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字的歇后语手抄报(文案精选82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07 10:46:56 浏览59

谐音字的歇后语

1、谐音字的歇后语

(1)、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2)、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3)、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4)、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5)、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6)、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7)、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8)、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麽人都有(什麽仁都有)

(9)、蜘蛛拉网——自私(谐音字为“自丝”→“自私”)

(10)、吃人参——候补(谐音字为“后补”→“候补”。)

(11)、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12)、1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适宜(谐音字为“郑何氏”→“正适宜”)

(13)、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14)、黄鳝头掂啊起——盲打锡    黄鳝头,焊锡用的工具,因外形像鳝鱼头而得名。焊头收起来,不焊锡了,客家话说成“盲打锡”。运用时“盲打锡”谐意不予理睬。

(15)、老公拍扇——凄凉(谐音字为“妻凉”→“凄凉”)

(16)、 擂椎撑碓——无杈(差)客家话“擂椎”即“棒棰”。舂米的碓不用时要用丫杈撑好,没有丫杈,只好用棒棰了。客家话“无杈”谐音“无差”,运用时指毫无差错。

(17)、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谐音字为“粒粒在目”→“历历在目”)

(18)、裱糊匠开糟房(酿酒作坊)——酒少话(画)多

(19)、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20)、跛脚公王——废(费)神   梅县城南有个神庙叫泮坑公王;如若公王跛脚残废了,就成了废神。客家话“废神”谐音“费神”,运用时多指伤透脑筋。

2、谐音字的歇后语手抄报

(1)、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谐音字为“出羊相”→“出洋相”)

(2)、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3)、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4)、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5)、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6)、(比喻某件事情没有得到回答,或没有落到实处j

(7)、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8)、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9)、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10)、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这网上不少专业近视小炉匠)

(11)、灯盏无油——费心(谐音字为“费芯”→“费心”。)

(12)、字母表 | 声母 | 韵母 | 整体认读音节

(13)、11)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14)、1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谐音字为“龟心似箭”→“归心似箭”)

(15)、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16)、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谐音字为“想入飞飞”→“想入非非”)

(17)、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18)、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19)、鸡啄蚂蚁——正适宜(谐音字为“食”→“适”)

(20)、潮州伯公——学佬神(老成)   潮州人,客家人称之“学佬”;伯公,即土地神。这样一来,“潮州伯公”便成了“学佬神”了。客家话“学佬神”与“学老成”谐音,运用时指学稳重点。

3、谐音字的歇后语和故事

(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是利用谐音写成的一首诗,其中的“晴”隐含着“情”。

(2)、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3)、1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谐音字为“离屎不远”→“离死不远”)

(4)、火砖烧瓦——共窑货   用青砖砌窑烧瓦,青砖与瓦都在同一窑内,所以说是“共窑货”。运用时指一样的货色,含贬义,相当于普通话的“一丘之貉”。

(5)、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6)、1猴子学走路——假惺惺(谐音字为“假猩猩”→“假惺惺”)

(7)、原始意义旳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旳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旳‘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旳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旳。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8)、《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9)、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此诗曾被选入语文教科书。

(10)、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11)、喝磨刀水长大的——内秀(锈);秀(锈)气在内

(12)、大字无横——人字(事)好   “大”字没有一横,成了“人”字。客家话“字”、“事”同音,“人字”谐音“人事”,运用时指人际关系好。

(13)、●.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14)、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15)、6)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16)、河边洗黄莲——何苦(谐音字为“河苦”→“何苦”)

(17)、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18)、饭甑肚欸放铁尺——蒸(真)家伙   客家话称铁器为家伙。蒸饭的甑子里放把铁尺,就成了“蒸家伙”了。“蒸”与“真”谐音,运用时指真物真事,一点不假。

(19)、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20)、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4、谐音字的歇后语括号里的字

(1)、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2)、轻声 | 儿化 |变调 | 语气词“啊”的音变

(3)、(比喻某件事情没有得到回答,或没有落到实处j

(4)、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5)、灯草打鼓------------不想。(不响)。

(6)、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刘三姐》)这是利用谐音组成的双关句子。刘三姐就“陶、李、罗”三姓与“桃、李、锣”三物同音相谐巧妙地就姓联物,指物借意,对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嘲笑了他们词穷歌尽、难以招架的窘态。

(7)、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8)、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9)、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10)、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11)、33)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12)、今天交作业的时候告诉我,你今天看了哪本课外书,看了几页!

(13)、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14)、《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旳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旳带有幽默性旳话语。通常有两种:

(15)、怀里揣棉花——软心(谐音字为“暖”→“软”)

(16)、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17)、妇人原来本姓〈倪〉,生成一个大肚子,嫁给懒汉吃酸菜,嫁给勤人吃肉鱼。猜一用具(谜底:菜坛子)这是利用谐音制作的一则谜语,其中“倪”谐音“泥”,因为陶瓷菜坛子是用泥做坯子烧成的。

(18)、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19)、解释:孙悟空是石头变的猴子,不是“人”,谐音“仁”。

(20)、扯起眉毛哄眼睛——自欺欺人,自骗自,自己哄自己

5、含有谐音字的歇后语

(1)、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2)、下班之后,老王和老李、老张说:“今晚咱们几个在哪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