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1、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成语的主人公
(1)、(成长心语)进与退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如果面前是一条康庄坦途,你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条荆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闯,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后退一步,也许反而会海阔天空。正如列宁说的:“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退避三舍便体现了这种智慧,这里的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所以,适度退让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道义上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而且能够挫败敌人的锐气,从而取得胜利。
(2)、楚国地处南边,一直被中原视为未开化的蛮族,中原势必会推选一位领袖对抗楚国,因为秦国地处西陲,实力落后,这个领袖只能是晋文公。中原只有晋国能执群雄牛耳,晋文公一语成谶,终于到了不得不晋楚刀兵相见的时刻!
(3)、而且成语大多由历史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演绎而来,富有较浓厚的民族特色。
(4)、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5)、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6)、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7)、译文: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8)、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9)、这里的“三舍”并非指三间茅舍。舍:在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也就是说主动退兵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0)、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11)、后来,重耳从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要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对重耳非常优待,把五个女儿都嫁给他,并且派军队护送他回国。那时晋国的国君是重耳的侄儿晋怀公。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并且派人把怀公刺死,自任为国君。四年后,晋、楚两军发生战事于城濮,晋文公(重耳)果然遵守诺言,主动后撤了九十里。这在表面上是晋文公言而有信,报答了以前楚成王的恩德,但实际上却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一种战略手段。通过这一战略的运用,给楚军造成错觉,滋长骄傲轻敌的思想,同时,使晋军造成了有理有利的条件,从而奠定了在这一战役中取得大胜的基础。
(12)、从今天开始,“曹灿杯”推出(每日成语)栏目,每天遴选一个成语,从正确发音、遣词造句、背后故事等多方面进行解析。
(13)、春秋时,晋献公偏爱宠妃骊姬。骊姬想把她自己亲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将来继任为国君,于是设下阴谋,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先逼死了申生,又要逮捕重耳和夷吾,两人就先后逃奔出国。
(14)、特别说明:曹灿杯所有的公益学习交流群是一样的功能,已入群的朋友请勿重复添加。
(15)、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16)、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17)、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18)、《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19)、而晋文公的舅舅狐偃(yǎn)说:“出兵要理直,气才会壮盛的。理亏气就会衰。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们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如果我们退了以后,他们仍不撤兵,那就是他们理亏。”于是退了三舍(九十里)。
(20)、当时楚国的大将子玉听到了重耳的话,他认为重耳出言不逊,我们楚国如此礼遇你,你却想着怎么和我们打仗的事。于是他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结果被楚成王拒绝。
2、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写
(1)、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
(2)、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3)、重耳等经过卫国,到了齐国,又到曹国。曹共公对他们很不礼貌。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看,重耳的随从,都是可以担任相国的人才,这位公子将来一定能回国,回国以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那时,曾对他无礼的,必然要倒楣,我们曹国恐怕要首先遭殃,你何不趁早向他表白自己的态度呢?”僖负羁于是派人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去,在饭里暗藏了一块玉璧。重耳很感激,“受飨而返璧”。接受饭食,而退还玉璧。由于这段故事,后人把别人赠送的礼物,恭敬地退还,就叫“返璧”.“璧还”或“璧谢”、“敬璧”。
(4)、此战之后,晋文公汇集天下诸侯,践土为盟,一举成为春秋霸主。
(5)、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6)、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7)、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8)、锋芒毕露是一个成语,读音是fēngmángbìlù,意思是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透露出来。
(9)、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
(10)、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1)、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周襄王,周襄王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12)、请大家务必按照音频打卡文本在群内打卡,坚持学习,坚持进步。
(13)、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14)、主动后撤又给楚军设下了道德陷阱。晋军的主动后撤,维护了晋文公讲信义的名声,同时让晋军的后撤不会使士气下降,因为这是讲信义知恩图报的表现。而晋军的后撤又给楚军设下了陷阱,如果楚军不追击,则晋、楚两军算平手,而晋军的后撤得到了讲信义的好名声,而且维护了自己之前已经取得的外交成果(引起战争的小国都倒向了晋国,秦齐两强也与晋国结盟)。如果楚军继续追击,则会陷入“下克上”的陷阱,因为晋军已经礼让后撤,楚军再追就是得寸进尺,而且按照当时的礼仪,晋国是国君亲临战场,楚国则是臣子领兵,晋国以国君礼让臣子,而楚军再追,就是臣子追击国君,这就是“以下克上”不讲道理。
(15)、春秋首位霸主齐桓公去世后,中原群龙无首,楚国乘势崛起。而晋文公刚即位,这正是他实现野心的绝好时机,于是先翦除楚国的羽翼,击败曹国、卫国,迫使两国与楚国断交。晋文公继而联合秦国,攻打亲楚的郑国,阻止日后楚国的北进。
(16)、可见,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敢于抗争必不可少,而适当的退让却可以拨云见日,取得更大的成功。后来,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17)、重耳就回答说:“楚国富饶,要什么没有呢?相比之下,晋国又有什么值得献给楚王呢?”但是楚王并不满意这个回答,还是希望重耳可以有所表示,重耳就说:“如果有一天我当上了晋王,而楚国与晋国要打仗,那么我就让我们的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这样您还不能原谅我,那么我再来派军作战。”
(18)、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19)、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兑现承诺主动后撤,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报答当年楚国和楚成王对自己的礼遇和恩情,但是背后却隐藏着许多计谋。
(20)、学习成语,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为说话、习作、与人交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还可以开拓视野,增长智慧,提高文化素养。
3、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介
(1)、之后,他们在饮酒叙话的时候,气氛十分的融洽,楚王他就问重耳,如若你有一天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你要怎么报答我呢?重耳为了报答楚国国王,他就答应楚王一个约定,我如果进国和楚国之间发生战争的话,他一定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而四年之后,虫儿,他回到了晋国,并当上了国君,晋国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强大,多年之后,晋国和楚国发生了战争,晋文公他就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里来报答楚王对他的恩情,之后,楚国军队就以为晋国是因为害怕他们,所以才退后的,他们就下令追击晋国,但是去失败了。
(2)、退避三舍的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争权夺利、挺身而出
(3)、在春秋时期,晋献公下令捉拿自己的儿子重耳,重耳提前得知此事,外逃到楚国,当时的楚成王认为,重耳以后很有可能会回到晋国当王,所以对重耳是礼遇有加。有一次,楚王与重耳在宴会上饮酒叙话,楚王就问重耳:“我对你这么好,如果你以后当了晋王,要怎么回报我呢?”
(4)、针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5)、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6)、暗箭伤人——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7)、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
(8)、从当初说下退避三舍那番话可以看出,晋文公眼光相当长远,早已预见晋楚争霸,终有一天要在战场上相见。
(9)、3月8日起,开始在“曹灿杯公益学习交流群”进行音频打卡互动。
(10)、退避三舍为常用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以国群之礼相迎,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11)、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
(12)、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将近二十年的重耳回到了晋国,登上国君之位,他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回到之后的晋文公励精图治,又遵循齐桓公的“尊王攘夷”的老路寻求称霸中原,由此引发了与楚国的矛盾。
(13)、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14)、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避免冲突。
(15)、宁波慈溪人,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林汉达先生即从事研究和写作,著作颇丰,涉及面广,影响了一大批读者。
(16)、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17)、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
(18)、“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9)、晋文公,名叫姬重(chóng)耳,姬姓乃是周朝国姓,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姬发吧,晋国就是周天子嫡系分封的国家。晋文公属于大器晚成的范例,一生文治武功,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20)、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
4、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短
(1)、“城濮之战”: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
(2)、典故: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3)、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4)、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5)、在城濮严阵以待的晋军,先是利用优势兵力击败以楚国盟友为主的右翼,然后示弱诱敌伏击楚军左翼。两翼皆败的楚军在主将子玉的率领下狼狈撤出战场,晋军取得完胜。此战也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战后晋文公没有乘胜追击楚军,而是班师而回并在践土会盟诸侯。
(6)、挺身而出(tǐngshēnérchū)是一个中国汉语词语,意思是挺直身体站出来的意思。