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唯物主义
(1)、同样的,这个观点在本人的拙文《关于实践本体论的见解(最终篇)》也论述过。https://zhuanlan.zhihu.com/p/80579288
(2)、这句话在社会维度的表述上,是在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实践——生产的基础上构成的。社会关系,是现实的关系。当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交往关系是由生产关系推演而来的,其形成是具体活动发生的场所,是社会生活的存在形式。
(3)、经过这一段分析,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两面作战的基本方法:其否定旧唯物主义的非能动性;其否定唯心主义的非现实、非感性。马克思所要构筑的理论是可以理解和把握一个富有现实性和感性的能动性,因此感性活动,成了马克思的理论核心。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在于,如何赋予这种理论以恰当的名称,马克思在此面临着一个选择:究竟是将理论落脚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严格说来,马克思的理论旨归实际上已经溢出了这两个概念。但马克思最终选择了唯物主义,将自己的理论称为“新唯物主义”,或者“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原因何在呢?
(4)、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他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5)、“无神论,作为对这种非实在性的否定,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无神论是对神的否定,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否定而肯定人的存在;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已经不再需要这种中介;它是从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本质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6)、在对基督教本质规定的基础上,费尔巴哈又从一般意义上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指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觉到自己依赖的东西,本来无非就是自然。”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下卷),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36页。最初的宗教是对自然物的崇拜,或曰“拜物教”和“图腾”,包括星辰、石头、树木,甚至蟹鳌、蜗牛壳,都是崇拜的对象。人崇拜这些东西,是因为他已经把自己放在这些东西里面,把这些东西想象成他自己那样的东西。而发展到有神论的时候,则开始把人的本质当做神的本质来崇拜。宗教的整个本质集中表现在献祭之中,献祭的根源就是依赖感,依赖感则源自恐惧、怀疑、对后果对未来的无把握、对于所犯罪的良心上的咎责,而献祭的目的、结果则是自我感,即自信、满意、对后果的有把握、自由和幸福。“去献祭时,是自然的奴仆,但是献祭归来时,却是自然的主人。”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62页。神的实质在于独立于人的意志和认识的东西,这是宗教的原始的、未来的、特具的本质。
(7)、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与第五条一样,认为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即感性唯物论,把感性从实践当中剥离出去。这样做的结果就导致了把研究陷入片面之中,只是对个体生效。
(8)、首先,引发我们思考的是关于唯物主义的元问题,即唯物主义的对立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似乎不成其为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立。但事情本身并不如我们想当然地那样一目了然。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相对近代的概念,进入思想家的视野时正是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19世纪的德国正处于市民社会兴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一种享乐主义(materialism)的风潮席卷而来,它被新康德主义学者朗格称为实践的唯物论。其在理论上的表现,则更为直接地表现为诸如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一研究虽然不是生发于德国传统之中,却是在这一时期进入并影响了德国思想界。黑格尔对斯图亚特的研究,朗格与马克思对斯密、李嘉图的研究都是受这一影响的典型代表。
(9)、而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时候则犯了与黑格尔相反的错误:将逻辑思维里的主谓词关系相互颠倒,但实际上依然是在玩弄从概念到概念的唯心主义式戏法,依然是“观念的活动”。
(10)、所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至于“物质决定意识”什么的论调,与马克思本人无关,源自苏联的教材,故不展开)
(11)、叙述至此,对马克思这句名言的解读,已经可以说是十分透彻了。虽然在前面马克思叙述许多,但在这一条却笔锋一转,反而像是在责难哲学。其实除了潜在地承认哲学的“先在性”之外,还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是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实证科学的关系。这几乎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无法避免的。
(1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3)、而且更更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是在责难费尔巴哈重视感性认识而轻视理性认识。二者必须在思维中统一起来,不可荒废任何一方。这与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所说的“抽象力”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逻辑上,是同一的。
(14)、费尔巴哈认为,仅仅以意识规定人的本质还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概括、集中,他把问题进一步概括为:有意识的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同上书,第30—31页。他在这个问题之下加注说:“不学无术的唯物主义者说道:‘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意识。人就是动物,然而具有意识。’可见,他没有注意到,在一个逐渐觉醒而上升到意识的存在者那里,发生着整个本质的质变”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1页。从这里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并不满意唯物主义者对人本质的规定,而是认识到人与动物在本质上有个质变。那么,他所规定的人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15)、当然,或许有人指责说这是唯心主义——“人怎么可能先于世界(环境)而存在?”
(16)、费尔巴哈强调感觉、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源泉和起点。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而引起感觉,感觉是主观的,但它的基础和原因是客观的。感觉先于思维,认识活动必须从最简单、最明晰的感觉出发,然后走到抽象的对象去。没有感性材料,哲学就会枯竭。费尔巴哈也承认思维在认识中的必要性。他认为感觉只能个别地孤立地感知事物,理性思维才能从感性事物中“分解、寻找、抽出”统一的、一般的规律,从而才能理解对象。费尔巴哈肯定在认知过程中,思维和感觉是相互补充的。思维以感觉为基础并保留感觉,感觉要溶于思维之中。但他声称思维只是“诸感官之作用的总和”,按其内容不能比感觉说明更多东西。他没有认识到从感觉到思维是质的飞跃,不懂得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7)、人的实践的改变,与现实发展趋势的改变一致,即有利于全体人类生产实践、生活的,譬如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等,那么就是具有合理性的、革命的。
(18)、你只有将自己降低为客体,降低为别人的客体,才能将自己提高为客体。你在思想,那只是因为你的思想本身能够被思想。你的思想只有通过客观的考验,为作为你的客体的别人承认的时候,才是真实的。你只是作为一个本身可以被看见的实体来观看,作为一个本身可以被感觉到的实体来感觉。世界只对于开放的大脑才是开放的,而头脑的门户只是感官。但是那个孤立的,封闭在自身之内的思维,那个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以外的思维,却是不能也不应当成为别人的客体的绝对主体,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它无论怎样努力也永远不能找到一条走向客体,走向存在的道路,正如一个从身躯上砍下来的头脑之不能了解找到一个对象的道路一样,因为了解的手段,官能,已经失去了。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75页。
(19)、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20)、这里的“实践”的概念与第一条的完全相同。当然,马克思在之前仍把实践拘泥于“工业活动”之中。而之后成为普遍的主体本身的改造性的感性活动。
2、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当人可以经过实践来获知暂时性的真理时,那么便有十足的理由依赖这个真理,这是一种历史目的的信念,也是实践行动的信心。
(2)、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3)、这个观点,拙文《马哲的本体论》也有过研究 https://zhuanlan.zhihu.com/p/73636936
(4)、虽然马克思将其思想称为“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是极为特殊的。在对唯物主义的研究中,我们常常追问何为唯物主义之中的“物”。这种追问方式或许就是一种误导,因为这种追问预设了所追问的是一个固定的客观对象。尽管近年来有学者将唯物主义的“物”解释为“关系”,似乎给予这个“物”以更为复杂而深入的理解,但仍然有将“关系”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的倾向。事实上,任何一种基于“物”做出的研究总是难以逃脱马克思所谓对“现实”与“感性”做“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命运。我们要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特殊性,或许应该更为贴近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直接表述:马克思构筑的是一个可以把握人的感性活动的理论形态。马克思在此的唯物主义立场不过是探寻这种感性活动得以展开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已。
(5)、所以马克思才会如此宣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6)、立足实践奠定了唯物史观基础。《提纲》第一条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象、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只是以直观的形式去看待客观世界,忽略了实践和实践的主体,当然也更不可能看到在实践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费尔巴哈面对自然界时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忽略了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动作用。在社会历史领域,费尔巴哈同样不能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历史发展,最终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主客体关系上的片面性,指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通过实践把主客体统一起来,科学的实践观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8)、传统西方哲学把世界分为“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感性世界就是人当下体验到的、经验到的世界,而超感性世界则是超脱现实的,是形而上学的。
(9)、自然界变化的原因,它的存在和变化始于自身原因。
(10)、 (1)阶级产生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经济。恩格斯考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指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它们“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确切些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是为了打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辟道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是为了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阶级和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为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表现,一个新兴阶级为了求得经济上的解放,首先要力求夺取政治权力,而统治阶级也力图加强自己的政治权力,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恩格斯在总结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经验时指出:“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1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2)、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感觉(经验)。他非常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遍地理性认识的作用。
(13)、人本学是费尔巴哈新哲学的核心。费尔巴哈在对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的批判中得出结论:思辨哲学的秘密是神学,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神的主体是理性,理性的主体是人。
(14)、为了理解这一理路,我们需要对对象性和对象化做一个区分。马克思对于对象性的凸显并非完全源于对费尔巴哈的继承,他更多地依赖于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和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讨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在这部分中,马克思实际上完成了借用费尔巴哈对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双重超越。
(15)、费尔巴哈认为,要克服基督教及其造成的后果,就需要有“爱的宗教”。他说,“爱乃是实践的无神论”。在爱的宗教里,没有神的位置和力量,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但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并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上的人,除了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其他什么人的关系。因此他的伦理思想虽然包含着个别带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命题,但从整体上说不过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爱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掩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调和阶级斗争的消极作用。
(16)、“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手稿中已经删去)
(17)、实际事物并不能全部反映在思维中,而只能片断地部分地反映在思维中。这种差别是一种正常的差别——是以思维的本性为根据的,思维的本质是普遍性,而现实的本质是个别性,它们的不同点就在这里。但是这个差别并不会形成思想中的东西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真正矛盾,这只是因为思维并不是直线地,与自身相同一地向前进行,而是被感性直观所能打断的。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而确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71页。
(18)、在第五条与第六条的讨论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观。费尔巴哈在哲学中对于直观以及抽象的人的设定都成为批判的对象。如果哲学并不建立在直观和抽象的人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哲学应该诉诸什么呢?马克思通过批判,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两条规定可以视为对实践的、感性活动的延伸性阐发。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味着人的自我分裂,换言之,人总是需要他者来说明自身,由此构筑了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但这种社会关系在现实性上,总是特定经济政治体系之中的社会关系,因此其中必然包含异化抑或是异化的扬弃,由此,当人被视为社会关系总和的时候,人也就成了矛盾的综合体。它在现实中获得的总是某种对抗性的内涵。这是对象性原则的又一表现方式。
(19)、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指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从而获得自己最后的解放。
(20)、这里,马克思之前的术语,诸如“人”、“经济主体”、“市民社会”、“异化”、“需求体系”等等,被“阶级”、“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等等术语替代,近乎呈现断裂式。不过在我看来,这只是从哲学跳跃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一种理论表现而已。
3、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1)、与英法机械唯物主义不同,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机器,人是感性的对象,人性、人的本质存在于人同自然和人同人的统一之中。他说,人没有脱离自然的特殊规定,“人就是他所吃的那种东西”;只有“爱”能证明人的感性存在,并区别和维系“我”和“你”的关系,人的最内在的本质“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类”意识,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心”等等。费尔巴哈关于人、人的本质的解释,在当时对于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对人的本性的歪曲,有积极意义。但他的观点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物质关系,基本上局限在人的自然本性上。他理解的人实际上是抽象的自然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的人。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也不是线性的决定,而是非线性的,是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不是经济决定论。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呈现出一种如同经济决定论般,人与人之间包括人本身,呈现出“似自然性”和“物役性”。
(3)、以至于同样是导言中的这句:“DiePhilosophiekannsichnichtverwirklichenohnedieAufhebungdesProletariats,dasProletariatkannsichnichtaufhebenohnedieVerwirklichungderPhilosophie.”被翻译成了:“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为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4)、对于这段耳熟能详的表述,如果缺乏费希特的思想背景,很难理解马克思在此时完成的理论革命。在此,当马克思说“设定并不是主体”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正是主张“设定”就是自我(即主体性)的能动性的费希特。这种设定行为作为主体性的原则,是主体在自身之内推演出一个非我,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意识内在性原则由此得到了更为辩证的表现方式。黑格尔的思想不过是这一理论的客观化表述。从这一意义上说,费希特和黑格尔都是相同的,他们都侧重于被设定的非我与自我之间的同一性,即既然非我是自我设定的,也即从自我当中分裂出来的,因此其所包含的活动也就是自我自身的内在性活动。活动的对象无论如何都只是确证了自我的存在而已。从这一意义上说,甚至费尔巴哈的关于感性的对象性也不过是对这一“确证”逻辑的认可。从这一意义上说,朗格在这一时期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较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他将费尔巴哈称为“在感性哲学形式上出现的精神哲学”。对于这样一种推崇“自我设定非我”的设定逻辑,我们或可称为“对象化”的逻辑。
(5)、提前在逻辑上设置一个先验的真理,并且无法为人所改变,这大致上就是形而上学的定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提纲》第十条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表明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阶级本质,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所建立的思想体系,一开始就是指向无产阶级的,并且希望无产阶级运用这一精神武器解放自己,消灭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
(7)、最后我要理清楚的是,这里的世俗基础(经济基础),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
(8)、“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按纯粹经验的路径来确认。”————《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9)、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指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从而获得自己最后的解放。
(10)、无论是费希特、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实际上都是遵循了对象化的逻辑。这一逻辑的基本特征在于,主体性自身对象化为、客观化为,抑或异化为对象,而对象本身则通过确证主体返归到主体性的规定中。在黑格尔那里,这种复归表现为整个精神的现象学之旅。1844年的马克思着力批判了黑格尔的这一现象学复归之旅当中的“劳动”原则,以与自身的对象性逻辑区别开来:“黑格尔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的。他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看做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在此劳动的积极方面是对象化逻辑的一种表现方式,在黑格尔看来,劳动的对象化仅仅是对劳动者的一种确证与肯定,但对马克思而言,在私有制的条件之下,劳动者的劳动以及劳动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本人,从而出现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并不确证人的本质,而是否定它,这是劳动的消极方式,这种否定打碎了对象化逻辑的复归,使得对象化出来的对象物成为与人的本质相对抗的要素。我将这一对象化所带来的对抗性关系视为马克思的对象性原则。
(11)、空气是感觉和生命的第一需要;我们靠空气生活,但不是单靠空气生活,还靠无数其他的物和物质;我们不仅呼吸,我们也吃和喝。我们所喝和所吃的东西,我们必须看到、听到、嗅到和尝到。但是我们不限于只有这些感情关系;我们还用我们的不懂美感的牙齿咬碎和咀嚼食物,不仅为了尝它的味道——这里味道以及其他感觉都只是手段,——而且为了把它正式消化,使它变为肉和血,把它的本质变为我们的本质。费尔巴哈:《论唯灵论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方面着眼》,《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529页。
(12)、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基督教和宗教的批判。他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学溶解为人本学。”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3页。这可以说是他对近代欧洲思想史的一个概括,也是他对自己所提出的人本主义的定位。费尔巴哈承继了康德、黑格尔将宗教归入人意识的产物的思想,从对人的本质规定和认识论出发,对宗教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批判。他指出,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也就有多大价值。上帝的意识,就是人的自然意识。上帝的认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人认为上帝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精神、灵魂,而人的精神、灵魂、心,其实就是他的上帝。”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页。上帝不是人的感觉所能认知的,只能在人的意识中存在。
(13)、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人类在意志、愿望和想象中是无限的、自由的,而在能力、获得和实际中又是有限的、依赖的。为了摆脱这一矛盾,就运用想象力去幻想一种超人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作为自己生存和获得幸福的保证。这便是宗教的意图和目的。
(14)、不要以思想家的身份来思想,就是说:不要以一种从人的实在本质的整体中脱离出来的,自为地孤立起来的能力的身份来思想;要以活生生的,现实的实体的身份来思想,你是作为这样一种实体而置身于宇宙之海的汹涌波涛之中的。要在生活中,世界中作为世界一分子来思想,不要在抽象的真空中作为一个孤独的单子,作为一个专制君主,作为一个了无障碍的,世外的上帝来思想——然后你才能谈到你的思想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74页。
(15)、这一段可以结合上一条所摘抄的《神圣家族》部分。在这一段中,马克思借批判费尔巴哈的错误,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一定的世俗基础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而《资本论》,则是系统阐述这个产生过程的作品(剩余价值的生产。当然,这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
(16)、“粗率的经验主义(DergrobeEmpirismus)一变而为错误的形而上学、经院主义挖空心思要由简单的、形式的抽象,直接从一般规律,引出各种不可否认的经验现象(empirischePhaenomene),或用狡辩,说它们本来和这个规律相一致。”————《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
(17)、“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18)、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时代,只要研究对象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
(20)、“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4、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吗
(1)、虽然这份文件只是马克思个人逻辑构思的产物,经过1845年之前跌宕起伏的激烈思想变化后,马克思才刚刚从人本主义的立场转变(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异化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正是因为深入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才产生这种转变,我颇为赞同)但其中蕴含的“萌芽”状态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已经逐渐绽放光芒。故此,我才将《提纲》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之门”。
(2)、从人是自然的产物的观点出发,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转化的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肉体是基础,灵魂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它们的共同源泉是自然。只有这样理解人,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的真正统一。他指出,宗教和唯心主义都是建立在肉体灵魂二重化的基础上的。
(3)、在这段话的前半段里,马克思肯定了德国观念论对主体性原则的发展,譬如伟大如康德、费希特等人。但是,后半段又批判这些观念论者却没有关注事物的客体性,与第一段的批判相反。
(4)、作为人本主义的范畴,自然是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费尔巴哈广泛地吸收和改造了唯物主义乃至自然神论者的自然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斯宾诺莎的评判,费尔巴哈认为,斯宾诺莎提出了自然是永恒的、无限的观点,但他却还保留上帝的名义并把自然神化,因而是有局限的。费尔巴哈对自然神论进行了深入批判。进而他指出,自然形成的原因就是自然,不论有机物,还是地球,甚至太阳的起源和演化,都是自然的过程。所谓世界的起点和终端,只是人的表象。自然界是具体的、有形的质的实体,是可以被感性把握并由理性思考的。更为重要的是,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关于空间和时间是人感性直观先验形式的观点,强调空间和时间是一切物质实体的存在形式,并把空间、时间与人及其思维、实践和历史发展相联系,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空间与时间并不是单纯的现象形式,而是本质条件,理性形式,存在的规律,也是思维的规律。”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67页。自然有其规律性和因果关系,主导自然界的不是上帝,而是自然的力量及其元素和实体。人是自然演化的最高产物,是一个以肉体为基础的精神与肉体、物质与思维统一的实体,并强调了生理对心理现象的制约,以及人的心理、生理过程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思维是人脑的功能,“只要我们阐明了这个绝妙的和最难理解的思维物质,亦即大脑物质,那么我们便能迅速地阐明其他物质和一般物质。”费尔巴哈:《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自由意志方面着眼》,《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79页。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核心范畴,是对人本质的规定。
(5)、在这一段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世界起源什么形而上的问题并不感兴趣,他的精力投向的是现实的社会实践,他本人的哲学思考都是以社会化的人为出发点的,也就是说,他的理论是服务于人的,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意义,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彰显出来。
(6)、发展就是向上的、前进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运动。
(7)、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的地位还未如此之高;而哲学革命之前的《神圣家族》里,马克思则明确表示思想只能通过实践实现。
(8)、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人自我分裂的产物,它制造出一个上帝放在自己的对面,当做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者。上帝是无限的存在者,而人是有限的存在者,上帝是完善的,而人是非完善的;上帝是永恒的,而人是暂时的;上帝是全能的,而人是无能的;上帝是神圣的,而人是罪恶的。上帝与人是两个极端:上帝是完全的积极者,是一切实在性之总和,而人是完全的消极者,是一切虚无性之总和。“上帝跟人的这种对立、分裂——这是宗教的起点——乃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质的分裂。”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7页。上帝是非有限的、非属人的、非物质地被规定的、非感性的,它仅只是思维的对象,是不能感知、无形态、不可捉摸、无形象的存在者,只有通过抽象和否定才能认识,才能把它作为对象。费尔巴哈的上述观点,显然是康德和黑格尔有关思路的继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以否定上帝主义为宗旨的哲学变革的阶段性进展,从霍布斯和法国唯物主义者对上帝的直接的、基于感性认知——上帝不能被感知——的否定,到费尔巴哈从人的本质、人的理性对上帝的规定,将上帝纳入思维所形成的概念,是人本质在理性中的异化。这个过程正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人的理智和知识迅速扩张的集中体现。
(9)、基于这一理论背景,我们来重新审视《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在第一条中同时指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的问题:对于唯物主义而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这里的唯物主义是一个僵死的唯物主义,它将“现实”仅仅当作直观,或者用我们更为熟悉的话语说,将人的生活世界仅仅当作物质世界。马克思的这一批判不仅指向包含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同时也极富预见性地对此后教条主义的唯物主义给出了批判:当我们将现实仅仅视为客观的物质世界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恰恰相反,我们自身已经陷入了另一种观念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于“物质”概念的批判已经极为深刻地触及了旧唯物主义的要害所在:所谓“思维就是物性(Dingheit),或者说,物性就是思维”。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后继者,不可能退回到前黑格尔的思想认知,即我们不可能从物性出发来理解现实(wirklishkeit)。
(10)、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1804年7月28日-1872年4月13日),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作品有《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上帝、自由、不朽》,《神统》。
(11)、费尔巴哈强调,哲学家也是人,不要作与人不同的哲学家,只需作一个思维的人。
(12)、费尔巴哈的“类”,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术语,是处于一种空洞的先验范畴。并且,这个“类”也只是在他的想象中“自然地”联系起来。现实里,则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活动历史地形成。而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也是一种先验范畴的构想。经过马克思的批判改造,被极大的丰富,即被赋予了“社会关系”在其中。
(13)、“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ab-straktenEmpirikern)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14)、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5)、虽然他从此离开了大学讲坛,但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加工整理大学的讲稿,写成三部哲学史著作:《从培根到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史》(1833)、《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1837)和《比埃尔·培尔》(1838)。
(16)、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批判否定后,便为马克思的本体论的展开敞开了理论空间。
(17)、“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
(18)、对于宗教的对象,当人们脱离了拜物教阶段,进入诸神和一神教的时候,不再无限制地“胡乱选择、不再手足无措、不再随便崇拜的时候”,同上书,第464页。就明确地集中于主要是人的目的和需求的对象上。有神论者们把神说成超自然的,但实际上人自己身上就具有神的根源,神的统一性的根据是人的意识与精神的统一体。
(19)、马克思在《提纲》中,分析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切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开创性地引入实践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提纲》在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以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实践,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哲学鲜明的无产阶级属性,提出了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结论。
(20)、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只是,这里所说的意识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因为,如果是就自我感或感性的识别力这意义而言,就根据一定的显著标志而作出的对外界事物的知觉甚或判断这意义而言,那么,这样的意识,很难说动物就不具备。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做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动物固然将自己的个体当做对象,因此它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将自己的类当做对象,因此它没有那种由知识而得名的意识。什么地方有意识,什么地方就有从事科学的才能。科学是对类的意识。在生活中,我们跟个体打交道,而在科学中,我们是跟类打交道。但是,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做对象来对待的生物,才能够把别的事物或实体各按其本质特性作为对象。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页。
5、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1)、对象性活动是对象性原则下的一种活动,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活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活动的结果仍然是确证自身,而非与自身对抗。从这一意义上说,当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真正的人的活动的时候,他所意指的是费尔巴哈没有关注到人与活动抑或活动的结果之间的对抗性关系。真正的人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其中所彰显的不是活动对自身本质的确证,而是活动的对象与人的本质的对抗,这种对抗的结果,一方面使人发现社会现实与人的理想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激发出了人真正的属人的活动,即“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费尔巴哈无法了解的。
(2)、说明:此文系喻太刚任中共习水d校副校长,高级讲师时在中共贵州省委d校校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供大家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