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经典作品
1、卡夫写的歌
(1)、在他的小说《判决》中,格奥本格·本德曼是一位即将订婚的年轻商人,他以为自己有能力接手父亲的生意,进而摆脱父亲的阴影。可当他把病弱的父亲卷在被褥里放到床上时,老父亲却猛地掀起被子,「直挺挺地站在床上」,他「一只手轻巧地撑在天花板上」,大骂格奥本格为「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并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判决:「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
(2)、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掩饰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们因此而丧失了人的尊严。
(3)、窘境他行医多年,自诩遵守职业道德,而并不受人爱戴,以至于连一匹马都借不到。
(4)、你对这些话的领会程度,取决于你的孤独有多深。
(5)、卡夫卡的小说现在看来都很猎奇,而人物的行为是出乎意料的直接和赤裸裸,这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乡村医生》是其中最典型的作品之一。山村浩二的再解读让人欣慰,这部仅仅二十分钟的动画用了一万多张原画,全部由手提摄像机拍摄。
(6)、真正的道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7)、静安区图书馆“书房里的阅读”推出经典常读栏目,每月选取1本你很熟悉,但可能一直没有认真细读过的经典作家作品。你需要做的,就是加入进来,定下阅读目标,与志同道合的书友一起,以打卡的方式,鼓励自己完成阅读任务。主办方也会为坚持阅读的书友送上鼓励哦!
(8)、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9)、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地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10)、开篇语即是“我陷于极大的窘境”。其实后续发生的所有事件,都把这位老医生继续逼入无尽的窘境中。
(11)、卡夫卡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2)、书中,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他想走进城堡,成为城堡中的正式一员。但是,他找不到城堡的大门,而且,他还没获得通行证。于是,K就和一个女招待结了婚,因为这个女招待曾是城堡内官员的姘妇。借助这层关系,他有可能会见到这个官员,井且取得居住证。可是过了好几年他才明白,事情远非他想得那样样简单。那位所谓的长官,也是个只见过城堡大门而不知城堡内幕的人。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却怎么也进不去。最后,他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13)、表面看来,办公室里的人要高贵一些,幸运一些,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相反,手工艺把人引向人群。可惜我不能到木匠铺或花圃里干活了。
(14)、「您的干涉让我们很不愉快,因为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深深吸引我的东西,您总是无动于衷,反之亦然;您认为清白无辜的事情,在我这儿可能就是一种罪过,反之亦然;在您那儿毫无作用的东西,也许就是我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
(15)、我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这个世界,这便是我全部的陪嫁。
(16)、这种谛听之所以要费如此之大的努力,主要是因为只有那些最难于分辨的声音才能抵达谛听的人。绝没有能被吸收的教诲,也绝没有能够保存的知识。当它们匆匆而来,那些想被捕捉住的事物并非是为了任何人的耳朵准备的。这暗示了一种事物的状态,它正从反面精明地表明了卡夫卡作品的特色(在此从反面的描述要比从正面的描述更富于成果)。卡夫卡的作品表现出传统已是病魔缠身。人们有时把智慧定义为真理的史诗性方面。这种定义将智慧与传统内在地结合起来;智慧乃是始终如一的寓言真理。而久已失去的正是这种真理的始终如一性。卡夫卡远不是第一个面对这种处境的人。曾有许多随遇而安,死抱住真理或正好被他们视为真理的东西,多多少少是心情沉重地放弃了真理的可传达性。卡夫卡真正的天才在于它尝试了某种全新的东西,他死守住真理的可传达性和它的寓言成分,为此不惜牺牲真理本身,卡夫卡的作品从本质上说都是寓言故事。但它们的痛苦和它们的美使之不得不变得甚于寓言故事。它们并不谦卑地匍匐在说教的脚下,如同解释法典的故事,臣服于法典异传。尽管从表面看卡夫卡的故事是驯顺的,但它们却往往出人意料地向经典举起利爪。
(17)、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这一点是能够达到的。
(18)、我生活在这个世上,仿佛确信会有来生,有点像我为了安慰自己没能去巴黎,就会想,下次争取去一趟。《日记》
(19)、要冷静耐心。你尽量让坏事发生好了。你不要躲避。相反,你要认真观看。你要用主动的理解代替被动的接受刺激。这样你就会应付这些事情。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箴言》
(20)、《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2、卡夫卡 歌曲
(1)、写这封信的时候,卡夫卡已经36岁,他将自幼以来心中的郁结和盘托出。他向父亲诉说,自己是多么崇拜他,畏惧他;面对精明能干、强壮高大的父亲,自己又是多么无能为力。他明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痛苦与无奈,告诉父亲自己在充满嘲讽、欺凌和戏弄的阴暗环境下,如何对自己心生厌恶。
(2)、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3)、卡夫卡所写的一切,都想表明自己忧郁、软弱、孤僻的性格,以及生不如死的绝望和痛苦,都与象征着至高「权威」的父亲有关。
(4)、没有不满,没有愠怒,不觉得孤独,不忧虑将来,不感到不便,只是悠然自得地细细品味轮番而来的朝朝暮暮。
(5)、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他是自由的,因为他想要这个生命;现在他当然无法走回头路了,因为他已经不是当初想要这个生命时的那个人了,他所能做的只是继续执行他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当初的意志。第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能够选择这一生命的行走方式和道路。第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还将成为从前的那一个人,怀有这么个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走完这一生,通过这个方式最终回归自己,而这是通过一条虽然可以选择,但又是那么迷宫般的道路实现的,走在这条道路上,这个生命的任何角落都将被他踏遍。《误入世界》
(6)、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是很多,而且,他在去世之前,他的女友按照他的意愿,已经将他生前的大部分作品都烧毁了。但是,这些遗留下来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以荒诞的手法揭示了一种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他被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视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视为先驱,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为典范。
(7)、如果我不是有目的地来到这儿,而是意外地发现自己站在这个地方的话,那真有点山穷水尽的味道呢!《城堡》
(8)、卡夫卡作品主要是以小说呈现的,他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一生写过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小说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伯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的态度,所以卡夫卡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9)、如果说,你是我最心爱的人,那么,这也许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就是,我觉得你是把刀子,我用它搅动我的心。
(10)、有原著支撑的动画片有利有弊。好处是有了坚实的结构基础和一定的受众;坏处是动画很难超越原著,尤其是已经被奉为经典的原著文本,在驾驭起来,不仅需要渗透他人的文本思想,还要体验着无法超越的困难。好在卡夫卡的小说本身充满了奇诡的想象力,于是山村浩二大可用自己的才气将这种诡异发扬到极端。他不吝啬的放入各种象征性符号和张扬抽象的画面,完整地体现了卡夫卡小说的意境,以小提琴为主的配乐和孩子的童谣也恰到好处,丝毫没有喧宾夺主。大师级的作品在吾辈看来只能瞻仰,作为优秀的动画作品,它扼杀了我对小说文本的再解读,而带有山村浩二本人浓烈的气质。黑白和混沌的色调显得异常苍凉,充分表现了卡夫卡世界的荒诞诡异。
(11)、而面对父亲这样一连串异常的举动和莫名其妙的判决,格奥本格丝毫没有反抗,而是「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最后跳入河中。
(12)、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13)、生活将以铁一般的逻辑粉碎任何发自内心的疏离和背叛倾向。
(14)、我要好好的活着,用心的活着,等到有一天,上天把他欠我的全都还给我!《变形记》
(15)、我们有太多必须日常思考的琐事,有太多必须从头学习的东西:新的样式、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话语……可是与此同时,也有的东西无论经历多长时间无论其间发生什么也是绝对忘却不了的。有磨损不掉的记忆,有磐石一般存留心中的场景。
(16)、世界每日都在发生变化,提醒着我们人生转瞬即逝,无以反复。而经典作品,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阅读经典,让我们在与文学巨匠的对话中,穿过时间与空间的隔阂,采撷历史沉淀的智慧,感受人性共通的情怀。
(17)、除非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18)、可惜的是,这种短命的欣喜并没能活到父子俩的下一次「共识」。这不仅是因为下一次「共识」的出现极其困难,更因为这种欣喜本身就只是卡夫卡的一厢情愿。
(19)、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其实也是一部侦探小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呢?那也是一部侦探戏。中心情节是:一个秘密逐渐被揭开。但是,还有比真理更大的秘密吗?文学创作向来都只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
(20)、“由极端否定而转向肯定”,这一说法必然是某种成熟的否定神学,不论它是诺斯替教、基督教还是异端的犹太教神秘主义,卡夫卡的否定性显得更微妙也更有层次,而且还与时代精神合拍。
3、卡夫的书
(1)、(特别说明) “心的岁月”平台已开通原创作品“赞赏”功能,赞赏所得超过20元的部分,其中2/3作为稿酬发放给作者,1/3留作平台运营经费;稿酬在文章发表3天内结算,请作者主动联系,过期不候;凡在平台发表作品的,视为同意此约定。
(2)、在书中,我们能感觉到维持人际关系的不是亲情和爱,而是赤裸裸利益,社会是有人组成的,个人把这种唯利关系反馈给社会,最后社会也会变本加厉的还给个人,格里高尔在接受命运的感受,不正是每个人在面对这个社会时的孤独和无奈。如果唯利主义发展到极端,每个人都难逃格里高尔的厄运。
(3)、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4)、卡夫卡也渴望得到象征「至高权威」的父亲的鼓励与肯定,但每每只迎来「一声嘲笑的叹息,一阵摇头,一个敲桌子的动作」,以及一句「这就是你做的?」
(5)、我爱她,所以不跟她说话。我窥伺她,以便不与她相遇。《断想篇》
(6)、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城堡》
(7)、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这种充满矛盾的混杂世界里,时刻感觉到恐慌,不安,孤独,迷茫,遭受着强烈的压迫却从不敢反抗,一直向往着明天,却又看不到出路。他的作品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会让人们感觉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他一直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8)、窘境小伙子对他说“医生,让我死吧”的时候,他无法让这个孩子死,因为在他看来病人是健康的;当他看到小伙子的伤口时,小伙子向他寻求帮助,而他却无能为力。
(9)、K到达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岗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光亮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城堡》
(10)、张荣昌,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资深翻译家。此版本根据费舍尔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译出,致力于忠实保留作者手稿原貌。
(11)、这次经历给卡夫卡年幼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他再一次意识到, 自己在「至高的权威」,父亲的眼里,是多么微不足道。
(12)、理由如下:01卡夫卡的这两部作品的阅读体验都不是很好,有人读得昏昏欲睡、有人读得头昏脑涨、有人读得异常痛苦,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全文读完,我建议选择字数少一点的。《城堡》四百多页,《审判》两百多页,只有前书的一半。
(13)、卡夫卡著名长篇代表作,被誉为“后世无法逾越,必读不可的小说经典”。本次制作精装版,并根据德语原版校对,也是对他的一种尊重。
(14)、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15)、患者家人——推波助澜的脸谱者,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的主流。
(16)、《城堡》是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
(17)、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比如在小说《审判》中,一身清白的主人公被莫名逮捕。没有人告知他犯了什么罪,他也不曾想为自己辩白。在这黑暗权威的笼罩下,尽管他尝试聘请律师,但这种努力在邪恶阴森的大环境中显得微不足道,终于被击垮。
(18)、根据卡夫卡自己的叙述,就在写这封信的前不久,他再一次向父母言明自己想要结婚的愿望。可父亲却武断地认定他是出于纯粹的生理需求,与其如此,还不如去找妓女。
(19)、在卡夫卡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很多类似的「教育」行为令他无法理解,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那次卡夫卡因喝水而为自己招来的「祸患」。
(20)、很多关于《乡村医生》的解读,过多关注于“医生”这个角色的设定,非要解读成“自救”或者“救赎”看上去也没什么问题;另一种观点坚持认为卡夫卡的作品都是绝望的,但是对于这部作品来说,绝望不会是一个主题,因为是在没什么意义。
4、卡夫卡biu
(1)、我触及什么,什么就破碎。服丧之年已经过去,鸟儿翅膀耷拉下垂。月亮裸露在清冷的夜里,杏和橄榄树早已透熟。岁月的善举。《我触及什么,什么就破碎》
(2)、人的主罪有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
(3)、你就是问题,不必再到处去寻找什么知识了。——卡夫卡
(4)、窘境马夫趁火打劫,轻薄女佣,他不想妥协,却在懦弱和形势之下不得不默认把姑娘作为使用马匹的代价。
(5)、在生活中,一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的任务,这任务不可能完全由别的东西来完成。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由别的替补人代他体验生活。认识世界也好,读书也好,都同于此理。人们企图把生活关到书里,就像把把鸣禽关进鸟笼一样,但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正好相反,人用书籍的抽象概念只不过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哲学家只是带着各种不同鸟笼的、穿得光怪陆离的鹦鹉学舌者。
(6)、这就是为什么就卡夫卡而言我们已不能再谈论智慧,只有智慧的余烬留下来。他们分为两类,一是有关真实事情的流言蜚语(它是与不名誉的、过时的事物打交道的某种窃窃私语的神学才智);而这种疾病的另一产物则是愚笨——它无疑取出了智慧的素质,但却保留了它的妩媚与自信,这永远是谣言所不具备的。愚笨处于卡夫卡心爱人物的中心——从唐吉诃德到助手们到各种动物(做一头动物在卡夫卡看来或许意味着由于某种羞耻而放弃人的外观和人的智慧——正如羞耻可以让一位光临声名狼藉的酒馆的绅士不把眼镜擦干净)。卡夫卡对此有绝对把握:首先,如果谁想帮助别人,他必须是一个傻瓜;其次,只有傻瓜的帮助才会使真正的帮助。唯一待考的只是这种帮助还能否对人类有所裨益。这就像是说,只有天使才会得到帮助(试比较描写忙碌的天使的那段文字),但天使本是不需要帮助的。因此,正如卡夫卡所说,希望是无限的,但这不是我们的希望。这个句子的确包含着卡夫卡的希望;这是他那辉煌的沉静肃穆的源泉。我在此以一种轻松的、从论述角度上是精简的方式将这幅危险地压缩过的肖像传递给你,因为你还可以因另外一种方式将它变得棱角分明,这也是我的那篇发表于《犹太评论》(JüdischeRundschau)上的论卡夫卡的文章的角度。
(7)、1883年7月3日,弗兰兹·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8)、卡夫卡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同时他也是在表现主义文学创作上最有成就的人。他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的社会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潦倒,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这种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为了卡夫卡创作的永恒的主题。
(9)、小说叙述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襄理,某一天突然被逮捕,却未宣布罪状,行动也仍然自由。他四处奔走,遇到了许多人,律师、女佣、商人、画师、神甫……每个人都与法官、法庭有些关系,声称可以帮他。为了还自己清白,他经历了许多既不可思议,却又似乎十分“合理”的事情。那么,他最终能否逃脱这场莫名其妙的“审判”呢?
(10)、所以他尝试寻找尚未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的缝隙与角落。其中他最勇敢的尝试,莫过于婚姻了。
(11)、▲卡夫卡与他的未婚妻菲利斯,因种种原因他们最终解除了婚约。
(12)、我站在门槛上正待进入一间屋子。这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首先我必须推开大气,它正以每平方英寸十四磅的力量在压迫着我,我还得吃准是否踏着这块以每秒二十四英里围绕太阳运行的木板上,只要倏忽之差它就远在数英里开外了。我在干这些的时候,其实是悬吊在一个圆形的星球上,头朝着太空,星际的大风正以每秒不知多少英里的速度穿过我身体的缝隙,我脚下这块木板没有任何质地上的坚固性,踏在它上面就如同踏在一群苍蝇上面。我不会跌下去吗?如果我冒险这样干的话某个苍蝇会碰到我,让我再次升起来;我再次跌下去,再被另一个苍蝇踢回来,如此往复。我或可以希望最终的结果是我仍在原地一动未动;但如果我不幸跌到地板下面去或是猛地被推升到房顶的话,这并不违反自然规律,只是一个不太常见的偶然巧合罢了……
(13)、《饥饿艺术家》(EinHungerkünstler),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该作品于1922年10月发表于《新观察》。《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痴迷”饥饿艺术的表演者从其风靡全城的荣光到被人厌弃的落漠,始终不被真正理解而孤寂痛苦直至无声死去的过程。
(14)、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的我们的自我折磨。——卡夫卡
(15)、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口气
(16)、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物的时候,它才会自由。
(17)、卡夫卡临死时曾要求布罗德把他所有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布罗德违背了他的遗愿,对他的所有著作,甚至有书信和日记作了整理并出版。共9卷的《卡夫卡全集》(1950~1958)即是由布罗德主编的,其中只有一卷是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
(18)、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当它想要穿越沙漠时,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由于它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其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误入世界》
(19)、您何苦读这种昙花一现的东西?大多数现代书籍只不过是对今天的短暂耀眼的反映。这点光芒很快就熄灭。您应该多读古书。古典文学、歌德。古典的东西把它最内在的价值表露到了外面——持久性。时新的东西是短暂的,今天是美好的,明天就是可笑的。这就是文学的道理。
(20)、窘境老医生住在一个普通的村子里,夜诊是每一个医生都感到棘手的,而无知的村民更是经常骚扰这位年老昏花的医生。
5、《卡夫卡》
(1)、在这场你与世界的战争中,我支持这个世界。——卡夫卡
(2)、啊,当你不得不学的时候,你是会拼命学的;当你需要找一条出路的时候,你是会拼命学的,你会不计一切代价地学。你会让鞭子来监督自己,有一点点小毛病就会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致科学院的报告》
(3)、《地洞》的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动物,它造了一个又大又坚固的地洞,但仍时时担心外敌的侵袭。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一般小人物的恐惧心理,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卡夫卡塑造的人物共同特征是有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对强权统治(社会的、家庭的)有一定的畏惧而又无力反抗,对某种义务不能完成而内疚,《判决》就表现了这一思想。
(4)、你可以避开这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
(5)、历史是由每一个毫不足道的瞬间的错误和英雄业绩构成的。
(6)、与此相似,我们那儿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也很少受到国家变革、各个时代战争的影响。这里我想起了发生在我青年时代的一件事情。在一个邻近的、可当然还是相当远的省份爆发了一次起义。原因我记不起来了,在这里也不重要,起义的原因那个地方每天都会产生,那是一群好激动的民众。一次,一个途经那个省的乞丐把起义者的一份传单带到了我父亲的家。那天正是一个节日,我们家里坐满了客人,牧师坐在房间的正中央,仔细地看那传单。忽然大家都笑了起来,那一纸传单在喧闹中被撕得粉碎,那个乞丐,当然已得到了丰厚的馈赠,被推搡着赶出门外,大家四散开来,各去安排自己轻松愉快的一天。为什么呢?邻省的方言同我们的区别很大,而这也表现在书面语言的某些形式上,在我们听来就有点古文的味道。牧师还没读完两页,人们的结论就已经下了。老掉牙的东西,早就听说过了,那些痛苦早就不再放在心上了。虽然——我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是这样——乞丐的身上明明白白地显示着那可怕的生活,人们却笑着摇摇头,什么也不想再听。在我们那儿人们就是这样情愿忘掉现实。
(7)、了解最深沉的自我而不是心理碎片,这是卡夫卡极具个人色彩的否定性方式,这正好适合于那位座右铭为“别提心理学!”和“心理学即焦躁”的作家。卡夫卡坚持认为,焦躁乃万恶之首,是人生唯一的原罪。但我读卡夫卡时总不能不想到自己最珍视的格言:“快些入睡,我们需要枕头”,这句话浓缩了犹太人的急躁性格。(……)
(8)、这种似曾相识的无力感与羞耻感让他发现,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始终未能打破这种可怕的循环。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相互渗透联结,引爆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黑暗空间。
(9)、小说中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莎变成甲虫之后,时刻面临着被父亲一脚踩死的危险。当他听到家人拒绝承认自己,并用「它」来指代自己的时候,当他被父亲用苹果砸伤,领悟到父亲那句「如果他能懂得我们的意思」言外之意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厌恶和对父亲、家庭的罪恶感达到极点。
(10)、举办 森林读书会北京站&Nelan生活实验室
(11)、起先他想离开这里,可是后来,纵使你跟他说上一百次‘这里是出口’,他也不肯动一动。《审判》
(12)、一只手挡开笼罩着命运的绝望,同时,另一只手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13)、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
(14)、无论从哪方面看,帝国制度就属于我们那些最不明确的机构。当然在北京,乃至宫廷官僚当中对这个问题人们多少还是有些明白的,即使这种明白与其说是真的还不如说是表面上的。高等学堂的国家法和历史老师们也声称,对这方面的事情了如指掌,能把这些知识继续传授给学生。学校的级别越低,不言而喻人们对自己知识的怀疑也就越小,围绕着几百年来留传下来的很少几句名言泛滥着山一样高的浅薄和无知,这些至理名言虽然没有失去它们永恒的真实性,然而在这迷雾的包围中也就永远不会被人真正发现。
(15)、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16)、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
(17)、「倘若这个世界仅仅由我和您组成『这是我常有的假想』,那么世界的纯洁便到您而结束,而由于您给予的忠告,污秽便从我开始。」
(18)、他专注于表现内心深处的火花掠过大脑时隐约间传递出无数信息,行文上使用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第三人称的叙述与第一人称的视角交替、自由间接引语、内心独白、破折号代替引号等特殊表达。
(19)、只要你口中有食,你就已经解决了当下的所有问题。
(20)、有可能这些同修建长城甚至相悖的想法领导层在决定分段修建时也是考虑到了的。我们——我在这里大概是以许多人的名义说——实际上是在揣摩最高层领导的指示时才认识了我们自己,才发现,如果没有领导,我们的学问和见识都不足以使我们胜任我们在整个伟大工程中所承担的渺小的职务。在领导的工作间里——这工作间在哪儿,谁坐在那里,我所问过的人中,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一个人知道——旋转着大概所有人类的思想和愿望,在相反的方向则旋转着所有人类的目标和满足。而透过窗户,神灵世界的光辉返射在领导人正描着图的手上。
(1)、(作者简介)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20世纪罕见的天才,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文学家,哲学家,藏书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出身犹太望族,早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在申请教授职位的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终止了对学院生涯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被迫在法国与西班牙的边境自杀。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联系密切,并受到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GershomScholem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单行道》《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评歌德的》《摄影小史》《柏林童年》《德意志人》等名著。
(2)、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这种权威逐渐上升到了「法」的地位。
(3)、人总是追求他没有的东西。各国人民共同的技术进步越来越使它们失去民主特性。因此他们追求民主特性。现代民族主义是抵制文明进攻的运动。——卡夫卡
(4)、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3詹姆斯·乔伊斯,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是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后期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借用梦境表达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
(5)、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在为卡夫卡写的传记中,摘取了一段卡夫卡的日记:
(6)、作品通过对“家长制”的抨击,同时也表达了对奥匈帝国集权制的统治表示不满。作品也有作家自身经历的痕迹,通过挑衅的方式把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这也正是表现主义时期的表现手法。
(7)、想要读懂《变形计》,先了解一点卡夫卡的经历,首先值得说明的是,卡夫卡不是靠写作谋生,在他死后,人们才了解他的价值,声名鹊起。他的父亲是个成功的犹太商人,作为父亲,他是失败的,性情暴躁,对卡夫卡的成长粗暴的干涉,对儿子的写作爱好从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使卡夫卡从小就笼罩在权威压力的氛围内。
(8)、因此我希望这篇推荐文本能为看不懂的人找到一个思路,从更多角度去解读这个优秀的作品。
(9)、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0)、它们(报纸)折断了想象力的翅膀。这是很自然的。图画技术越完善,我们的眼睛就越弱。——卡夫卡
(11)、害怕失去饭碗,这种恐惧心理败坏了人的性格,生活就是这样。
(12)、这段离奇的父子关系无疑为卡夫卡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与素材。他用写作的方式祈祷,并在祈祷中,见证着世间荒谬与悖论的对抗和消解。
(13)、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所以现在写动物的书这么多。这表达了对自己的、自然的生活的渴望,而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看见这一点。人的生存太艰辛了,所以人们至少想在想象中把它抛却。
(14)、02《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主要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到某城上任,开展工作,却一直被阻挠,他花了无数时间与精力却无法与城内的人取得联系,他的努力一次次以失败告终。故事虽然简单,但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城堡》有太多的隐喻,它没有结局和答案,只有无尽的问题,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困扰。
(15)、不过别误会,《乡村医生》的窘境并不是孤独者的幸福,写小说的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最信不得了,笑。
(16)、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向来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
(17)、(……)就像弗洛伊德那样,卡夫卡对于否定性仅仅作了字面上的解释,然而他的否定方式比弗洛伊德的方式更具辩证性。被黑格尔舍弃的事实的权威性,受到这两位犹太作家的极大尊重,但是卡夫卡的事实感要高过弗洛伊德。卡夫卡对居于核心地位的不可摧毁性的感觉对他而言是个事实,与他作为作家的使命同一。或许这就是卡夫卡成为我们经典的精神偶像的原因:他不是一位宗教作家,但他把写作变成了一种宗教。
(18)、他是一位业余作家,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奋斗,留下的作品也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在世界范围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影响——他就是弗兰茨•卡夫卡,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而卡夫卡则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站立着面对这场大雨吧!让它的钢铁般的光芒刺穿你。你在那想把你冲走的雨水中飘浮,但你还是要坚持,昂首屹立,等待那即将来临的无穷无尽的阳光的照耀。”
(19)、卡夫卡在信中的回忆是琐碎而庞杂的,因为父亲那绝对的「正确」与至高的「权威」,几乎渗透到他人生中的各个阶段的各个方面。
(20)、光线也许会把人从内心的黑暗中引开。如果光征服了人,那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1)、这类看法的结果则是一种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和无约束的生活。绝不是放荡不羁,在我众多的旅行中我还几乎从来没见到过像我们家乡那样纯洁的道德风尚。——然而这却是一种不受任何一条当今法律制约的生活,只信服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训诫和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