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简介(文案精选65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25 10:37:17 浏览59

宗璞简介

1、宗璞简介及作品

(1)、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2)、(2)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第八》: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3)、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1)

(4)、作家宗璞从大学开始创作小说,1950年后以她感到文学的范围越来越窄,只能写工农,而且有模式。她认为与其写一些公式化的东西,不如不写。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她觉得可以依个人意愿写东西了,于是,结合平素的所见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和校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小说来表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的十字路口的内心搏斗。在当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说《红豆》。《红豆》送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后,编辑们无异议通过这篇小说,将其作为“双百”方针的创作体现,发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上。

(5)、《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正在创作的有《野葫芦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一文被选到初中课本。《花的话》一文被选入上教版初中课本。《晚秋》一文被选到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锈损了的铁铃铛》一文被选到2011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中。(1) 

(6)、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知名作家,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和散文《紫藤萝瀑布》《丁香结》等。她既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深得外国先进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着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7)、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8)、上小学时学会骑车,有时由哥哥带着坐大梁,有时自己骑,当时校中人不多,路上清静,慢慢地骑着车左顾右盼很是惬意。我们从大礼堂东边绕过去,到图书馆前下车,走上台阶,再跑下来,再继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我们仰头再仰头,看这座“桥”和上面的楼顶。楼顶似乎紧接着天上的云彩。云彩大都简单,一两笔白色而已,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多么高大,多么好看。这印象还留在我心底。

(9)、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

(10)、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这人家处处都是活的,每一寸墙壁,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小学时曾以“我的家庭”为题作文,我写出这样的警句:“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作业在开家长会时展览,父亲去看了。回来向母亲描述,对自己的地位似并不在意,以后也并不努力增加自己的重要性,只顾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中。

(11)、深圳卫视主持人,主持过《市场》《环球财经》《品茶论道》《鹏城夜话》《超级情感对对碰》《对话改革》《达人财智》等节目。曾参加深圳电视台“青春之星”主持人大赛,获得亚军和两个单项奖。福田区图书馆“穿越世纪的目光”系列讲座特邀主持人。

(12)、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再解读》《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等专著,其所做的50-70年代革命文学研究在国内学界享有盛誉。

(13)、我坐在烟斗上,并不感到云雾缭绕的飘飘然,而是感到焦虑沉重——是因为坐在烟斗上么?我感到沉重,因为我们离闻一多远了;感到焦虑,因为我们似乎并不知道究竟已经离闻一多有多远。

(14)、穿/越/世/纪/的/目/光/活/动/信/息

(15)、许多人在语文课本里读过闻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那跨出门就不准备再回来的精神感染了多少人,教育了多少人。闻先生倡导说真话,他要做到怎么想就怎么说。抗战后期,他发表许多言论,尖锐批评最高统治者,丝毫不顾及自身安危。他这种大无畏精神,上薄云天。他无所畏惧,但他对同事朋友是宽厚的,常替别人着想,从未闻有刻薄伤人之言。我想,他对统治者的愤怒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而不是站在一己的利益上,而对于个人之间的摩擦(总会有的)是不放在心上的,可以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表率。

(16)、《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品《红豆》、《紫藤萝瀑布》《野葫芦引》、《东藏记》等籍  贯河南南阳唐河县性  别女年  龄90

(17)、宗璞,著有短篇小说集《红豆》和散文集《丁香结》等。作品求诚求雅,文字精美,讲究氛围和意境,含蓄蕴籍。

(18)、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

(19)、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

(20)、在我住了断续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2、宗璞简介

(1)、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2)、嘉陵江浩荡奔流。夏天的江水改去了春天的清澈,浊浪卷起一层层白色的浪花。奔流到重庆朝天门码头和金沙江相会,合成了万里长江,载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穿山越岭,昼夜不息,奔向大海。太阳正在下山,映红了远处的江面。沿着江岸搭起的凌乱的棚户,在远山、江水和斜阳的图景中,有几分不和谐,却给雄壮的景色添了几分苍凉。棚户里有人出出进进,岸边小路上有推车的、挑担的慢慢移动,好像江水也载着他们。

(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宗璞的咏物散文中,世间小小的事物,在她用心而细腻的观照下,被描绘和创造成一个无比丰富的文学世界。

(4)、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

(5)、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

(6)、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d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7)、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8)、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9)、“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现在我们的回答应该是:我们十二亿问胞!我们是吗?我们是主人翁吗?我们尽了多少义务,我们又有多少权利?铁马金戈中的歌声提醒我们,要做主人翁!要把这个答案做好。

(10)、中国著名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

(11)、宗璞始终都生活在中国高层的知识分子群中,与他们学业的专攻,崇高的操守,事业成就的欢欣,以及家国危亡的忧患深深地纽结在一起。

(12)、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散文,真是受益又享受。

(13)、闻先生的革命精神包含了诗人气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也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春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仿佛有一群天使在空中逻巡……忽地深巷里迸出一声清籁:‘可怜可怜我这瞎子,老爷太太!’”(《春光》)他以无比的深情关怀着整个社会。我喜欢《也许》这首葬歌:“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地飞。”这又是另一种深情,看透了生死,似浅淡,却长远的深情。闻先生著有《九歌古歌舞剧悬解》,这是他根据屈原《九歌》写的歌舞剧本,想象力真丰富。我非常想看它的演出。另一个愿望是看爱罗先珂《桃色的云》上演。我想今生是看不到了。

(14)、“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

(15)、 《鲁鲁》是一篇别具一格的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感觉和情感,通篇围绕着小狗鲁鲁的两次丧家之难,描绘了小狗与主人特别是小主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悲欢离合;在对鲁鲁人格化(拟人化)的描述中,从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里生命的脆弱,更从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人性、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呼唤,和对以往被扭曲的人际关系的针砭。

(16)、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d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7)、通过宗璞作品所展现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内心世界,我们处处可以寻到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艺术深远的、潜在的、溶解性的影响,从而赋予它们特有的幽雅、淡泊、洒脱、内省的精神风貌。

(18)、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

(19)、◆为配合疫情控制需要,本次活动报名需实名认证,报名时需如实填写报名人信息,入场时需进行核验。

(20)、不管怎么说,从古到今,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大多象征着高洁、美丽而又哀婉的事物。有多少诗人,都曾经用丁香来写“愁”啊,所以,就给人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仿佛丁香花就只能哀愁一般。或许,我也是先入为主了啊,因为看了太多关于丁香与哀愁的诗篇,所以,潜意识中就以为丁香花只能代表哀愁了。

3、宗璞简介及作品简介

(1)、作品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象征。

(2)、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中共d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3)、◆报名信息、观众、观众个人身份证,三者一致方可入场。

(4)、中文名宗璞,原名冯钟璞外文名Mary别  名丰华、任小哲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28年7月26日职  业作家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外文系主要成就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5)、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

(6)、宗璞对创作情有独钟,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7)、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

(8)、苏辙曾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有奇气。(太史公走遍天下,遍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荡有奇气。)”名山大川一句是向自然,我足迹有限;与豪俊交游一句是向社会,也更感欠缺。

(9)、与此同时,出身于资本家的家庭、有着一张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齐虹,以他在音乐和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赢得了江玫的爱情。二人爱得如痴如醉。但是,江玫日益感到两人的思想差距,其实早在爱情的初始,江玫就隐约感到某些方面她和齐虹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

(10)、宗璞主要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长篇小说《东藏记》(即《野葫芦引》第二卷)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11)、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其作品大多反映中华知识分子的生活。

(12)、北京解放前夕,萧素突然被捕,齐虹的反应让江玫清楚地意识到两人间的鸿沟无法跨越。与此同时,江母告诉了江玫她父亲死亡的真相。原来,十五年前,江父也是因思想罪被抓走,不明不白地再没有回来。父亲的屈死和母亲的眼泪,切身的家庭悲剧,让江玫更清楚自己的人生选择。最后,在国仇家恨的交错下,她坚定地拒绝与齐虹一起去美国,以“我不后悔”为两人的爱情画下了句点。

(13)、1956年,作为新来的干部,江玫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大学母校。总务处为她安排的宿舍恰是她上学时住过的房间。房间内一切如旧,她在耶稣像后找到了自己当年放的小盒子,里面是镶着两粒红豆的银丝指环。她拿起这两粒依然鲜亮的红豆,往事像一层烟雾一样从心上升起,泪水遮住了她眼睛。

(14)、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15)、宗璞的散文往往能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炽烈的情感,将情感的投入与哲理的体悟紧紧地结合起来。

(16)、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

(17)、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散文,真是受益又享受。

(18)、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19)、宗璞,本名冯钟璞,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父亲冯友兰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姑姑冯沅君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在如此“诗礼人家”长大的宗璞,自小就博览古籍,受到中国哲学和文学的熏陶与滋养,也因此成就了她质朴、典雅、细腻的文学风格。她数十年如一日,在笔端默默耕耘,临池不辍。她眼里的纯真从未被时光褪色,她心里的光亮从未被尘嚣遮挡。

(20)、《丁香结》所收文字原截于一九八五年底,于八七年春排印时又收入八六年所写的两篇。八一年至八六年之散文统归于此矣。

4、宗璞简介中篇小说

(1)、三十年后,最后一部《北归记》再次亮相于此。雄心勃勃的宗璞,终于完成一个夙愿:以四部长篇小说,精彩地叙述西南联大的故事,叙述硝烟弥漫的八年抗战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2)、抗战爆发时,她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

(3)、1948年,江玫上大学二年级,她的生活中闯进了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同屋、物理系大四学生萧素,另一个是萧素的同班同学齐虹。萧素以渐进引导的方式,启蒙了江玫的革命思想,鼓励她加入歌咏团唱《黄河大合唱》,在新诗社读艾青和田间的诗,带她阅读革命书籍,邀请她在诗歌朗诵会中扮演《火把》中的唐尼,让她参加墙报抄写、游行救护等工作。江玫从萧素的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意识到萧的生活是和千百万人联系在一起的,非常炽热,似乎连石头也能温暖,从而产生了对共产d的认同。

(4)、宗璞先生出生在清华园侧,成长于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又在北大燕南园中度过数十载寒暑,学养融会中西,交游遍及士林,持论中正平和,文字含蓄蕴藉。本书收录了她的散文代表作,其中既有对长辈亲人、知交故旧的追忆,又有对四时风物、人事代谢的感发,更有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与毕生创作的总结。

(5)、闻一多是永远在青年中间的,他的精神永远年轻。这些年,我们不大想起闻一多了,远离了他的精神,而我们是多么需要他的精神!对强暴大无畏,对普通人深具同情,富有想象力的审美眼光,还有踏实认真甘坐冷板凳的治学态度——我知道“何妨一下楼”中只有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