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千古绝句(文案精选78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1 10:46:28 浏览59

苏轼的绝美名句

1、苏轼的绝美名句摘抄

(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宋·苏轼

(2)、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6)、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轼

(7)、在团聚之夜,诗人难受时以酒浇愁。"大醉"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可能我们还无法体会到诗人心底的那种悲凉。诗人写下"问青天",可是天际那么辽远,留在天际里的声音是会永存?还是会在短暂地停留后消失呢?

(8)、诗人苏轼在中秋佳节、万家团圆的静夜,夜思念自己远在他方的弟弟,苏轼和其弟苏辙长达七年没有见面,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勾起苏轼的回忆。他把朗朗明月当成倾诉者,把心中的思念放在那里,期望着远在他乡的弟弟能感受到,能和他一起铭记。

(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宋·苏轼

(10)、出自宋代苏轼词《水调歌头》。人生在世,有着悲欢离合,月亮也会有着阴晴圆缺。从古至今,世界上就没有完满的事情。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12)、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13)、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14)、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15)、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6)、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17)、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18)、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9)、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20)、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苏轼的千古绝句

(1)、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2)、选自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天工:比喻技艺高超。写诗和作画的规律都是一样的,都需要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风格。

(3)、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5)、这个柔奴原本是王巩家中的一名歌女,因为美貌和气质俱佳,还有着一副天籁般的嗓音,原本在王巩被贬的时候她可以不用跟着王巩去受罪,继续留在京城生活,但是她十分坚决地选择了跟随王巩去了岭南呆了四年,所以柔奴与王巩之间的感情很深。

(6)、诗人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为官多年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不盲目顺从他人,他才华横溢,内心宽广,精神高远,他也遭受过别人不理解的坎坷痛苦和失意潦倒。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百般坎坷人生事,让我们走进苏轼,感受寄于天地间的壮哉豪情。

(7)、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赠刘景文》

(8)、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温庭筠朋友李远登进士。温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从事李员外二首》《寄李员外远》。

(9)、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2)、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13)、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14)、出自宋代苏轼诗《六月二十日渡海》。兹:这,此。就算是在这南荒之地死上多次,我也没有什么遗恨的了。在这次游历过程中,那奇绝的景色,是我平生未曾见过的。

(1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17)、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温庭筠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由云南征拜刑部尚书,对温家施以援手,带温庭筠至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三兆村南)与其子段成式结伴共读。

(18)、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19)、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20)、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3、苏轼的绝美名句有哪些

(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宋人苏东坡称这两句为“唐人早行绝唱”,清人沈德潜甚至认为“早行名句,尽此一联”,他们给出这么高的赞誉,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从意象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除了“鸡声”之外,五个意象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可以称为视觉意象。在万籁俱寂的清晨响彻远近的“鸡声”则是动人的听觉意象。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前句写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后句说一条板桥上积着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辛苦、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与这首诗有相同造诣的,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名词并置的典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一幅凄凉、萧瑟、落魄的晚秋图画。

(3)、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4)、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5)、苏轼和王定国交好,对于他的侍女寓娘(柔奴)也很熟悉。在王定国从岭南之地回归之时,苏轼问到他岭南之地风土人情如何,侍女寓娘答出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答语,让苏轼很是感动,随后把这句答语写入了宋词之中,成就“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经典名句。

(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7)、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8)、出自北宋·苏轼《江城子》。指结发妻子离去已经十年,音讯渺茫,即使不想念,也自然难以忘记。

(9)、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10)、出自北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伤欢喜、离别相聚,月亮有阴晴和圆缺。

(11)、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12)、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1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14)、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宋·苏轼

(15)、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16)、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17)、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18)、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9)、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20)、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4、苏轼十句名言

(1)、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温庭筠与段成式随调任荆南节度使的段文昌到荆楚之地。

(2)、这首宋词的题目是《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最精彩的名句当属最后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5)、苏轼在这首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词的大意是:

(6)、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7)、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9)、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0)、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11)、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2)、今天我们所分享的,是苏轼的两首以定风波作为词牌名的精彩宋词。虽然知名度或许比不上以上几首,但是其中各有精彩名句对你我的人生有帮助。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13)、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1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5)、诗人苏轼在中秋佳节、万家团圆的静夜,夜思念自己远在他方的弟弟,苏轼和其弟苏辙长达七年没有见面,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勾起苏轼的回忆。他把朗朗明月当成倾诉者,把心中的思念放在那里,期望着远在他乡的弟弟能感受到,能和他一起铭记。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7)、诗人苏轼在中秋佳节、万家团圆的静夜,夜思念自己远在他方的弟弟,苏轼和其弟苏辙长达七年没有见面,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勾起苏轼的回忆。他把朗朗明月当成倾诉者,把心中的思念放在那里,期望着远在他乡的弟弟能感受到,能和他一起铭记。

(18)、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