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经典语录(文案精选95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4-14 13:49:45 浏览59

荀子是语录体吗

1、荀子是语录体吗

(1)、为什么到了荀子时代,他的语言变得如此有气势,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先秦散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为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个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2)、他们地位虽低,接近下层,但有着较高的学识和才能。于是,诸侯将相争相养士,士人们从各自不同的政治见解和主张出发,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执不休。

(3)、南宋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认为《四子》是《六经》之阶梯,提出阅读次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4)、但同样身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荀子,却是“性恶论”的标榜者,换句话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5)、西汉时期,荀子影响不及孟子,但地位和孟子不相上下,大体上是荀、孟并尊。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荀子和孟子并为《孟子荀卿列传》,认为二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刘向在《孙卿新书叙录》中说董仲舒曾“作书美荀卿”,还认为与二人同时代的诸子中,只有荀、孟是尊孔的。司马迁和刘向对荀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东汉,荀子的地位就不及孟子了。扬雄尤尊孟子,对荀子只以“同门异户”(《法言·君子》)作一轻描淡写,虽未作贬斥,然而对待荀子和孟子的态度已经有了不同。到了王充作《论衡》时,荀子的地位就低于孟子了。唐代以降,荀学受到了世人的重视。韩愈在《读荀子》中认为荀子“大醇而小疵”,“与孔子异者鲜矣”,虽然不及“醇乎醇者也”的孟子,但基本上对荀子进行了肯定。杨倞则第一次为《荀子》作注,认为它“羽翼六经,增光孔氏”,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同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人对荀学的弘扬都作出了贡献。宋明时期,由于荀子的思想与理学家们的理论格格不入,理学家们便对之大加排斥,认为他“大本已失”(程颐语)、“全是申韩”(朱熹语),荀子遂被打入了冷宫。明中叶后期,随着思想的解放,才有人把荀子从冷宫中解禁出来,为之翻案。比如归有光就对荀子进行了充分肯定,他说:“当战国时,诸子纷纷著书,惑乱天下,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顾其为书者之体,务富于文辞,引物联类,蔓衍夸多,故其间不能无疵,至其精造,则孟子不能过也。”(《荀子叙录》)思想大师李贽也对荀子大加褒扬:“荀与孟同时,其才俱美,其文更雄杰,其用之更通达而不迂。”(《荀卿传赞》)二人都认为荀子的成就不在孟子之下,甚至有些地方超过了孟子,评价甚高。在他们的努力下,荀子渐渐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有清一代,理学式微,荀子逐渐为世人重视,特别是乾、嘉时期,对荀子的校注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荀学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清末由于政治的原因,有人对荀子大加非议,甚至有“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谭嗣同《仁学》)的说法,但荀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6)、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孙子兵法》,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7)、荀子的自然观反映到人性论上,形成了他的“性恶说”,这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荀子批判了孟子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说”,在“天人之分”基础上提出了“性伪之分”。他认为人的本性“固无礼义”(《性恶》),不像孟子说的那样天生是善的,而是恶的,充满了对物质欲望的渴求。人们的善良行为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同上)。人性虽不可改变,但可以改造,荀子主张“化性起伪”,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儒效》),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实践来改造本“恶”的人性,实现“性伪合”(《礼论》)。基于此,荀子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的著名论点,认为人们只要不断地“积伪”,都可以成为像禹一样的人。荀子的性恶论从另一角度论证了人性问题,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他离开了人的社会属性,仅仅从自然生物性来谈论人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性的本质问题,而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8)、内容主要是阐发《诗》《书》精神和孔子思想,传播王道仁政,不合于连横合纵、以攻伐为右的形势。《孟子》文章虽然是语录体,但多以论辩形式展开,属于典型的论辩文,特别讲究论辩的气势和技巧。

(9)、于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弟子子路的率直、曾皙的超逸、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也无不在这种对话之中凸现出来(《论语·侍坐》);《墨子》思想的中心是“兼爱”。

(10)、《国语》记史上限起于西周的穆王,极少篇章比《左传》早出二百多年。《国语》与《左传》的主要区别是:《国语》是国别体,而《左传》是编年体;《国语》长于记言,而《左传》长于记事。

(11)、②作《孟子》七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2)、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13)、(精析)C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在汉代发展成熟。

(14)、(精析)A王安石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15)、http://jiangxi.kdscom

(16)、唐代加入“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加入《孝经》、《论语》、《尔雅》,称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最后形成著名的“十三经”。

(17)、中华传统文化|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孔子篇

(18)、(四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据说分别出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称为“四子书”或“四子”,简称为《四书》。

(19)、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处理棘手的问题时,脑海里常常忽然冒出一个非常邪恶的念头,甚至会把自己吓一跳,赶紧重新考虑正确的处理方案。

(20)、战国秦汉之际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朱熹说:“《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礼记》虽然只是解说《仪礼》,但由于涉及面广,影响超出了《周礼》和《仪礼》。

2、荀子经典语录

(1)、(南昌总部)   杨老师 15007001321  400-966-2799

(2)、分校地址:浔阳区浔阳东路318号兴龙国际商务中心121228室

(3)、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4)、(解析)《庄子》已开始摆脱语录体,部分篇章已是专题论文,其特点是以寓言说理,将思辨与形象融为一体,文中的人与神、问与海、蛙与鳖、鹏与鸟等。

(5)、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他的政治论。荀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四海之内若一家”(《王制》)、“天下为一”(《王霸》)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隆礼”、“重法”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荀子认为,礼可以制约人们的情欲,自觉约束人们的行为,它不仅是一种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富国》)的伦理道德等级制度,更是治国之根本,是一种最高的政治纲领。“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议兵》)“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强国》),礼的作用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只有隆礼,才能治国。“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礼是治国治民之本,而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隆礼至法而国有常”(《君道》),荀子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礼法并重,要做到“尚贤任能”、“赏功罚过”,严刑重罚。在治理国家的方法上,荀子不像孟子那样重王道贱霸道,而是王霸并重,“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论》),认为二者只是层次不一样。与此同时,荀子批评了孟子的“法先王”,言必称“三王”的复古思想,明确提出要“法后王”,“百王之道,后王是也”(《不苟》)、“法后王,一制度”(《儒效》),强调要从现实生活中去考察过去的历史,而不要盲目崇古。在经济上荀子提倡以农为本、开源节流、节用裕民、上下俱富的富国论思想。

(6)、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史记》是贯通多个时代的通史,《汉书》以后都是断代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合称为“二十五史”。

(7)、我们知道《孟子》这本书是语录体,在它之前的语录体文本有《论语》和《老子》,与它时代相当的还有《墨子》。在它之后的论说体散文有《荀子》和《韩非子》。

(8)、《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作,由吕不韦招集门客撰著编纂而成。写作目的是适应形势需要,为天下统一造舆论。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策划、撰写和编排都有精密的构思,体例堪称完备。

(9)、荀子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5公里处的南王庄村。这趟的山东之行还算顺利,但因为规划的单程路线太过漫长,使得一路上有很多时间都是忙于赶路。而事情往往是越着急越容易出乱,在行走的途中,汽车突然熄了火,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令我很是心焦,我当然知道这样的结果也并非司机所愿,于是任由他在那里打开机盖子来回鼓捣着。

(10)、《孟子》是一部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11)、国学网站:www.minglunshuyuan.cn

(12)、这也可见出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另外,荀子也和孔子一样强调“正名”,只是荀子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思想,强化伦理关系的同时又强调了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称谓和名实对应的原则。

(13)、   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

(14)、荀子作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其思想对后代进步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东汉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的思想,唐代柳宗元的“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的思想,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天论》)的思想和清初王夫之的“圣人之志在胜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的思想等等,都能看到荀子“天人之分”、“人定胜天”自然观的影子。此外,后世一大批文学家也从荀子散文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的政论散文明显受到了荀文的影响,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和宋代的王安石等人的文章,也都带有荀子散文的风格。

(15)、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16)、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7)、对于这段话,周振甫在《中国文章学史》中评价说:“《劝学》篇是劝人学习的,是属于论说文,但这篇的写法,有它的特点。一是多用博喻,即不是抽象说理,是引用好多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这段评价是从修辞特色来做出的说明,而在修辞手法上,周振甫又称:“在《劝学》篇这一段里,荀子讲的意思,一是‘学不可以已’,讲了这句话,接下来就引了五个比喻。二是讲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又引了三个排比格,一个引用格,四个对偶格。用比喻是加强形象;用排比,是加强气势;用引用,加强说服力;用对偶,使文辞整齐而有力。这样用多种修辞格来加强形象性和说服力,就成为《劝学》篇的写作法了。”

(18)、《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19)、常用譬喻陈说事理,明辨是非。《鱼,我所欲也章》(告子上)、《齐桓晋文之事章》(齐人)、《揠苗助长》等篇目,用生动的例证和寓言故事,使论理既诙谐生动,又轻松自如,既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

(20)、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清嘉庆九年姑苏聚文堂刻十子全书本,卷首

3、荀子是语录体吗还是文体

(1)、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2)、人们会反复读的书,才是经典。《孟子》就是这样的经典。所以你要做这样的阅读准备,这会对你今后系统地读这本书有所帮助。

(3)、          B.《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4)、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史记》人物传记开中国史传文学之先河,树传记文学之高标。求实精神、人物刻画、抒情色彩和悲剧意识等,都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无人企及的丰碑。

(5)、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作品《孟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以民为本。作品雄辩而气盛,善用譬喻,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为人和文风。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

(6)、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着重论述各体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探讨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全书骈文,对偶自然工整,是最杰出的骈文著作。

(7)、主导思想属于纵横家,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取代儒家的伦理道德说教,是自西周以来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解放。《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夸饰渲染,侃侃而谈,娓娓动听,具有纵横捭阖的雄辩气势,对后世的说理散文和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指《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合称。西汉中期开始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9)、楚辞的作家都是楚国人,作品都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叫做“楚辞”。楚辞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又称为“骚体”,是中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

(10)、其实,从社会学和哲学角度综合考虑,人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通俗点说,“人性”与“兽性”相对。

(11)、在文学艺术方面,荀子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荀子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散文家。他主张文章要有文采,讲究语言的锤炼,“语言之类,穆穆皇皇”(《大略》),注重文质并茂,“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论》)。荀子强调“言必当理”(《儒效》),语言文字一定要符合礼义,开后世文学批评“文以明道”的滥觞。荀子的散文不但继承了《墨子》论说文逻辑性强、结构严密的特点,还在体制上、技巧上作了新的探索,把孔孟的语录体散文发展成了独立的长篇巨制式的专题议论文,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脉络分明,长于议论,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善用譬喻,言辞优美。善于用比,是其散文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如《劝学》一篇,开头便一连用了五个比喻展开论证,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而又富于逻辑。后面论述学习专心一致的重要性,连用八个比喻,并与对比相结合,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层层剖析,极富感染力。像这样的取譬设喻,引物连类,在荀文中比比皆是。此外,荀子还经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对于荀子文章的特色,郭沫若作了较高的评论:“荀子的文章颇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轲、庄周可以鼎足而加上相传是他的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12)、分校地址: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160号汉庭酒店

(13)、孟子也曾周游列国,和孔子一样不行时,便退而聚

(14)、在风格和技巧上,先秦诸子散文也百花争艳,各有千秋。以“仁爱”为中心的《论语》所记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取意深远。其间有许多哲理名句,诸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成为后代诗人歌咏和议论的源泉。并且,作品在简单的对话和行文中展示出了人物的个性风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等思想皆通过师徒对话的形式显示出来,或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

(15)、战国中期代表两部:《孟子》、《庄子》。语录体仍旧通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

(16)、上课基地:南昌市青云谱区解放西路226号(龙王庙市场旁)金悦凯廷培训基地

(17)、《左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思想上重礼、重民,具有进步的历史观。艺术上开创了编年叙事的多种手法,长于描述战争;行人辞令温文尔雅,委婉含蓄,幽默生动,贵曲忌直;刻画出一大批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

(18)、这样,便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繁盛的“百家争鸣”局面。其流派之多,风格之异,为中国历代所未有。先后出现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家(据《汉书·艺文志》),可谓五光十色,众彩纷呈,从而导致了先秦诸子散文的繁荣。

(19)、十部为:《管子》、《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韩非子》、《鬼谷子》

(20)、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4、《荀子》是语录体吗

(1)、分校地址:月湖区永盛百货步行街川妹火锅旁(啄木鸟楼上)

(2)、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代表三部:《论语》、《老子》、《墨子》。

(3)、(解析)西厢故事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4)、分校地址:袁州袁州区秀江东路1号明月大桥店

(5)、《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6)、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7)、在一定程度上,“性恶论”与此并不完全冲突。

(8)、《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9)、(上饶分校) 王老师18070302014

(10)、中华传统文化|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孟子篇

(11)、《诗经》是中国诗歌光辉的第一页,其现实主义精神、深沉强烈的抒情性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作品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杂言为辅,一般为隔句用韵,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12)、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晏子春秋》、《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13)、          D.《尚书》《周易》《论语》《孝经》

(14)、朱熹是理学大家,说话较为公允,他认为不应当把李斯的所为都追根溯源到荀子的头上:“如世人说坑焚之祸起于荀卿。荀卿著书立言,何尝教人焚书坑儒?只是观它无所顾忌,敢为异论,则其末流便有坑焚之理。”(《朱子语类》)朱子的这几句话说得倒有道理,他说荀子写了那么多的著作,他从来也没让人们去焚书坑儒。

(15)、清中叶以方苞为首的“阳湖派”,提倡唐宋古文,讲究“义法”。(    )

(16)、《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

(17)、《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简史,一般认为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撰而成。“传”是解经的文字。《春秋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著作:《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简称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又称为《左氏春秋》、《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

(18)、《韩非子》旧注粗略,以清末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最为权威。韩非子融合法、术、势,总结先秦法家思想;深受老子和荀子影响,综合先秦显学,总结先秦诸子。其文有立论、驳论、解说诸体,寓言丰富,犀利明快,说服力很强。

(19)、《庄子》是一部道家的重要著作,后来成为道教经典,称为《南华经》。原有五十五篇,今传三十三篇。其中分内篇七篇为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为庄子弟子及庄周学派后学所著。内篇能够以题概篇,内容偏重于哲学论述;外篇和杂篇题目仍取首句关键词,内容侧重于社会批判。

(20)、古注本有东汉高诱注,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其书兼儒、道,合墨、法,兼收并蓄。文章篇幅较短,绝少长篇大论。常以言论开篇,以事实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颇具说服力。

5、荀子是不是语录体

(1)、徒讲学,与弟子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五代后蜀孟昶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包括《孟子》,《孟子》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将《孟子》列入《四书》,遂正式确立《孟子》的经典地位。元、明以后更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是读书人的必读书。

(2)、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作者应是史官,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4)、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也是第一个文学百花齐放的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作品。历年来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等大家流派考查频率都非常高,需要同学们重视。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知识点梳理出来,方便同学们记忆。

(5)、根据史料,普遍认为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是向善论,强调“人性向善”,而非“人性本善”。

(6)、为什么给荀子的文章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王文清在其专著中总结出了三点,第一点为:“长于论辩,其文大都是论题鲜明,长篇大论,必畅所欲言、发挥尽致而后已,说理透彻,结构严谨,逻辑周密。《荀子》的每一篇议论说理散文,都有明确的论旨,突出的中心,而且用概括性、鲜明性的标题点明主题。”而王文清所言的第二点,也是强调荀子的文章“比喻繁复”,比如《劝学篇》中就连续使用了四十多个比喻,王文清认为:“用一连串的比喻,不惮其烦地反复阐明某一道理,正是荀子习用的说理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变抽象为具体;变艰深为浅近;并且通过多次类比反复,加强了说服力。”

(7)、古文运动所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文以载道”。(    )

(8)、《韩非子》:其散文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9)、在众彩纷呈的流派和作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代表了诸子散文的最高成就。《论语》、《孟子》、《荀子》之于儒家,《墨子》之于墨家,《老子》、《庄子》之于道家,《韩非子》之于法家,分别代表了四大流派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10)、桓宽、刘向的散体,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杨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等)的大赋,赵壹的小赋(《刺世疾邪赋》等)无不吸取了诸子百家作品的营养。

(11)、第二阶段:《孟子》 《庄子》 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12)、(九江分校) 江老师18160721987

(13)、文章质朴、行文自然。作品虽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兼用事实论据,从具体问题的争论到概括性的辩难(《兼爱》、《非攻》等),从而推动了说理文的发展。

(14)、“三言”属于宋、元、明三代短篇小说的选集,“二拍”则是凌切蒙初个人的创作。(    )

(15)、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第一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井倡导因材施教”等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到整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