之广泛,数量之繁多,以及知识概括,经验总结等方面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历史特点,农业谚语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传播农业生产经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反映农耕文化的谚语浩如烟海,这些农业谚语在当今社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安排农业生产,“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配合和联系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我国的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自然气象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的注意,因此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气谚语。

(8)、早移晚不,涝移旱不移;小移大不移,壮移瘦不移。

(9)、春天捣一棍,秋天吃一顿;麦收弯弯腰,闲时吃顿饺;秋上弯弯腰,强似冬里转一遭。

(10)、   别小看前人的智慧,这些谚语,即便到了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觉得可以类比一下,这些农业谚语就是对当时的“农业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体现着古人的勤劳智慧,这放到现在,不就是“数字农业”吗?

(11)、稻子出在犁上,勤耕深耕长得壮。薄地怕深耕。

(12)、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田埂要扎紧,不让一滴流。开渠打坝,旱涝不怕。

(13)、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冬备夏,夏备冬。  

(14)、农具齐全,做活周全。 三分使用,七分保管。 磨镰不误砍柴功。 有病虫早治,无病虫早防。 除虫治病,不治苗丧命。

(15)、在面积广阔的中国领土上,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有些谚语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

(16)、 春来多捉一个蛾,秋后多收谷一箩。百治不如一防。

(17)、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粮。 青蛙开口早,早禾一定好。 竹开花,饿死农家。 稔子结卜,耙田撒谷;稔子

(18)、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很多农业生产谚语,都是他们辛勤劳动过程中经验的结晶,对我们现在农业生产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这条农业谚语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

(19)、修渠如修仓,积水如积粮。 春雨贵如油,一滴不让流。 水利修好,不怕旱涝。 天晴不开沟,下雨水横流。 涝年排,旱年浇。

(20)、   关于地利的谚语:冷土换热土,一亩顶两亩。水土不下坡,谷子打的多。

4、农业生产方面的谚语

(1)、不是把式不出乡,不是肥土不栽姜。种上几畦菜,不怕年成坏。

(2)、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3)、清明谷雨半月,谷雨立夏半月,俗话说,谷雨前后栽瓜点豆,二十四节气包括土旺小节,俗话说,土旺种葫麻,发的七鼓八框杈。

(4)、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5)、今把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些谚语搜集分类,我们要批判地学习借鉴,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6)、对小麦进行碾耱镇压确实是个好方法,但是放在现在农业上,却显得有些复杂费事,我们有更好的方法来为小麦进行御寒!比如:

(7)、好田不种成草窝,庄稼不锄成草坡。想要杂草锄得净,必须起早爬五更。雨水多了斜根大,锄得迟了死庄稼。

(8)、八月半,早种蒜。 麦收胎里富。 稠谷子稀麦哄死人。 宁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 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原,

(9)、谷子上场,核桃满瓤,谷子上囤,核桃挨棍。

(10)、所有春播种在清明全出土,俗话说,春子在清明期挂纸,风刮上坟纸即可挂住庄稼幼苗。

(11)、春天肥堆如山大,秋后粮堆大如山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

(12)、早移晚不移,涝移旱不移;小移大不移,壮移瘦不移。

(13)、立春寒不算寒,惊蛰寒了冷半年,过了惊蛰不停牛,是春耕春种开始了。

(14)、人事,是指农业生产中人和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植”“保”“收”等环节的经验。人和地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成正比的,我们不可以忽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人勤地也勤,粮食堆满囤”、“人勤地情深,黄土变成金”、“地里埋着宝,只要勤快就捡到”、“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15)、黄土压上沙,好似孩儿见了妈,黑土掺黄土,增产一石五。

(16)、玉米地里带黄豆,红苕地里种芝麻,黄豆窝儿要得密,高粱窝儿要得稀。

(17)、头八(正月初八)晴,好年成;二八(二月初八)晴,好收成。

(18)、“麦吃腊月土,一亩两石五”,这是一句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非常经典的关于小麦冬季管理的农业生产谚语。那么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吧!

(19)、三分秋,七分盖;多耕多盖,出齐长快。3发现祜心苗,连根齐抜掉。

(20)、40驴粪谷子羊粪麦,大粪揽玉米,炕土上山药。

5、农业生产相关的谚语

(1)、10一滴水,一粒粮,贮水保水如保粮。人靠血养,苗靠水活。

(2)、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

(3)、禾桶后面不掉谷,收成一定多一斛。打场要天晴,扬场要好风。

(4)、 地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土、肥、水各个环节的重要经验。土地、肥料和水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5)、基肥施得少,十成产量八成了。 头遍浅,二遍深,三次锄土培麻根。 早禾怕北风,晚禾怕雷公。 插秧过“小满”,做死无一碗。

(6)、难怪农民伯伯十分在意它,乃至铭心不忘。现就嘉定江桥、南翔、马陆一方,对水稻从种到收的谚语与读者共享。亦望对外地来沪新农民有所帮助。“种到老学到老,不要忘记河泥稻”:即种稻的最好基肥是草河泥,亦就是农家自造的塘草泥 。

(7)、年年防灾,时时防虫,轮作轮种,防病防虫。

(8)、   再如我们云南,地理优势造就了基本上什么作物都可以种植,有些地方是四季如春的,有的地方是四季分明的,有些地方是热带雨林的,造就了云南作物高原特色。

(9)、农业是百行本。 地是宝中宝,没它活不了。 千业百行,庄稼最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10)、一分功夫一分粮,十分功夫十分收。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精耕细做,日子好过。 庄稼一日不收,管理一日不休。

(11)、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 麦盖三场被,头枕蒸馍睡。 腊月雪满天,来年麦子堆成山。 一棵红薯一把灰,

(12)、泥干百日为粪,粪干百日成泥。要得田头有,粪筐不离手。

(13)、掏钱难买五月旱, 六月连阴吃饱饭。 冬天刮破皮, 胜过春天犁一犁。 六月红薯鸡蛋粗。 头伏萝卜,二伏芥,

(14)、“天旱锄田,雨涝浇园”这两种耕作方式虽然看上去有点矛盾,但实际上是非常正确的行为,其实这些农谚的出现,都是农民千百年来总结出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我们在进行农事操作时,适当进行参考可是很有必要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5)、收麦有五忙:割、拉、晒、碾、藏。麦黄三晌稻黄七。

(16)、这都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没有肥料想要把田地种结实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17)、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稻花要雨.麦花要风”;“浅水插秧,寸水返青”;“高粱开花连天早,坐在家里吃好饭”,等等农业生产斗争的领域,是产生谚语的肥沃的土壤,农业生产的重要经验,就是掌握“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效联系和配合。     

(18)、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 耩地要见湿土。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有钱买种儿,没钱买苗儿。

(19)、“清明”“谷雨”紧相连, 簕竹开花,收起犁耙。 耙田插秧莫迟延。 过了“惊蛰”节,春耕无停歇。

(20)、   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华北地区中部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地区南部的农谚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华北北部的农谚是“白露节,快种麦”。

(1)、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2)、拔病株,留好苗,等距密植要记牢。禾苗小,要趁早,除去小,留选好。

(3)、大暑不暑,五谷不鼓。是说天气该热的时候不热,粮食会欠收。

(4)、庄稼播下,丰收肯定是农民们一年中最大的夙愿。这句谚语意思是:如果节气无误,风调雨顺,那么稻米丰收,但是米价也会随之比较便宜。二月二当天,如果春雷乍响,预示这一年收成很好。在现代人中看来,这句话可能并不科学,在今天的农业活动中也并不适用了。

(5)、一要质,二要量,田间选种不上当。一选二晒三浸种,出苗整齐少病虫。十成收粮,九成靠秧。

(6)、1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7)、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8)、其实这句农业谚语对我们现代人也有指导意义。进入冬季以后,如果能给小麦进行一次防寒抗冻管理,那么来年小麦产量肯定高。

(9)、片选不如穗选好,穗选种子质量高。引种未试验,空地一大片。

(10)、收麦有五忙:割、拉、晒、碾、藏。麦黄三晌稻黄七。

(11)、早禾插到立夏,插无插也罢。 良种加良法,生产才得发。 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良种无良法,神仙也无法。

(12)、1)冬灌,现在各地浇水都很方便,田间地头都有浇水设施,小麦种植户可以在低温来临前提前5天左右,选择日平均温度在3℃以上的时间进行。冬灌需根据小麦的长势以及墒情来确定用水量以及是否冬灌。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4)、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会落空。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 疏禾有谷粜,密禾捞柴烧。

(15)、土地连片,放水好办。灌溉先整地,省水又省力。

(16)、冬至来年节,粮食斗价看冬至,冬至长来年降。属九属暖,入伏入寒。一九暖,二九冻破脸,三九四关门闭手,五九六九冻破石头,七九八老婆子出来咵口,一九一阳生,九九遍地生。

(17)、稻米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食物,具有悠久的历史,种植面积也很广泛。早稻要适时早插,适时收获,可以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晚稻米生长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要“养”。但晚稻的硬质粒较多,品质比较高,米质也比较好。

(18)、其实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小麦冬天管理时,要给小麦进行防冻保暖措施,这里的吃土其实指的是,在小麦进入腊月以后,可以对小麦田进行碾耱镇压,使得田地中的土稍微覆盖小麦根系位置。

(19)、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八成熟,十成收, 十成熟,三成丢。 夏至(在)五月头, 不种芝麻吃香油。

(20)、粪是庄稼宝,攒粪如攒金。 人瘦脸黄,地瘦没粮。 有产无产靠水,增多增少靠肥。 储水如储金,打井如掏银。

(1)、见蔓不见瓜,必定拿车拉;见瓜不见蔓,只能挑几担。

(2)、这件事很多农民都非常熟悉的事情,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在天气特别旱的时候,总有些人在地里锄地。这是因为天气旱时,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非常高,锄地时不仅可以将地中的杂草去除,减少杂草对水分的吸收,还可以耕松土壤,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减少水分的流失。同时高温天气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锄地也可以将土壤散开,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提升根部活力,提高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3)、我1976年成为上山下乡知青,在农村待了二年,听到过农村老百姓经常讲一些农业上的谚语。

(4)、洼地种到霜降前。 秋分早,霜降迟, 寒露种麦正当时。 三分种,七分管, 十成收成才保险。

(5)、良种加良法,生产才得发。  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6)、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7)、稻米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食物,具有悠久的历史,种植面积也很广泛。早稻要适时早插,适时收获,可以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晚稻米生长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要“养”。但晚稻的硬质粒较多,品质比较高,米质也比较好。

(8)、   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各地老百姓长期以来对气象规律和农时的观察形成了很多农业谚语和气象谚语,这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其大多数所反映的也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流传下来的这些谚语,其实都是经过许多年不断的提炼而总结出来的经典,在这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9)、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就是种瓜种豆子务比耍在清明前后几天进行。否则就过了季节。

(10)、庄稼发现枯心苗,连根拔掉用火烧。 一棵不治害一片,今年不治害明年。 年年防灾,时时防虫。 春灭一条虫,秋增万粒粮。

(11)、民以食为天,庄农最为先。要知庄户活,先把杂字观。

(12)、常垫牛栏掏鸡窝,腿勤手快积肥多粪坑加个盖,肥效全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