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文案精选14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27 10:44:52 浏览59

王阳明经典名句分享

1、王阳明 经典名句

(1)、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2)、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5)、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9)、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10)、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1)、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12)、解析: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13)、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14)、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15)、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16)、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1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9)、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20)、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2、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1)、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3)、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6)、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7)、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8)、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9)、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0)、因为他始终有清晰的做人做事原则与底线,所以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也得益于他有长年读书的好习惯,无论是读书还是习字都能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则生慧。

(11)、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薛瑄《读书录》

(12)、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13)、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4)、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15)、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16)、0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7)、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18)、⼈须在事上磨,⽅能⽴得住;⽅能静亦定、动亦定。

(19)、“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1)、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2)、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3)、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4)、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6)、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9)、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10)、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11)、如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那么我必定要依着我的良知去行事,这样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

(12)、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13)、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14)、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15)、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16)、点题: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17)、骄傲自大是人生中最大的毛病,它足以影响你的人生。

(18)、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1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4、王阳明精典明言

(1)、此花与汝,我们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花有灵性,那么可以说此花见人时,此人与花同归与寂。可见外物与内心是彼此照应,花见此人,此人见花,一时明白起来。如若彼此不见,则同归于寂。心是万物的反应,万物是心的体现。心外无物,物外无人,其实人与人相处亦可以理解,彼此尊重,心中有彼此,相互照应。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心中是有照应的!

(2)、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王阳明的军事能力是一流的。除了平定宁王的叛乱外,王阳明的剿匪也是一流的。当时,湘、粤、闽、赣四省交界处有很多土匪,他们盘踞在山林里,势力很大,官府也围剿,但每次都拿这些土匪没办法,前任巡抚还因病辞职,足以看出这些土匪的难缠。

(3)、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6)、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9)、(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10)、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1)、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12)、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13)、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14)、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今日,让我们来分享王阳明的十句话:

(15)、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常从各自经历的事上追求自然规律。其实不然,朱熹学说就是提倡大家格物致知,凡事从事上去寻求。殊不知朱熹晚年时幡然悔悟,觉得之前的做法是颠倒了,学习万物其实最终还是从内心去寻求,内心自有真理在,心中有道,主宰万物。

(16)、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1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9)、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0)、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5、王阳明经典名句分享大全

(1)、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2)、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心念。一个人唯有存正心正念,他做出来的事才能正。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就丢了“良知”。

(3)、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也一直相信“抬头三尺有神明”,所以做人做事始终怀着敬畏之心。

(4)、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5)、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6)、真心诚意想做王阳明心学的信徒,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8)、如果我们始终能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世道面前秉持良知做人做事,那就终会有所成。

(9)、因为树的质量和寿命取决于它的“根”,而人的“根”在哪?便在于“心”。一个人养好“心”才能养好“德”,因为德行全取决于“心”。

(10)、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11)、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2)、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13)、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4)、王阳明的心学,指导我们生活当中的为人处事。人有别于动植物,是因为人有思想,支配我们的行为。而宇宙造化万事万物,动植物千年基本不变,而人类却是一年一个样,不断的进化,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5)、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16)、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17)、心之本体是至善的。无善无恶,人出生那一刻便是至善的,一旦步入社会,便有了善恶之分。心为之所动,就像是一潭静水,加入五色颜料,顿时有了颜色。如果对内心没有关注,只针对颜色,那么心之私欲会越来越重;如果知善知恶,便可以为善去恶,光复此心。人之一生可以看作是修炼光复此心之过程,活到老学到老,此生之追求皆在于此也。

(1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9)、原句: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0)、有了想要努力变更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再光说空话,而要尽快付诸行动,做实事才好。 

(1)、翻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2)、“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你知道为什么吗?

(3)、这四句话出自王阳明,称为“心学四诀”。王阳明认为人性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分,是受到后天的影响,思想发生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的心性。因此,一个人只有通晓事理,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走上善道,而不至于误入歧途。只有知行统存善心,做善事,才是真正的善。

(4)、比如,我们熟悉的演艺界的标杆陈道明先生。他和钱钟书是好友,季羡林称他的文学素养可以做北大教授。

(5)、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其良知心学远承孟子,近继陆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要想抵达“真善美”就必须学会养心养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8)、我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积极投身公益,尽我所能地去帮扶我们县城各个乡镇的贫困留守儿童,用爱心和陪伴,传递给孩子们温暖和希望。

(9)、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0)、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11)、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12)、持志如⼼痛。⼀⼼在痛上,岂有⼯夫说闲话、管闲事。

(13)、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14)、至诚之心,是心之本体。《大学》倡导的诚意,也是此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至诚之心,方可无敌于天下,方可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方可做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

(15)、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16)、原句: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17)、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恶莫深於袭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8)、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9)、0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0)、而做人不成功,即便做事成功也是暂时的,因为没有人格底子做衬托,一切都如空中楼阁无法长久。

(1)、0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3)、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4)、我不但知道一两句,我的随记本上有几百上千句。

(5)、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6)、解析:王阳明继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说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7)、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8)、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9)、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10)、烦恼大多来自于心中的私欲。稻盛和夫曾经建立第二电电(KDII)的时候,经过半年的心理问话,到底是出于私欲还是大公无私,最终认为自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才决定涉足电信行业,以至于又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诞生。

(1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3)、他在《活法》一书中说,当时很多同学都非常焦虑,急躁得不行,到处乱纷纷的。他自己一开始也对未来很迷茫,甚至为了谋生,有过入hei道的念头。

(14)、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15)、善与恶的区别只是一字之差,却是天与地的区别。知善知美,这是圣人,知恶知丑,这是恶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来自于你的内心。就像互联网上,喷子无处不在,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就是为自己种下的恶果的体现。

(16)、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17)、有志於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8)、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19)、人要懂得敬天爱人,不是说没有人在场的时候你就可以作恶,你就可以为所欲为,这种行为迟早会害了你。如果你敬天爱人,只要你坚持走正道,世界上有千万条路,都是你的正道。

(20)、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人狂妄自大谁也不愿和你相处,合伙做生意、合资办企业等,人人都远离你、你什么事也做不大。做人首先要谦虚忍让、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与合作。忍字上边有把刀,忍不住就会给个人家庭带来灾祸。

(2)、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夫妻致命风水,很多人都不知道,赶紧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