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故事简短
1、韩愈的故事简短版
(1)、韩愈一篇祭文驱退鳄鱼的事传开后,唐宪宗知道韩愈对朝廷的忠诚,于是下诏将韩愈诏回京城复职。传说,韩愈接到诏命返京途中,路经家乡东都洛阳时暴病身亡。上报朝廷后,被安葬在洛阳北面的河阳。传说,韩愈是诈死身亡,实际上,他是随侄儿韩湘子在洛阳隐居下来,最终修道成仙了。
(2)、即便当面说,也只能用中国人的委婉方式,面带遗憾的尊敬:“您该减肥了啊。”
(3)、韩愈在一边看得莫名其妙,但他却感到大颠确是不同常人,能超出形骸之外,不为外物所累。所以,韩愈对大颠便越来越佩服,有事无事经常跑到寺中看看,与大颠闲聊一会。几个月后,韩愈迁为袁州刺史,想到将要和大颠分别,便最后一次登山拜访,并留给大颠两套衣服以作纪念。
(4)、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题楚昭王庙》等。
(5)、后来他经孟郊推荐认识韩愈,韩愈对这位后进青年大加赞赏:“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谈舌久不调,非君亮难双?”
(6)、幸亏唐宪宗不是昏君,否则小韩早就被打回广寒宫了。
(7)、有一天,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让他们各自去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能把教室装满。放学以后,学生们都到集市上去了。
(8)、⑦(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32页。
(9)、一些词汇,流传更为广泛,如:面目可憎、垂头丧气、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非常形象生动。
(10)、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11)、华山险啊,当代著名人文贾平凹在一篇文章里,也写过他爬华山的事儿。
(12)、①我们的投稿邮箱:sylyjsckfg@1com
(13)、“湘子度文公”的故事,原是从晚唐五代宋时古小说中演绎而来。到元代,出现了杂剧《韩湘子三度韩退之》(纪君祥)、《韩湘子三赴牡丹亭》(赵明道)、《韩退之雪拥蓝关》(同前)以及南曲戏文《韩湘子三度韩文公》(佚名)、《韩文公风雪阻蓝关》(佚名)等。虽然均已佚失,但从戏剧题名可以推断,“湘子度文公”故事在元代就已经成形了。明天启三年(1623),长篇白话小说《韩湘子全传》(杨尔曾)面世,《蓝关宝卷》情节内容与这部小说高度一致,当是据以改编的。而此前最晚到明万历元年至万历二十年(1573—15即《金瓶梅》万历本出现的时期),就已经有“韩文公雪拥蓝关”的道情在民间演唱,因为《金瓶梅》第六十四回有这样的描述:“……子弟鼓板响动,递了关目揭帖。两位内相看了一回,拣了一段《刘智远白兔记》。唱了还未几折,心下不耐烦,一面叫上两个唱道情的去,打起渔鼓,并肩朝上,高声唱了一套‘韩文公雪拥蓝关’故事下去。”
(14)、据说韩愈连遗书都写好了,不过可信度不高,那么险的华山,估计随从也懒得带笔墨纸砚吧?
(15)、⑩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3559—3560页。
(16)、有一次文学家韩愈听了他的弹奏,感叹他技艺的高超,写了首诗赞扬他。诗中说:(译文大略)
(17)、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18)、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19)、《韩柳》,即是韩愈、柳宗元的并称。因他们力主变骈文为散文的文体改革,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祥可见笔者《关于唐代古文运动》一文)。
(20)、清代有关“湘子仙话”的道情、宝卷本子很多,比较重要的,笔者认为有4种:《九度文公道情》《蓝关宝卷》《白鹤传》和《湘子传》。现略述如下:
2、韩愈的故事简短20字越短越好
(1)、这里说的李杜二人不相从,指的是杜甫一直深切地关心着、思念着李白,写下了无比感人的诗篇,如“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等催人泪下之句,《春日忆李白》甚至创造出一个形容友情的成语“春树暮云”;可李白呢?却少有回应,总是表现得酷酷的,很不在意杜甫对他的记挂。
(2)、潘向黎: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3)、韩诗中,第一位引人注目的名字就是和县人张籍。张籍,字文昌,行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韩愈初识张籍就写下《病中赠张十八》。当时张籍尚未中进士,没有一官半职,自己觉得“略无相知人,暗如雾中行”(《祭退之》)。
(4)、但是,贾岛初时却是用了一个"推"字,却是觉得“推"字没有“敲"字贴切,遂一路走,一路“推"、“敲"折腾个不停,不知不觉中,却是冲撞到了从此路过的时任京兆尹的韩愈。
(5)、由于韩愈、柳宗元等领导的这一文学革新运动,不仅是有力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而且直接开创了宋代(指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对后世亦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6)、公元822年,唐朝兵部侍郎韩愈奉旨前往镇州宣慰叛军,从长安出发经太原走要罗山四十里黑松林由寿阳南官道到达太安驿,韩愈一进驿馆,驿丞一见是朝廷命官,不敢怠慢,急忙上前招呼。驿丞急命厨房备饭。因已过晚饭时辰,厨房也没有现成的食物,厨师顿时手忙脚乱,一不注意将面案上的油瓶碰到,麻油洒了一案板,厨师情急之下随手抓了一把面粉洒在油上又将中午烙饼剩的一块面团一起揉在一起,然后分开小块,包上糖馅放在鏖子上,盖上扣盖,经过精心烤制烤熟后,驿丞急忙端上。有一句话叫:饭是给饥人吃,韩大人看到驿丞端来香喷喷的食品和茶水,饥不择食,连说几句“好吃、好吃”,韩大人问驿丞这叫什么食品?驿丞忙答:专为大人饮茶而制。韩愈脱口而出“哦,茶食”。韩大人吃好后趁兴提笔:
(7)、关于历史人物的形象,近年来学界有“三种形象说”(“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和“四种形象说”(“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历史记录中的人物”“后世解读的人物”“读者接受的人物”)。这两种说法似乎都忽略了“文学形象”或“后世解读的人物”其实也是“接受的历史形象”。因为能够进入文学作品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所及首先就是作家,然后才是作家笔下的由历史人物演绎出来的文学人物对于广大受众的影响。后世作家运用文学的手段演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宣扬和传播了历史人物;尽管这个历史人物在作家的笔下早已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异,但这正好表明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是作家对相应历史人物接受的结果。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把进入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分为“真实的历史形象”(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记录的历史形象”(史书记载的人物)和“接受的历史形象”(包括“文学形象”和主要受文学形象影响的“民间形象”)三个层面。其中,“记录的历史形象”应该与“真实的历史形象”基本吻合,但由于史家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不完全是历史真相了;而“接受的历史形象”更不可能与“真实的历史形象”完全相同,但也不排除二者之间总要存在着某些外在与内在的联系。
(8)、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韩愈
(9)、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10)、在内容情节上,上述道情、宝卷又都把“度文公”作为重头戏,在韩愈与湘子的冲突和互动中,演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并且,道情、宝卷里的韩愈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又不同于晚唐五代宋时期的古小说,与明代小说、戏曲也互有异同。
(11)、文公一生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我们学习韩愈思想,传承韩愈精神,除从自身做起外,还要教育好后代,不断传承下去。让孩子们学习韩愈清正廉洁,多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德,从小养成自觉诚实、不贪占小便宜的好习惯。两年前,我的孙子上初中时,一个夏天的晚上下夜自习后,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在饭店吃饭。因当时已晚,饭店老板和服务员急忙整理下班,忽视了几个学生的饭钱。回到家后,孙子感到心里不安,把这事告诉了我,问我怎么办。我说,那还用说,赶紧把饭钱送给人家店里了!孙子笑着说,是应该的。第二天,他亲自把钱给了饭店,得到了饭店人们的交口称赞。就这件事,我特意奖励给孙子100元,作为鼓励。传承良好家风,做好今天的事,创好明天的业,这也是我最感自豪的一件事。
(12)、《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3)、后来,韩愈的文名越来越高之后,朝廷将他派往东都洛阳国子监任教。韩愈在洛阳致力于古文运动,宣传儒学。但他到洛阳后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少年才子李贺。
(14)、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15)、元和四年(809年)六月十日,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16)、我没去,因为堵在路上看书不如在家看书舒服,还可以喝茶坐沙发。
(17)、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惟子能谙耳,诸人得语哉?”都记录了韩张之间深厚的友情,而《调张籍》更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对我这等不知品阶、不识高下的愚人来说,张籍重要的身份就是两个,一是《节妇吟》一诗的作者,二是韩愈的好友。
(18)、这些年来,自己学习掌握了一些韩愈文化知识,我想,怎么能让社会上更多人都学习韩学知识呢?经再三思虑,除了把我作为韩研会会员已发的韩学书籍主动借阅出去让大家学习外,还特别利用自己修车这一行的工作特点,来促进韩学知识对社会人群的普及和学习。于是,我就对前来修车的顾客特别定了几条规则:即向顾客提出韩愈是什么样的伟大人物,韩愈籍贯故里是哪里,韩愈的名篇《师说》、《马说》、《进学解》等文章主要内容、韩愈的成语典故、韩愈的诗文警句等有关条目,只要能答出其中两个问题的,修车半价;如能回答正确三个以上问题的可免去其修车费。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奇招却十分有效,顾客看到学韩愈文化修车就能免费,受到了很大的鼓励,很多顾客都能积极找书籍、查资料、相互请教等,主动学习韩愈文化。这些年来,在谷旦镇的一方热土上,已有无数顾客在修车的同时学到了许多韩愈文化知识,并由此在当地形成了学习韩愈文化的小气候。至今,我利用修车工作宣传韩愈文化的这一有益之举,仍在继续发挥着坚实有力的作用,鼓舞着越来越多的顾客参与到学习韩愈文化的行列中。说老实话,虽然我一定程度上多付出了自己的时间,且减少了经济收入,但心里却感到十分踏实和欣慰。
(19)、有研究者还考论,道情《说唱十二度韩门子》(已佚)与《韩湘子全传》有渊源关系①;而现存《韩湘子九度文公道情全本》情节内容上与《韩湘子全传》及《蓝关宝卷》有不少相异之处,却与其他宝卷如《白鹤传》《湘子传》等基本一致,可知此《道情全本》与《说唱十二度韩门子》原非一个系统,却又与《白鹤传》《湘子传》等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总之,历时地看,道情和宝卷固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元曲及明代小说、传奇等同类题材作品的影响;而共时地看,这些俗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作品)在其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也难免互相渗透、彼此吸纳,因此才造成了这些俗文学文本面貌类同而实际上又互有差异的复杂状况。
(20)、一天,韩愈问大颠禅师∶“今年春秋几何?”大颠提起念珠,边数边问∶“你知道了吧?”韩愈回答∶“不知道。”大颠说∶“昼夜一百八。”韩愈这下更加煳涂了,根本不知大颠所言何意?
3、韩愈的故事简短50字
(1)、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
(2)、“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3)、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曾与客人共登华山,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迈步。在惊恐万分的情况写下遗书,发狂大哭。华山所在的华阴县县令想尽办法,才将其救下。
(4)、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韩愈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对于韩愈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愈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便在梦中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来的。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5)、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6)、《白鹤传》又名《韩仙宝传》,版心为《新刻韩仙宝传》,光绪九年癸未(1883)重刊,版存保宁府观音堂,上海图书馆有藏本。内容有“白鹤童思凡受贬,仙芦柴惹祸投胎”等共12回,最后一回为“林英度归观音座,婶母度为土地婆”。
(7)、传说他写了遗书,可没法送下去,只好扔了下去,于是有了“韩退之投书处”这个古迹。
(8)、大家都装不知道的就好了,其实贾平凹是真不敢爬,华山太吓人了。
(9)、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
(10)、嚎啕痛哭,鼻涕眼泪倾盆大雨,山下的华阴城都晴转雨了。
(11)、1月5日(周六):多云到阴天,偏东风2级~3级,-3℃~9℃
(12)、韩愈见眼前的年轻人又好学又谦虚,一问才知他叫贾岛,是来京参加考试的。他爱惜贾岛的才华,把贾岛带回府去。这样,贾岛成了韩愈的学生和朋友,经常一起讨论文学上的问题。后来,贾岛也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
(13)、(11)(唐)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并序》,《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7040页。
(14)、关于韩愈的作品及诗文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名言佳句数不胜数。在贞元十九年写的名篇《师说》中有许多经典名词名句,后人学习流传至今,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15)、清代有关“湘子仙话”的道情、宝卷中融会了韩愈的故事。没有“湘子仙话”,韩愈故事的承载、演绎和传扬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然而反过来,没有“度文公”的情节,“湘子仙话”也必将失去它应有的丰富和趣味:二者可谓彼此依托,相映成趣。进一步说,韩愈故事在道情、宝卷中虽然是因依“湘子仙话”而存在和传扬的,韩湘子这个人物之于韩愈故事的情节的推进、环境的展开和脉络的走势,都至关重要而不可缺少;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以韩愈为中心再来品阅这些俗文学中的“湘子仙话”,则韩湘子便成为韩愈故事中的陪衬人物了。笔者关注这些“湘子仙话”讲唱文学,重点就在于探讨其中的韩愈故事与韩愈性格,而这种探讨对于“韩学”的研究也很有意义。
(16)、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他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他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他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17)、大凡诗,我则以为有情就有了一切。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原点,即万物归于“情”。因此,朱熹在与弟子论诗时,十分强调涵泳,所谓涵泳,须是读熟了,文义都晓得了,读取百来遍,方见得那好处,那好处方出,方见得精怪。
(18)、(13)(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三苏全书》(第七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144页。
(19)、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20)、李白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微臣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刚喝了点酒,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要求。”
4、韩愈的故事简短20字以内
(1)、其实,道情、宝卷中韩愈性格最有趣的看点,还在于他贪财好吃、俗不可医的一面。此正是这些作品与相关明代小说、戏曲最大的不同之处。特别是《九度文公道情》和《白鹤传》《湘子传》中韩愈故事的结局,迥异于《韩湘子全传》《升仙记》而颇具喜剧色彩。韩愈的那一番贪恋人间富贵享乐的所谓“真言”,的确是把他不可救药的凡心俗情和盘端出了正所谓“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从作者和写手的角度说,这无疑是最后完成了将韩愈“世俗化”的过程。这一方面更加拉近了韩愈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亲和力量;另一方面又给那些幻想做神仙却又不愿放弃世俗享乐的凡夫俗子勾画出一个效法的样板,吸引更多命里注定成不了神仙的普通人去相信所谓“神仙道化”的天方夜谭。然而韩愈的这番“真言”对于“仙缘”浅薄似笔者之流来说,却难免油然而生一种滑稽风趣之感。特别是《九度文公道情》中,韩愈去做“南京都土地”是被恨铁不成钢的铁拐李“一拐棍将他打下南天门”的,就更让人在粲然一笑之余,觉得这个韩愈反倒更加讨人喜欢。其实,这个韩愈放弃官复“卷帘大罗仙”的机会,而更乐得当个远离权力漩涡、微不足道却衣食无忧逍遥自在的“土地爷”,又充分说明他的“大俗”中原是带着“大雅”的,绝非一般庸碌无为、不求上进之流所可比肩。
(2)、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3)、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有云:“尔时(按指自己年轻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所谓“心气”,中医学指心的生理功能;而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说,“心气”就是志气、正气。有理想愿望,有责任担当,高度自信,持正不阿,是谓有“心气”。这种“心气”近乎孟子所标榜的“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贯注了极高的道德修养后表现出的宏大志气、风发意气、凛然正气。清代的道情、宝卷——主要是“蓝关走雪”以前——就再现了一个拥有宏大壮盛“心气”的韩愈。
(4)、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
(5)、小伙爬到峰顶,把酒肴铺开,说:大人呐,爷爷呐,您老在华山顶上当猴,我们本地人都同意了,可您也得吃饱喝足了,才有精力当哪!
(6)、苏庄村沟域纵横交叉,长3000多米,平均宽100米有余,面积60多万平方米,有一园(竹园)、两池(水池)、两库(东西水库)等八个景点,是开发文化旅游、打造休闲娱乐场所和发展农业观光特色林果沟域经济的好地方。
(7)、谁知韩湘回家见到诗后,也写了一首诗来言志。诗中说:“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韩愈不相信侄子,一会能酿成美酒,一眨眼使树开花。韩湘遂撮土一盆,一会儿说:“花已开矣。”拿开盆只见碧花两朵。叶间有两行小字,是一诗联:“云横九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对侄子的本领大为惊异,只好听任韩湘离开自己,云游天下去了。据说后来不久,韩湘就得道成仙,位列八仙,就是韩湘子。
(8)、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9)、韩愈思前想后,发现了一件事:自己这辈子,可能要成为“那华山顶上一只猴”了——后半生恐怕只能住在华山上了!
(10)、韩愈在他的诗文中,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正面形象和针砭时弊的复杂心情。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如此艰辛的生活,造成了韩愈复杂多变的性格,这一点在他给皇上的奏折中也说自己“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这也应证了他的真实性格。
(11)、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12)、《中州学刊》(郑州)2014年第2期第152-156页
(13)、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14)、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韩愈全集校注》
(15)、唐宪宗时,官居刑部侍郎的韩愈向皇帝上书《论佛骨表》谏阻皇帝迎“佛骨”进京。一心想长生不老的唐宪宗盛怒之下将他贬到偏远的潮州去做刺史。传说,韩愈在冬天顶风冒雪到潮州赴任。途中遇到一人在雪地等候他,这人正是他那多年前远游求仙的侄子韩湘。已经成仙的韩湘迎住叔叔说:“叔叔您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句子吗?说的就是今日之事啊。”韩愈向人打听这里的地名,当地人告诉他,这里是“蓝关”。于是韩愈嗟叹再终于有点相信侄子韩湘有仙风道骨,能预知未来。韩愈对韩湘说:“我就你那诗联凑成一首完整的诗吧。”说完,赋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韩湘》。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各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传说韩湘想点化叔父随他修道,被韩愈拒绝。他就护送叔叔到潮州赴任。潮州有鳄鱼为害百姓很严重,到任后的韩愈写了篇著名的文章《祭鳄鱼文》以驱逐鳄鱼。韩愈将这篇文章在河边设祭焚烧后,所有的鳄鱼都乖乖退出了潮州地面,不再为害百姓。据说,这主要是韩湘子施仙法相助,迫使鳄鱼逃离潮州的缘故。
(16)、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任袁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