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
1、什么选自韩非子难一
(1)、蔻(kòu) 笄(jī) 冠(guàn) 惑(huò) 颐(yí)
(2)、高中➭| 语数英 | 物化生 | 政史地| 其他|
(3)、最终得到酒的人如果放弃了,就没有这个故事了。
(4)、 以 回答。
(5)、官渡之战:东汉末年,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于建安四年(199)率兵十余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以劣势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拒。第二年,曹操乘袁军轻敌,内部不和,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焚烧其粮车和粮囤。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6)、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日:“吾wú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7)、综上所知,在当时危险的情况下,逼迫孩子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8)、 鬻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9)、 回顾方法: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把文章读得这么好!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好文章,还要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体会。
(10)、步骤一:引出商品,结合语境理解“鬻、誉”的含义
(11)、切入语言,关注商品,品味广告语的“妙处”。
(12)、如,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这句话,叶圣陶先生将“不停”改为“悄悄",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況。“一只手把画给拿走了”“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忽然他又把画放下”这三句话,叶圣陶
(13)、先生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
(14)、yù dùn máo wú xiàn fú
(1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16)、译文:
(17)、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包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只要找出这六要素,再串联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18)、不惑一一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四十岁的代称。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纪。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19)、结果一一比赛时,田忌取得胜利。在田忌的引荐下,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
(20)、大家个个都是认真学习的孩子,通过预习,就能把字音读得完全正确!
2、选自韩非子的成语典故
(1)、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前4句是叙述故事的内容,最后一句是作者发表的议论。所以讲故事时只讲前四句的内容。
(2)、经过——孙膑通过仔细观察想出了策略:巧妙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3)、经过一一猴子将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4)、誊(誊写)盾(矛盾)捂(捂脸)胯(胯下)杆(杆子)
(5)、提示: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在读的过程中,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故事划分层次,然后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内容讲述出来。
(6)、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7)、感受寓意:面对此情此景,你能不能劝告劝告这位楚人。
(8)、参考答案:“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枋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的大笑刺激了孩子的情绪;“水手们笑得更欢了”,他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致使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水手们的“笑”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
(9)、②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对应现代汉语的一个词。
(10)、艘、航、舱(“舟”作左偏旁时,第五笔横右边不出头。
(11)、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12)、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破。”有的人说:“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上。
(13)、《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通过孩子的妙答,表现了他的风趣、机智。
(14)、根据课本上提供的素材,或是自行想象,选择与自己同行的人物、探险的地点、携带的装备以及可能遇到的险情。
(15)、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16)、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7)、有的人接过长矛用手掂了掂:( )
(18)、情景:此时,听见叫卖声,好奇的人们驻足围观:
(19)、讲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抵触而被人问住无法自圆其说的事。
(20)、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3、出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⑥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3)、《摔跤》 主要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反映了小嘎子聪明、机敏、争强好胜和有心机的个性。
(4)、示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他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ロ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都不能刺破它!”接着,他又拿起一支矛,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它都能刺破!”这时,一个人上前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卖兵器的人一愣,哑口无言。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上的。
(5)、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讲故事不是背课文,要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故事的内容。
(6)、楚人听了心想:( )
(7)、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上。楚国人刻意地夸大了自己的矛和盾的作用,既不符合事实,又互相抵触,所以当有人问他时,他“弗能应。”
(8)、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本单元共编排三篇课文,包括《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
(9)、《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10)、①靖郭君:本名田婴,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文(孟尝君)之父。齐湣王即位三年时,赐封田婴于薛邑,故称薛公,号靖郭君。城薛:城:动词,筑城。薛:春秋时诸侯国国名。战国时为齐所灭。地在今山东省滕州南。滕州市有“薛国古城”。②谒(yè)者: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③请者:拜访的人。三言:三个字。益:多。有于此:有,等候,等待。④亡:通“毋”。可译为“不”、“不要”。更:连续,接续。⑤荡:平坦。⑥阴:《释名》阴,荫也。荫庇。⑦隆:本义:高。隆,丰大也。—《说文》。⑧辍(chuò):中止,撤销,舍弃。
(11)、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韩桓惠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12)、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13)、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14)、⑤谁言: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子女的心意。
(15)、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
(16)、增删词句,使语言更规范,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17)、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8)、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字3个,写字4个,掌握多音字“夫”。
(19)、◎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ー写。
(20)、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孩子追猴子,爬上桅杆,处于危险境地)→(船长机智救孩子)
4、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1)、《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
(2)、孩子们自信满满呀!好,男生读蓝色部分,女生读黑色部分,比一比谁是朗读冠军,比赛开始!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巾帼、须眉齐胜出呀!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
(3)、为什么“衡水体”这么吃香?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4)、交叉—(交错)突然—(忽然)飘动—(飘荡)
(5)、◇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6)、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个“夫”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放在句首,没有意思,表示即将发起议论,所以读的时候也要稍作停顿。
(7)、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8)、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二实验小学五(1) 王紫潇
(9)、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10)、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单元学习的文章: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11)、◇《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好汉形象: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
(12)、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13)、湛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14)、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15)、豆楚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6)、两点,两点半,三点,三点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一次又ー次地看着表,天怎么还不亮啊?什么时候才能出发去旅行呀?
(17)、起因一一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摘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
(18)、◎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9)、 方法指导:先对照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并注意把握好停顿和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边读边理解边背诵。
(20)、(1)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2)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5、出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
(1)、 南极,洁白的“皮肤”,神秘的“内心”勾起了人们探险的欲望。善变的“脸色”,冰凉的“体温”使人们望而生畏。而我们有强大的好奇心,促使我们去南极探险。
(2)、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故事,孙膑通过仔细观察,想了巧妙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策略,帮助田忌获得了胜利。在田忌的引荐下,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
(4)、放肆(sì) 桅(weí)杆 龇(zī)牙咧嘴
(5)、《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6)、期颐——期,期望、指望。颐,赡养。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7)、弄懂关键词:这几个词语你们理解它的意思了吗?(课件出示:誉”“弗”“应”“立”)
(8)、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9)、自相矛盾 ( zì xiāng máo dùn )
(10)、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11)、《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12)、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3)、《梅花魂》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14)、为了让学生能检测所学的知识点,老师特意整理了第六单元知识点检测表+易错点,及时补缺补漏。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15)、《童年的发现》一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16)、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重点是写的时候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如果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
(17)、提示:第一段话,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突出了人们心理上的时间的漫长,等待的焦虑;第二段话,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说这么漫长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突出时间变化之快。
(18)、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单元学习的文章: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19)、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
(20)、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军神》 一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2)、《两茎灯草》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终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他守财奴的形象。
(3)、(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
(4)、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5)、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6)、起因一一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摘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
(7)、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滥等充数》《老马识途》、《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
(8)、如,作文中写“上课了,他挺直了腰板望了望大家,然后鞠躬让大家坐下,满都是军人的风度”,叶圣陶先生把“上课了”的“了”改为"铃一响",删掉了“挺直”后的“了”,在“挺直”前加上走进教室,在“鞠躬"后加了一个“,”,这样,句子不啰唆,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密,意思表达得也更准确完整了。
(9)、提示:联系上文,楚人所讲的矛和盾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立”应该是“存在”的意思。
(10)、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11)、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充分了解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再标画对阵图。回答问题时,要联系孙膑所想的计策,就能够说出其中的原因。
(12)、摩拳擦掌:形容战斗、竞赛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1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生字复习练习题,不走弯路!
(14)、放肆(sì) 桅(weí)杆 龇(zī)牙咧嘴
(15)、◎下面的片段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完后,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
(16)、示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他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ロ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都不能刺破它!”接着,他又拿起一支矛,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它都能刺破!”这时,一个人上前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卖兵器的人一愣,哑口无言。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上的。
(17)、吾盾之坚 坚固 应答 弗能应
(18)、聚焦问题源头:孩子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关键要去探讨问题的源头——也就是这个楚人的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的楚国集市,街上人来人往,谁来做做这个楚人,帮他夸夸他的盾。
(19)、(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20)、豆楚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孩子追猴子,爬上桅杆,处于危险境地)→(船长机智救孩子)
(2)、有的人拿起盾牌说:( )
(3)、巧妙地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后,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
(4)、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5)、吾盾之坚 坚固 应答 弗能应
(6)、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7)、有的人就问他:“那么用你的矛去攻击你的盾,将会发生什么?”,那个人无法答应这个问题。于是众人都嘲笑他。无法被攻陷的盾和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长矛,当然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8)、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充分了解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再标画对阵图。回答问题时,要联系孙膑所想的计策,就能够说出其中的原因。
(9)、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10)、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归文本,试着挑战背诵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己试着练习。
(11)、因为孙膑通过观察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所以让田忌最差的马对齐威王最好的马,输掉这一场;然后分别用上等马和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这两场一定会赢。这样最终胜两场输一场,转败为胜。
(12)、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每句话的节奏,韵味。掌声送给大家!
(13)、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14)、还有就是讳疾忌医,讲的是蔡桓侯与扁鹊的故事。扁鹊是战国时期的神医,能防微杜渐,在蔡桓侯还未病入膏肓时就提和他讲他的病需要及早治疗,可是蔡桓侯却不以为意,甚至讽刺扁鹊。直到后来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才找扁鹊治疗。
(15)、摩拳擦掌:形容战斗、竞赛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16)、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17)、吾盾之坚 坚固 应答 弗能应
(18)、增删词句,使语言更规范,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19)、《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盾和矛,因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不一。
(20)、豆楚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期颐——期,期望、指望。颐,赡养。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2)、《月是故乡明》 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
(3)、(4)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将枪瞄准孩子,逼追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4)、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⑤,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