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谐音字的歇后语
1、带有谐音字歇后语
(1)、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2)、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3)、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4)、●.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5)、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6)、 欣赏有趣的谐音现象,体会谐音的妙处。
(7)、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8)、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9)、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10)、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11)、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12)、孔夫子搬家 从来不出门
(13)、山顶上敲锣——名(鸣)声远扬;远近闻名(鸣)
(14)、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15)、蹩脚木匠的活路(活儿)——东一句(锯),西一句(锯)
(16)、 ②歇后语可分两类:一种是推理式的,还有一种是谐音式的。
(17)、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18)、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19)、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贾珍)
(20)、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2、带谐音字的歇后语十则
(1)、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凤)
(2)、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3)、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倒霉透了;真倒霉
(5)、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事(屎)也是事(屎)
(6)、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7)、喝磨刀水长大的——内秀(锈);秀(锈)气在内
(8)、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9)、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10)、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11)、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12)、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13)、刀马旦不会刀枪------笨蛋(旦);徒有虚名
(14)、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15)、怀里揣棉花——软心(谐音字为“暖”→“软”)
(16)、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17)、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18)、和尚的房子----------庙。(妙)。
(19)、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20)、外婆死了儿子——没救(谐音字为“没舅”→“没救”)
3、带有谐音的歇后语有哪些?
(1)、白纸上画黑道——抹不掉;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2)、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3)、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4)、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5)、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6)、唢呐里吹出笛子调——想(响)不到一块;想(响)的不一样
(7)、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8)、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来
(9)、灯草打鼓------------不想。(不响)。
(10)、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11)、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12)、10)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13)、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14)、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贾母)
(15)、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16)、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17)、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18)、双手插进靛缸里——左也难(蓝),右也难(蓝)
(19)、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20)、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有条大黄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起来。
4、带谐音字歇后语字谜的手抄报 简单
(1)、解释:用“弹”来引出“谈”,前者指弹奏,后者指高谈阔论。
(2)、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谐音字为“只有一锯”→“只有一句”)
(3)、电灯泡上点火——不然(燃);其实不然(燃)
(4)、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5)、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王熙凤)
(6)、12)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7)、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8)、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9)、《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10)、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焦大)
(11)、黄酱掉在裤兜里——不是死(屎),也是死(屎)
(12)、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13)、●.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14)、狗长犄角——洋气(谐音字为“羊”→“洋”。)
(15)、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16)、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17)、肉骨头落了锅——啃(肯)定了(比喻确定无疑。)
(18)、皮皇帝的妈妈——皮太(谐音字为“皮太后”→“皮太厚”)
(19)、 (4)小结,谐音记忆法适用于枯燥而无意义的内容,比如较多的数字、多个名称的使用时尽量利用谐音将要记的内容编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最好与原来的内容相关联,不容易混淆。
(20)、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5、带谐音字的歇后语有哪些呢
(1)、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2)、 上弦的月亮——( )
(3)、壁虎捕食——出其不意有谐音的歇后语拓展二鞭炮店失火——自己恭维自己
(4)、“枇杷”与“琵琶”是同音词,虽然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意义更是毫无关联。那个人给县官送“枇杷”,却把水果“枇杷”写成乐器“琵琶”,所以闹出笑话。
(5)、二是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6)、解释:着火指发生灾难,地点是寺庙,所以是“庙灾”,谐音“妙哉”。
(7)、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8)、 搜集谐音歇后语,制作一张谐音歇后语手抄报。
(9)、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10)、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11)、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12)、扁担挑木——心挂两头(比喻既惦念这个,叉挂念那人。)
(13)、《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14)、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15)、四两棉花——谈(弹)不上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16)、解释:孙悟空是石头变的猴子,不是“人”,谐音“仁”。
(17)、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18)、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前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19)、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20)、茶壶里贴饼子——难下手;下不了手;无法下手
(1)、 耗子跳到钢琴上——( )
(2)、搬石头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办不到;够不着
(3)、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4)、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5)、 注:“下大雨”谐音“夏大禹”,大禹治水有功受禅让继承帝位,国号夏;“麦子”谐音“墨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创立墨家学说:“灌种”谐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早高地“谐音”高帝”,即刘邦;“田禾”谐音“田何”,西汉易学家;“必干”谐音“比干”,商纣王的大臣。
(6)、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