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三字经全文
1、人之初三字经全文朗读完整意思
(1)、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2)、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3)、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4)、(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5)、明太祖 久亲师 传建文 方四祀 迁北京 永乐嗣 迨崇祯 煤山逝
(6)、(翻译)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8)、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9)、(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0)、(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11)、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12)、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13)、(翻译)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14)、在明确了本性都是向善的这一点之后,再来说明各人习性差别较大的社会现实,但是强调这个差别是后天造成的,而非先天注定,于是从根本上给了做恶之人弃恶从善的理论依据的信心动力,也给了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原谅和相信恶人也可以变好的信心。
(15)、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16)、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17)、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
(18)、(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19)、曰士农 曰工商此四民 国之良曰平上 曰去入此四声 宜调叶
(20)、如果人性无所谓善恶,如一张白纸画什么便是什么,那么从小灌输性善的理念无疑是极其必要的;
2、人之初三字经全文及译文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2)、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3)、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4)、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5)、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6)、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7)、(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8)、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9)、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10)、孩子完全不懂得《三字经》和《弟子规》里面的含义,可是,一旦他们将这些经典烂熟于心,渐渐地,这些经典中的韵律、词句、精髓也就沉淀心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孩子提高了语文素养,增强了语文能力。
(11)、róngsìsuìnéngrànglí
(12)、为学者 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论语者 二十篇群弟子 记善言
(13)、曰笔墨 曰纸砚此四宝 收文房曰水火 木金土此五行 本乎数
(14)、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15)、(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16)、(翻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17)、zhìxiàopingwángmǎngcuàn
(18)、wèishǔwúzhēnghàndǐng
(19)、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创作《中庸》这本书的人是子思,即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20)、(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3、人之初三字经全文的解释
(1)、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2)、liángtángjìnjíhànzhōu
(3)、shíbāchuánnánběihùn
(4)、(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5)、大地上生长的,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6)、(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7)、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8)、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9)、xiǎoxuézhōngzhìsìshū
(10)、(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11)、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12)、(翻译)“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3)、《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14)、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15)、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16)、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17)、(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18)、 xìngxiāngjìnxíxiāngyuǎn
(19)、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20)、(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4、人之初三字经全文
(1)、(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2)、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3)、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