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1、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和特点有哪些
(1)、画家、插画家埃德温·奥斯汀·艾比(EdwinAustinAbbey)出生于美国,他热爱英国的一切,尤其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前拉斐尔派的绘画风格影响,他的作品总是通过丰富饱满的色彩、刻画精致的细节以及中世纪的背景,给画面带来强烈的戏剧感,用这样的特点来描绘莎士比亚的戏剧再好不过。
(2)、(节选自广西师大出版社《约翰生传》,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3)、 脱离群众的孤军作战是哈姆莱特悲剧的重要根由。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 “血腥的国王”克劳狄斯的形象、奥菲丽亚的形象以及雷欧提斯的形象。《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莎士比亚在中国。
(4)、遇到生词或是其他不懂的地方,勤查资料,日积月累。
(5)、在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中人物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6)、1608~1612年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
(7)、莎士比亚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伊丽莎白时代,那时候的英语无论是在词汇还是句法方面,都跟现代英语差别较大。而莎士比亚作为著名的戏剧作家,其作品的特点是人物典型、情节生动、词汇极丰。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统计表格中莎士比亚的作品词汇量:24,000个。该表格数据选自我之前分享的一篇名为“英语词汇怎么学、怎么记?看完就知道了!”:http://toutiao.com/i6318986385290166785/。
(8)、 恩格斯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莎士比亚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喜剧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气氛。喜剧中的正面人物问题。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威尼斯商人》(1597)写友谊、爱情、仁慈和贪婪、嫉妒、仇恨之间的冲突,反映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矛盾。
(9)、应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标准地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范例。从实践中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再到实践中去运用规律、检验规律、完善规律。因此可以说是大量的实践使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贴合实际、适合演出并很容易被 改编成其他的演出形式。
(10)、反看哈姆雷特,这种类比同样存在。哈姆雷特伸开的双臂,就像故意模仿欧菲莉亚手臂上方十字架上的耶稣的姿势。而且哈姆雷特说话的时候心不在焉,用右手摘下一朵玫瑰,花瓣落在桌上,不知不觉的毁掉了这象征性的花朵。哈姆雷特与耶稣、奥菲莉亚与乌撒之间的对应关系预示着一个死亡与背叛的故事即将上演。
(11)、钟鸣老师虽是一名年青年剧作家其作品却十分丰富和老道。作品《深水区》《赤裸的巧克力》《蚕马,蚕马》让人们看到了一位青年剧作人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锐气与锋芒;《大道行》《孔子》《苏轼》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胸怀天下有古之君子遗风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而《洪波曲》状写了抗战时期田汉先生的感人历程其激昂之情可谓力透纸背,尤其是那句“日本人快来了!他们绝想不到,大灾后的湖湘,会以血的教训激励自己,长沙还是那个横在日寇面前不可逾越的屏障!”更是尽显了湖湘男儿的热血忠肠。
(12)、“得体原则”中有一条是“类型的得体”,它需要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中。在一部戏剧中,作者应当竭力强调人物的一般“类型”,赋予其“普遍性”,同时无论人物的个人癖好如何,都要坚持这一原则。这一原则在理论上是很好的想法,它源于“简练”“总体意义”与“形式”这三项价值,它们有说服力地融为一体。但是与其他每一种笼统的想法一样,常见的简单方法就能对其进行解读。因此,大批批评家与作家认为,如果你描写的是一位罗马人,你就应当将重点放在构成“罗马人”的特征上,或者说,如果描写的是一位守财奴,就要重点刻画他的吝啬特点;而如果要描写一位国王,就要聚焦于他适合担任国王的品质:
(13)、(福利):34所院校文学考研真题打包免费送!
(14)、在这场危机中(1764年至1767年),约翰生通过英雄般的壮举,最终完成了《莎士比亚作品集》,并写出了气势磅礴的《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1765),这不啻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丰碑。
(15)、第三时期(1609—1612)主要作品是传奇剧。
(16)、第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17)、在《暴风雨》第五幕第一场,爱丽儿唱道:“蜂儿吮啜的地方,我也在那儿吮啜;在一朵黄花九轮草的冠中我躺着休息……”这里写到的“黄花九轮草”是英国人熟知和喜爱的观赏植物,多生长在收场和草坪,五月份到达花期。黄花九轮草是仙女们最喜爱的花。
(18)、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部经典著作像这些文本一样遭受破坏,错误百出。约翰生认识到造成这种状况的种种原因,曾在征订启事中称:“将通过认真对照最初版本,更正这些文本错误。”我们此前也曾指出,依托于现代编目学,约翰生对编写此书所使用的方法形成了技术性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在他逐一编写戏剧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明确。
(19)、 利四世》(上、下)(1596—1597)、《亨利五世》(1598—1599)是历史剧的佼佼之作。
(20)、所谓对照,就是指正反对比,一句话里表达两个完全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如:‘NotthatIlovedCaesarless,butthatIlovedRomemore’——选自:JuliusCaesar,ActIII,SceneII
2、莎士比亚作品的特色和艺术价值
(1)、这种形式的语言讲究押韵,往往用于对句中。如:‘Lovelooksnotwiththeeyes,butwiththemind,Andthereforeiswingedcupidblind.’——选自:AMidsummerNight’sDream,ActI,SceneI
(2)、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都是历史剧,或是很多情节都与历史事实相关,所以要看其剧目,就得对剧目发生的历史背景作事先的了解。此外,有些剧目人物的特性,也需要提前看作品的注释,否则很难理解为什么某个人物会说出这样或那样的语言来。
(3)、1590~1600年的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4)、其语言丰富多彩,词汇量巨大,语言形式多样,既有民间俗语又有贵族标准语,而且每一个人物都有其个性化的语言,如在《李尔王》中,李尔王采用的是宫廷贵族威严正派的语言,而弄人则一口俚语,语气间充满着诙谐调侃、插科打诨。
(5)、钟鸣老师是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本次出版的《剧作集》收录了钟鸣老师创作的十个戏剧剧本。这里面既有话剧也有戏曲还有童话剧,其中有些是已经上演并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的,也有一些是还未上演过的剧目。
(6)、赵清阁诞辰104周年|傅光明: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上)
(7)、一是语言的高度形象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
(8)、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清宇认为费穆对于“戏中戏”这一编导技艺的运用体现出其对于中西古典戏剧传统的兼收并蓄,他通过分析电影《前台与后台》、话剧《秋海棠》中“戏中戏”的运用,探讨了费穆对中西古典剧作家如莎士比亚、李玉的继承,并从中辨识费穆作品中的“戏中戏”,从服务于“叙事”向旨归在“抒情”的转变轨迹。中山大学的谢桂霞认为,译者的笔记(包括脚注或尾注)不仅具有注释的作用,同时也显现了译者作为专业跨文化交际者的选择和决策的结果。她从1923—2017年所有版本《哈姆雷特》中的译者笔记作的描述性研究中发现,译者笔记的内容从早期的故事介绍到当前的学术意义都展示了《哈姆雷特》在中国被接受的一般路径,而与其他类型的辅助语相比,译者注更能反映目标读者的需要,从而揭示话语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华东师范大学的何建伟认为傅光明的《莎剧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通过追根溯源,在考察莎剧经典的“原型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文本对比,既揭示了莎士比亚戏剧鲜为人知的“暗黑”渊源,又向读者展示了莎士比亚如何“‘借’化不朽”、何以魅力非凡。此外,他认为傅光明的研究从完整、深入地回应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评和立体、丰富地解读了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两个层面实现了对“经典的延续和拓展”。辽宁师范大学的宁平认为文学透视下的政治研究已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研究的重要特征之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学者对历史剧予以政治哲学和政治文化维度的研究不断深入。她关注并梳理了21世纪以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阐释我国学者在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研究中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以及在海内外莎学研究的文学价值重构中的重要文化参与。
(9)、所谓拟声,是指模拟自然界声响。拟声词是蕴含人的主观情感,从而产生相类似并让人认同或感知的声音的一种修辞手法。如:buzz,squeal,squeak,hiss.
(10)、《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通过创新、瑰丽的手法,无处不体现出这种无与伦比的价值,即“真理的稳固磐石”。正因为此,文学批评史家有时会直接得出结论,认为约翰生通常对于“形式”不太感兴趣,因为这与文学的“表征”价值观相悖。但是,我们应当牢记两项因素:(1)《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虽然十分复杂,但却只是他诸多批评著作中的一种,而且是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创作而成,约翰生在创作此文时极其强烈地追求着弗洛伊德所说的“现实原则”。(2)约翰生出生时,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漫长、影响最大的文学形式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在写作时,则是这一时期临近尾声阶段)。这一时期就是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至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古典主义模式”。因此,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形式与风格价值(除传统之外)与舞台表现与剧院实务相关。在这些不同凡响的剧作中,依然体现出形式上的迟疑与不安,对此他的做法是从其背后抽取出静态的前提,即它们的立足点,然后用一种更加功能化、动态的方式将其取代。诗歌的关键功能(这超出了其他任何功能)是“寓教于乐”:换言之,就是通过语言中最强烈的神奇力量,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并加深或拓展对生活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批评的“经典传统”。约翰生沿袭这一传统之后,变得更加活泼,更加善于纠正自我。他在挽救和复兴古典主义价值观时尤为典型(即通过艺术获得知识,换言之,即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他破除了“新古典主义”理论中的三项重要规定,即所谓的“得体”原则,这些原则一百五十年来束缚了戏剧理论的发展。它们是文艺复兴晚期文学批评活动的副产品之当时人们一心追求古代的古典主义梦想,力图创造出“新古典主义”并使之成为系统化的思想,以实现这一梦想。这种系统化的过程经常取代对总体目标的构想,尽管这一做法受到了抗议与反驳,但这种束缚即便在实践中不具有可行性,却依然存在于理论中。
(11)、傅光明|论莎剧《亨利五世》中搞笑的戏剧冲突
(12)、从公元5世纪开始,一直到1100年,他们所说的英语被称为古英语。从1100年开始到1500年左右,这一阶段的英语被称为是中古英语。
(13)、约翰生的文学批评体现了戏剧性,即他作为天性容易恐惧与困惑之人,通过自身的力量,能够立即实现这样的人最难以实现的成果。这也与他的道德写作一样。这种净化或宽慰作用存在于一切优秀的戏剧中,因为在发现被人们遗忘的显而易见之处时,他并没有忽视任何问题。他的专业知识与细读文本的分析力量不亚于其他任何批评家,但他善于通过争论和提出不同观点,掌控批评中的心理诱惑,从而聚焦于局部而非整体,或者关于经验的大量书面记录(我们称之为“文学”)之间筑起壁垒。就此而言,无人可与之比肩。《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是对文学中最高雅的表现所作的一次伟大而经典的肯定。但是,这一肯定属于真诚之举,因为我们还从中发现对其他各种表现的共同感受(无论它微不足道还是至关重要,无论它是恶意的还是慷慨的),即文学可以表现于这些用途中,而且是每天都表现。早在他刚开始编写《莎士比亚作品集》时(1756年),他就在《对当前文学状况的反思》中指出,“无论快乐的原因是什么,都同样可能成为痛苦的原因”,而且“无论天生的天赋或艺术的效果对于人类多么有益”,它们都必然堕落为微不足道、负担或有害的结果。如果人们将人文学科视为“仅仅是一种获取快乐的途径,若公正评估,就很可能质疑这一点;但若是称之为必不可少之物,就能结束争议;很快人们就会发现,尽管有时文学可能会妨碍我们,但倘若缺少它,人类生活就很少能提升到高于动物生活的存在”。对于每一种文明而言,在它出现之前都有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文学提供的(整体的)“知识的光芒”,就无法孕育出文明。这种“知识的光芒”肯定能“使我们看到我们不喜爱的方面,但谁会为了逃避这一点,希望自己堕入永恒的黑暗之中呢”?
(14)、有学者统计发现,莎士比亚的剧本,70%由素体诗组成,5%是押韵的诗,还有25%是散文。当然,不是说每个剧本的语言都是这样的比例。在他早期的剧本当中,有韵的诗歌占比相对多一些。
(15)、悲剧:首先,莎翁的悲剧通过描写各种对抗的社会力量的冲突,来反映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虽然与恶势力同归于尽,但他以人文主义理想反抗黑暗现实的精神与努力值得所有人肯定。其次,外在的社会冲突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结合,揭示了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推动人物性格发生变化。再次,莎士比亚的悲剧具有悲壮的色彩。他以高贵英雄在残酷现实面前的可悲毁灭作为悲剧主题,充满了沉郁悲愤的情感色彩。最后,悲剧中含有喜剧因素,达到了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
(16)、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一场,蒙太古夫人与班伏里奥有如下对话(以下剧作引文皆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11卷本《莎士比亚全集》,大部分为朱生豪先生所译):
(17)、所谓矛盾修饰法,是将两个互相矛盾、互不调和的词放在同一个短语中,产生特殊的深刻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段。如:Partingissuch sweetsorrow.——选自:RomeoandJuliet,ActII,SceneII
(18)、-在阅读指定的戏剧或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撰写学习日记。
(19)、梅兰芳(1894-1961),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20)、班伏里奥:伯母,在尊严的太阳开始从东方的黄金窗里探出头来的一小时以前,我因为心中烦闷,到郊外去散步,在城西一丛欧亚槭的下面,我看见罗密欧兄弟一早在那儿走来走去。我正要向他走过去,他已经看见了我,就躲到树林深处去了。
3、莎士比亚的作品介绍
(1)、艾略特的论述表明,在《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中,我们目睹了两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伟大人物之间的神交,这也许是研究这篇作品的唯一途径,除非我们忘记了我们正在阅读一部传记,而且转移了我们的语境,同时像笔者此前多次所做的那样,聚焦于技术上与更加专业化的背景中最为相关的问题。托马斯·泰尔斯在约翰生逝世后指出,尽管他在这些方面出类拔群,但他并不属于批评界,甚至不属于学术界,而是“属于整个世界”。
(2)、第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3)、但是,只要一提起《莎士比亚作品集》,人们自然想起《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它大致分为四节:(1)莎士比亚的伟大,当今世人可能将其视为超越历史上一切诗人的经典作家。这一节重点放在莎士比亚从各个方面对人类天性的刻画。莎翁笔下的人物“符合整个世界的原貌,真正体现了普遍的人性”,并且“他们的言行都体现普遍的感情与原则,扣动所有人的心弦”。(2)之后,他开始论述错误或弱点(莎士比亚“为了行文方便而牺牲了美德”,并且忽视了道德功用;其情节经常构建得较为松散、仓促,语言有时也不够灵活)。这一节令浪漫主义学派及其维多利亚时期的门徒很是反感,他们认为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只能高唱赞歌,否则就不正确,他们甚至听不得任何人指出莎士比亚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缺憾。这一节之所以对当今世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是因为约翰生在其中并不赞同莎士比亚对新古典主义“时间与地点的统一律”的忽视,并认为这是一个错误。(3)之后,约翰生立足于自己同时代的诗歌与戏剧评价莎士比亚。(4)最后,他考察了莎评的历史,收录直到十八世纪中叶的批评作品,并对自己的编写方法作了介绍。
(4)、这种形式的语言基本不讲究韵体,主要是给社会底层的人物或是关系亲密的角色之间对话时使用。有时也用于人物发狂时使用。
(5)、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话语种类主要有三种:开场白(prologue)、独白(monologue)和自言自语(soliloquy)。
(6)、约翰生具有永恒的价值,即真正的问题依然不会消亡。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特别体现出形式主义的问题(约翰生极为有效地对此进行了挖掘),而是“想象力中的饥渴”通常是为了更大的目的(这不仅存在于批评界,也存在于其他各个方面)追求某些特质时所采用的方式,而且在此过程中,文学更广泛的用途变得复杂与枯竭。
(7)、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使“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8)、赵清阁诞辰104周年|傅光明: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下)
(9)、约翰生最终通过“强大、全面的理解能力,使自己对这位作家的阐述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位评论家”。如若不是和前人比较,而是和他创作此书之初(1756年)宣布的理想以及此后的版本相比,那就只有一个错误或是缺憾。约翰生所编辑的戏剧并没有经过莎士比亚本人核对。我们所获得的版本最多只能算二手资料,这无法避免,而且经常连二手资料都不如。约翰生曾称自己的作品是为演员编写的,他们可能很少能理解这些戏剧作品。这些剧作由外行人抄给演员;但抄写员同样不能理解,而且抄写过程中错误百出。演员有时也许会删减原作,以减少需要背诵的台词量,最后出版社没有经过校勘就出版了。
(10)、收入待遇:岗位工资加绩效奖金,条件优秀者面议。
(11)、悲喜剧: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带有“问题剧”的特色,其创作主旨和描述重心在于揭露社会,提出问题,显示生活的真实面目。喜剧的框架表现悲剧性的矛盾冲突。这类戏剧对后世的“正剧”“社会问题剧”提供了借鉴,代表作有《一报还一报》《终成眷属》《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12)、在《仲夏夜之梦》第二幕第一场,小仙女在谈及仙后时说:
(13)、词汇量的大小只是影响理解的因素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很多词汇跟现代英语压根就几乎完全不一样,所以如果不熟悉当时的词汇体系,也根本看不懂。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些莎士比亚作品词汇与现代英语词汇的摘选对比:
(14)、抑扬格五音步(Iambicpentameter)
(15)、古往今来,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单纯从植物学角度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的研究却极为鲜见。这本书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16)、为了塑造好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亚一是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容冲突。
(17)、这一段提及的“锐刺山楂”,多生长在树篱和公园等处。山楂树确实像莎士比亚描写的那样,枝叶茂密,树影婆娑。牧羊人最爱山楂树,他们在天气酷热时到树下乘凉,在暴雨降临时到树下避雨。
(18)、所谓头韵,是指几个单词都是以同一个辅音字母开头,发音上也一样,这样读起来就会给人以节奏感,朗朗上口。如:
(19)、活动预告|傅光明《新译莎士比亚全集》演讲&读书会
(20)、二是语言的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
4、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
(1)、 戏剧的形式、表现手法的革新。关于“莎士比亚化”。
(2)、第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3)、莎士比亚一生十分高产,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剧本和诗歌。尽管他的十四行诗也被认为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莎士比亚之所以被称为“永恒”或是被称为“属于所有世纪”的原因还是他创作的大量优秀的戏剧剧本。他的剧本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这其中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中国戏曲等众多的戏剧形式。而且,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他的剧本还被无数次地改编成电影。
(4)、(福利)20古代文学考研百余所院校信息汇总
(5)、在此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6)、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多熟悉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耳濡目染之后,会逐渐适应并熟悉其特有的语言特点。
(7)、首先,莎士比亚的剧作的风格可称得上是“取法适度,圆融中和”。所谓“取法适度,圆融中和”,首先从剧本的故事情节来看,莎士比亚戏剧的情节不会有过分怪异、过分奇特或是情感过于偏激、过于刺激观众神经的内容,整体取材都是比较符合更广大的观众所能接受和体验的情感和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剧情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在改编和整理这些材料时他把那些过于极端的情节、故事和情感、情绪都会过滤掉,而保留下来的往往都是那些从各方面来讲都比较中和适度的情节和不是极端刺激观众心理的感受,从而让自己的剧目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这是从莎士比亚的剧本情节来看的,而从莎士比亚的表演观来看,他也是追求一种中和的效果。他重视台词的声调、表演的姿势、语言和行动的相互配合,反对表演过火或是平淡不足,强调自然与适度。其实反对表演过火或是平淡不足,强调自然与适度这也是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观。事实证明这种自然、适度的表演风格是最能为更广泛的观众所接受的。因此,整体上看莎士比亚的戏剧风格可谓是“取法适度,圆融中和”。
(8)、三是充分发挥独白的作用,通过独白,有力地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和他思想性格发展的过程。
(9)、第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10)、所谓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如:‘Itistheeastand Julietisthesun’——选自:RomeoandJuliet,ActII,SceneII
(11)、新 书|关诗佩著《晚清中国小说观念译转:翻译语“小说”的生成及实践》
(12)、 悲剧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描写人文主义者的斗争生活及其失败的悲惨结局。 《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奥瑟罗》(1604)是一出由“家庭悲剧”改造为富有社会意义的悲剧,写人与人“真诚相待”的关系在冷酷无情的现实面前遭到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