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文案精选12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22 09:22:13 浏览59

心经最美一句话

1、心经最美一句话感悟

(1)、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2)、bōrěbōluómìduōxīnjīng

(3)、《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5)、在乎他人眼里的样子,纠结他人给的选择,完全忘记自己是谁、究竟要什么,被人牵着鼻子走,最终一事无成。

(6)、你说空,祂又实实在在挡住了你的视线,哪里空了?你说不空,走进去,确实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

(7)、《心经》的加持力甚大,可以降服妖魔,化险为夷,满足善愿,成就一切功德等。《心经》易于念诵,特别适合初学,自古至今持诵者众,感应事迹数不胜数,感应之大之快不可思议!念诵功德不可思议!《心咒》有咒王之称,灵验无比,最上最妙,无能及者,具大威力,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

(8)、心经有多个版本,有类似这样的翻译。但我们比较熟悉的版本,为了简洁流畅,在说完第一句“色即是空”以后,直接说: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不重复说了。

(9)、知遇一切都不再迷,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这个不迷之知,就是佛。

(10)、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1)、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1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3)、几乎所有的经典,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开头几句,开头可以说是整部经典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果开头理解有误,那后面的解释一定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4)、当你读懂了《心经》里的这三句话,就有了改变人生的神秘力量,必将福气盈门。

(15)、我常说一句话,走进佛法、皈依佛陀和建立信仰,最好的方式是阅读佛经文本,因为每一句教言是佛陀的亲口宣说,你可知道,佛陀的每一句话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祂是推动和扩展我们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惟一动力。所以,真正的佛法不是经忏佛事,也不是点灯放生。

(16)、《心经》中所讲述的克制自心的方法,就是直接按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如来智慧德相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达到这一点。然后,才能逐渐做到“五蕴皆空”,逐渐做到“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17)、空的第二个含义,色法也好,受想行识也好,都有不稳定性。才起一念,马上第二念又跟上来了,不稳定,表现出五蕴的无常性。

(18)、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存在(悟到六根的空性,不要执着)

(19)、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些软硬件统称:法。所以佛家的法,和小说里佛法无边、降妖除魔不是一个概念。

(20)、这便是般若心,能装下世间无穷美好,收获人生旅途珍宝。

2、心经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透透彻彻地观照到:众生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空无自性,

(2)、因此可知,《心经》就是『佛性经』,是在讲『佛性』的经。

(3)、如果是真的不知道,那真的是太可怜了,不仅误己还误人,其过大矣。

(4)、矮个子书生心里咯噔一下“鸟落在地上,岂不是‘落第’吗?”

(5)、当然,对一辆车我们不会这样对待它,但是对《心经》,非常多的人就是这样做的。

(6)、舍利子呀,更确切地说,只要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一切,事实上都是没有真正实体存在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无。这个共同的空无可以勉强给一个假名——自性。

(7)、各种业障病、因果病对照大全!平时各种不舒服的原因都在这!

(8)、❹(健康)中国人的气血,用中国式的方法来补!

(9)、两句话也可以这么说: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10)、色不异空,亦复如是,是拆开五蕴皆空的标题,详细说每一蕴都是空。

(11)、整句经典的意思: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觉悟的人(即佛),都是依靠这种方法,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

(12)、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甚至于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没有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智慧名相概念,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由此自性宁静清净。

(13)、学佛十年了,对《金刚经》才略有理解,今天只是简单聊聊该经结束时,佛说的一句话:

(14)、只有这个事情当体即空,你在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有意义。当你处理问题的时候了达一切皆空,才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不会产生执着。

(15)、它们不会被污染,也无所谓清净;(干净与不干净、荣与辱都是人的意念加上去的)

(16)、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17)、其实中国的圣人老子告诉我们,澄心遣欲,天人合自然就知道了,这一点《清静经》讲的极为明白。大家去看看。

(18)、修持《心经》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观”、“行”、“空”。观、行的结果不但是烦恼空,想要空烦恼的心也空掉,那个时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19)、这便是《心经》中所说的无明心,也就是不明白的心。

(20)、要阅读这么一部伟大的佛典,对于初入佛门的信徒来说,确实是一件吃力的事,不过不要紧,我可以列五个步骤,顺着这五个路径去阅读,相对容易一些,也就是说心经究竟讲了什么。

3、三种人不能抄经书

(1)、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2)、也没有感受、想像、心行、意识这些精神现象的存在,(无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4)、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这两句话其实是在解释前面的一句:五蕴皆空。

(5)、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6)、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7)、《心经》有云:“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8)、当然这还是佛教修养浅层次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如此,还要有甚深的禅定,获得各种各样三昧,获得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的首楞严三昧——最坚固的大定。

(9)、人世间的美女、帅哥、豪车、别墅、美食、美景、钱财等等吸引人的东西本质其实跟那个涟漪是一样的,都是能量的阴成形。

(10)、wúsèshēngxiāngwèichùfǎ

(11)、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是六尘。法有一部分是属于主观的。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

(12)、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13)、一个人,无法直接达到这一步。想要达到这一步,必须在生活中,逐渐地看淡一切,看空一切。但是这种看淡看空,指的是对自身的各种欲望、各种执著的放弃。并非是看空事物本身,也不是与人断绝缘分。

(14)、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请长按以下链接,点击“选择复制”,再点击“打开”即可直接填写

(16)、它们从来没有增加,也从来没有减少。(发财升官,破产丢官,都是表相,就像潮涨潮落、月圆月缺,潮水和月亮在本质上并没有增加和减少)

(17)、既然以上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眼睛所看到的空间以及思想所意识到的世界等十八种界限了(十八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不会有无明愚痴存在,甚至连无明愚痴这个概念都没有。 

(18)、这里的空与色相对,所以空应该指的是无形的气即能量,而不是什么都没有。

(19)、色是硬件,受想行识是软件。色是物质世界和身体以及各个能感知的器官。受想行识是意识。硬件和软件结合,众生和世界才能成立。

(20)、世界、我们的身体、意识,也就是色,是由原子临时聚集到一起组合成的。色,只是这些东西的一个统称,并不是真的有一个东西叫色。并不是真正有一个东西是世界、我的身体、意识,世界和“我”只是这些原子组合到一起的一个统称,临时的。最后这些原子散了,世界没了,我也没了。

4、心经最美一句话是什么

(1)、在,存在;菩萨,已经开悟证得智慧的人,即到达彼岸的人。

(2)、这个『心』,当然也是指『佛性』。是佛性、是那个造化才能造出一切,《涅盘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依自己的佛性造出一切;但有些众生是没有头脑的(六根不具),依然能造出一切,可知这个『心』并不是头脑之意,头脑、意念无法造出一切(仅能造出部分)。总之,依自己六根染六尘的不同而造出不同的果。

(3)、古时候,有个人给他的母亲过八十大寿,请唐伯虎为他母亲题诗。

(4)、“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的是佛的境界,佛的智慧,佛的所得、佛的觉悟层次。

(5)、识:我们思想意识的分别、判断、取舍、喜恶。

(6)、过了一会儿,唐伯虎慢悠悠地,边喝茶边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7)、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8)、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9)、五毒月(楞严咒)转发一次,辟邪祛病,等于磕头万次。

(10)、明白了真相,所以,一切的变体(所有相):五蕴(物质,身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包括眼睛看到的有形世界以及头脑意识到的无形世界,从能量从根本上讲是没有的。

(11)、指的是眼耳鼻舌身,也指阴阳五行一切有形之物;

(12)、本质不变而其显化的各种物质(相)却一直在变化,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变化,在有形于无形之间,动与静之间,阴与阳之间,五行之间不断的变化。

(13)、可以说印度佛教传到中国,首先征服的就是中国的精英人群,这些魏晋名士喜欢玄学,崇尚三玄这一类高深的理论修养。般若学传来以后,最早的翻译是用“格义”,也即常常引用道家的术语来翻译般若经义。

(14)、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15)、我们既然来了,好容易碰到这些经了,你念一道,一道的力量,念两道,两道的力量。你去打瞌睡,你东想西想,或者甚至人家念咒了。

(16)、举个例子我们来体验一下空不空,有不有,无不无的状态:

(17)、因此,“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说所有的佛都是从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此无上智慧的,都是因为“远离颠倒梦想”而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也就是说,佛是因为观自在而得自在的,正因为如些,佛才与众生不同。

(18)、怎么样观察到五蕴皆空呢?色法不会孤立的生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有条件的,不是孤立的,这是空的第一个含义。

(19)、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草自靑,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20)、你都不在我身边,我何谈幸福,幸福又在哪里。

5、心经最美一句话图片

(1)、人人本自俱足一切如来智慧德相,都是未来佛未来菩萨,现在也是,只不过现在是因为妄心而迷失的糊涂的愚痴的烦恼的佛(菩萨),简称迷了(弥勒)佛,也叫凡夫俗子。一旦觉悟了,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就是菩萨就是佛了。

(2)、古人说“道不可说,一说就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3)、心境广阔的人,不论外界是晴是雨,内心都是天高云阔,总能放空自己,不生苦难。

(4)、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5)、很多时候,我们内心不清净,旁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搅得我们不得安宁。

(6)、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7)、在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必须记住圣学一个最基本观念:

(8)、可是我看很多关于心经的解释,都没有指明最重要的点,也就是心经要传播的成佛之法没有讲,难道是解释者自己不知道吗?

(9)、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

(10)、这是一切万法的空的特性(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不能自己主宰自己)。

(11)、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的形态,因此而彻底觉悟,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12)、(为什么)每一次讲经之前要念《心经》?都是祛魔的,《心经》是祛魔的。玄奘法师,他到印度去取经,在沙漠地带,一个人,晚上住在那裏,就看到飞沙走石,好象千军万马冲过来了,他马上就念《心经》,念了几遍,什么都息下去了。所以说《心经》力量很大,不要看轻了!

(13)、物质世界(色)是空,空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物质世界。思想意识(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亦复如是)。

(14)、即:立即马上;揭谛的意思是去、去经历、去体验;波罗揭谛的意思是到达智慧、觉悟、极乐的彼岸;

(15)、这样判断一定是准确的,一定不会起烦恼,一定不会有执着,一眼就把事物看得清楚。所以只有当体即空,我们运用起来才有意义。

(16)、(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17)、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法,都因缘和合,虚妄之法而生,因缘别离,虚妄之法则灭,我们把这因缘所生的幻法称做各种相,给其各种假名,实际上任何一个被我们定义的名相都是没有其不变的自性,比如人人皆反对的“恐怖分子”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没有其不变的自性,我们把他们称为恐怖分子,他们自己可能把自己称为英雄,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们可能不会称他们是恐怖分子。同时,这些恐怖分子也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也有善良的一面,他们未来也可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法不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恒定不变的。

(18)、经文把观和自放在一起,意思是我们要切断六根与六尘的接触,不要再用六根往身外去探求,向外求那叫欲望,那是“在此岸原地踏步”,永远不会“到达彼岸的”。

(19)、放下吧!放下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20)、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卽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静虚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

(1)、到了京城,他越来越郁闷,满脑子想的都是考不中的悲哀。

(2)、这就是能量的空性,空性就是不定性、变化性、可塑性。

(3)、这句话的意思,原本是指一个学佛的人,要清净自心,无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也不要有所欢喜、悲伤。让人要看淡一切,从而找到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因为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切众生结局如俩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心经》所要告诉人们的,就是如何突破自心的障碍,去掉一切妄想执著,从而显露出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

(4)、人生不长,快乐本就不多,何不放开怀抱,放下痛苦的过往,拥抱幸福的新生。

(5)、科学实证发现:咒语是接通宇宙能量的通关密码

(6)、般若学得以快速征服魏晋知识阶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非常的精密,也非常的通透,可以说般若学是传到我们中国文明中来的最主流和最强大的力量。般若也属于大乘佛教,按照天台宗的讲法是通教,通别通圆,圆教的思想也包含在里面。

(7)、有多少为什么没有答案,有多少承诺没有将来。

(8)、受想行识,也同样如此。(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9)、这句经典,永明认为就是整部经典的核心,因为这句经典就是指引我们到达“智慧彼岸开悟成佛”的方法路径。后面的内容都是说明如果你按照这个方法去实修、践行之后的经历、体验和收获。

(10)、甚至于无老死(十二因缘的流转门,生老病死只是假相,本性是空),也没有老死尽(也不要执着于解脱生老病死的问题。无十二因缘,要超越缘觉乘的境界。)

(11)、眾志成城,業山可移,千萬人同心熏修,其修力必為千萬人共修之力。为大家点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法友们加油!!!

(12)、最后一句是描述五蕴皆空的形式:空、相、不生不灭。

(13)、感恩大家积极参与共修活动我们给大家汇报最新共修正果

(14)、佛陀亲传治疗癌症的方法!转发胜造七级浮屠!

(15)、到达之后是怎样的境况呢?后面的经文继续说明:

(16)、(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7)、第一层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这个经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

(18)、déānòu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

(19)、高速高频的无形无相的能量——一切的存在之物之相都是短暂不真的,所以做人不要太认真太计较。

(20)、只有一种情况,让平等无碍存在,让二元对立不存在,那就是空。而这个空的本质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只有符合这三种条件,才能达到平等相。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所思维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有高矮,有长宽,有颜色,有大小,有生灭,我们有比较,有疑惑,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然而这一切都是表面上的戏论,都是颠倒,因为我们执着于此,才不断造作出各种不平等。致使一切都失去其本来面目。佛经中常说空相,其实就是平等相,无碍相,而不是思维想象出来的一无所有。心经中那么多无,不是在否定一切,是肯定一切。不是肯定它们的真实性,而是肯定它们的法性。所以为什么神通在佛教是一件不值得惊讶的事,万物本就无碍想通,平等如一。佛经中有很多这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神通,有人认为是神化,其实是证悟空性的体现。比如纳须弥于芥子,比如菩萨化现万千,比如佛陀的正遍知。如果佛法只是告诉你道理,那就是彻底的悲观主义。但佛法之不同,就在于你能闻能思,而且能修。也就是心经中所说:“行深般若波若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下面那么多无,按照顺序,可以看做是修的次第。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但万千法门,难离此法。闻和思,是基础,修才是究竟涅槃的根本。

(1)、三藐三菩提是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译,指佛陀达到的无上智慧和真实境界,简称无上正等正觉。

(2)、诸,一切;法,既包括一切万有,也包括上面所指的受想行识。这里的空指能量也指万物的空性,

(3)、不增不减,心性空,无增多也无减少。觉悟成佛的,真性无增多。众生沉迷生死苦海中,真性也无减少。

(4)、是故(所以)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