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简写(文案精选115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3-27 08:15:38 浏览59

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1、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图片

(1)、 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表示秋天的开始。

(2)、摄影:孔德惠         拍摄地点:辽河湿地公园

(3)、岭南的南部与北部温差较大,冬天一般只有北部降雪,南部极少降雪。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方有的地区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4)、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5)、斗指乾。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6)、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7)、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此时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 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8)、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9)、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10)、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收、夏种、夏管统称“三夏”。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11)、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12)、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13)、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一九”。

(14)、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15)、大暑: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一般在阳历7月23日前后,正处在中伏里,高温和潮湿是其最大特点,人们喜静厌动。饮食上,易多吃丝瓜、茄子和南瓜,姜也是驱寒的最佳食品(冬吃萝卜夏吃姜)。

(16)、中国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那么为什么有的月份没有中气呢?这是因为两个节气和两个中气之间平均日数=32422÷12=4368日,而朔望月日数5306日,两者有将近1天的差数。

(17)、惊蛰(春雷、动物复苏)、清明(植物茂盛)是自然物象变化现象。

(18)、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19)、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20)、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2、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简写

(1)、处暑:处,去也,就是暑气消亡的意思。处暑一般在阳历8月23日前后,此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每有降雨,必感降温,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也正是春困秋乏的“秋乏”之时,宜早睡早起,加强锻炼;饮食上,防止秋燥,多吃时令水果;穿着上,宜“春捂秋冻”,特别不要让肚脐着凉。

(2)、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3)、冬至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有南方祭祖,北方吃水饺的习俗。

(4)、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二十四节气。称十二节气。

(5)、立秋表示开始进入秋季,但天气依然炎热,还未开始凉爽。

(6)、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7)、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

(8)、小满:指夏季的农作物开始结穗,但颗粒尚未饱满,正在成熟期。

(9)、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0)、立秋之前,种完番豆,处暑莳田,白露匀田,秋分看禾,寒露前结。

(11)、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12)、芒种:芒种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1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划分四季的方法,立,开始。即春、夏、秋、冬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为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立夏为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立冬为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14)、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15)、清明:是指天气清明洁净,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时令。清明的日期为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16)、雨水期间,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可能带来损害。而湿暖的天气也很容易招来感冒、头痛、鼻炎等疾病,注重健康的人们在这个节气的时候都会特别注意天气的变化和相关的养生工作。

(17)、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8)、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可以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19)、谷雨:古人言,“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雨水明显增多,促使谷物茁壮成长。

(20)、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3、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点

(1)、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2)、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3)、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4)、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5)、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6)、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7)、“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又称“啃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中国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8)、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9)、金牛座,出生于公历4月21日-5月21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谷雨到小满。其中谷雨大约在4月19--21日,立夏大约在5月5--7日。

(10)、十二星座即黄道十二宫,是占星学描述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道的十二个区域,包括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

(11)、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是反映降水现象的;

(12)、立夏耕田,小满灌水,芒种看果,夏至看禾,小暑谷熟,大暑忙收。

(13)、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14)、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15)、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16)、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7)、最全的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介绍——雨水节气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18)、西方的十二星座理论和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理论均是按照天体运行规律总结出来的,所以其中有相同的地方。白羊座的起始节点对应二十四节气的气。

(19)、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20)、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24节气 知识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2)、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3)、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4)、大雪:此时天气较冷,不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围也更广。

(5)、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6)、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7)、 谷雨:雨能生出100粒谷粒。雨水充足而及时,粮食作物就会茁壮成长。

(8)、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这时而止矣。"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10)、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1)、白露:阳历的9月7日左右,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早上草木上开始有了白白的露水。此时节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皮肤干等症状,应常食润燥之物。应遵守“白露身不露”的古训,防止心血管疾病、哮喘病、鼻炎和支气管炎的复发。江浙一带在白露时节有酿制米酒的习惯。

(12)、清明:清明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

(13)、小满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太阳黄经为60度。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叫做物候。

(14)、    惊蛰古称“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15)、二十四节气的泛称。节气一般是按农历算出来的。

(16)、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

(17)、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18)、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19)、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0)、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5、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

(1)、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3)、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4)、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5)、夏至最长、秋分是中间、冬至最短、春分是中间;

(6)、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7)、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8)、摩羯座,出生于公历12月22日-1月20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到大寒。其中冬至大约在12月21--23日,小寒大约在1月5--7日。

(9)、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0)、雨水: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11)、大寒: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加剧。

(12)、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13)、大雪: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14)、寒露:气温降低,夜间的雾气已经可以凝结成白色、晶莹的露珠了。

(15)、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说。

(16)、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7)、惊蛰:惊蛰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18)、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19)、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20)、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2日之间。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1)、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2)、立春: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3)、介子推在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流亡时帮过他,后来重耳想要报恩,但是介子推不应,还背了母亲上山。重耳下令烧山逼近,结果母子死在了山上。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十分后悔,厚葬遗体。次年拜祭时看到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4)、“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5)、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6)、巨蟹座,出生于公历6月22日-7月22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到大暑。其中夏至大约在6月21--22日,小暑大约在7月6--8日。

(7)、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

(8)、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9)、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谚语说“谷雨无雨,交回田主”,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雨水的重要。下面说说谷雨期间的主要天气特点:

(10)、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11)、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2)、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13)、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1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学的国家,《诗经》记载:“四月秀罗、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物候专著,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及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物候的内容,并逐渐发展成一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思是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15)、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移南径斜辉里,割稻陌阡车马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