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文案精选68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3-18 08:45:59 浏览5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是什么意思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指的是谁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平民百姓也都有责任。兴亡:兴盛与衰亡。匹夫:普通老百姓。指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平民百姓也都有责任。

(2)、顾炎武认为,“有耻”是个人行为的底线。因为知耻才能自觉羞愧,自觉羞愧才能恪守礼义,恪守礼义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基础所在。

(3)、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古)

(4)、周礼规定:人和人不是平等的,人是有三六九等的,作为平民阶级是允许有老婆的,但只能一夫一女人,不允许娶多个女人,所谓“匹夫匹妇"。

(5)、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6)、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7)、捍卫文化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文化不是d国设定的,文化是每个社会成员意识形态的集合。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他们的天下观,也是从文化的角度区分的,比如所谓的皿煮世界,自由世界,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土耳其的泛突觉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阵营。这就是他们理解的,他们的天下。只不过如同他们不在咱们的天下里一样,咱们也不在他们的天下里。

(9)、三名同学一致表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在部队中将刻苦训练,不辱使命,为国服役,为校争光。

(10)、能够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只能是咱们自己的某种文化,而不能是制度,也不能是宗教。抵御西方制度的可以是制度,抵御西方宗教的可以是宗教。抵御西方文化的只能是文化。

(11)、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讨之。”

(12)、古人所说的“匹夫”,有三个含义。最早,“匹夫”与“匹妇”相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人。逐渐,“匹夫”用来指非贵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贱”之意。再后来,“匹夫”用来骂人,意为“独夫”,表示轻蔑。

(13)、出自: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4)、“匹夫”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昭公六年》:

(15)、但是天下,是个抽象的文化概念,是咱们中华民族,以及周围儒家文化圈的几个民族方向性的共同选择,是被荣格称为“文化集体无意识”的那个东西。

(16)、1644年5月,南京的明朝残余力量拥护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顾炎武把恢复山河的希望依托于这个朝廷,受昆山县令举荐任兵部主事。并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文章,提出一整套复兴大计。只是他还未及上任,清军已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

(17)、学生应该是最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的一群人。

(1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

(19)、④清 昭梿《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余素以豪杰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

(20)、我在其他文章中写过:古人以“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为人生追求;《左传》宣扬:立德、立功、立言;孔子也鼓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言以蔽之:建功立业,最好是封侯拜相。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已是太守、将军,只不过没有封侯就很遗憾了,辛弃疾也当过镇江市市长(现代称呼),还有壮志难酬的牢骚,如果到老到死,还是个匹夫(平头百姓),岂不一头撞热馒头而死。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

(1)、为尽“保天下”之责,顾炎武壮年投笔从戎反清,中年骑马北游续道统。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就是这个意思)独夫。

(3)、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六个方面的辩证因素

(4)、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论述,提炼出大家都能听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号召国人救亡图存。

(5)、完整版:(石国鹏老师——北京四中国际校校长,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6)、看看我们郭佳的历史,刘家的汉朝灭亡了、杨家的隋朝灭亡了、李家的唐朝灭亡了、赵家的宋朝灭亡了、朱家的明朝灭亡了、爱新觉罗家的清朝灭亡了,一个个朝代(郑全)你方唱罢我登台,幻起幻灭,勃焉忽焉,但我们口中的“郭佳”(中国)灭亡了没有?显然没有!朝代的灭亡(郑全的覆灭)并未阻断中华民族人种的繁衍和万千家族的延续,也并未妨碍我们幸福地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朝代更迭、郑全轮替,但中国这个郭佳不光一直安然存在,而且一直在变强,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强国了(若按照胡鞍钢教授的说法,已经是全面碾压莓果的“全球第一”强国)。所以,现在的人担心的“亡郭”是杞人忧天,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才是最应该担心的。

(7)、①元刘时中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

(8)、②宋 苏轼 《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9)、“匹夫”这个词在褒义和贬义上的引用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必须尽匹夫之责”。

(10)、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旋即清军入关,定鼎北京,遂挥师南下,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血腥的军事征服。

(11)、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12)、所以目前看来,咱们的制度依旧强大,所以西方的制度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但是咱们的文化,还有待复兴,咱们的宗教,基本是稀碎。所以面对西方文化和西方宗教的入侵,就显得非常被动。

(13)、                  大字版

(14)、“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15)、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6)、为人要坚持“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有所不为。“行己有耻”出自于《论语·子路》,意思是人要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顾炎武把“行己有耻”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17)、他认为,培养良风美俗,既要培养孝悌忠信,又要注重礼义廉耻,还要崇名节、尚厚重。而改变社会道德风气人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为此,他大声疾呼,个人立身处世要坚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准则。

(18)、文章不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语),现在听来依旧振聋发聩。

(19)、这得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谈起。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值明王朝日渐衰弱,清政权强势崛起的动荡时期。

(20)、为学要坚持“博学于文”的道德准则,有所作为。“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是什么意思

(1)、“匹夫"的意思你只是个“布衣",老百姓一个;“老匹夫"的意思是你到年老的时候你也只能娶一个老婆,说白了还是平头老百姓。懂吗?匹夫等于平民。

(2)、我们应该清楚:郑全≠郭佳。当然,顾炎武时代,“郭佳”这个词还没有出现。

(3)、①《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4)、作为褒义词和中性词的匹夫。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帅指的是军队的将领,而与之相对的是匹夫,这样就说明匹夫就是普通人普通老百姓的意思。相当于民众的意思。大思想家顾炎武也有类似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匹夫就是老百姓的意思。

(5)、成功的事情容易彰显功德,失败的事情没有功德可以彰显,于是彰显的只能是道德。

(6)、这一思想的产生,与顾炎武的家学传统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出生于江东望族,还在襁褓中时,就被过继给未婚早逝的堂叔顾同吉为嗣,由嗣祖和嗣母抚养长大。

(7)、在这里,“天下”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在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基础上,顾炎武进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8)、③汉 班固 《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

(9)、一般来说,认为这一章讲的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故事,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甚至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德,很大程度上是靠一代又一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物事迹来传承的。比如岳飞,文天祥。

(10)、天下兴亡,“匹夫”怎样才能“担责”?在顾炎武看来,明朝亡国教训在于先“亡天下”然后“亡国”,而“亡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士大夫寡廉鲜耻,丧失德行气节,导致士风世风败坏。

(11)、不管山有多高、云有多厚,也挡不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

(12)、⑤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子鱼能为我代言,乞念先君一脉,愿留性命,长为匹夫死且不朽。”

(13)、作为贬义词的匹夫。孟子是很喜欢骂人的,在孟子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故事。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但齐宣王给自己找理由说,我这个人有毛病,就是喜欢勇猛。孟子说你那个勇,无非是看见不喜欢的人和别人打架而已,这不是大勇,而是莽撞的人。所以,匹夫就成了莽撞的人的意思。

(14)、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关心和参与国事,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提出意见和看法。

(15)、“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今天的国人借以表达匹夫之志的口头禅。但可惜的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几人真理解这话的真实含义。

(17)、因此,他提出“风俗者,天下之大事”,认为“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在他看来,维持世道人心既需要经济基础和制度支撑,更需要道德引领与规范。因此,“保天下”就要净化整个社会的风俗道德。

(18)、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孙中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第七章:“吾国人果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人人当自奋矣。”

(19)、《老年文摘》分为标准版和大字版,内容一样。

(20)、国,为了方便行文,就叫国家好了。这是一个具象的概念。指的是政权,疆域。这是一个非黑即白,没有灰度的概念。按照顾炎武的逻辑,国家的兴旺,是当官的,是食肉者的责任。在实际运用中,这一条原则也是清晰的。比如说,日本鬼子打进来的时候,沦陷区的老百姓,只要不接受伪职,不做检举揭发等伤害本国的事,滞留在沦陷区生活,并不会被称为汉奸。在当代,一个人只要不是当官的,用正常手段改换国籍,也不会被称为汉奸,卖国,叛国。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啥意思?

(1)、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2)、④唐 刘德仁 《长门怨》诗:“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钗嫁匹夫。”

(3)、匹夫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4)、咱们古代所说的天下,指的就是这个文化层面的东西,也只愿意认真和拥有相似文化的地方和国家交往,这些地方和国家,和中国一起,构成了地理层面的天下。

(5)、这么说太抽象,就好比在这次疫情中,基本上趋势也就这样了。可以看出来,以下国家和独立关税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台湾,香港,澳门,还有一部分东南亚国家,疫情控制远比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要好的多,无论这些地方使用或者严苛,或者怀柔的抗疫措施,都比西方所有国家好的多。这跟经济,人口,地域,环境,体制,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唯一的理由就是,这些地方同属儒家文化圈,拥有一种共同的“文化集体无意识”,具体表现就是,政府的强制措施和建议,被民众理解和执行的程度很高,政府为了落实这些措施和建议,付出的行政成本很低。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学生时代写作文,这句话出镜率不是一般地高,而是相当相当高。

(7)、《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

(8)、顾炎武从小就随嗣祖读《孙子兵法》《吴子》《左传》《国语》《资治通鉴》以及朝廷刊行的《邸报》,养成了他关注时事政治、关心现实民生的治学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