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疑问的名言
1、关于疑问的名言四年级
(1)、“尝试”,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可是,不见得人人都做得来。是害怕失败吧。谁也不敢保证尝试了,就一定能成功。可是,不试一试,怎么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2)、问:既没有离心的外境,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河大地,都是离心而独立存在的呢?
(3)、虚心使人提高,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4)、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5)、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6)、第三是“许有离心的外境”,但不是实有自相的。
(7)、毫无疑问,对较为深奥难懂的哲学领域进行探索似乎总带有一种近乎疯狂... —— 基布尔
(8)、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应成派讲的“唯名安立”的“唯”,遮遣的是认为有自性的法,并不意味这这些法不存在。如果那样的话就会陷入断边,也不能离“能所”。因为你使用的名又成为一个有自性的法,使我们陷入到分别心之中了。所以,应成派的名也不能被理解成有自性的名。这样一来,我们绕了一大圈又回到无明之中了。在此最关键的是对于“名”这个词的使用方式。我们不能以一种名言识的方式使用它,否则就仍然是不断地分别。所以,对于中观派来讲,最终是“如理实观察,不堕有无边”。无跟有边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语言使用的方式、对待可重复性的主词的方式一样。
(9)、人性,是丑陋的,经不起考验的。你以为,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至少会在你落难的时候展现出怜悯之心,但是,往往这些人就是最容易落井下石的人。
(1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1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我的目标。
(12)、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光召
(13)、但在龙树菩萨破斥小乘宗派所计执诸法时,不论内心外境,只要是计为实有自性,就一切总破,并不是只破外境不破内心。
(14)、“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15)、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16)、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17)、本杰明·富兰克林曾有句名言:「网上95%的名人名言都是瞎掰。」
(18)、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19)、这八个问题中,有四个(五)是偏重于否定的。也就是别的宗派或别的论师所承认的,而佛护和月称却认为是龙树菩萨不承认的。
(20)、那么,是时候搬出「亚伯拉罕·林肯」的名言了——网上名言的问题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它们是不是真的。
2、关于疑问的名言我积累的有
(1)、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朝鲜
(2)、这句引用最多的名人名言,杨绛先生真的没说过
(3)、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4)、科学开始于对神话的批判。批判态度是科学最重要的特征。——〔英国〕波普尔
(5)、冲动:就是人之本能的,动作的倾向,大都是无意识的,因冲动虽是一种要求,而不知其所要求之目的,虽欲实现,而不知其所欲实现的是什么。这是本能的,不学而能的。如婴儿吃乳,饿了就要哭,可是他决不能说出他哭的是什么。
(6)、1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7)、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学记》
(8)、好的意义,就着本能而言都是好的,凡是能使欲望满足的都是好,欲望冲突以后,不包括在“和”之内的,好就变成恶了。好还可以分为两种:内有的好,本身可以满足我欲望的,如糖的甜;手段的好,他本身不能使我们满足,可是他能使我们得到满足我们欲望之物,如药是苦的不好吃,是不能满足我们的,但是他能使我们身体康健,可以使我满足。
(9)、柏拉图说:「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10)、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11)、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12)、总之,这里的问题也非常多,很难到得圆满的解答。于是有“阿赖耶识”的说法,从这些难题中被提出来了。
(13)、对于经部的种子的说法,大乘宗派多数同意(除佛护、月称等少数中观师)。
(14)、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 柴静
(15)、1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16)、和的目的就是在冲突的欲之内,使大多数欲可以满足。一切政治、法律、社会、宗教……都是求和的方法。穆勒说个人之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为限就是求和的一法。种种道德方法,都是求和之道,或是有比这好的,但只是求和的方法不得不有。譬如政府不好,实行无政府主义,不过无政府亦是一种的方法,如果仅只凭着一人的直觉去活动,我真不敢承认。
(17)、为自己感到不平的她甚至专门写了一本叫作《WellBehavedWomenRarelyMakeHistory》的书。但在不明群众的眼睛里,还是会把Ulrich当成梦露的疯狂迷恋者吧……
(18)、这句话马克·吐温从没说过。第一个引用被人发现来自于1968年的一个匿名政府研究人员,「衰老是个心态问题,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不要紧。」
(19)、孩子的求知欲非常旺盛,母亲常遭到孩子们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联珠炮式提问围攻。但是因为怕麻烦,母亲常常不好好回答,有时会说出“烦死了,这孩子!”之类的话。没有什么比这更伤孩子的心了。
(20)、因此,对唯识宗所说的“都无外境,唯有内识”,是不合道理的;
3、关于疑问的名言名句
(1)、如你说的梦中没有实在的外境,也可以同样说梦中没有实在的内心,你怎样知道梦中是没有外境唯有心的呢?
(2)、1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3)、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4)、其实活着还真是件美好的事,不在于风景多美多壮观,而是在于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
(5)、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刘开
(6)、我方才所说的一片话,大家总不能说是就满意,因为如今人所欲知者,实在并不是“人生的真相”。而是要解释“人生的真相”,人生是为什么?为字有两种意义。
(7)、我之所以喜欢摄影师,是因为你们不提问。——罗纳德·里根
(8)、流行翻译: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9)、在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即是:许外境在胜义中无、世俗中有。
(10)、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11)、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 —— 陶行知
(12)、在佛学的基本教理上,都是承认有三世因果的,尤其是都承认经上说的“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的业果道理的。在说明业果时,也是说在造完某业之后,并不是一定即刻受果报,有的业即要在来生受果报(如五无间业),有的业要经过许多生后,甚至要在无量劫后才受果报的。那么这个业是怎样保存着呢?是怎样和后来的果报连系着的呢?这就成了佛教思想理论整个的一个大问题了。若说这个业从造成后,一直保存到受果一成不变,那么这个业就成了常恒不变的东西,它也就没有感果的作用了。这是佛教任何宗派都不承认的。在佛教都说业是“有为法”,是刹那生灭的,造成后之业,也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会灭掉的。那么已谢灭的业又用什么力量来感果呢?已灭,已不能感果,业不是亡失了吗?
(13)、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
(14)、2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15)、复次,内心的生起,一定要有所缘的境界,心是不能无所缘境而独起的。这原是唯识宗的一条定理。试问:梦中能见各种外境的心,既然梦中原没有任何境界,心是怎么生起的呢?
(16)、一个不曾尝试,不给自己机会的人,怎么能得到机会。只有学会尝试,才能迈向成功!
(17)、《瓦尔登湖》中的原话是:「至少通过试验我学到了这一点:如果一个人自信地沿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想象的生活,他将与成功不期而遇。」
(18)、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罪... —— 威·莫里斯
(19)、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20)、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国家中最博学的和最优... —— 卢那察尔斯基
4、关于疑问的名言我还知道哪些
(1)、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2)、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日本
(3)、创业公司招聘说:“我们欢迎应届毕业生,不介意的有没有工作经验,我们愿意培养你”!说白了意思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美好的未来不畏惧加班”!
(4)、首先怀疑,然后探求,最后发现。——〔英国〕巴克尔
(5)、在中观应成派看来,一般的意识往往将名言识所安立看作是真正的证量。所看到的名言识所安立,一般意识往往将之看成是自性有、自相有,绝对有。这种认之为绝对有,也是当代哲人讨论意向性问题时注意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体验必须指向某个物,而不是指向这个可能性。境有,不是由自己方面的力量产生出来的,而只能依靠于名言,由名字的力量、语法的游戏产生出来。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的重要区别也正在于此。《土观宗教源流》中说:“由观察之力,于入定中,遮破非有内心之力所安立之有,自续应成两派虽无不同。然出定后,自续派则许由自相有所成之境,即诸法如幻;应成派则承认于入定中,破如此谛实有后,尚应观察所余有何;则只许所余唯留名言。此二乃是他们不共差别之处”。
(6)、“业灭”,并不等于“业没有了”。即许“业灭”也是有为法,可以延续不断,所以它就能够感果,并不须要另熏种子,也更用不着别的东西来保持它了。
(7)、1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8)、真理是美的;毫无疑问,谎言也是如此。... —— Emerson
(9)、龙树的《中论》首先在于论证缘起性空,法无自性。只有这样才不能堕入执法为有自性的常有,堕入常边;同时因为万法自性无,但是因缘和合而生,性相是有的,所以不能堕入执万法为空的空断见,也就是顽空的断边。断除了常、断两个边见,才能离能、所,得中道而行。佛教概念之中的“法”的外延比物质性的存在更为广泛,我们可以理解为被我们知觉到的一切实存。这样,在这个概念的统摄之下展开的论证“万法无有自性”的论辩,就直接涵盖了内在与外在的实存。龙树在《中论》开始之初,用了“八不四无生”来论证性空的道理。八不就是指:“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这是龙树论证的一大特色,他将语言中语词使用的语法几乎都罗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论证他们全都不成立。这样还剩下什么呢?只有破除了日常语言给予的基本语法结构,我们才能看到万法的空性,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这个意义上来讲,龙树从是运用语言分析的大师。“八不”实际上将我们一般理解力所需要的四个对立列举了出来,四个对立是“生与灭、常与断、一与异、来与去”。没有这四对对立,我们的认识便不可能。我们语言的展开与人认识的可能便基于这些差异之上。没有差异的游戏,我们的内在认识不可能展开。这种语词上的对立或者叫二元对立,应该说比现代哲人德里达提到的内在与外在、符号与意义等等之间的区分更为基础。不管我们同不同意龙树的性空论证,这个现象都是逃不开的:这些存在于语词中的语言基本差异对于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没有这些基础性的差异,我们的言谈就没有可能。比如,一与异,没有同一性与矛盾律,就不可能有单个的个体独立出来,也就不可能有对象对象出来。这个问题自然让我们联想起西方现代哲人康德以及当代语言分析的工作。但是,这仅仅是他们论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在这儿的兴趣不是指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更是在这些共同点之后,搞明白他们为什么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龙树在证明缘起性空的一开始就将这一个基本问题提了出来。这些对立的语法范畴意味着什么?我们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再加以展开。四无生指的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同上,页5)。这里还是将各种“生”的语法摆置出来。生,或者因果观念中的生包括:自己生,从他者生而来,共(一起)生,没有原因的生。四生的基本意图还是在破万法有自性,不在于破除“生”者。如果我们以之为有自性,则有四种生。以不自生为例,若因有自性,果有自性,则如果因中生果,则会有两个自性了。这与果异于因相矛盾。这样的话因中就生不出果,因与果就是一个自性。如此这般的矛盾是在我们以为因与果都有自性的条件下出现的。在没有自性的情况之下,万法生起只能是依因缘而生,万法所以安立也就只是假名安立,背后没有自性。只有一个假名,非真的名言在运作。如果我们执此名言为自性有,那就会陷入于能、所的区别,被邪见所执。所以,格鲁派的教祖宗喀巴(TsongKhaPa)曾经这样解释“八不四生”的论争目的:“此中破时,纯用‘自生’、‘他生’等方式,观察名言所安立的境是如何有已而破。此亦只是破彼‘非唯名言安立的生’,不破‘生’者,义甚明显”(同上,页255)。这样的话:“若能破除有自性之因果,即成唯名安立,及唯有名言所安立之因果。如《佛护释》中第一品初说:‘所云生者,唯就名言中说’”(同上,页256)。是故,应成派的精义即为:“于胜义中,名亦都无,除名言中唯有名言增上安立,都无所有,故惟是假名。若善了知以上诸义,则能善解一切诸法皆是依缘安立,依缘假设,依缘而生,皆无自性,皆无不由他名增上安立之自在体,随立何法,皆是不寻彼假义而安立者”。
(10)、中观师难云:如你说由于“无眼根”所以不成其为使种子(瞎子见色识种子)成熟的条件,那么我说“睡眠”,也一样不是能使种子成熟的条件。
(11)、第四与能熏法俱生俱灭,简别了时间前后的东西。
(12)、应该知道该怀疑时怀疑,该服从时服从,该相信时相信。——〔法国〕帕斯卡尔
(13)、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14)、在破除自性的论述中,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因果没有自性,但是我们却执着呢?佛教的解释是,从无始时来,串习所致,习气熏习,破除很难。这个原因的设定不同于与海德格尔对于存在历史之最终的神秘的沉默,也不同于德里达对于语言差异结构的来源问题的只字不提。不过这个解释已经跨出了哲学的界限。关于这个界限,不同的归因,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分析哲学将之归于日常语言的语法,就导致了实证主义的倾向。我们会看到在这个界限上不同的解释造成的不同后果,以及在这个语言的界限之上哲学与宗教的不同的自身规定性。
(15)、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16)、其余四个(八)是偏重于肯定的。也就是别的宗派不作这样主张,而佛护、月称却认为龙树菩萨是这样主张的。
(17)、如醒着的时候,不论眼根、色尘、眼识这三法,都是仗托因缘而生起的,都应是如幻虚妄不实的。
(18)、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9)、同样的民国才女,同样的文字风格。《林徽因的爱情谏言,总有一句温暖你》,你被这句话温暖了吗……
(20)、你的提问能决定你的生活质量。——自我成长先生
5、关于疑问的名言有哪些四年级
(1)、刚才说的全是抽象的中、和、通,若实际上的中、和、通,则不能不用理智去研究。人性是善的恐难靠得住,我也非说人性恶,我们要知道人本是天然界的一个东西,他的性本来不能说是善或是恶,因为是自然的就是那个样了。不过他们时相冲突才有善恶之分,就是刚才所说的“和”,能包含的便是善,“和”不能包含的便是恶,至于性的本来却不能说善与恶。
(2)、(2)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3)、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4)、2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5)、既然灭是有为法,是四有为相之那么“业灭”是有为法,还有什么问题吗?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7)、再次重申,哈佛的校训就是「真理」。但不得不说,有点喜欢这样的哈佛。
(8)、(3)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9)、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10)、善疑者,不疑⼈之所疑,⽽疑⼈之所不疑。——⽅以智
(11)、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格言对联》
(12)、在小乘的毗婆沙师们说,业有个“得”,业灭之后,这个“得”不失坏。由“得”的力量使业感果(关于得的问题,暂不谈)。
(13)、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14)、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15)、唯识师又解答云:要以睡眠为助缘,才能使种子成熟,才能注起那种意识。
(1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7)、人心之烦,烦在计较;人生之苦,苦在执着;人生之难,难在放下。生活中,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纵使天大的事,当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时,就会发现其实没什么,只是自己想得太复杂而已。
(18)、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19)、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20)、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1)、在中观宗,认为“业灭”本身就是一种有为法,就是业的相续(这个相继是继续不断的意思)。
(2)、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3)、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4)、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5)、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6)、“唯名安立中为有”这就是龙树“八不四生”之后我们要面对的命题。这里就与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产生了关联。我们并不指望这种关联会直接解决我们的问题。哲学与宗教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几个问题取自自续与应成之间的争论,自续与应成之间的互相辩难非常繁复,不存在简单谁对谁错,我们只拣出几个与所讨论主题相关的问题加以讨论。我们集中讨论两个问题:许不许自证。许不许境有。
(7)、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8)、2016年时,杨绛先生去世,网络沉浸在一片缅怀的情绪之中。于是,2013年的网文《杨绛一百岁感言》再一次被人翻了出来。「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也又一次刷屏朋友圈……
(9)、1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10)、应该知道该怀疑时怀疑,该服从时服从,该相信时相信。——〔法国〕帕斯卡尔
(11)、根据「维基语录」(Wikiquote)的记录,这十点忠告根本不是他说的,而是一个叫查尔斯.J.塞克斯(CharlesJ.Sykes)的人。比尔·盖茨只是曾经给计算机爱好者写过一封公开信,主要谈盗版问题。
(12)、1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13)、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培根
(14)、但是中观应成派的逻辑作出的选择是:不认可自证。宗喀巴偈云:“是故自证且非有,汝依他起由何知?作者作业非作故彼自证不应理”。 并且,他引述了《楞严经》中的说法:“如剑不自割,指亦不自触,如是应知心,不自证亦而”(同上,页397)。佛教的下一步理念就是用习气熏习,无始以来习气地不断串习,造成了具生无明与具生我执来推进废除自证之后的道路。自证的问题是不是只存留在“心”法的范围内,而不涉及“光明心”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是佛教内部教派之争的一个重要关节。按照中观应成的路线,只能走向一种没有内容的空。而在这种走动之中,是语言本身的游戏还是佛教的宗教体验给予了他们新的断除自证之后的指向呢?有太多问题仍然有待于我们去回答。这就是哲学的悲剧性命运:没有问题的折磨,哲学就丧失了自己的快乐。
(15)、这首屡次出现在「世界最美的X首诗」中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又名《飞鸟与鱼》,一度被认为是泰戈尔的作品。
(16)、2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7)、现谈第一个不许有阿赖那识而许“安立业果”和第三个“名言中许有外境”两个问题。
(18)、民国十二年中国思想界有一个顶关紧的事项。就是人生观的论战。张君劢说:“人生观不是科学律令公式所能解决的。”当时丁文江又出来说:“人生观用科学律令公式解决是可能的。”这样的论战,很有些时。据唐钺的调查,他们讨论的重要的问题有十三个。因为问题太多,所以不能有一个系统的观察。而且他们的讨论,据胡适之说,“并没有把一种具体的人生观说出来,而只是证明人生观是否可以用科学来解决。惟有吴稚晖先生的《我的一个新信仰——宇宙观和人生观》还算说出一个具体的人生观来”。我现在所说的,便是具体的人生观,至于我说得对不对,和方法的错不错,还请大家批评。
(19)、1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20)、只有大规模的怀疑主义才能够揭开把我们同真理隔开的帷幕。——〔英国〕罗素
(1)、20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2)、中观师反反难云:若照你的意思,梦中有的,醒时就应该能见到,那么醒时实有的东西,在亲证真理的根本智前,更应该能见到了。但是你计的实有内心等,为什么在圣根本智前,都见不到呢?既然根本智见不到根境识等法,并不妨碍醒着的时候的根、境、识等法为有,那么醒时见不到梦中的根、境、识等法,也不妨碍梦中的根、境、识等为有了。
(3)、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4)、10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5)、若约名言识而谈,则根、境、识三法在名言量前,都可以说有、
(6)、如静命、莲花戒、狮子贤等诸顺瑜伽行的大中观师,也主张没有离心的外境,在这一点上,是和唯识宗相同的;
(7)、(4)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8)、成功需要尝试,实现理想需要尝试,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离不开尝试。
(9)、二是破组成粗色境的极微因素,因为极微本身是由运用观想分析粗色而假立的,不是实有的外境也不是内识所能亲见到的,只是一种推理假立的东西,所以它更不是实有体性的了。
(10)、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11)、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12)、1当你还不能对自我说今日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13)、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
(14)、2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