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加鉴赏(文案精选126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09-26 11:42:55 浏览59

课外古诗词及赏析

1、课外古诗词鉴赏20首

(1)、“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3)、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B.颔联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

(5)、(4分)①在外漂泊的凄苦;②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③忧国伤时的悲愤;④感叹身世的愁绪。

(6)、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8)、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9)、(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10)、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

(11)、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辞家见月两回圆”,明月当空朗照,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和从军边塞、赴边报国的壮志豪情(诗人赴任途中,不关心宿在何处,不在意环境的恶劣)。

(12)、(注释)①汉阳渡:长江渡口。②郢门山: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汉阳渡一起指荆楚大地。

(13)、(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14)、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15)、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16)、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17)、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9)、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20)、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2、课外古诗加鉴赏

(1)、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采莲(南朝·梁·吴均)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2)、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3)、秋之莲:轻风送凉意,莲池坠粉红。冬之莲:寒风枯土黄,残荷生藕红。

(4)、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宜阳城下,春草一片茂盛,涧水东流,之后回转向西。树木秀丽无人欣赏,鲜花绽放也自凋落。山路漫长春光无限,空荡静寂只闻鸟鸣。

(6)、诗歌前两联写景,营造出一种凄美、萧瑟的意境。后两联抒情,“回首故乡远,临流此路穷”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境地:回头看过,故乡是那么遥远,而我流落至此地已经无路可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无路可走的悲叹。尾联“羡彼高飞鸿”中“羡”字表达了对鸟儿的羡慕之情,羡慕鸟儿可以自由、无忧无虑地高飞。可据此作答。

(7)、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8)、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9)、C.语言风格与意象密不可分。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哀婉凄凉,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10)、B.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故事,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11)、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12)、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1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4)、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15)、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16)、B.从写景顺序看,颔联诗人由近及远写景,描绘了一幅色调淡雅、风物凄清的景象图。与首联“寂寂山城”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形成鲜明对照,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17)、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18)、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19)、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20)、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

3、课外古诗欣赏

(1)、《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3)、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6)、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秋荷清·郑燮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7)、(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8)、E.全诗描写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好烟光”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9)、(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杳杳(yǎoyǎo))深远的样子。(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10)、A.炼字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一句“走马”是写行军紧张,“西来”是写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11)、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12)、第四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是议论性的句子,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13)、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14)、诗人先假设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不会有人冒风踏雪顾及梅花,这是“先抑”;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后扬”。作者自比梅花,表达了作者一种自甘寂寞,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绪。

(15)、常向往老年自在地归隐江湖,要想在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

(1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出自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17)、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18)、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19)、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20)、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课外古诗鉴赏20首

(1)、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禅() 籁() 磬(馨、磐、罄)

(2)、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

(3)、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4)、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6)、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注释)衰飒:衰败凋残。青钱:喻指荷叶。

(7)、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寻常:经常。

(8)、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他季节要长,楼台影子,倒映池塘,好像镜中美景一样。

(9)、(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10)、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11)、☞寒假预习|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全)

(12)、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3)、你若要归山无论深处浅处都要去看看;要尽情地赏玩山峦沟壑的清净秀美。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暂时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14)、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5)、下片“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写园林春色,是特写,是近景,着眼于具体的事物(笋、花、柳),描绘了一幅早春园林夕照,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与欢喜。

(16)、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17)、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8)、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9)、“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20)、(8)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5、课外古诗词及解析

(1)、(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ī)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乐。

(4)、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5)、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6)、(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7)、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8)、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9)、(4分)BD(解析) B项“衬托”表述有误,颔联将雨前的“狂风送雨”和雨后的“淡月笼云”进行了对比,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感受。D项中尾联是想象之景,是诗人由夜景推想到明天所见到的景色,是虚景,并非真正看到。

(10)、十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 ▲的景象。(2分)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西岳华山)西岳岭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13)、(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14)、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茂盛。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富有诗情画意。

(15)、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16)、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17)、(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18)、二是,语文学科一个重要的特点:学习课内的,考查课外的!

(19)、初一语文上册:(四大名著)常识+人物分析,必看!

(20)、(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1)、(主题)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E.尾联诗人设想他日重逢之时的情形,这与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D.月亮出来了,惊动了山中的鸟,鸟儿鸣叫,进而写出环境的静谧,动静相称;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你不必到著名的沃洲山福地,那可是人们最熟悉的去处。

(6)、逢入京使年代:唐作者:岑参体裁:七绝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8)、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9)、(4分)AC(解析)A项,这首诗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慷慨壮志。选项理解的情感内容不完整。C项,颔联讲的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豪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但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所以没有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10)、江南逢李龟年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绝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4〗清楚古诗词鉴赏考点,并牢记考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每天背一点)

(13)、阡陌(qiānm6)交通,鸡犬相闻。平旷:平坦宽阔。

(14)、“春山”可以理解为春天的山,一个“春”字概括了山中的景物特点,即充满生机的、万物复苏的,山中必然是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画面是满的。

(1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16)、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17)、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18)、赏析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19)、《长歌行》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20)、D.《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2)、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3)、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似的)”。

(4)、☞寒假预习|2020年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全)

(5)、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6)、我想投宿人家在这度过一夜,隔着河川向打柴的樵夫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