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文案精选11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09-25 23:45:21 浏览59

荀子名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作者的名字怎么读

(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2)、出自先秦《荀子·修身》。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他便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实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讨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说明修身养性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要亲近正人君子而远离谄谀小人。这样,才会有利于自己道德的修炼进步。

(3)、原文: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4)、(释义)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5)、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骐翼:骏马。驽(nu奴)马:劣马。十驾:十天的行程;一天所行为一驾。这几句大意是: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之遥,而劣马走上十天,其行程也相当可观,这是因为它行走不止的缘故。此条以骏马、驽马为喻阐述学习的道理。天资聪颖的人如果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好比一匹健壮的骐骥不愿持续远行。而生性驽钝的人如果刻苦努力,锲而不舍,也可做出“十驾”之功。因此,不管天分如何,在学习上持之以恒是首要的。此条阐明的治学道理,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人努力学习,此名句因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语录,至今仍为人沿用。

(8)、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9)、选自《荀子·荣辱》。(释义)为人处世,先想到道义然后再考虑利益的人是光荣的,先考虑利益然后再想到道义的人是可耻的。

(1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1)、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知:同“智”,这两句大意是:滚动的弹子遇到低凹地便停止了,流言蜚语遇到聪明人便消失了。一二句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个真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滚动的弹子若在倾斜的地上滚动,将是越滚越快;一旦遇到了障碍,弹于便无法滚动了,流言蜚语遇到那些拨弄是非者,则会添枝加叶,越传越离奇。但谣言一到聪明人那里,便会嘎然而止。因为智者不会相信这些流言,“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见《论语·阳货》)。

(12)、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

(1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4)、出处:荀子《荀子·荣辱》,原文: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15)、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1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7)、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经典语录

(18)、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9)、出自先秦《荀子·不苟》。君子加强道德修养没有比“诚”更重要的,达到了“诚”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

(20)、北魏《姚伯多造像碑》,全国最早的道教造像碑

2、荀子说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

(1)、战国·荀况《荀子·正命》。名:名称。实:事物的实质。命:命名。约定: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相约而定。俗成:共同约定的;大家认可,习惯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这几句大意是: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了的,人们相约以此命名这一实物,一旦为社会所承认,固定下来大家一直沿用,这一命名就被认为是此实物的名称了。荀子的话说明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现在也可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

(2)、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3)、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

(4)、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恶(wù悟):讨厌,害怕。辍(chuò绰):停止,废除.辽远:遥远宽广。匈匈:同“汹汹”,吵吵嚷嚷。这儿句大意是: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玲而废除严冬,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遥远而改变宽广,见识远大的人不会因为目光短浅的人吵吵嚷嚷而停止行动。这几句先以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喻,强调人们的正常行动不要因为种种干扰而中止。可供论述人应当有坚定的信念时引用。

(5)、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6)、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柱:通“祝”,折断。束:被约束。这两句大意是:过于刚强就自己招致折断,过于柔弱就自取约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跟度,超过这种限度,就会导致矛盾向相反方面转化,这两句话正说明这样的哲理。可用于对性格的规劝。

(7)、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

(8)、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9)、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10)、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1)、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13)、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荀子名言

(1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15)、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

(16)、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17)、出自先秦《荀子·非十二子》。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说明“仁”正反两个方面的标准。

(1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19)、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后圣”。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2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3、荀子的名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1)、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荀子·仲尼》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8)、出自先秦《荀子·强国》。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9)、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命》

(10)、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

(11)、出自:荀子《荀子荣辱》,原文: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12)、《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3)、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6)、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17)、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18)、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

(19)、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20)、战国·荀况《荀子·成相》。戒:警惕,戒除。有(yíu右):通“又”,指重犯错误。这两句大意是:犯了错误以后不知道警戒,以后必然重犯。可引用以警告那些犯了错误而不思悔改的人。

4、荀子与人善言暖于布帛拼音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

(3)、这句话也告诉人们: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可见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谦逊的厉害。所以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在生活中要对身边的人温暖以待。

(4)、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见《荀子·大略》。博: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老师。这几句大意是:国家将要兴旺的时候,一定十分尊重教师;国家将要衰亡的时候,一定格外轻贱教师。此条采用对比的方法,以尊师与贱师为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的优劣与国运的兴衰,虽不乏夸张成分,但却发人深省。“师”与“傅”在封建社会中都由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帝王的政治影响。“师”、”傅”受到轻贱,其他臣下则可想而知,其言路必定阻塞,其政治一定昏愤。因此,该名句实质上道出丁一个封建社会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具有典型性与很强的说服力,可引以说明尊师重教的重要意义。

(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8)、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9)、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荀子·天论》——荀子名言

(10)、战国·荀况《荀子·致仕》。流:没有根据。流诉:谗言,毁谤。不官:不公开。衡至:横逆而至。这几句大意是:凡是那些没有根据的言语、说法、事情、谋划、称赞、毁谤,不公开而横逆而至的,高尚的人对这些要小心对待。世上总是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流言蜚语,不管它是毁也好,誉也好,既然它不敢公开,而是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传播,大多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作为,至少也是一些好奇无聊的人不负责任的妄言,其结果往往伤人坏事。所以高尚的人对此要洞察秋毫,谨慎对待。若是对己,要置若罔闻;若是对人,则不可以讹传讹。这几句多用于告诫人们对一切流言蜚语都要小心谨慎。

(11)、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12)、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13)、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14)、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明:光明,明亮。贤:人才,贤德。指有德有才的人。

(15)、解释:对别人说友善的话,比穿上布衣丝服还要温暖;用恶语伤害别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

(16)、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17)、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9)、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0)、战国·荀况《荀子·荣辱》。穷:窘迫。这几句大意是:能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从不埋怨别人;知道自己命运前途的人,从不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的人,常常很窘迫;埋怨上天的人,常常没有志气。这几句说明人不应“怨天尤人”。而要做到不怨天尤人,必须有自知之明,能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同时能审时度势,对大环境、天气候有所了解。做不到这些,常常会在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出现问题后又怨天尤人,无助于解决问题,只能增长消极情绪,志气低落,从而产生新的、更多的同题。可用以劝勉青年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要怨天尤人。

5、荀子说的与人善言后面怎么读

(1)、战国·荀况《荀子·荣辱》。这几句大意是: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这种以物质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表达关心、爱护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用“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表达恶言恶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告诫人们切不可恶语伤人。

(2)、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4)、战国·荀况《荀子·修身》。非:批评。当(dàng荡):恰当,正确。是:肯定。谄谀(chànyú产余):阿谀奉承。赋:败坏.伤害。这几句天意是:批评我批评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者,正是要败坏我的人。作为识人、择友、自我修养的格言,~等句仍有借鉴意义。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6)、荀子认为,所有人的心底都有着难以满足的欲望,不仅“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而且“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

(7)、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8)、荀子也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9)、选自《荀子·儒效》。(译文)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知道的,知道的不如实行的。学习到了实行这一步便算达到极点了。

(10)、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11)、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明:视力好,引申为看清楚。聪:听力好,引申为听清楚。这两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看两种不放在一起的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听两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条以眼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例子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劝学的道理本来很枯燥,不善说理时,往往不易为人所接受。苟况巧妙地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用人们最熟悉、最简单的例子浅显易懂地阐明道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很强,因此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12)、荀子《荀子·非十二子》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13)、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14)、见《荀子·富国》。是:这。蹶(Jué6决),跌倒。这几句大意是: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满盈,这就是即将倾覆的国家。田野为粮之本,仓凛为粮之末;百姓为粮之源,府库为粮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勤于生产,田野才能多收粮食,仓藏才能充实;只有百姓富足,国库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悯农,百姓不能乐业,田野不能收获,而强行拽刮,使国库充实,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倾覆灭亡。这几句可用于揭露苛政。

(15)、见《荀子·法行》。本句大意是:好医生的家中病人多。人有病,都希望能尽快治好,所以凡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去上门求医的人就多。本句多用来说明从病人的多少,可以看出医生技术的高明与否;也可用以比喻知识渊博、处世经验丰富的人,登门求教的人就多。

(16)、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靚《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结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标准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1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8)、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

(19)、《荀子·荣辱》阐述了恭俭的作用、荣辱的根区别和安顾利害的基本状态。以及通过对一些现象的分析,指出小人肆意妄行,争强斗狠,虽欲求荣,实际所获得的却是莫大耻辱,这是由于他们不自知、不知命的缘故。君子和小人的先天因素没有不同,只是由于环境、修持内容的不同,才使彼此分道扬镳。人们不应放纵欲望、要有长远打算的道理。最后说明是礼义让人各安其守、杜绝非分之想的有力武器。   

(20)、见《荀子·正论》。恶(wǜ务):憎恨。本句太意是:憎恨这人的多了,这人就危险了。得人心则安,失人心则危,因此遭到憎恨的多少,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危险与否的标志。

(1)、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最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

(2)、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足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这两句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让人民富裕起来,并善于积蓄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固然是重要时,但人民富裕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蓄储备,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昌盛。本名句可供阐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3)、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4)、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5)、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经典语录

(6)、战国·荀况《荀子·性恶》圣: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积:积累。致:达到。途之人:指平凡的人。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花流水联盟的领袖。喻品德崇高的人。只要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尚的人。

(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8)、出自先秦《荀子·大略》。嘴巴说好话,行动做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9)、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0)、战国·荀况《荀子·富国》。下:指百姓。上:指政府、国家。这两句大意是:百姓贫穷,那么国家也贫穷;百姓富裕,那么国家也富裕。国库的财富由百姓供给,要使国库充裕,必须先使百姓富裕,没有百姓贫而国家富的。所以采取措施,鼓励生产,使百姓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基础。这两句可用于阐述民富与国富的辩证关系。

(11)、出自《荀子·天论篇》。(释义)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小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而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情。

(12)、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名言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荀子经典语录

(1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荀子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